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56.50 KB
- 文档页数:42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配套教材:中级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第四版)导论+短期篇第一章,世界之旅【危机】产出下降经济衰退→下调利率与减税+扩大需求→高消费与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私人投资减少【欧洲高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刚性(高救济水平、高最低工资、高劳保水平)、劳动关系恶化、不当宏观政策。
【欧元】削弱贸易壁垒、汇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影响、货币兑换成本;但是要求共同货币政策则无法适应各国不同经济状况。
【日本衰退】投资性泡沫,需求和产出下跌。
复苏方案:低利率,公共工程,减税,健康的银行体系。
经济学家通过模型解释世界,模型有两种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第二章,本书之旅一、总产出【GDP】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之和;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收入之和。
显示一国经济规模和平均生活水平。
【名义与真实】(按现期价格或者不变价格衡量)P t Y t=$Y t二、失业率【计算】u=U/L,L=N+U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没有工作并且正在找高失业率往往带来低劳动力参工率、更多丧失信心的工人退出劳动力。
对失业者福利有直接影响,亦是未有效利用资源的信号。
三、通胀率【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动。
【CPI】显示本国消费物品的价格水平,高通胀不会影响收入分配,但会导致扭曲及更多不确定性、让对未来的决策更加困难。
短期产出决定于需求,受消费者信心等因素影响。
中期产出取决于供给因素(资本存量、技术、劳动力规模和技能)。
长期产出受教育系统、储蓄率、政府质量。
第三章物品市场一、GDP的构成(总产出的确定):Y=C+I+G+X-IM+IS二、均衡1——供给与需求【物品总需求】Z≡ C+I+G+X-IM【总需求决定因素】假定同样商品,任何数量,市场封闭,Z≡C+I+G• C=C(Y D)=c0+c1(Y-T)• I=Ī,假定投资为给定外生变量,住宅和非住宅投资• G(与T都难以用规则表述),不含国债利息及转移支付均衡时供求相等,需求Z等于产出Y,产出Y等于收入Y(同属GDP的两种表现形式),收入决定需求Z·代数方法=乘数*自主支出乘数大于1,导致自主支出增加的因素都能导致更大的产出增加。
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第一讲绪论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
核心问题:资源配置设:(1)社会经济资源一定;(2)整个社会只生产X,Y两种产品。
社会生产可能线如图所示:思考:为什么生产可能线斜率递增?相对成本递增。
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其产量为OA;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X,其产量为OB,用一条曲线连接AB,AB线为社会生产可能线。
线上的任意一点如n表明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线内的任意一点如m,则表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依据对这一问题研究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理论经济学分为三大块:1.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质的问题。
在本课程中,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既定的已知的制度前提。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假定前提:整个社会的资源已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线)。
讨论的核心问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X,Y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哪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显然在生产可能线上的每一点所利用的资源的总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资源利用的结构问题。
要增加一种产品的产出,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出,生产可能线上的点的移动只是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假定前提: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资源配置点从生产可能线以内调节到生产可能线之上,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所不同的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在资源配置点的移动过程中,社会对资源利用的总量在变化,社会总的产出水平在变化,但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社会产出结构可以不变。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创始人斯密,1776 凯恩斯,1936研究对象个别企业,个别家庭,个别市场国民经济整体研究前提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资源未充分利用中心内容价格理论收入理论理论框架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原理,宏观经济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表示。
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第一讲绪论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
核心问题:资源配置设:(1)社会经济资源一定;(2)整个社会只生产X,Y两种产品。
社会生产可能线如图所示:思考:为什么生产可能线斜率递增?相对成本递增。
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其产量为;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X,其产量为,用一条曲线连接,线为社会生产可能线。
线上的任意一点如n表明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线内的任意一点如m,则表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依据对这一问题研究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理论经济学分为三大块:1.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质的问题。
在本课程中,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既定的已知的制度前提。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假定前提:整个社会的资源已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线)。
讨论的核心问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X,Y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哪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显然在生产可能线上的每一点所利用的资源的总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资源利用的结构问题。
要增加一种产品的产出,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出,生产可能线上的点的移动只是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假定前提: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资源配置点从生产可能线以内调节到生产可能线之上,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所不同的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在资源配置点的移动过程中,社会对资源利用的总量在变化,社会总的产出水平在变化,但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社会产出结构可以不变。
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原理,宏观经济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表示。
用Y表示国民收入,用a、b、c……n 表示决定国民收入的各种因素。
则国民收入决定的经济模型可表示为:(a、b、c……n)其中,Y为函数的因变量,a、b、c……n为函数的自变量。
国民收入决定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
在构造这样一个宏观经济模型时,经济学家遇到的矛盾:1.模型的仿真性与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宏观经济模型要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即能比较好地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拟合现实的经济运行。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模型又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为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这正是构造宏观经济模型的根本目的所在。
但是,模型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这是因为,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可以说有无数多个,宏观经济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作为模型的变量进行研究。
假若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的描述都是准确的,那么,模型中所含变量越多,模型的仿真性也就越高。
因此,模型的仿真性要求模型中的变量要尽可能多。
但是,模型中所含变量越多,模型就越复杂,可以说,模型的复杂程度伴随着模型中变量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增加。
而模型越复杂,其可操作性也就越差。
因此,为了保证模型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我们只能把模型中的变量控制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上。
如何在模型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众多的因素中选择几个主要的因素,如总收入、总支出、消费、储蓄、投资、利率、货币、价格、供给等作为模型的自变量,而把其他各种因素当作随机变量。
这样保证了宏观经济模型既能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趋势,又便于政府在宏观调控管理中的实际操作。
2.模型的清晰性与完整性的矛盾。
宏观经济模型内的各自变量同时发挥作用,而且各种作用又相互交错在一起,我们只有把各种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揭示出来,宏观经济模型才具有完整性。
但是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千头万绪,在研究和叙述的过程中,总不免挂一漏万,又难免条理混乱,浑沌不清。
为了保证模型的清晰性,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把模型中的许多因素分离出来,只对其中一两个最简单因素进行研究。
但是这样一来,模型的完整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损害。
处理这一矛盾的基本方式:分步构造宏观经济模型。
首先,把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当作内生变量,而把其余的各种变量当作外生变量,使模型的叙述变得非常简单而清晰。
在对这一两个因素的研究完成以后,再将一两个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进行研究,依次递进,直至将选定的各外生变量全部转化为内生变量。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模型的清晰性始终得到保持而模型中的各内生变量越来越多,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具体,最后使整个模型清晰而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
下图就是宏观经济模型构造的基本线索:三、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线索对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宏观经济学基本上依据凯恩斯定律进行回答,即认为社会总需求决定社会总产出水平。
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基本上是按这一原理展开的,其展开的线索主要有三条:(一)横线:从二部门到三部门到四部门下面以简单模型为例对这条横线进行勾画。
1. 二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在一个只有企业和家庭的两部门经济中,其社会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
用公式表示是:(1)用Y 表示社会总产出则有: (2)(3)其中C 为内生变量,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I 为外生变量。
将式2与式联立,得()I a b Y +⨯-=11 (4)式(4)即为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 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三部门经济在二部门之外加入了政府部门,其公式相应变化如下:(5)(6)0 (7)G 为政府购买支出,T 0为定量税,为政府转移支付,三者均为独立变量。
t 为边际税率。
三式联立,可得:()G I bT bT a b Y r +++-⨯-=011 (8)式(8)即为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 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四部门经济三部门之外加入了国外部门,其关系式相应变化如下:()0 (9)其中,X 为出口,M 0自发进口,二者均为独立变量,m 为边际进口倾向,其余与三部门相同,其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00)1(11M X o bT bT a m t b Y r ++++-⨯+--= (10)式(10)即为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二)纵线:从简单模型到扩展模型再到总供求模型1. 曲线简单模型已经回答了国民收入决定问题,但是在这个答案中投资被当作了外生变量,没有得到解释。
理论研究的线索是: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总需求受投资调节,那么投资又由什么决定呢?更深入的研究要求把投资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用利率(r)解释投资,其方程式是:(11)投资方程的引入,使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开始由简单模型转化为扩展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可以用两种方式推导:一种是消费函数,前面的模型推导都是使用这一方式。
另一种是储蓄函数。
其推导方式是:(1)y (12)(13)两式联立,可得 ()I a bY +⨯-=11。
这两种推导方式是完全等价的。
现在在简单模型的推导中再加入投资方程,即将式(11)、(12)和(13)联立,可得:y d b d e a r ⨯--+=1 (14)式(14)便是方程,在三部门经济中,方程转化为:y d t b d e a r ⨯---+=)1(1 (15)2. 曲线方程表明产品市场的均衡。
利率因素的引入,解释了投资,更进一步的研究则需要对利率本身做出解释,将利率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M)和货币的需求(L)决定的,这样,研究的进程又将货币因素纳入了模型之中。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L 1 (16)货币的投机需求是:L 2 (17)货币市场的均衡方程是:21L L p M += (18) 将以上三个方程联立得:hp M Y h K r /-= (19) 式(19)即为方程,方程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将方程与方程联立,可得:h K d t b h p M d e a Y +--++=)1(1/ (20)式(20)即为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 曲线在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货币的供给(M /P)调节利率的高低,而价格水平(P)又调节着实际货币供给。
为了说明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动,必须将价格水平的决定纳入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范围。
价格水平是由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决定的。
如果将式(20)看作一个Y 关于P的方程,那么,这个方程就是曲线的方程,它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4.曲线曲线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由以下方程推导而来:(1)名义工资方程(M/P)·P (21)给定P,可求出M/P。
(2)劳动需求方程(M/P) (22)(3)劳动供给方程(M/P) (23)给定M/P,可求出L。
() (24)(4)生产函数(L) (25)给定L,可求出Y0从式2125的推导表明,Y与P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曲线就是对这种函数关系的概括。
线与线相结合,构成总供求模型,它决定了均衡的产出水平和均衡的价格水平,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最完备的理论工具。
(三)立线:从理论到政策。
宏观经济模型纵的线索与横的线索交织,延伸,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平面,其他各宏观经济学原理,如加速原理,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都是对这一理论平面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因而,把握好这两条线索,我们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总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但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不仅包括理论部分,而且还包括政策部分。
如果说宏观经济理论揭示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机理,那么,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国家为一定的经济目标依据宏观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采取的宏观调控行为。
每一条宏观经济原理都能引伸出相应的政策结论。
例如,曲线是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税收(T)和发行公债等参数移动曲线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若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即为扩张财政政策,若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即紧缩的财政政策。
又如,线是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等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移动曲线引起国民收入变化。
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即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即为紧缩的货币政策。
最后,总供求模型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的理论基础。
国家通过宏观需求管理,改变线的形状或位置,通过宏观供给管理,改变线的形状或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实行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可见,从理论到政策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一条立线。
口参考文献[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版)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魏埙,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