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五柳鱼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2
川菜十大传统名菜川菜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自古就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传统名菜,如闻名遐迩的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宫保鸡丁等等四川传统名菜,这些经典传统名菜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川菜传统名菜还有哪些呢?四川传统代表菜还有哪些呢?小编为你整理了川菜十大传统名菜,包含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太白鸭、东坡肘子、东坡墨鱼、宫保鸡丁、东坡肉等等传统代表菜,一起随我们来赏析经典川菜典故背后的故事吧。
麻婆豆腐(陈麻婆)麻婆豆腐是四川省传统名菜之一,是上河帮蓉派川菜,属于川菜。
名菜典故由来,麻婆豆腐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由成都万福桥“陈兴盛饭铺”老板娘陈刘氏所创。
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称为麻婆豆腐。
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
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径而走遂为美谈。
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
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
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
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
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主要原料为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猪肉)、辣椒和花椒等。
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
其口味独特,口感顺滑。
如今,麻婆豆腐远渡重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安家落户,从一味家常小菜一跃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国际名菜。
菜肴知识什么是菜系?●中国菜是由地方菜、宫廷菜、少数民族菜和有宗教意义的清真菜、素菜等构成。
●菜系就是菜肴的体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菜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菜肴体系。
一、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到了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代高椅大桌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分餐制的进餐方式,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共餐制,促进了我国烹饪事业的飞速发展,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到了清代初期,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
随着饮食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地方菜愈显其他独有特色而自成派系,这样,到了清末时期,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成为“八大菜系”,以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
尽管菜系繁衍发展,但人们还是习惯以“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来代表我国多达数万种的各地风味菜。
各地方风味菜中著名的有数千种,它们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讲究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协调统一。
这些名菜大都有其各自发展的历史,不仅体现了精湛的传统技艺,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菜系的形成背景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特定地域的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以及古代落后生产力和排外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多样复杂,南北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热带,东西递变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沙漠等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造成了各地的食物原料和口味不同。
杂谈五柳鱼
郝祖涛
【期刊名称】《烹调知识》
【年(卷),期】1995(000)010
【摘要】五柳鱼是一款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佳肴。
何为“五柳”,古无载述,今无详释。
笔者认为,所谓“五柳”,当因制作此肴选用五种同颜色的配料,且切制的似柳丝长,柳叶细而得名。
关于五柳鱼的来历,民间传说有三。
①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关。
陶有《五柳先生传》传世,文中又以“五柳先生”自名。
后人仰慕他不与恶势力不同
流合污的精神,以“五柳”命菜,以示怀念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郝祖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2
【相关文献】
1.杜甫与五柳鱼 [J],
2.成都五柳鱼 [J], 卞祝贺
3.五柳鱼 [J], 王云
4.五柳鱼的传说与制作 [J], 赵德贵[1]
5.菜肚老人的五柳鱼 [J], 商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名人与饮食的故事1、杜甫话说杜甫在成都草堂时,除了喝酒写诗,平时还会给自己做川菜吃。
他经常邀请一众好友到自己草堂作客,把酒言欢,吟诗作对。
有一次到了饭点不知道拿什么招待朋友,这时突然钓了一条鱼,他就用这条鱼给朋友做了一道川菜。
后来命名为“五柳鱼”。
2、曹操曹操有一本美食“专著”《曹操集·四时食制》,我认为这本书对后代的豫菜,对河南菜四季分明的特点有很重要的影响。
《曹操集·四时食制》记载了一道名菜是“羹鲶”,即用鲶鱼做的肉汤。
鲶鱼古时候称为鲇龟,是夏天吃的美味,还有食补的功能。
3、东坡肉和苏东坡相信你一定听过“东坡肉”吧,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先生发明的。
他除了写词,平时没事就研究美食。
通过对美食的研究,还专门写下了《老饕赋》和《炖肉歌》呢。
4、孔子孔子是儒教创始人,大家对他的印象应该是温文尔雅、德才兼备,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成为吃货。
孔夫子不管条件好坏,对吃的追求和品质都是极其有要求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他提出来的,还有所谓的“八不食”,从火候,刀工,卫生等等方面都做了要求。
如果对美食没有要求,是不可能写出这么精髓的句子的。
5、李时珍说到李时珍,大家一定会想到闻名中外的《本草纲目》,其实,这本书籍不仅仅是一本医药宝典,也是一篇养身的方子。
美食的最高烹制境界,大概就是养生吧。
6、纪晓岚一代才子纪晓岚,除了抽烟,最大的爱好恐怕就是吃肉了,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肉食动物。
纪晓岚的饮食习惯与众不同,他从不吃饭,,一日三餐都吃菜,,特爱荤的,,尤喜食肉,猪肉、羊肉、兔肉、蛇肉、鹿肉、牛肉,来者不拒。
传统文化创新作文(精选7篇)传统文化创新作文(篇1)“一月红灯高高挂,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头挂,四月秧子满田插;五月龙舟下河坝……”小时候,唱着这首儿歌,天天盼,月月盼,直到端午节到来。
其实,我并不在乎看什么龙舟,倒是想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亲手给我搽上那带点香味的雄黄酒。
不过,那时候吃粽子是很难的事。
有一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许诺,说是要吃粽子的。
于是,我就天天苦盼着。
到了端午节那天,我连早饭也懒得吃,一心憧憬着那用翠绿色箬叶包扎着的白生生的粽子。
一放午学,我便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可是母亲不在家,灶里的灰是冷的,桌子上放着一摞干净的碗。
我知道,我那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破灭了。
一种失落感立即袭上心头,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
这时候,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挂上了艾草,邻家几个孩子耳根、脖子擦得黄黄的正在打闹,空气中弥漫着雄黄酒的香味。
我倚着门框,望着村口那条通向场镇的大路。
我不再期望吃粽子了,只盼母亲能够卖掉熬了一个通宵才做成的豆腐,只盼母亲能够快一点平安回来。
不多时,母亲挑着豆腐担回来了。
我看见盛豆腐的木板破成了两块,一挑竹篮也好像被人踩过。
母亲看到我难过的样子,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哄着我说:“原谅妈妈,宏儿,今天大家都吃粽子了,豆腐不好卖……”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扑到她怀里,伤心地哭着,母亲紧紧地搂住我,我感到背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在滚动……菖蒲青青,悬于五月之门。
为了班上的学生,好多年我都没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了。
本想趁着第一个法定的端午节和母亲团聚,而母亲却与我阴阳两隔。
不过,我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更不会忘记那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还有我亲爱的母亲!传统文化创新作文(篇2)早在万年前,华夏子孙就掌握了制陶的方法。
万年后,中国人民制陶的技艺越来越精湛,更是出现了许多闻名中外的精美陶器。
在去年的陶展上,我有幸欣赏到许多精美绝伦的名陶。
中国川菜文化摘要: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着称。
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着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民以食为天”。
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老夫子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饮食是人生、社会的头等大事。
从古到今,人类皆离不饮食,然而,远古时代的饮食仅是“茹毛饮血”,还只限于果腹求生的范畴,谈不上体现精神文化特质。
当生产力发展到获取食物比较富足,社会精神财富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发展到一定高度,社会分工产生烹饪职业并出现烹饪理论的时候,烹饪才能成为艺术,饮食文化才能产生。
在世界上许多民族、许多国家自成体系的饮食文化中,饮誉全球的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法兰西民族饮食文化。
法国曾经是欧、美公认的“烹饪王国”,可是历史悠久的中国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和欢迎。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在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国度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是中国商业文化体系中的瑰宝。
川菜是中国的主要菜系之一,川菜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川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菜文化是随着川菜烹饪技术和四川饮食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物产、民族及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各地的烹饪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就自然地形成若干各具地方特色的菜系。
川菜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发源于近三千年前的巴蜀古国。
在约两千年前的汉、晋时期,就已初具规模。
讲究食品味道和调味品的使用,是饮食责任编辑:肖建春郡江原人,江原在今四川崇庆县西北)在所着的《华阳国志)中就指出:巴、蜀之人有“尚滋味”和“好辛香”的传统。
[从杜甫茱萸烹鱼说起]山茱萸和吴茱萸的区别自古文人好烹饪,大家最熟知的就是苏东坡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鱼等等,都是大家吃过或听说过的。
文人烹饪大都是无师自通,最显著的特点是不拘常理。
苏东坡要不是被贬到黄州,生活穷困,是不会想到买价廉的猪肉来研究它的做法的。
同样,唐代大诗人杜甫,也不是厨师,若不是为情状所迫,也不会亲自下厨,制作出当时还没有辣椒,但却有辣味的五柳鱼出来,开了食鱼有辣味的先河。
唐安史之乱后,杜甫随着逃难人流入川。
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生活虽说安定了,日子却过得清贫淡泊。
一天,有朋自远方来看他,都是久不见面的诗人,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欣慰与快乐。
两人促膝叙谈,品苦茶论诗韵,不知不觉已时近中午。
杜甫才想起还未烧饭,急忙下厨,左寻右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十分像样的菜肴待客。
正情急之时。
忽见邻居一小伙子手提刚捉到的鲫鱼过来,急忙向前商讨。
小伙子平常颇敬重大诗人杜甫,便高兴地将鱼相送杜甫用以待客。
杜甫顾不得多谢,赶紧入厨房烹制鲫鱼。
诗人不是厨师。
不懂烹饪之法,也就没有了什么禁忌,只是怕怠慢了客人,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都搜了出来。
他将鱼整治清洗后,跑到屋后的竹林里采来一些鲜嫩的冬笋、冬菇,洗净切成片,同鱼一起下锅烧煮。
然后将生姜、大葱、大蒜切成丝,葱切成长节,花椒拍破待用。
等鱼煮熟后,便起锅入盆,另放入油盐炒制备好的姜蒜葱和花椒。
就在这时,他看见灶台另一边放着一包茱萸子,是邻居送来的,也抓起一把放进油锅里,作料烹制好了,他就将其淋在煮好的鱼上,然后端盆上桌。
一时间。
鲜香盈室,鲜香中分明飘荡着一股辛辣之气,令人神爽气清,精神为之一振。
客人在品尝杜甫烧的鱼时,赞不绝口,说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鱼,问此菜何名?杜甫瞅瞅盆里的鱼。
五种调料覆盖在鱼身上,如柳丝、柳絮,举杯即兴说道:“此乃五柳鲫鱼。
”见客人不解,就与客人谈起晋代诗人陶渊明。
昔时陶渊明隐居南山,躬耕为乐,采菊东篱,自号“五柳居士”。
说到此,杜甫举杯相邀:“今日你我相聚,故此菜命名‘五柳’,亦算是表达我们共同对名士五柳先生的敬仰之情吧。
烹饪美食故事为此店铺为大家推荐了烹饪美食故事,欢迎参阅。
烹饪美食故事1.张爱玲:蛤蟆酥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一篇谈吃的文章中写到:“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总是非常高兴。
那是一件半空心的脆饼,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状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阴阴的正是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那绿绒绒倒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产……”实际上,张爱玲所描写的“蛤蟆酥”就是旧时苏州的土产香脆饼。
它在苏州并不稀罕,旧时大街小巷都有得买,其中以苏州现前街承德里旁的“文魁斋”里的最为有名。
“文魁斋”是一家仅半间门面大小的小店,非常简陋,当街支起一面“文魁斋”的布幡,既当店招,又作遮阳的蓬布用。
烹饪美食故事2.鲁迅:玫瑰白糖伦教糕一代大文豪鲁迅因为经常工作到午夜前后,养成了喜欢吃点心的饮食习惯。
1935年4月,他在上海写下《弄堂生意古今谈》,文中便提到了一种糕点:玫瑰白糖伦教糕。
玫瑰白糖伦教糕,最早出现于广东顺德的伦教镇,因此而得名。
伦教镇人巧用当地特有的清泉水制作糕点:用清泉水浸泡大米3个多小时以后,磨成米浆,再压成干粉。
清泉水加砂糖,在锅里煮沸。
然后将糖水冲入米粉内,冷却后加入“糕种”,放置7个多小时,再经发酵等精细加工之后,制好的玫瑰白糖伦教糕,晶莹洁白,糕身横竖相间的孔眼,均匀有序,软滑爽润,清甜微酸。
烹饪美食故事3.梁实秋:汤包《雅舍小品》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其内容大多来自生活琐事,信手拈来即能妙笔生花。
散文家梁实秋同样是个爱好美食的人,甚至对吃颇有研究。
他很喜欢吃汤包,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这样写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
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活脱脱一个老饕的形象。
文/饮食文化建设办公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杜甫诗文中的美食时蔬是本尊杜甫自小由姑母带大,姑母学佛长素,受到姑母信佛的熏陶,杜甫逐渐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研究佛教经典,深入探讨佛法的奥义。
爱吃素与他对佛教的崇尚和信奉有着紧密的联系。
青年之后,他的生活清贫,唐乾元二年(759),他写了《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在成都逗留期间,正逢“安史之乱”,他无法返回中原,只能在成都浣花溪畔的一座简陋草堂安顿下来。
这段时期,他的经济状况拮据,生活十分清苦,每日仅以素菜和草果度日。
因此,当地人便给他起了个绰号“菜肚老人”。
在唐代,芹菜被视为美菜,很多名人士大夫都钟爱芹菜。
唐天宝十二年(753)初夏,杜甫陪同友人游览何将军山林,并被主人留下做客。
琳琅满目的山林物产和舒适宜人的大山景致让杜甫写下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中记述“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杜甫是以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而著称的诗人,他喜欢芹菜是因为芹菜象征着丰富和美好的生活。
《诗经·鲁颂·泮水》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人们在欢乐庆祝时,都要准备一些水芹食用。
古时,泮水之畔的泮宫,是鲁国学宫。
相传,学子们如果有幸得了高中,须得在大成门边的泮池里采些水芹,并插在帽上到孔庙祭拜,如此才算是真正的秀才或士子。
正是因为如此,后人称考中秀才为“入泮”或“采芹”。
《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菹、兔醢。
”菹是指腌制的菜,“芹菹”是七菹之一,这样有着美妙芬芳气息的菜蔬不仅可以食用,更要用来献祭给祖先和神灵。
《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
”唐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唐太宗听闻魏征嗜食醋芹,于是以醋芹赐魏征,平时不苟言笑的魏征竟然眉飞色舞连干三杯,食未竟而芹已尽。
宋林洪《山家清供》:“荻芹取根,赤芹取叶与茎,俱可食。
二月三月作羹时采之。
洗净,入汤灼过,取出,以苦酒研芥子,入盐少許,与茴香漬之,可作葅。
杜甫与五柳鱼
作者:周爱宝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7年第11期
五柳鱼是四川名菜,唐宋以来早已脍炙人口。
说起“五柳鱼”来,它还和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一段关系呢!
唐代杜甫,在年近五十的时候,遇上“安史之乱”,整个唐朝从这儿走了下坡路。
唐明皇逃往四川,杨玉环在马嵬坡吊死。
杜甫为了躲避这场战乱,也漂泊到西南方去。
他到了成都,在成都古郊找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叫浣花溪畔,亲手建了一座草堂,住了下来,并在这里写过不少诗。
草堂茅屋有时还叫大风吹破。
他这时生活十分清苦,由自己的遭遇和贫困处境,还时常想到天下的穷人寒士,寄予不少同情。
他每日用素菜草果度日,当地都叫他“菜肚老人”。
相传,有一天他邀几个朋友在草堂上吟诗作赋,吟得高兴,不觉到了中午。
他发起愁来,眼看要吃晌饭了,可是一无所有,拿什么款待这些客人呢?他正在着急,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
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
他走到灶前,亲手烹制起鱼来。
朋友们见他去做鱼,个个都惊奇起来,有的带着怀疑的眼光说:“老杜,这可是新鲜事,你会作诗,还会烹鱼?”
杜甫笑笑说:“等着吧,我今天就要给你们烹烹看看。
”他开膛把鱼洗好以后,加上佐料就放锅里蒸上。
蒸熟以后,又把当地的甜面酱炒熟,加入四州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和好淀粉,做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撒上香菜就做成了。
大伙欢坐一堂,见杜甫把鱼端了上来,伸筷一尝,果然好吃。
众朋友边说边吃,一会工夫,一条鱼吃得精光,可是这鱼还没有名字呢!于是大家就为这鱼想起名字来。
有的说:“这鱼就叫浣溪鱼吧!”有的说:“叫老杜鱼才合适。
”最后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象柳叶,就叫‘五柳鱼’吧!”说罢,大家十分赞成,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
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