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排序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课题1.空气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三维目标1、证实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2、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3、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重点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教法启发、谈话、演示难点认识空气有质量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关键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空气也有质量教具水槽、注射器、塑料袋、饮料瓶等程序一二教学内容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师生活动设计1、猜谜语2、生回答3、谈话4、提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它的存在5、学生演示实验方法。
6、用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7、学生演示并说明原理。
8、小结。
1、谈话: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2、让几名学生试着吹一吹。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探究空气是否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时间10分10分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三四学生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总结3、提问:气球为什么吹不大?4、学生讨论:制定研究方案5、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6、师小结。
1、谈话:空气是否真的占据空间2、分组实验3、汇报结果4、提问5、学生讨论汇报6、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在实验中觉察到空气的存在。
18分2分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会流动占据空间课后反思优点:能以学生认知背景为基础去指导他们。
缺点:实验时还不够细化,学生参与不全。
改进: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动手参与实验得出结论。
课题1、空气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三维目标1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并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2体会压缩空气的运用,拓展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比较空气和水的压缩性教法讲解演示难点压缩空气的运用学法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关键拓展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教具杯子、水槽、注射器等程序一二教学内容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师生活动设计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呢?2、讨论: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试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教案1 排序教学目标1、学会将已有的数据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3、知道声音在坚硬的物质中传播速度较快;4、了解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
5、意识到排序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什么是排序。
2、难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理解“什么是排序”1、出示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你们认识照片中的这些运动员吗?2、谈话:在奥运比赛中,有很多名运动员同时参加某一个项目的比赛,有时要经过多轮的角逐才能确定谁是最后的冠军。
介绍某一位奥运冠军夺冠的比赛过程资料。
3、讲解:裁判员就是根据这些比赛成绩的高低来对运动员名次进行排序的。
谁的成绩最好,那他就是最后的冠军。
刘翔跑得最快,他就是110米栏的奥运冠军。
陈艳青举起的杠铃最重,他就是举重冠军,杜丽射得最准,她就是射击冠军。
4、提问:假如让这三位奥运冠军同时参加某项比赛,你觉得谁能获得第一名呢?二、体会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谈话: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当中,哪些地方曾经用到过排序?2、交流: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排序之后有什么好处?3、教师小结:排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4、出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5、讲述:请你将这些数据用排序的方法进行整理,将排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排序、填写)6、提问: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7、讲解:排序对于科学学习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要学会这个本领。
三、了解比较复杂的排序1、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塑料薄膜,它们分别是:食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
2、提问:你觉得可以按照哪一项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呢?3、讲解:为了公平起见,有必要将这三种塑料薄膜剪成同样大小的形状再进行性能测试和排序。
4、活动:学生测试塑料薄膜性能并进行排序。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7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由四部分的内容构成:1、认识空气的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向四面八方流动,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
2、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包括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单元:冷和热本单元主要由5课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本单元共分为四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排序,第二部分是分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识别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接受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的观念,理解排序的科学含义。
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分析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进—步确信空气的真实存在,获取对空气的性质、组成及风的成因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空气是生命的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自觉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1.3知道……空气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优秀的教案,适用于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
该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提供有趣且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知识掌握。
教案概述教案将全册科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和主题,每个主题都包含了研究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步骤和评估方式。
教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结合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以下是教案的大致结构:第一单元:科学实验- 主题1:观察实验- 主题2:对比实验- 主题3:控制变量实验第二单元:天气与季节- 主题1:天气变化- 主题2:气象仪器- 主题3:季节变化第三单元:物体的特性- 主题1:物体的形状- 主题2:物体的颜色- 主题3:物体的硬度和柔软度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用水- 主题1:水的重要性- 主题2:水的循环- 主题3:合理用水第五单元:动物的特性- 主题1:动物的特征- 主题2:哺乳动物和鸟类- 主题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单元:植物的特性- 主题1:植物的特征- 主题2:种子的传播- 主题3:植物的生长条件第七单元:人体的特性- 主题1:人体的器官- 主题2:感官器官- 主题3:保护身体的方式教学特点优秀教案的特点如下:- 研究目标明确,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程度相适应- 教学准备充分,包括教学资源和实验器材的准备- 教学步骤清晰,包括导入、讲解、实践和总结等环节- 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评估方式合理,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结语本文档提供了一份适用于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优秀教案。
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提供更好的科学教学体验。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5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播放录像。
(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科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实用8篇)科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第1篇1、出示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引导:在鸟类中,鸽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和平的象征,又是蓝天信使,能够为人们送信。
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是鸽子羽毛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鸽子的羽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并读一读有关鸽子的羽毛资料介绍。
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
绒羽紧贴在鸟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
3、观察鸽子的正羽。
(1)第1步,观察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正羽比较大,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正羽摸上去比较光滑。
正羽外形优美,自有弯曲,呈流线体。
(2)第2步,将正羽的羽根剪断,观察一下里面是什么样的。
预设:将正羽的羽根剪断,会发现里面是空的。
(3)第3步,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预设:水不会被吸收。
(4)学生按照要求分步操作,观察正羽,了解正羽的特点,并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看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鸽子正羽的这些特点,对于鸽子起什么作用呢?预设:生1:鸽子的正羽宽大,适于飞行。
生2:鸽子的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防风的外壳,并且能够使身体呈流线型,而且鸽子最大的正羽分布在翅膀和尾部,这样有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体的平衡。
4、观察鸽子的绒羽。
(1)用放大镜观察鸽子的绒羽,说一说鸽子的绒羽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预设:鸽子的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
鸽子的绒羽摸在手上比较柔软,感觉很温暖。
(2)鸽子的绒羽对于鸽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预设:鸽子的绒羽生在正羽的下面,鸽子在高空飞行时,起到保持体温,减少热量散失,抵御寒冷的作用。
5、教师小结:通过观察鸽子的羽毛,我们发现,鸽子的正羽比较宽大,适于飞行;鸽子的绒羽比较细软,有利于保温。
科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
第1课排序
设计理念
本单元是对学生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本课的排序是整理信息方法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叫做排序。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一学生动手为主,通过各种各样的排序来让学生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排序过程中要注意先确定根据同一特征排序还是不同特征排序。
教学目标
1、知道排序是根据物体同一特征来排列他们,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对他们进行排序。
3、培养学生的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物体的特征对他们进行排序。
难点:对一些物体抽象的特征的排序。
教学准备
1、4B、2B、HB、2H、4H铅笔各一支,三种塑料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他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选出一组同学,你们会对他们排序吗?
3、学生说出自己的排序方法,然后教师指挥排列。
(二)、探究新知:
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A、谈话: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需要我们帮忙整理。
把排序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声音在8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
0摄氏度空气:330米/秒;30摄氏度空气:348米/秒;金:3240米/秒;硬木:4000米/秒;盐水:1531米/秒;玻璃:4540米。
秒;塑料:1800米/秒;铁:5000米/秒。
2、学生将排序结果填入表格中,全班交流结果。
(有两种排序方法)
B、谈话:看看铅笔上的不同标记,有4B、2B、HB、2H、4H,试用各种铅笔书写,猜猜他们是按照什么特征排序的。
1、教师讲解:B是黑的第一个字母,H是硬的第一个字母,所以铅笔的排序可以根据两种特征进行排序,同学们任意选一个特征来排排看。
2、学生排序,并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中。
3、全班交流。
D、通过数树干的年轮可以推测出树的年龄。
1、仔细数一数下面各种树的年轮。
2、学生可以用放大镜数,将结果记录下来。
3、按照数的年轮数进行排序。
4、汇报、交流。
E、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
1、讨论:比较书种五种材料,它们的导热性能谁最强,谁最弱,并给他们排序。
2、分组讨论,并进行排序,记录下来。
、
3、汇报、交流。
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来排序。
1、谈话:塑料薄膜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用途十分广泛。
让我们选择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对他们的某些特征进行测试和排序。
2、褶皱实验:把塑料膜团成一团,越小越好,过一会儿把他们展开,比较褶皱程度,并把排序结果记录下来。
3、伸拉实验:紧紧拉开塑料膜,直到不能拉为止。
比较谁的抗拉性能最好,并进行排序,做好排序结果的记录。
4、透明度实验:把塑料膜拿起来,对着光看。
你可以透过塑料膜看到什么?清晰吗?根据它们的清晰度对它们进行排序,并记录下来。
5、全班汇报、交流。
(三)、课后拓展:自己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板书设计
1、排序根据同一性质
根据不同性质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