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成语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四字成语: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
具体例子:1、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
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
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春秋战国的成语1.尊王攘夷释义: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干,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问鼎中原释义: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3.退避三舍释义: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与楚国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4.一鸣惊人释义: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5.老马识途释义: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6.负荆请罪释义: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释义: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若干个字组成,每个字代表一种含义,整个成语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成语既能够凝练地表达出复杂的观念,也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效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家学派纷繁兴起,众多思想家们留下了不少流传至今的成语。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成语的来历和意义。
1.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劝学》。
当时,韩非子对于一些学者空谈理论而没有实践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比喻他们只是在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后来逐渐形成,用来形容那些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实际行动的人。
2. 无独有偶: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孟子告诉梁惠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后来,这个故事中的“降大任”两个字被用来形容一件事情不止一次地发生,故称“无独有偶”。
3. 闭门造车: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众人劝告屈原要出去争取世人的支持,但屈原却选择在家中自己写作,他说:“吾心内众,非一也。
吾事外分,非劳也。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只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听取外界意见而闭门造车。
4.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赵国发生政变,赵胜被贬到了东山。
然而,赵胜并没有气馁,继续努力修行,最终东山再起,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失败之后重新崛起的情况。
5. 羊质虎皮: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策·赵策四》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荆轲谄媚秦国宰相蒙恬,蒙恬认为荆轲的行为是装出来的,就对他说:“你就是一个羊,却披着虎皮。
”后来,这个故事中的“羊质虎皮”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似厉害,实际上没有真才实学。
6. 笑里藏刀: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一》中的一个故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许多成语,这些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情况。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1. 引锥刺股:出自《春秋左传》,形容勤奋学习的精神。
2. 名副其实:出自《左传》,形容名字与实际相符。
3. 藏名待时:出自《左传》,形容隐居等待机会。
4. 妇孺皆知:出自《吕氏春秋》,形容人所共知的事情。
5. 竭泽而渔:出自《孟子》,形容贪得无厌,不考虑后果。
6. 胸有成竹:出自《战国策》,比喻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
7. 水滴石穿:出自《战国策》,比喻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
8. 相机行事:出自《左传》,比喻根据情势来决定行动。
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10. 千锤百炼:出自《孟子》,比喻经过多次磨砺,才能达到完美。
11. 自欺欺人: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一箭双雕:出自《战国策》,比喻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3. 动如脱兔:出自《战国策》,形容行动敏捷迅速。
14. 狭路相逢:出自《孟子》,形容困境面前的决战。
15. 兵不血刃:出自《孟子》,形容取得胜利而不流血。
16. 扬眉吐气:出自《战国策》,形容恢复自信。
17. 焚琴煮鹤:出自《论语》,比喻盲目执着地追求价值低下的东西。
18. 囊萤映雪:出自《战国策》,比喻虚有其表,没有实际内容。
1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比喻消极等待机遇的愚蠢行为。
20. 出尔反尔:出自《左传》,形容言行前后矛盾。
以上只是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后世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形成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语。
下面我将结合历史背景,为大家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以及其故事。
1. 龙潭虎穴(形容困难险恶的处境)“龙潭虎穴”源自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
楚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贤士,他劝导楚国君主避免与强大的晋国作战。
君主不听,以为楚国有强大的军力不会输给晋国。
结果,楚军战败,君主被晋国俘虏。
后来,晋国想以范蠡的智慧为己有,将他关押在湖中的一座深潭的岩洞里。
范蠡处境危险,被困在龙潭虎穴之中。
后来通过聪明才智,范蠡成功逃离。
2.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也是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齐国有一次举行阅兵,齐王看到士兵们行进不整齐,便前去检阅。
然而,当检阅队伍时,王却发现自己的听觉迟钝,对于士兵的行军声音无法准确评判。
他便将耳朵揉了揉,继续前行。
这样一来,齐王只能看到士兵们在外表上的整齐,而无法听到他们行军的真实声音。
从此“掩耳盗铃”成为了形容一个人自欺欺人的成语。
3. 出奇制胜(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赢得胜利)春秋时期,宋国与邻国陈国发生了战争。
宋国秘密派遣了一支军队去袭击陈国的主要城市。
宋将军百里奚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首先派遣一支军队,将敌军引开,然后自己亲率主力军火速进军,出奇制胜地攻占了陈国城市。
这个故事成为了“出奇制胜”成语的来源。
4. 因噎废食(因为噎住了一次,就放弃了整个食物)传说战国时期,齐国一名官员在宴会上吃鱼时,不小心噎住了。
他吃鱼时没牙刷,结果,一块鱼刺卡住了他的喉咙,使他非常难受,并且导致他永远不能再吃鱼了。
他因此感到十分惋惜,于是他决定再也不吃其他的食物。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因噎废食”。
5. 抱残守缺(形容守旧保守)战国时期,赵国的老将军邓艾,因腿部受伤,无法再上战场。
然而,他还是希望继续担任军队中的要职,而不肯退出。
其他高级官员提出让他去替代身体健康的年轻将军,邓艾拒绝了,他情愿“抱残守缺”,守住自己的职位不放。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1. 鸿门宴 (hóng mén yàn) - 源自《史记·留侯列传》。
形容受到陷害或受到欺骗的局面。
2. 战国七雄 (zhàn guó qī xióng) -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魏、韩、秦。
3.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 源自《战国策》。
形容杞人忧天,虚构自己的不安全感或无谓的担忧。
4. 木已成舟 (mù yǐ chéng zhōu) - 源自《吕氏春秋》。
形容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改变或挽回的地步。
5.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 源自《战国策》。
比喻欺骗自己或故意回避现实。
6. 画饼充饥 (huà bǐng chōng jī) - 源自《战国策》。
比喻空想、做无用的事情。
7.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 源自《史记·弘农李将军列传》。
形容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道义。
8.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源自《孙子兵法》。
指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9.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 源自《战国策》。
比喻事情临近灭亡时,才采取措施。
10.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 源自《史记·高祖本纪》。
比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采取补救措施。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成语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时期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包含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特点,还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其来源和含义。
一、胸有成竹成语“胸有成竹”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相传,楚国大臣孙膑曾为齐国大夫鲍叔牙设计了一套机关陷阱,用竹子制作成一个牢固的笼子,暗藏在迷宫之中。
当时,许多士兵疑惑自己是否能够逃脱,而孙膑却淡定自若,他自信满满地说:“胸中自有一杆秤,事情都能称量清楚。
”后来,这个故事被人们归纳为“胸有成竹”的成语,意指事先有完整的计划或准备,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二、瓜田李下成语“瓜田李下”是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的《离骚》一诗。
屈原写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瓜田行走时没有踩到瓜藤,而在李树下行走时没有弄乱头上的冠子。
后来,“瓜田李下”成语被引申为表达行为可疑或有可疑动机的场所,表示对他人的怀疑或猜测。
三、守株待兔成语“守株待兔”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有个农夫,他在一片土地里栽种了一株无花果树。
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到了树上,被震晕后倒在农夫面前。
农夫心生欣喜,以为天降好运,从此便沉迷于“守株待兔”的行为中。
这个成语在后来演变成了形容人被动等待好事发生,不主动行动的心态。
四、鸡飞蛋打成语“鸡飞蛋打”同样出自春秋时期的故事。
相传,晋国的大夫魏舒在楚国做官时,暗中指使人们去捣毁楚国的宝物。
楚国人追捕魏舒,而魏舒安排的人们将他的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了一只炸鸡和一个鸡蛋,告诉追捕者:“我已经飞去了,你只能杀死这只鸡和砸碎这个蛋。
”后来,“鸡飞蛋打”成语表示事情无法挽回或无法收拾的状态。
五、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源于战国时代的故事。
相传,楚国宰相张蹇曾经画了一只蛇,但他在画蛇完成后,又故意在画中添上了多余的脚,将画作搞得很不协调。
此后,这个成语被形容多此一举或增加无用的东西。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1.桃李满天下:出自《墨子·公输》。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在位时,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才,使得桃树和李树都开满了花果,象征着人才济济、国家昌盛。
2.柳暗花明:出自《楚辞·离骚》。
屈原被放逐之时,看到柳树下花朵盛开,暗喻即使遭遇逆境,仍能看到美好的一面。
3.渔人得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故事中,渔夫抓鱼非常得心应手,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放弃,喻指放弃短暂的小利而追求长远的利益。
4.背水一战:出自《左传·宣公十年》。
战国时期,晋国和秦国发生战争,晋国处于水墨之地,背靠险峻的水墨,采取背水布阵的战术,以逼迫敌人作战,引伏谋反。
5.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6.晋楚不协: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形容晋国和楚国不合作,彼此对立。
7.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杞国的一个人过于担心天空会掉下来的现象,反映了杞人的无谓担忧和不切实际的焦虑。
8.齐白石画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以战国时代齐国人白石画鸡的故事为背景,形容塑造事物特点时非常准确和精细。
9.金玉满堂: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形容财富非常丰富,金银珠宝堆满整个屋子。
10.见风使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一个人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说话或行为方式。
11.韬光养晦: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比喻隐藏实力,暂时退让或不争名利,以待时机。
12.四面楚歌:出自《楚辞·离骚》。
形容处于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13.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謀攻篇》。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14.势如破竹:出自《吕子·积士》。
比喻势不可挡,像破竹般一路顺利。
15.自相矛盾:出自《左传·僖公七年》。
以下是20个春秋成语:
春华秋实: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春华秋实,春发秋熟。
春兰秋菊:比喻异时景物,各有佳胜。
春诵夏弦:形容四季的诗歌文章。
春秋笔法:指行文中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春秋鼎盛:形容人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春秋无义战:指古代诸侯之间纷争无常,有如没有正义的战争。
春秋之义:指春秋时通行的义理。
春秋之梦:指春秋时的梦境。
春秋大梦:指春秋时的梦境,比喻虚幻的梦想。
春秋积序:形容时间积累的过程。
春秋佳日:指春秋两季的好日子。
春秋鼎盛:形容人的寿命如春秋一样长久。
春秋之风:形容古代的风俗习尚。
春秋之世:形容古代的社会状况。
春秋之道:指古代的道理、道德。
春秋之景:指春秋时的景色。
春秋之美:指春秋时的美好事物。
春秋之梦:指春秋时的梦境,比喻虚幻的梦想。
春秋之象:指春秋时的气象、景象。
春秋之歌:指春秋时的诗歌、歌曲。
编辑推荐
《殷墟》是世界遗产丛书之一,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
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
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仅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目录
一、概述
二、殷墟的发现
1.殷墟的由来
2.“龙骨”之谜
3.殷墟的发掘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1.埋在古老夯土里的王宫
2.如临其境的仿殷大殿
3.宗庙祭祀场的祖先崇拜
4.丙组祭坛的天地崇拜
5.凹字形基址的四合院雏形
6.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
7.专业分工的手工作坊
8.形象的商代交通史话
9.祭祀门神的渊源
10.中国最早的巾帼将军墓四、殷墟王陵遗址
1.殷墟王陵遗址的分布
2.亚字形墓室的象征
3.杀祭殉葬的见证
4.黄泉下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