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成语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 大开方便之门:出自《左传》。
当时齐国的国君桓公年老体衰,不能自己开门,于是大臣管仲就开了城门,因此这个成语表示事先做好准备,方便接待。
2. 背井离乡:出自《左传》。
战国时期,晋国攻破了郑国,郑武公带领百姓背井离乡逃亡,成为了流亡者,因此这个成语表示离开家乡。
3. 相辅相成:出自《史记》。
战国时期邹衍在法家学派中提出“明主一人不能图,圣王众人相辅相成”的观点,即各个方面的事物互相补充、相互依靠,相得益彰。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期,宋国的宰相曹参画了一张很完整的蛇,但国君喻其画得不好,又加了几笔,结果把画蛇搞砸了,因此这个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5. 背对背、一寸光阴一寸金、悬梁刺股:这三个成语都出自《战国策》。
背对背比喻互相猜疑、防范;一寸光阴一寸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悬梁刺股用形容立志努力的精神。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1.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狐狸以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威胁弱小的人。
2.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天天担心各种灾害降临,不敢安心工作。
后来,国君派人到他家了解情况,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多虑了。
比喻过分担忧没有根据的事情。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一个人在别人的画蛇上再画上了蛇的脚,结果让原本已经完整的画蛇变得多余。
比喻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 指鹿为马:秦朝时期,丞相赵高欺瞒秦始皇,将马说成鹿。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盗贼损坏了一只铃铛,他用手捂住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听不见铃声。
比喻用幼稚、愚蠢的方法欺骗自己。
6. 包罗万象:春秋战国时期,后来成为兵法专家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
可不察也”。
意味军事包括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情况。
7. 悔之晚矣:战国时期,智者公孙龙饭前洗手、饭后擦手这是在饭前酒已经倒入杯盏里,自己饮酒的时候不可以,他看见了两人以上理论的说法过于贪心,倘若只是想运行自个儿,别人
说的理论他听了,细微觉得实在确信,可是并未费力去实践,这就是“悔之晚矣”。
春秋战国成语围魏救赵、一鼓作气、唇亡齿寒、抱薪救火、焚书坑儒、纸上谈兵、饿殍遍野、易子而食、鸡鸣狗盗、狡兔三窟、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卧薪尝胆、秦晋之好、投桃报李、泱泱大国、二桃杀三士、万寿无疆、美人之贻、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夙兴夜寐、筚路蓝缕、困兽犹斗、滥竽充数。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然在城中上演了一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时,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追问九个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4,一鸣惊人相传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日,臣下对他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齐威王一时语塞,大臣又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后来终于明白大臣们的用心,于是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5,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6,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许多成语,这些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情况。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1. 引锥刺股:出自《春秋左传》,形容勤奋学习的精神。
2. 名副其实:出自《左传》,形容名字与实际相符。
3. 藏名待时:出自《左传》,形容隐居等待机会。
4. 妇孺皆知:出自《吕氏春秋》,形容人所共知的事情。
5. 竭泽而渔:出自《孟子》,形容贪得无厌,不考虑后果。
6. 胸有成竹:出自《战国策》,比喻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
7. 水滴石穿:出自《战国策》,比喻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
8. 相机行事:出自《左传》,比喻根据情势来决定行动。
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10. 千锤百炼:出自《孟子》,比喻经过多次磨砺,才能达到完美。
11. 自欺欺人: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一箭双雕:出自《战国策》,比喻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3. 动如脱兔:出自《战国策》,形容行动敏捷迅速。
14. 狭路相逢:出自《孟子》,形容困境面前的决战。
15. 兵不血刃:出自《孟子》,形容取得胜利而不流血。
16. 扬眉吐气:出自《战国策》,形容恢复自信。
17. 焚琴煮鹤:出自《论语》,比喻盲目执着地追求价值低下的东西。
18. 囊萤映雪:出自《战国策》,比喻虚有其表,没有实际内容。
1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比喻消极等待机遇的愚蠢行为。
20. 出尔反尔:出自《左传》,形容言行前后矛盾。
以上只是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后世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1. 鸿门宴 (hóng mén yàn) - 源自《史记·留侯列传》。
形容受到陷害或受到欺骗的局面。
2. 战国七雄 (zhàn guó qī xióng) -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魏、韩、秦。
3.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 源自《战国策》。
形容杞人忧天,虚构自己的不安全感或无谓的担忧。
4. 木已成舟 (mù yǐ chéng zhōu) - 源自《吕氏春秋》。
形容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改变或挽回的地步。
5.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 源自《战国策》。
比喻欺骗自己或故意回避现实。
6. 画饼充饥 (huà bǐng chōng jī) - 源自《战国策》。
比喻空想、做无用的事情。
7.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 源自《史记·弘农李将军列传》。
形容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道义。
8.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源自《孙子兵法》。
指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9.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 源自《战国策》。
比喻事情临近灭亡时,才采取措施。
10.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 源自《史记·高祖本纪》。
比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采取补救措施。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1.桃李满天下:出自《墨子·公输》。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在位时,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才,使得桃树和李树都开满了花果,象征着人才济济、国家昌盛。
2.柳暗花明:出自《楚辞·离骚》。
屈原被放逐之时,看到柳树下花朵盛开,暗喻即使遭遇逆境,仍能看到美好的一面。
3.渔人得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故事中,渔夫抓鱼非常得心应手,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放弃,喻指放弃短暂的小利而追求长远的利益。
4.背水一战:出自《左传·宣公十年》。
战国时期,晋国和秦国发生战争,晋国处于水墨之地,背靠险峻的水墨,采取背水布阵的战术,以逼迫敌人作战,引伏谋反。
5.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6.晋楚不协: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形容晋国和楚国不合作,彼此对立。
7.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杞国的一个人过于担心天空会掉下来的现象,反映了杞人的无谓担忧和不切实际的焦虑。
8.齐白石画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以战国时代齐国人白石画鸡的故事为背景,形容塑造事物特点时非常准确和精细。
9.金玉满堂: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形容财富非常丰富,金银珠宝堆满整个屋子。
10.见风使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一个人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说话或行为方式。
11.韬光养晦: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比喻隐藏实力,暂时退让或不争名利,以待时机。
12.四面楚歌:出自《楚辞·离骚》。
形容处于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13.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謀攻篇》。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14.势如破竹:出自《吕子·积士》。
比喻势不可挡,像破竹般一路顺利。
15.自相矛盾:出自《左传·僖公七年》。
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武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武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四字成语: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
具体例子:1、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
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
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争霸,兵戎相见,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这些成语或取自历史典故,或寓意深远,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成语。
一、诸子百家1. 字字珠玑(出自《战国策》)意思:每个字都像珍珠宝石般珍贵。
形容文章的每个字句都非常精彩,富有价值。
2. 黔驴技穷(出自《战国策》)意思:驴子被绊倒了,它再怎么拼命踢腿也无济于事。
比喻一个人的本领或计谋已经用尽,无法再有新的办法。
3. 见微知著(出自《战国策》)意思:从微小的现象中能看出大事。
比喻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二、君臣状况4. 竭泽而渔(出自《战国策》)意思:将池塘里的水都用尽,就能捕到更多的鱼。
比喻为了一时获利,不顾长远利益,做出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事情。
5. 出奇制胜(出自《战国策》)意思:运用特殊、出人意料的办法,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形容战术灵活变通,能冷静应对。
6. 隔岸观火(出自《战国策》)意思:在岸边看着对岸的火势,不去帮忙扑灭火势。
比喻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却不伸出援手。
三、国家征战7. 因势利导(出自《战国策》)意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寻求最有利的出路。
8. 轻装上阵(出自《战国策》)意思:指不带行李、不带多余装备的战士。
比喻做事或行动轻松、不受拖累。
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意思: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到。
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去积极争取。
四、谋略智慧10. 囊中之物(出自《战国策》)意思:指已经获得的东西。
比喻囊中的财物多到装不下。
11. 守口如瓶(出自《战国策》)意思:形容对秘密或重要事情保守口风,谨慎克制,不泄漏一点风声。
12. 百密一疏(出自《战国策》)意思:百密之中有一点疏忽。
比喻做事要非常谨慎,不能有半点疏忽和松懈。
五、忠诚信义13. 肝脑涂地(出自《战国策》)意思:心肝都粉碎,涂满了地面。
形容忠诚程度极高,愿意为朋友或国家付出一切。
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武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富有故事性的成语,以下是其中的20个成语故事:1. 齐头并进: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位将军田忌和孙膑联手作战,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最终成功击败敌人。
2. 杯弓蛇影: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单受到吴国使者的威胁,他以为杯中有蛇,结果错手打翻了酒杯,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表示多疑无谓。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在画蛇的图片上加上了蛇的脚,本来已经足够完整的事物被多余的添加弄得不当。
4.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鲁国的农夫发现兔子撞树而死,他误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小偷盗窃了一口钟,他捂住耳朵以为没有人听到了钟声,从而以为自己不会被发现。
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
6. 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有人坐船过河时,剑掉入水中,他却在岸边刻了个记号,认为剑在船上。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固守旧观念,不顾事物的变化。
7. 囊中羞涩: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无忌计划偷窃一样宝物,但事后才发现被偷的是自己带在身上的东西。
8. 三人成虎:战国时期,有人散布谣言称见到了三只老虎,结果成群的人们都相信了谣言。
9. 坐井观天: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以井为天,以水为天空,表示个人眼界狭窄或者对世界认知的片面。
10.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一只狐狸借势虎威吓唬其他动物,显示权威的时候就表现出傲慢的色彩。
11.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有个农夫发现兔子撞在树上而死,他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12. 金屋藏娇:战国时期,楚国的公子勾践被吴国俘虏,他被迫藏在一个金屋中,并通过隔铜砧与人交流。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隐藏着心灵的苦闷。
13.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有人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而没有实际的实践和经验。
14. 返璞归真:战国时期,管仲在晚年时放言自己要去返璞归真,并倡导实行简朴度日的生活方式。
15. 兔死狗烹:战国时期,兔子死了可以吃肉,而狗却被烹煮以供奉祭祀,用这个成语表示人与人的待遇不公。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具体例子:、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地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地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地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地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地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地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地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地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地对象,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地国王那里去,不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地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地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东施效颦、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地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地.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地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地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地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地很丑,见西施人长地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地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地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毛遂自荐、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地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地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地道理,作了非常精辟地分析.毛遂地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创造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成语。
下面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 虎而冠:形容虚有其表,美其名而不实际的人或事物。
比如有人穿戴华丽,但实际上无能力或没有真才实学。
2. 不蔓不枝:比喻不连贯,不系统,不完整的事物。
比如一篇文章的论述没有逻辑,不成一个整体。
3. 空中楼阁:比喻没有实际基础的空想或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一个计划没有可行性,只是空中楼阁。
4. 相敲相对:比喻双方在力量、地位、权益等方面相对平衡,在互相制约中保持平衡。
5. 鞠躬尽瘁:形容尽力全力工作,倾尽全力完成一项事业。
出自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正气歌》。
6. 调兵遣将:指派遣军队,调用军队进行作战行动。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7. 管中窥豹:比喻通过一个小的部分来判断整个情况,夸大应用。
8.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或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再加以修饰,反而败坏了原来的效果。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矛盾重重:形容矛盾复杂,纷繁不解的情况。
10. 庖丁解牛:比喻能够对复杂的问题、事物进行深入剖析,洞察其本质。
11. 负荆请罪:比喻主动承担责任或请求宽恕。
12. 鸡鸣犬吠:讽刺指无关紧要的事情引起多方争论和骚动。
13. 杯弓蛇影:比喻因为过度畏惧而产生的虚惊。
14. 无中生有:形容无中生有的捏造事实、诬陷他人。
15. 隔墙有耳:比喻小道消息很容易传播,充满了窃听和打听的可能。
16. 以德报怨:以善行回报对方的恶意,以情报道复仇。
17. 讳疾忌医:比喻不愿意承认和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
18. 丢车保帅:比喻舍弃小的利益保全大的利益。
19. 春风化雨:比喻使人感受到亲切关怀和温暖的言行,让人受益匪浅。
20. 棋逢对手:比喻双方实力相等,不分胜负。
21. 观者如云:形容前来观看、关注的人很多。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大部分成语也是出自于这个时代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抱怨雪耻bào yuàn xuě chǐ报:报复。
雪:洗刷掉。
报怨恨,雪耻辱。
《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兵临城下bīng lín chéng xià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
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不祥之兆bù xiáng zhī zhào兆:预兆。
不吉利的预兆。
《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不翼而飞bù yì ér fēi翼:翅膀。
没有翅膀却飞走了。
比喻物品忽然丢失。
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北宫婴儿běi gōng yīng ér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
与春秋战国战争有关的成语有: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现在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鸣惊人原意一叫就使人震惊,现在常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就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现在常常表示自己时时警惕自己不忘过去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
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lěi)。
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
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
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
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
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
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
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
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
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
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
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
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
”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
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
赵襄子急忙挽留。
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请你让我走吧。
”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
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釐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
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