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2)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基本类型等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学会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2.相关案例资料;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基本类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呈现(15分钟)利用教学地图和图表,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气温和降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描述气温和降水在地理位置、季节变化中的分布规律。
3. 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工具,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气温和降水在本地区的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气象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学生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学科,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特征- 气温的定义、计量单位及日变化、年变化特点- 降水的定义、类型及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位置分布规律- 季节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3. 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异常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 气温和降水的观测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工具- 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5. 气温和降水的实际应用- 气温和降水对城市规划、农业种植等方面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预报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三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第四课时:气温和降水的观测与分析第五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实际应用教材章节关联:《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气候与气象”,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内容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冬季的哈尔滨雪景和夏季的三亚海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地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讲授新课(1)气温①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②测量: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③变化规律:通过展示某地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2)降水①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材内容包括气温的测量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基本类型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4.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案例分析;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指导;4.确保教学设备和用品的正常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要素。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市》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在前面学习了气温的基础上,降水知识的学习既与气温有着密切联系,又是学习气候特征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了解自然环境,并且降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从降水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降水以及降水的主要形式。
接着介绍了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使学生对降水量的获取有初步认识。
然后重点讲述降水的变化,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直观展示一个地区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最后阐述降水的分布,通过等降水量线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气温的相关知识,对气候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但对于降水的相关知识,如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及降水分布规律等较为陌生,需要逐步引导学习。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地理规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特点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上应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学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能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能够在世界等降水量线图上指出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并理解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内容主要包括降水的类型、形成及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2.降水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图片、图表、实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应用。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联系家
乡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情,导入新课:
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
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学生答:气温。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
二、分组活动,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71-P72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和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2、气温指,常用()表示。
3、气温的测定方法有哪两种?
(1)、用气象园中的______(白板展示百叶箱)
(2)、用温度计时:
①读一读:请读出下图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分别是、、、。
②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想一想: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各小组成果展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补充。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白板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阅读课本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 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 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
3. 观察北半球、南半球的等温线,从低纬度向高纬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规律一: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_________。
4. 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最明显的弯曲在哪?(__________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
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的海洋与陆地气温_________。
5. 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应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_____℃等温线,,观察这里是___________(地形区),它的海拔_______。
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_______处气温较周围低。
各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补充更正。
探究二: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白板展示课本73页图4-10、4-11) 阅读课本73页图4-10、4-11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气温高的是 ,7月气温高的是 。
从而得知,南北半球季节 。
2.北半球同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存在怎样的差异?
(1)北半球冬季(一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
(2)北半球夏季(七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
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
学生对问题2提出了疑问,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在白板补充讲解。
四、达标测评:
1.气候最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是 ( )
A.气温和降水
B.气压和风
C.空气污染指数和雨
D.光和热
2.小明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 151874气温(℃)201482时刻
A.10℃
B.11℃
C.12℃
D.13℃
3.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平原气温要 ( )
A .相等
B .低
C .高
D .无法比较
4.一年当中,南半球陆地上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 )
A .1月
B .7月
C .8月
D .2月
5.“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气温的 ( )
A. 日变化
B. 年变化
C. 周变化
D. 年较差
6.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 是最炎热的大陆, 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 (纬线)之间。
(3)气温的分布的最基本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降低。
小组内交流核对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成果。
五、归纳整理:
(一)、气温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1、由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__________。
2、同纬度范围内,___与___气温不同;夏季,___气温高,_
__气温低,冬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___。
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补充。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学习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提问,最后进行整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如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必须借助于地图总结出来,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提高自己分析归纳能力;另外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相关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实际平日里要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能力还较差,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
年级:七年级
版本:湘教版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师:顾丽丽
单位:滦南县程庄镇川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