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胃憩室的疾病查询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十二指肠憩室的疾病查询
十二指肠憩室的类型很多,它们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那么究竟引起十二指肠憩室的病因有哪些呢?对于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饮食宜忌我们要注意哪些呢?在临床上我们如何治疗十二指肠憩室呢?下面就跟三九养生堂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病因
憩室产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多数认为是由先天性肠壁局限性肌层发育不全或薄弱,在肠内突然高压或长期持续或反复的压力增高时,肠壁薄弱处,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脱出而形成憩室。
亦可由于肠壁外炎症组织所形成粘连瘢痕的牵导致憩室的发生。
1.先天性憩室
少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生时即存在。
憩室壁的结构包括肠黏膜下层及肌层,与正常肠壁完全相同,又称为真性憩室。
2.原发性憩室
因部分肠壁有先天性解剖上的缺陷,由于肠内压增高而使该处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向外脱出形成憩室。
此种憩室壁的肌层组织多是缺如或薄弱。
3.继发性憩室
多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收缩或慢性胆囊炎粘连牵拉所致,故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第1部,又称为假性憩室。
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憩室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所发生的症状多是因并发症而引起。
上腹部饱胀是较常见的症状,系憩室炎所致。
伴有嗳气和隐痛。
疼痛无规律性,制酸药物也不能使之缓解。
恶心或呕吐也常见。
当憩室内充满食物而呈膨胀时,可压迫十二指肠而出现部分梗阻症状。
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其后为胆汁,甚至可混有血液,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胃憩室X线诊断(附3例分析)作者:孟斌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4期【关键词】胃憩室; X线诊断;分析在消化道中胃憩室较少见,多位于胃贲门附近小弯侧,有时可见于胃大弯,极少发生幽门前庭部,病因不清,有人认为是先天性异常,多数学者认为与肌肉发育有关,因胃底环形肌缺如,斜行肌薄弱,胃贲门压力较大引起。
新疆武警兵团指挥部医院发现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案例例1患者女,56岁,上腹部不适数年,饭后有时可出现呕吐,心窝痛等症状,查体:腹软,肝脾为触及。
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显示胃贲门小弯侧,可见一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其内可见小液平面,憩室颈部黏膜无聚拢,约0.3 cm×0.8 cm大小。
X线意见:胃憩室。
例2患者男,39岁,上腹部间断疼痛半年余,期间呕吐数次,饮酒后加重,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发现胃贲门下方后壁小弯侧,可见突出腔外的袋状影,内有少量钡剂存留,边缘光滑,约0.4 cm×0.9 cm周围黏膜连续,无纠集聚拢等异常征象,胃呈钩型黏膜清晰余无明显异常。
X线意见:胃憩室。
例3患者男,65岁,上腹部不适数年,偶有呕吐,近段时间略加重,故来院检查,查体: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
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底后壁小弯侧见突出腔外的囊袋状影,边缘光滑,口部无环堤,黏膜无聚拢,囊内有钡剂存留,约0.3 cm×0.7 cm。
胃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X线意见:胃憩室。
2 讨论胃憩室主要发生于贲门管下方与胃体交界处小弯侧或后壁,多见于单发,胃憩室一般为真性憩室,具有胃壁完整结构,憩室内部有黏膜组织,经观察发现,胃憩室均表现为狭颈,无蠕动,且收缩无力,排空迟缓,但其形状可随胃内压力增大而有所改变,胃憩室较少并发憩室炎,如合并炎症或溃疡时,可见憩室外形不整或在其周缘部见有龛影等异常征象。
胃憩室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可偶有呕吐、嗳气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胃憩室一般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若无合并症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
胃憩室的X线诊断(附13例报告)
李卫东;李春卫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1993(000)0Z1
【摘要】胃憩室较少见,有时易与溃疡混淆,以致误诊。
现将我院经X线钡餐发现,胃镜及手术证实的13例胃憩室,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7例,女6例。
年龄23~68岁。
9例有嗳气、返酸、腹部饱胀感。
7例有上腹或剑下痛,3例无症状,于健康查体时发现。
X线表现 13例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贲门下胃后壁8例,胃体大弯侧3例,胃窦部大弯及小弯侧
【总页数】1页(P129-129)
【作者】李卫东;李春卫
【作者单位】[1]淄博市周村区医院;[2]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
【相关文献】
1.胃憩室的临床X线诊断:——附3例报告 [J], 周桂林
2.胃憩室X线诊断(附3例分析) [J], 孟斌
3.胃憩室的X线诊断:附6例报告 [J], 姚xin;朱纪吾
4.胃憩室X线诊断10例报告 [J], 李裕华;徐高峰
5.胃憩室的X线诊断(附7例报告) [J], 张光裕;潘义富;翟全宜;朱红;来贵泉;刘陶;赵国森;张化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化道憩室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消化道憩室病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外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便秘,恶心与呕吐,儿童大便失禁,儿童期消化性溃疡,结肠憩室,腹痛疾病介绍:消化道憩室病是什么?消化道憩室病是怎么回事?消化道憩室病是指消化道的局部囊样膨出,有真性与假性两种,前者指全层膨出,后者仅有粘膜与粘膜下层而无肌层膨出,绝大多数憩室向消化道腔外膨出,极少数向腔内膨出,称腔内憩,多个憩室同时存在称为憩室病,本病见于全消化道,以结肠为最常见,十二指肠次之,胃憩室最少见,有症状或并发症的憩室病称为症状性憩室或憩室性疾病,需要治疗症状体征:消化道憩室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消化道憩室病症状的介绍:一、食管憩室 1.咽-食管憩室(ZENKER憩室)临床表现为轻度吞咽困难,潴留在憩室里的食物可反流入口腔。
饭后及睡眠时易发生呛咳。
晚期表现有喉返神经受压引起的声音嘶哑,饮水时有气过水声及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
体检时可在锁骨上方颈根部发现面团样肿块,按压时发出水过气声。
X线吞钡摄片可明确诊断。
憩室内发生癌肿者,需早期手术治疗。
2.食管中段憩室较少见,为牵出性的真性憩室。
由于气管隆突下淋巴结结核或其他炎症病变与食管前壁产生粘连,牵拉食管全层所致。
憩室开口大,囊袋位置高于囊颈部,不易发生食物潴留,一般无症状,少数人有吞咽困难,极少数发生纵膈脓肿或食管气管瘘。
有症状者可予水囊或气囊扩张,无症状者不需要手术治疗。
3.膈上食管憩室在食管憩室中最少见,属假性憩室,位于食管下段膈上10CM处,男性多见。
常伴食管痉挛、贲门痉挛、返流性食管炎或食管裂孔疝。
诊断依赖X线检查,CT检查可鉴别纵膈肿瘤、脓肿或裂孔疝,无症状者不需治疗,有明显症状如吞咽障碍、胸骨后疼痛及癌变者需作手术切除。
二、胃憩室大多患者无症状,少数主诉饭后或平卧时有间歇性上腹部饱胀或下胸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烧心感,与食物在憩室内的滞留有关。
常见并发症为出血。
消化道憩室病憩室病是胃肠道(消化道)任何一部分向外的囊状突起。
憩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大肠。
数个憩室同时存在,称为憩室病,这是常在中年后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
如果憩室发生炎症,称为憩室炎。
一、食管憩室:食管憩室是食管管壁全层或部分向腔外呈囊袋样的病理性膨出,属临床较少见的食管良性疾病,但在某些病人可表现出突出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的并发症,亦有发生恶变的可能。
临床上按部位不同分为:(1)咽食管憩室(Zenker憩室),发生于咽食管结合部的食管憩室。
是食管黏膜自咽下缩肌与环咽肌之间的薄弱区膨出形成。
常位于下咽缩肌与环咽肌之间的左后方。
病因目前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解剖上的薄弱点与本病有关。
咽食管憩室多为膨出型,憩室的囊壁缺乏正常的食管肌层,仅由食管私膜层和少许肌纤维的戮膜下组织构成,其外侧通常被稀疏结缔组织围绕,仅在憩室的颈部有部分牵起的肌肉组织。
此病初期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咽部异物感、瞬间的食物停滞感,随着憩室的增大和不易排空,内容物分解腐败,症状逐渐明显,典型表现为吞咽障碍、咽异物感、反流、口臭、误吸、复发性肺炎、营养不良或反流出未消化的食物及粘液。
(2)食管中段憩室,患者多为牵出性真性憩室,为全层膨出,多为获得性。
由于气管隆突下淋巴结结核或其他炎症病变与食管前壁产生粘连,牵拉食管全层所致,,常位于肺门水平的食管左侧。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患者有咽下困难,憩室过大可出现食物返流,并发憩室炎时有胸骨后疼痛,个别患者可穿破食管壁引起纵隔炎、食管-支气管瘘,肺脓肿、心包炎。
偶有穿孔或食管及气管瘘等;(3)膈上憩室(食管中下段憩室),较少见,紧靠裂孔近端,可能为先天性损害,因不断增大而于中年发生症状,多数病人在50岁以上;也可能与或食管下段-贲门运动功能失调有关。
常伴食管痉挛、贲门痉挛、返流性食管炎或食管裂孔疝。
诊断:①食管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食管憩室的重要依据。
患者吞钡后通过透视与摄片(须拍摄食管正,侧位片)可以明确憩室的位置、大小、憩室颈的粗细与排空情况以及憩室与食管轴的关系。
[胃肠道疾病]“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
防范(建议收藏)~~~
十二指肠憩室
【病史摘要】
男性:67岁。
中上腹不适2天。
图1十二指肠憩室
【影像所见】
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可见囊袋状钡影:突出腔外:有狭颈:并见黏膜伸入其中(图1A、B)。
【分析和诊断】
突出腔外囊袋影:如见到憩室内黏膜:尤其是颈部黏膜伸入其中:则憩室诊断成立。
【误区防范和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憩室在X线钡餐检查表现典型、明确:一般无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合并憩室炎引起临近肠壁激惹及黄疸:应与胰头癌等鉴别:
CT有助于鉴别。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X线钡餐检查足以诊断:除非并发憩室炎:或者与肿瘤鉴别困难:一般不用CT检查。
【临床病理及随访】
临床证实:十二指肠降部憩室。
【评述】
胃肠道憩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比较常见位于十二指肠、食管及结肠等。
憩室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一般在数毫米到数厘米之间,在不同部位的X线钡餐的表现相似,表现为突出腔外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袋影,轮廓光整,有狭颈,可见肠道黏膜伸入其中,钡剂排空较快。
十二指肠憩室好发于降部,尤其是壶腹部周围,加压像有助于憩室内黏膜的显示,尤其是颈部黏膜。
胃憩室的疾病查询
胃憩室的类型很多,它们的表现也有所不同,那引起胃憩室的病因有哪些呢?对于胃憩室的临床表现我们要注意哪些呢?生活中胃憩室患者的饮食宜忌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呢?下面就跟三九养生堂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病因
胃憩室有真性和假性两种。
前者为胃壁的全层膨出,后者仅为黏膜及黏膜下层而无肌层的膨出。
对于真性胃憩室的病因尚存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肌肉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缺损导致胃壁局限性薄弱,以及胃蠕动和内容物造成的胃腔内高压力使薄弱处的黏膜及黏膜下肌层从肌层间隙呈囊袋状向腔外疝出是憩室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也有学者在新生儿和婴儿发现了胃憩室,故此认为胚胎胃贲门后壁有一囊状附属物,并认为该附属物可发展成憩室。
有研究发现胃自身疾病如溃疡、肉芽肿、肿瘤、手术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或粘连是部分真性及假性胃憩室形成的继发因素。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做胃部钡餐检查或做胃镜时发现,部分胃憩室的病人又可同时合并其他胃肠道病变。
主要表现为上腹剑下钝痛、胀痛及烧灼感,或有阵发性加剧,可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吞咽困难。
发生于剑下的餐后1~2小时内的钝痛,卧位加重,立位或坐位减轻为本病特点。
症状的产生可能由于食物进入憩室内使其膨胀所致,当某种体位有利于憩室排空时,疼痛可缓解。
也有学者认为症状产生是由于食物或胃液潴留在憩室腔内引起憩室炎。
有时症状类似溃疡病或胆囊疾病。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真性、假性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