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蚕宝宝从蚕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2.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为了看清楚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
刚孵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称为蚁蚕。
4.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5.为了观察蚕的一生可选用的方法有填写记录表、写观察日记、摄像、拍照、画图等。
第2课时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鸡卵(鸡蛋)由卵売、卵白、卵黄、气室等部分组成2.鸡蛋孵化会变成小鸡,其中卵壳的作用是保护卵;卵白和卵黄的作用是提供营养和水分;胚的作用是发育成小鸡;气室里面有空气,为小鸡孵化提供空气。
3.与熟鸡蛋相比,生鸡蛋的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它叫作胚。
4.有卵壳的卵有蛇卵、龟卵、鸡卵(蛋)等;无卵壳的卵有蛙卵、鱼卵、蚂蚁卵等。
第3课时蚕长大了1.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2.蚕的一生一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3.蚕的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叫“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4.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5.拿一根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蚕会做出反应。
6.蚕的幼虫要吐丝结茧时,我们应该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帮助蚕吐丝结茧。
第4课时蚕变了新模样1.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垂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
2.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五龄熟蚕、上簇、形成结茧网、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五个过程。
3.蚕在吐丝的过程中,头部摆动路线呈s形4.蚕吐丝了,蚕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
茧里面的蚕还活着,蚕的这种形态叫作蚕蛹。
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抽取蚕丝的国家,丝绸是蚕丝织成的。
6.蚕宝宝在吐丝前,可以观察到蚕不再吃桑叶;躯体发黄发亮,在吐丝中,可以观察到蚕的身体变小,潜伏在茧内。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知识点一、果实与种子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果皮有保护种子的作用。
萝卜里边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
2.实验题:(极有可能要考)3号瓶子的种子发芽了。
因为1号没有水分、2号温度不适宜、4号空气不足。
结论---种子发芽的三个必备要素: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
(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
(3)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
(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
4.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叶苗朝上。
二、根和茎1.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
胡萝卜是一种特殊的(直根)。
2.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3.多数植物都有茎,茎的形态有: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
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
4.(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三、叶和花1.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2.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3.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实验题结论:有叶片的塑料袋有凝结的小水珠,没有叶片的塑料袋没有水珠。
植物的叶片具有(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
4.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5.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6.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
7.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吸引昆虫。
雄蕊:制造花粉。
雌蕊:接受花粉。
8.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
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变化与恒常- 什么是物体的属性?- 物体的哪些属性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 什么是物体的状态?- 物体的状态可以如何改变?第二章力及其作用- 什么是力?- 力的作用有哪些?- 如何感受力的作用?- 怎样运用力?第三章磁力- 什么是磁性?- 什么是磁铁?- 磁铁有哪些性质?- 磁铁的使用有哪些规律?第四章光的传播- 光是什么?- 光的传播有哪些特点?- 怎样利用阳光观察物体?- 怎样利用光源做实验?第五章神奇的电- 什么是电?- 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什么是电流?- 应该注意哪些电的安全问题?第六章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植物的哪些部位可以进行观察?- 植物的哪些要素对生长影响较大?- 如何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第七章动物的生长- 动物有哪些生长特点?- 哪些动物有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动物的哪些器官是重要的?第八章季节和天气- 我们有几季?- 不同季节有哪些不同的天气?- 如何观测天气?- 如何保护环境?第九章化学小实验- 实验室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常见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如何制作实验?第十章身边的机械- 什么是机械?- 常见的机械有哪些?- 如何制作简单机械?- 如何维护机械?总结本册科学书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课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化与恒常、力及其作用、磁力、光的传播、神奇的电、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季节和天气、化学小实验和身边的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世界,提高科学素养。
根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周围长了一些细小的根毛,这样的根我们在科学上叫它直根。
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来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须根。
直根系植物(大豆、杨树)
须根系(小麦、玉米)
根系植物: 贮藏根(萝卜、甘薯、甜菜)
支柱根(玉米、高粱)
气根:一主要是在热带雨林
呼吸根(红树、水松)
吸根(菟丝子)
直立茎(杨、柳、棉、桃、玉米)
缠绕茎(牵牛花、菜豆、首乌)
茎的植物攀缘茎(葡萄、黄瓜、爬山虎)匍匐茎(甘薯、草莓)
完全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
例如:白菜、桃和棉花等。
不完全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缺少其中一部分部分。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通过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
花的几部分作用雄蕊——制造花粉
雌蕊——接受花粉。
1.观察、测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
蚕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 蚕蛾是蚕的成虫。
2.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3.蚕的外形是白色,圆筒状,有头、胸、腹三部分。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5.蜕皮: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做蜕皮。
6.蚕的一生总共要蜕5次皮,其中幼虫期要蜕4次皮。
7.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8.蚕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9. 蚕在阴暗、干燥、温暖的环境中生长的好。
10. 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11蚕蜕皮四次后变成五龄蚕,即将吐丝的蚕不吃桑叶,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
蚕是8字形吐丝的。
12 蚕到了五龄末期体现出老熟的特征:(1).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2).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3).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4).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13蚕吐丝把自己严严地包裹了起来,变成了(蛹)14.为为什么要在孵化小蚕的盒盖上扎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小蚕的孵化与什么有关?①因为小蚕要呼吸。
②这是因为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③蚕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蚕卵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卵是有生命的。
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 刚产下的蚕卵的颜色是淡黄色或黄色。
3. 蚕卵是扁圆形的,像芝麻那么大。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
4.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
5.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整理第一单元1. (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
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
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受力的方向(一致),但是,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却会使他(后退)。
2.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推力)或(拉力)。
3. 小车越重,下滑速度越(快),冲出去越(远),小车越轻,下滑速度越(慢),冲出去越(近)。
由此可见,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或拉力)有关,(推力或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速度(越快)。
4.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运动需要用到拉力的有(开门)(开抽屉)(拔河)(开易拉罐)5.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6.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在冰面滑行,摩擦力(小),在水泥地面滑行,摩擦力(大)。
说明两个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摩擦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7. 往公路上撒沙子,雪地上撒煤渣、在车轮上缠铁链、鞋底上的花纹都是(增加摩擦力),而轴承上上加润滑油、在衣服拉链上涂石蜡、滑冰运动员的冰刀是(减小摩擦力),8. 拖着旅行箱前进时,旅行箱与地面接触部分就会产生(摩擦力)。
9. 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动的物体(轻),摩擦力小。
10. 自然界不仅推力和拉力,还有(磁力、摩擦力、浮力、弹力、风力)等不同形式的力。
11.杠杆尺左右距离一样长,钩码挂得(一样多),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一样长),平衡。
12. 杂技中的走钢丝,演员手中的杠子起(平衡作用)。
13. 天平是人们根据(杠杆)的平衡原理制成的,主要由(托盘)、(指针)、(游码)、(底座)以及(砝码)和(镊子)等附属部件构成。
14.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称量物品时,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取用砝码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必须要用 (小镊子)夹取。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单元《植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单元知识点5、不同环境⾥的植物⼀、填空1、植物的形态与其(⽣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仙⼈掌的茎和叶的形态特征:茎绿⾊、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
挤压仙⼈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发现内部含有⼤量⽔分。
3、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
4、⽔瓶树⾼⼤粗壮,树⼲顶部枝条、树叶稀疏,远看酷似⼀个巨⼤的啤酒瓶。
⽔瓶树的树⼲⾥储存⽔,抗⼲旱能⼒强,适宜⽣长在热带草原。
5、仙⼈柱植株⾼⼤呈柱状,有分枝。
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
喜温暖向阳环境,耐⼲旱,适宜⽣长在炎热、⼲旱的沙漠中。
6、芭蕉树主⼲没有分枝,叶在主⼲顶端呈螺旋状排列。
叶⽚长圆形,宽⼤。
主叶脉粗厚,分⽀叶脉呈⽻状平⾏分布在叶⽚上。
7椰树树⼲长,笔直,没有分枝。
树叶巨⼤,呈⽻⽑状,集中长在树⼲顶端。
椰⼦喜光,在⾼温、多⾬、阳光充⾜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长发育良好,适宜⽣长在热带沿海。
8、雪松树⼲较直,树枝从下⾄上环绕树⼲向外⽣长。
树叶针状、坚硬,淡绿⾊或深绿⾊。
雪松耐阴、抗旱,有⼀定的耐寒能⼒,分布范围⼴,可⽣活在⾼⼭上。
9植物的形态与其⽣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0、⼤叶黄杨树叶⽐杨树树叶厚、光滑。
⼤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较厚的蜡质,所以较光滑。
11、杨树树叶秋天变黄,冬天落光。
⼤叶黄杨树叶冬天落三分之⼀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的。
12、冬季来临,杨树靠落叶减少⽔分蒸发和养料消耗。
⼤叶黄杨靠树叶表⾯蜡质减少蒸发。
⼆、简答冬天来了,杨树和⼤叶黄杨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答:杨树靠落叶减少⽔分蒸发和养料消耗,⽽⼤叶黄杨靠树叶表⾯蜡质减少蒸发。
6、沙漠中的植物⼀、填空1、我知道的沙漠中的植物有:(仙⼈球、沙棘、仙⼈掌、骆驼刺、梭梭树、胡杨、芦荟、⽯莲花)等。
2、仙⼈掌的茎和芦荟的叶都含有(⼤量的⽔分)。
3、仙⼈掌储⽔的秘密是:仙⼈掌的叶呈针状,⽽且茎表⾯有蜡质覆盖,⽔的蒸发量极少。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第二单元小结1、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什么叫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3、蚕的生命周期有多长?答:大约56天。
4、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种形态?答:卵、幼虫、蛹和成虫。
5、(从蚕卵里出来的蚁蚕)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6、(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7、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8、蚕卵是什么样的?答:先是淡黄色,后来变成紫黑色;扁圆形;和小米粒差不多大小。
9、当(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来。
10、小蚕就要孵出来了,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一个竹匾,里面放上新鲜的、干燥的、切成碎片或条的桑叶。
11、刚孵出的小蚕什么样?答:很小,黑色,像小蚂蚁,叫蚁蚕。
12、后来它的身体就会由黑色变成白色,这时时候的蚕什么样?白色、长圆筒形,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头较小,扁圆形;胸部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腹面有一对足,共有三对胸足;腹部10个环节,第3、4、5、6节和第10节各有一对腹足,第8节背面有一突起,叫尾角。
13、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什么?答:呼吸用的气门。
14、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答:腹足和尾足。
呈波浪式重复前行。
15、蚕怎样吃桑叶?胸部三对足把持桑叶,坚硬的上腭把桑叶切断。
蚕的口器是咀嚼式。
16、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17、蚕在它的幼虫阶段,要蜕几次皮?(四次)18、蚕的幼虫蜕四次皮后,不吃桑叶了,身体发黄发亮,这说明什么?它要吐丝结茧了。
19、蚕要吐丝了,我们要做什么?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让它在那里结茧。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2-1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2.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2-2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知道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外部形态,有些有外壳,但内部结构相似。
3.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等结构以及他们的作用。
2-3 蚕长大了1. 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2-4 蚕变了新模样1.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2.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2-5 茧中钻出了蚕蛾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指导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2.知道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3.知道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2-6 蚕的一生1.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食物以及生活空间。
2.理解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3.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2-7 动物的繁殖1.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2.了解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
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
2-8 动物的一生1.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奶汁长大(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类动物。
1.每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
2.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3.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湿度)等。
4.蚕卵是(小米粒)大小、(中间内凹的圆饼)状、颜色一开始是(淡黄色)后来变成(灰黑色)。
5.我们转移蚁蚕的时候可以用干净的(毛笔)或(羽毛)。
6.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7.是(卵生动物)。
(书本第26页有清晰图片)8.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共8对足,3对胸足,4对腹足和1对尾足。
9.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需蜕(4次)皮,蚕的一生共经历(6)次蜕皮。
10.蚕蛹颜色多是棕黄色,体型粗短,变硬,分(头)、(胸)、(腹)三部分,不需要进食,一般不会动,但有外界刺激也会动。
11.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蛾从蚕茧中爬出来。
12.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的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
13.雌蛾腹部大,雄蛾腹部小。
14.15.蚕蛾的(交尾)、(产卵)等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
16.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蚕的一生大约有(56)天。
17.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展示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18.蜻蜓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19.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这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后代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哺乳动物)。
20.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21.母鸡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孵卵,(21天)左右小鸡破壳而出,第(1)天身上全是(绒毛),第(30)天绒毛变成(羽毛),(6)个月母鸡下蛋(繁殖)后代。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三年级科学下册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该册书的主要知识点整理,涵盖了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植物的生长以及天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运动和位置1.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等现象都是运动。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2.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3.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形式:•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平移、旋转、摆动、滚动、振动等。
•集装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即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
•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即一个物体围绕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如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
•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如圆球的运动方式。
•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是曲线的,我们把它叫做曲线运动;而苹果从树上垂直下落,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运动。
三、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斜坡上的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或者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下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我们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等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孵化后变成蚁蚕。
2.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图画、文字等方法记录下来。
(2)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二、知识梳理1.每一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
2.饲养一种动物,是了解动物一生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知道关于动物更多的事情,比如养蚕。
3.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4.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冷藏可以长期保存蚕卵。
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刻度尺等)观察蚕卵。
5.蚕卵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呈扁圆形,蚕卵的中心有点凹下去。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1〜2天变成浅褐色,3~4天变成紫黑色,之后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如果蚕卵是白色半透明的,则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
6.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7.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叫蚁蚕,身体是褐色或黑褐色的,外形像蚂蚁,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
蚁蚕头大身小,身上长满小细毛。
8.养蚕注意事项:①转移:刚孵化的蚁蚕,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刷到桑叶上;②食物: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状;找不到桑叶,可以临时用黄苣叶代替;③卫生: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蚁蚕"房间”的清洁,保持空气流通和一定的湿度;④禁忌: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或花露水。
9我们可以通过填写记录表、写观察日记、摄像、拍照、画图等方法观察记录蚕的一生。
三、实验解析1.实验重现实验一:观察蚕卵(1)探究问题:不同时期的蚕卵都是一样的吗?(2)提出猜想:不同时期的蚕卵会发生变化,不是一样的。
(3)实验材料:不同时期的蚕卵、放大镜、刻度尺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土壤和岩石1.土壤里有什么1.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空气、和水分等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乐园,因为它能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
2. 把土壤放入水中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3. 加热土壤,我们观察到土壤的颜色变浅并且有白汽冒出,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继续加热,会有烟冒出,并闻到糊臭味,说明土壤里有腐殖质。
4. 土壤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是地球陆地生命的营养库。
2.比较不同的土壤1. 土壤按质地分,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类型。
2. 沙质土是由大量的沙粒和少量的黏粒混合而成,特点是: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好;易干旱,养分易流失。
适合西瓜、仙人掌、花生、土豆等生长。
3. 黏质土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特点是: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性能好,通气、透水性能差。
适合水稻、芦苇等植物生长。
4. 壤土的沙粒和黏粒含量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富含腐殖质,特点是: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3.岩石与矿物1. 介绍岩石应该从岩石的颜色、光泽、花纹、条痕、软硬、组成颗粒等方面的进行。
2. 花岗岩的主要特征:颜色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颗粒较粗,很坚硬。
3. 砾岩的主要特征:多为白色、灰色或黄褐色,颗粒明显且粗细均匀,坚硬。
4. 页岩的主要特征:有灰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颗粒较细,薄片状,较软。
5. 石灰岩的主要特征: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
6. 大理岩的主要特征:纯白色或有花纹,颗粒较粗,晶莹润泽,较软,容易雕刻。
7.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够提取有价值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从矿石中可以提炼出金属和非金属。
第二单元种凤仙花4.课播种发芽1. 凤仙花种子的特征:小颗粒,呈球形,直径1到3毫米,棕褐色。
2.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①挑选颗粒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第六课1.地球上的动植物(千姿百态),生活习性(多种多样),深不可测的(海底)高入云的山,干旱贫瘠的(沙漠),冰天雪地的(两极)……到处都有(动物)的足迹。
2仙人掌生活在(干早高温的沙漠)中,莲生活在(水)中。
3.仙人掌有很多(刺),防止被扎伤!实验完毕,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装。
4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
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5.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6.观察植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看外观:(颜色)、(形状)等;(2)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3)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7.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称为(水生植物),如莲、芦苇等。
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称为(陆生植物),如仙人掌、柳树等。
8.自然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第七课1、春天,鸟类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
3.有迁徒习性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如(大雁)、(燕子)、(天鹅)等:没有迁徒的习性的鸟类被称为(留鸟),如(麻雀)、(喜)、(雷鸟)等。
4.古人说:“(动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我国人民对于鸟类的爱护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八课1、冬去春来,气温上升,很多动物纷纷脱下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许多动物又换上了“(棉衣)”。
2.针毛硬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
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保温性)强。
冬季,动物的(绒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