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7.80 MB
- 文档页数:111
苏州科技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第二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第三章西周第一节西周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第四章春秋第一节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第五章战国第一节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六章秦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秦末农民起义第七章西汉第一节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汉承秦制和中央对王国势力的斗争第三节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第八章东汉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九章三国、西晋第二节三国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西晋的门阀统治第十章十六国、东晋第二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第十一章南朝、北朝第二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第三节北魏的统治与孝文帝改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十二章隋朝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的繁荣第十三章唐朝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第三节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五节隋唐文化第十四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二节北宋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经济第三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第十五章金、南宋第二节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第三节对峙局面下的金朝社会第十六章元朝第二节元朝的统治制度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十七章明朝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第四节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后期社会危机的加深与明末农民起义第十八章清朝第二节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加强第四节清前期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第六节明清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故争第二节中法战争第三节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第二节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第五节新文化运动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第四节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六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三.考试书目:1.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复习要求:认真阅读指定的考试书目,把握基本史料,掌握基本史实,提高分析能力。
《中国通史》Ⅰ、考试内容及要求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1 古代史部分(1)中国历史的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2 近代史部分(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社会(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3)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第二次鸦片战争;咸同时期的朝局;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4)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6)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7)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维新派救国的新取向;戊戌变法和政变;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8)19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化观;“诗界革命” ;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9)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的覆亡20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状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同盟会领导的革命斗争;立宪运动的开展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0)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的独裁与复辟;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割据;中国的曙光(11)20世纪初年的科学与文化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兴起;小说与戏曲;教育与科学3 现代史部分(1)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国民革命的失败(3)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江苏省兴化市城东镇初级中学高学宽【课程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材简介】本课是北师大版八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一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中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是国共两党的决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阶段。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共四个子目,是按照时间和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
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辽沈战役小组、淮海战役小组、平津战役小组、渡江战役小组),分别准备资料,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个人展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多媒体展示动感地图,提高识图能力。
分析、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查阅材料、处理材料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这段历史。
潜移默化地体味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英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本课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本课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①解放战争何时全面爆发?②国共双方在战争之初情况如何?③进入第二年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温故知新,也为本节课预热增温,情感蓄势。
)二、本课内容呈现1、战略决战①“关门打狗”决战东北②大军合力战淮海③兵临城下直取平津2、百万雄师过大江(内容的呈现,给四个小组亮明了主攻方向,学生们跃跃欲试。
)三、分组探讨每个子目的内容组成评比小组(由各小组派两名代表组成,本组代表不为本小组评分),公布评分标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5.24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上册5.24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上册5.24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拓展资料素材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战略决战前的形势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解放军已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
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
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
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
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60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
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
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并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同时决定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
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中国通史(现代史)》教案历史系李宝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通史(现代史)》教案第一章国共合作的酝酿教学时间:2010年2月22日、23日、26日教学目的: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过程。
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应用唯物史观来评价孙中山的伟大转变,熟练掌握国共合作酝酿的历史进程。
掌握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基本概貌。
教学时数:6学时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难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思考题: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国共合作的酝酿过程。
2、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中共一大第二章国民革命教学时间:2010年3月1日、2日、5日、8日教学目的:了解国共合作的基本概况。
掌握国民革命的意义。
理解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
熟练掌握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表现。
掌握北伐战争的历史进程、“四一二政变”、黄埔军校、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五卅运动、戴季陶主义、“三一八”惨案、北京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时数:8学时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教学重点: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教学难点:国共合作过程中的斗争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思考题:1、“四一二政变”、黄埔军校、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五卅运动、戴季陶主义、“三一八”惨案2、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教学时间:2010年3月9日、12日、15日、16日、19日教学目的:了解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红军反“围剿”斗争。
掌握民党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
了解国民党军阀的混战和中间政派的活动。
理解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必要性。
掌握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
中国现代史复习知识点筑波千鸟整理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中国现代史(上册)》(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版),分类整理。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名词解释:《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列举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华转播的表现:1、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刊物;2、宣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3、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4、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
简答题: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改良派有哪些主张?1、好人政府。
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出来和恶势力奋斗,组织“好人政府”。
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
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各省制定宪法,实行自治,然后在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省自治的共和国”。
3、制宪救国。
通过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
4、废督裁兵。
进行裁兵运动。
裁撤下来的兵,去从事农、工矿业生产。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名词解释:北京政变:北京政变是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1924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奉军精锐张学良、郭松龄部与吴佩孚在山海关一带激战正酣,北京城空虚之时,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
结果使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直军很快被奉军打败。
11月初吴佩孚率残军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材料分析题:根据孙中山遗嘱,分析其中“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国民党一大决定的国民党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意义、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的举措。
第6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作品中,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主题的是()。
[2013年统考真题]A.《小二黑结婚》B.《荷花淀》C.《暴风骤雨》D.《红旗谱》【答案】C【解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作,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姻,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了农村妇女即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红旗谱》是梁斌的名作,作品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描绘了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名作,是一部反映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史诗性作品。
2.中国史学界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的学者是()。
[2011年统考真题]A.王国维B.顾颉刚C.钱玄同D.胡适【答案】B【解析】1923年2月,顾颉刚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二、名词解释1.黄炎培[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答: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
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1965年12月21日逝世于北京。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答: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
第六章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彻底崩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迅速崩溃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是抗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明白第三条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最后破产是历史的必然,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一.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学时)了解抗战胜利后不同党派的建国主张和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而作出的努力。
(教学重点)1.抗战胜利后不同党派的建国主张。
2.重庆谈判。
(授课内容)1.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不同党派的建国主张(1)国际形势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国际进步力量空前壮大,帝国主义的力量大为削弱。
战前,英、德、法、美、意、日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六大强国。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国被彻底打败,英、法两国元气大伤;唯有美国远离战区,大发战争财,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战争结束时,美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的3/4,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美还拥有庞大的海陆空军和核垄断。
凭借其强大实力,美从战时的“民主兵工厂”开始充当“世界宪兵”和“霸主”。
其外交政策也由“孤立主义”变为“世界主义”。
在亚洲它首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但从全球角度看,整个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明显不如战前。
与此相反,国际间进步力量不断加强。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虽然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却以其对反法西斯斗争胜利起到的巨大作用而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