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39
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如下是有关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1.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 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3.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4.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子,天子,合称为朝觐。
5.揖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士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拼]: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7.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8.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中国是一个彬彬有礼之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古代人见长辈礼仪
1. 敬语:古人对长辈使用尊称,如称呼父亲为“大人”或“老爷”,称呼母亲为“大娘”,称呼祖父为“老祖”,称呼祖母为“祖娘”等。
在与长辈交流时,使用敬语表示尊敬。
2. 行跪:古代人在见到长辈时会行跪礼,即下跪行礼以示敬意。
跪礼的方式有多种,如双膝跪地、双手扶地、额头贴地等。
行跪礼的时候,会说一些恭敬的话语,如“孙儿拜见”、“请受孙
儿一拜”等。
3. 鞠躬:若在某些场合下行跪礼不便,古代人也可以选择行鞠躬礼。
行鞠躬礼时,身体向前微俯,将身体僵直,双手放在胸前或腹部,表示恭敬。
4. 避让:古代人在长辈面前要尽量避让,给予长辈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如行走时应主动让出道路,用餐时要等长辈先开始,坐姿要端正,不占用长辈的座位等。
5. 送行礼:若有长辈离开或回返,古代人也会进行送行礼,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祝福。
送行礼可以是陪同长辈到门口,临别时行鞠躬礼或行跪礼,最后向长辈道别和祝福。
总之,古代人对待长辈的礼仪非常注重,尊敬和遵循社会的等级制度,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2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 对:麾下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古代日常礼仪常识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在礼仪方面也很有讲究,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古代日常礼仪常识,欢迎阅读!一、站有站相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
具体为头正,颈直,两眼平视,嘴、下愕微收;双肩平且微向后张,挺胸收腹,上体自然挺拔;两臂自然下垂;两腿挺直,膝盖相碰,脚跟并拢,脚尖张开;身体重心穿过脊柱,落在两脚正中。
从整体上形成优美挺拔、精神饱满的体态,而避免出现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的疲惫无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二、坐有坐相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后没有任何依靠时,上身挺直稍向前倾,关节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下垂,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脚间距与肩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着地。
在正式社交场合,即使背后有依靠时,也不能随意把头向后倾靠,以免显得懒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体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端庄稳重。
但为了坐姿的正确优美,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勿箕踞」落座后两脚不要分得太开,女性这样坐尤为不雅。
②「勿摇髀」切忌摇晃大腿。
两脚交叠而坐时,悬空的脚尖应朝下。
③在长者面前,要留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处处要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
④落座后应该安静,不要左右摇摆,给人以不安分的感觉。
⑤坐下后双手可相交搁在大腿上,或轻搭在沙发扶手上,但手心应向下。
⑥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后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几上,这是非常失礼的。
⑦端坐时间过长会使人感觉疲劳,这时可变换腿部的姿势。
⑧在社交或会议场合,入座要轻柔和缓,坐姿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造成紧张气氛,更要小心别带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尴尬。
总之,坐的姿势除了要保持端正外,还应做到轻松自如、落落大方,方显得文静优美。
三、走有走相行走要「步从容」。
即走路时不急不慢、从容大方。
人的正常行走应当是身体挺立,两眼直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并大致走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情况下,对行走有不同的要求:见尊长时,要「进必趋」,即快步走上前,显示对长辈的尊重。
古代礼节有哪些古代有很多礼节,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节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礼节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种种繁复的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
古代礼节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仪时,用到的礼仪比较隆重,如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等,平时常见的礼节有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拱手、颔首(答礼)等。
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
了解一些古代礼仪,不但能提高自身修养,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历史影视作品的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
“稽”就是留的意思。
是臣子对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礼。
顿首”:即叩首、叩头。
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即起。
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叫“顿首”。
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空首: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在地面。
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行头至手。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衣着、饮食、出行和生活习俗。
首先,衣着方面,中国古代对穿着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服饰的颜色、样式和材料的选择。
“五礼”之一的吉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对穿着规定最为严格的礼仪之一,人们要尽量选择红、黄、黑等颜色,避免白色和花色。
其次,饮食方面,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礼仪规定。
特别是在祭祀和宴请宾客时,讲究的是食品的摆盘、敬酒的顺序、食物的摆放位置等。
此外,古代饮食还讲究营养搭配,孔子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被誉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行方面,中国古代出行时,人们都有特定的交通工具,并且要遵守交通规则。
步行时,要尽量不打搅他人,以免引起冲突和危险。
生活习俗方面,古代礼仪制度强调家族与传承,注重孝道和亲情。
还有中国的婚姻、祭祀、宗教等方面的礼仪,例如祭天、祭地、宗庙祭祀、军礼、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仪等,都需要人们严格遵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强调和谐与尊重、道德与教化、秩序与稳定、家族与传承等价值观,对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