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 - 湖南统计信息网 - 湖南省政府统计门户网站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15
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21年)正文:----------------------------------------------------------------------------------------------------------------------------------------------------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3号)《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于2021年12月3日经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12月3日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21年12月3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户籍或者居住地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以及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综合措施,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个体私营企业者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二章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和组织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湖南已是拥有56个民族成份的民族大家庭。
全省总人口6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增加个百分点,而同期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为%,下降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与全国相比,不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高个百分点,增幅也比全国高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
民族成份的增加,民族人口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不仅享有政治上的平等,能够并且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民族意愿,民族人口流动和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民族间的团结更加紧密,而且也证明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已经能够承载比过去更多的人口。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口与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会从两个方面制约民族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分散有关民族政策的优惠量,影响民族政策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剧了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难度,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情况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各少数民族构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畲族、满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达6 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其他44个少数民族人口共万人,占%。
人口在1 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7个,在1 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有16个,人口在100人以内的有22个民族。
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 6 位。
表1少数民族人口构成状况民族人口数占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比例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藏族朝鲜族哈尼族畲族傣族黎族傈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6410694 2639534 1921495 842123 704564 125597 97368 23559 7939 8206 15869 3173 4116 2930 2693 1337 2891 587 862 145 105 29 22 25 34 15 6 3 46 100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哈萨克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难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塔尔族普米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其它未识别的民族外国人加入中国籍人口数803 189 480 270 28 113 110 136 10 1097 116 719 73 100 272 52 397 93 29 16 22 66 8 5 7 15 13 172 10 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少数民族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表2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比前次统计增长占全省总人口比重123340 5155注:本表所列少数民族族别及人口数不含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
湖南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正文:---------------------------------------------------------------------------------------------------------------------------------------------------- 湖南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湘人口发〔2008〕24号)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有利于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良好政策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省人口计生委对本委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清理结果公布如下:一、《关于印发〈湖南省计生委关于计生合同保证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等11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见附件1)。
二、《对武冈市政府关于违反湖南省人民政府第35号令第十七条规定可否进行处罚请示的回复意见》等37件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见附件2)。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入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通知》等43件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见附件2)。
四、《关于被拐卖妇女获救后有关生育问题的复函》等9件规范性文件(见附件3)予以重新公布。
以上宣布废止或失效的规范性文件,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不再执行。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执行省人口计生委的决定,切实做好有关规范性文件失效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上述确认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与本公告发布前连续计算;重新公布的规范性文件,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重新计算有效期,但规范性文件中规定了有效期的,按其规定的有效期执行。
各市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切实依法履行职责,认真执行继续有效、重新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依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省人口计生委于2008年9月30日以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未列入继续有效和重新公布的规范性文件目录的,自2008年10月1日起不再执行。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信息港发布时间:2010-08-20 15:48:49进入社区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一日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结合全国普选,举办了全国人口调查。
调查的标准时间是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
参加这次调查登记工作的人员共有二百五十余万人。
为了保证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全国组成了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并制定了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严格按照这个办法进行直接调查;但有少数地区不能进行直接调查,而用其他办法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未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待解放的省,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
为了使这次普查资料全面、确实,曾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对已经调查登记的人口数目的正确程度进行检查。
全国围共抽查了五千二百九十五万以上的人口(占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百分之九),检查的结果是:重复的人口占千分之一点三九,遗漏的人口占千分之二点五五。
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审核和汇总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现将中华人民国人口调查登记的结果公布如下:一、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其中: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为五亿七千四百二十万五千九百四十人;用其他办法调查的人口为二千七百七十三万二千零九十五人,有:没有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八百三十九万七千四百七十七人(根据各该地方政府的资料);待解放的省七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人(根据一九五一年公布的数字);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一千一百七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人(根据华侨事务委员会等机关的资料)。
二、在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中:男子为二亿九千七百五十五万三千五百一十八人,占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二;女子为二亿七千六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二人,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一八。
湖南省统计局关于布置2010年统计年报和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10.12.09•【字号】湘统[2010]79号•【施行日期】2010.1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湖南省统计局关于布置2010年统计年报和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湘统〔2010〕79号)各市州统计局,省直各有关部门:现将《2010年统计年报和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修订的主要内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统计局二○一○年十二月九日2010年统计年报和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修订的主要内容2010年统计年报表的有效期至2011年6月,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的有效期至2012年1月。
本文未提及修订内容的各项报表制度继续执行,所列文号改为“湘统〔2010〕79号”。
根据《统计法》的规定,报表法定标志中“制表机关”改为“制定机关”。
调查单位管理为贯彻落实《全国统计系统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维护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省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办法》,从2010年年报开始,各级统计机构对专业年定报调查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按照“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先入库(基本单位名录库)、后入数(统计调查)”的原则,2010年统计年报的单位名录(101表),采取由普查中心统一管理、专业负责收集的管理模式。
今年各级普查中心要将与规模以上工业、资质内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服务业等专业共同比对、核实和确认后的单位名录以及当年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获得的新增单位提供给相关专业使用,以便相关专业更好地确定调查对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单位)抽样调查的抽样框,为全面逐步过渡到各项统计调查统一使用单位名录库作为调查单位库或抽样框做好准备。
从2010年年报开始,各级统计机构有关专业将本专业年定报调查获得的新增、变更和注销等单位变动情况、单位基本信息变更资料,以及主要数据资料于报告期后7日内反馈同级名录库主管部门,以更新名录库。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及主要分布地区(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民族人口分布壮族15489630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满族9821180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
回族8602978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份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苗族7398035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等省区。
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
维吾尔族72144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
彝族6572173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土家族5704223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锋、长阳等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蒙古族4806849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
藏族4593330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
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水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布依族2545059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
侗族2514014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运。
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瑶族2134013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朝鲜族1920597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白族1594827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哈尼族1253952云南省西南部礼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
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
哈萨克族11117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黎族1110900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 年10月第48卷 第5期Oct. 2023V ol.48, No.5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注粮食安全必须重点关注耕地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倾向加剧,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部分农村地区仍有大量农户和经营主体将耕地用途变更为种树、挖塘等,不仅破坏原有耕地的完整性,也对粮食作物的种植基础造成了严重影响。
若任由此类现象发展,将破坏湖南省长期以来的粮食自给安全形势,甚至进一步威胁我国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
因此,调查湖南省耕地安全状况,遏制耕地“非粮化”已成为湖南省粮食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本文认为耕地“非粮化”是在耕地上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农业行为或直接“非农化”行为。
目前学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驱动因素及治理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实证分析为例黄贞臻1,江 虹1,王 强2,罗娇娇3(1.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5;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3. 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摘要:防止耕地“非粮化”是当前湖南省粮食安全工作的重点任务。
文章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对耕地“非粮化”水平、耕地压力指数进行测度分析,并引入泰尔指数比较其粮食安全上的区域差异。
全省耕地“非粮化”较严重地区集中在山地、丘陵区,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种粮成本增加和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对此应多渠道降低种粮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坚守耕地红线。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耕地压力指数;Theil 指数;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F301.0;F32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431252ts.20230503收稿日期:2023-04-1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YBA083)。
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以布依族为例姓名:王超飞班级:11新闻1班学号:11150542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011年10月18日通过。
决定中首先提到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自然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繁荣也应顺应媒介的变化而寻求新的路径。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的最主要的聚居地。
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操第二、第三土语的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
该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
它虽偏居我国西南一角,但新媒介的发展对其文化的传播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依托传统媒体打造精品,提高新媒体传播内容质量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
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
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
56亿,同比增长17。
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可见,随着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用户大幅增长,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范围不可小觑。
新媒体的优势在传播手段丰富、传播技术先进,但是其传播内容,目前在相当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媒体提供。
新媒体自己打造的传播内容因人力物力的限制,质量普遍较低。
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统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统计局关于印发《湖南省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行〔2015〕79号湖南省财政厅、各市州、县市区财政局、统计局:为加强和规范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湖南省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南省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统计局2015年11月14日附件湖南省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省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整合规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意见》(湘政办发〔2012〕58号)等有关法律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统计调查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统计调查工作的资金,主要包括省级统计部门的经常性统计调查项目经费、周期性普查和大型调查项目经费,以及专项补助省以下统计部门开展统计和调查工作的专项经费。
第三条统计调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公平、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二章经常性统计调查项目经费第四条经常性统计调查项目,是指省统计局按照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或受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委托开展的,持续性统计调查项目。
第五条经常性统计调查项目经费,一般是指由省级财政资金安排,纳入省统计局部门预算管理,为完成经常性项目而持续发生的特定支出。
受委托开展的持续性统计调查项目,经费支出由委托单位负担。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湖南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42(湖南省统计局 2001年4月5日发布)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省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6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任务。
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总人口与人口增长全省按普查口径登记的常住人口为6440.07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065.80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374.27万人,增长6.17%。
平均每年增加36.2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8‰。
按我省行政区域管理口径计算,11月1日0时在册人数为6557万人。
人口普查年度登记的人口出生率为11.45‰,死亡率为6.79‰,自然增长率为4.66‰,比1990年分别下降12.48、0.44、12.04个千分点。
二、人口密度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4人。
其中: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1人,比全省多137人;京广铁路沿线六市(即岳阳市、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6人,比全省多62人。
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省共有家庭户1804.9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217.66万人,占总人口的96.55%,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77人减少了0.33人。
四、年龄构成全省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427.51万人,占22.17%;15-64岁的人口为4543.18万人,占70.5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69.38万人,占7.29%。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9个百分点。
湖南这些考生可以高考加分2 月 7 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出《关于做好 2021 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优惠信息及专项计划资格申报审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优惠加分项目及分值等进行了明确。
根据《通知》,我省 2021 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优惠加分项目及分值包括:1。
烈士子女可以加 20 分。
2。
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以加 20 分。
3。
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含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县、区)和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 20 分。
4。
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可以加 10 分。
5。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以加 10 分。
6。
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含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县、区和江永县、绥宁县、会同县、沅陵县、慈利县、石门县等 6 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和少数民族乡的汉族考生,可以加 5 分;江永县、绥宁县、会同县、沅陵县、慈利县、石门县等 6 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 10 分;其他散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 5 分。
本条加分项目仅适用于向我省所属高校投档时使用。
《通知》表示,有以上情形的考生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 20 分。
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同时,《通知》对专项计划资格也做出规定。
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包括我省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市)、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 40 个县(市)。
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具有我省实施区域当地连续 3 年以上户籍和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 3 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符合今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等条件。
地方专项计划则包括户籍地在我省农村且符合今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03月19日[字体:大中小]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湖南,全省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富民强省的崭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1.45亿元,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3901.1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9亿元,增长14.4%。
2003—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
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
据快报统计,全省财政总收入11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增长26.2%。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1%,加快26个百分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
由于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推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完成年度目标,比上年有明显下降。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南省委•【公布日期】2004.06.09•【字号】湘办发[2004]9号•【施行日期】2004.06.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通信业正文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湘办发[2004]9号)各市州、县市区委,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4年6月9日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2004年4月5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精神,加快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公共服务;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政府先行,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防止各自为政。
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二)需求主导,突出重点。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加强政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明确建设目标,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湖南已是拥有56个民族成份的民族大家庭。
全省总人口6 327.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41.07万人(含其他未识别的民族人口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 %。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7.95%增加2.18个百分点,而同期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92.05%下降为89.87%,下降2.18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与全国相比(全国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由8.04%上升为8.41%,增加0.37个百分点),不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高1.72个百分点,增幅也比全国高1.81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
民族成份的增加,民族人口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不仅享有政治上的平等,能够并且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民族意愿,民族人口流动和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民族间的团结更加紧密,而且也证明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已经能够承载比过去更多的人口。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口与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会从两个方面制约民族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分散有关民族政策的优惠量,影响民族政策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剧了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难度,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情况(一)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各少数民族构成(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畲族、满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达6 39.09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69%,其他44个少数民族人口共1.98万人,占0.31%。
人口在1 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7个,在1 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有16个,人口在100人以内的有22个民族。
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6 位。
(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少数民族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2):仅从可对照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变化来看,1953年到2000年,少数民族族别由12个增加到55个,全国56个民族在湖南都有分布;人口由68.02万人增加到641.07万人,增长8.4倍。
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新增加4个民族,人口增加158.71万人,增长32.9 %,比同期汉族人口增长幅度(1.84%)快17.88倍;人口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由1990年的12个增加到2000年的17个。
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情况相比,从1953年到2000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从3401万人增长到10846万人,增长1.7倍,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是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的4倍多。
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增加,如公民民族成份的恢复与更改,二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增加,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
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增幅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成份的确认。
这是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二是民族成份的个别更改;三是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四是省外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
1953年以后增加的43个民族,基本上都是解放后从全国各地迁入湖南的。
此外,部分群众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在人口普查期间自行填报为少数民族成份的约有几十万人。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从行政区划上来看(见表3),湖南少数民族分布广泛,遍及全省14个市州及所辖各县市区。
在14个市州中,少数民族人口100万以上的有自治州、怀化、张家界;100万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永州、邵阳、常德市。
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态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永州、邵阳、常德等6州市集中了全省96.86%的少数民族人口,其他8市的少数民族总和只占全省的3.14%。
互相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州、张家界市和常德市,这3个州市有土家族244万人,占全省土家族人口的92.44%;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州、怀化市和邵阳市,3州市苗族人口186.75万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97.19%;侗族主要集中在怀化市,有80.12万人,占全省侗族人口的95.97%;瑶族以永州市为主,有51.38万人,占全省瑶族人口的72.82%;白族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市,有人口10.46万人,占全省白族人口的82.93%;回族是湖南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常德、邵阳两市,有6.77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69.62%;壮族分布较散,主要聚居地在永州市,有1.48万人,占全省壮族人口的62.64%;维吾尔族人口总量不大,主要分布在常德市,有0.57万人,占全省维吾尔族人口的72.02%。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南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南岭山脉及罗宵山等边远山区,而且大多集中在自北由西到南、与外省接壤的边界地区。
如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在武陵山脉和雪峰山以西的地区;雪峰山南麓则为侗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湘南五岭山区以及罗宵山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
(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习惯上关于民族地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民族地区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区和民族乡。
据统计,广义上湖南民族地区的面积有5.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狭义的民族地区仅指民族自治地方,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8县市、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2个享受自治地方待遇的县区共17个县市区。
据统计,狭义的民族地区面积为 3.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41%;人口531.4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4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1.12万人,占自治地方人口的75.48%,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2.55%。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4人,比全省人口密度少154人。
考虑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及统计口径的原因,为便于比较研究,并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科学性,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人口与狭义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文中所指少数民族人口为全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而所研究的民族地区经济则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状况。
在湖南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自1994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优惠政策。
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提出把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举全省之力扶持湘西自治州;要求省直单位挂钩对口扶持自治州的8个贫困县;省辖6市对口支援自治州的6个县。
同时,要求其他有少数民族县、乡的市,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制定具体规定和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
2000年,省委又以正式文件颁召全省,对自治州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延伸到2005年不变。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直各部门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6个省辖市参与到对口扶持的行列,其他有少数民族县、乡的市也为民族地区治穷脱贫倾注了大量心血,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纵向比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步很大,但是,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所占的经济比重与其人口和面积在全省的比重不相适应,差距仍然很大,并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据统计,2000年,全省民族地区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13元和1522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427元和657元。
工业总产值104.4亿元,仅占全省7%。
从产业结构上来比较,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34.2:36.4:29.4,全省为21.3:39.6:39.1,第一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
民族地区17个县有16个是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55%,尚有44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二)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1、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
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政策方面的:①对民族建政的冲击。
少数民族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后,要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不断出现,不利于行政区划的稳定。
②对民族政策的冲击。
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民族地区面积不断扩大,而民族优惠政策所包含的优惠量并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使原有的民族优惠政策被分散,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对民族关系的冲击。
民族人口相对增长中出现了假民族成份,影响各民族间的关系。
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则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量增加,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多为偏远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大都在500至1500米,这种自然环境,山多田少,交通闭塞,生存空间有限,人口承载量本来就远不如平湖区那么大;加之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幅度比全省大,从1949年到2000年,民族地区人口增长316.65万人,增长1.47倍,同期全省人口增长1.12倍,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幅度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导致一些民族地区人口已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加剧了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基础较差,且由于交通、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的难度较其他地方大。
人口增加过多,使本来就有限的资源被过多的人口所消耗,低速增长的经济效益,亦被新增人口所消费,势必影响资源开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
据统计,2000年,民族地区人均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加13.58%,同期人口增长9.05%,农业人口增长7.59%,人口发展速度接近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绝大部分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真正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很少,导致经济的长期徘徊不前。
近20年来人均粮食拥有量几乎没有变化,1978年为368公斤,2000年为379公斤。
2、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不合理,加大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不合理,表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不快的因素之一。
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不合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