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样题(二)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农学的定义是什么?A)农学是研究针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科学。
B)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C)农学是研究土壤种植问题的科学。
D)农学是研究动物饲养和畜牧业的科学。
答案:A2.下列哪个不是农学研究的内容?A)农作物栽培学。
B)果树病虫害防治。
C)农业机械与设备使用。
D)农田水利与灌溉管理。
答案:C3.农学中的“耕作”是指什么?A)植物根系的生长。
B)土壤的翻耕与改良。
C)农作物的施肥与浇水。
D)种子的播种与收获。
答案:B4.以下哪个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A)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C)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D)促进农民的增收与脱贫。
答案:D5.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有哪些影响?A)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B)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D)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答案:A、B、C、D第二节:填空题6.农作物的主要有机元素是氮、磷和______。
答案:钾7.全球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
答案:小麦8.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答案:东部9.农田水利中常用的水源是______。
答案:江河湖泊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答案:节约、保护、合理利用第三节:简答题11.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科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农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科学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专业化。
最初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土壤、植物和动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现代农业科学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
12.请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并能够持续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生物资源的需求。
农学概论样题(二)一、名词解释1.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份额称为农业产业结构,我国的种植业比例最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国家统计中一般将种植业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2大类,其中大田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
2.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种植的作物﹐如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牧草等。
露地种植,直接供给粮食,油料和衣物原料等。
3.喜温作物: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棉花、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为喜温作物。
对温度和积温的要求较高,其温度三基点分别为:10℃左右,20-25℃和30-35℃。
4.作物的植物学分类:亲疏关系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类的各级单位,除界以外,其他各级单位可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亚级。
5.牧草作物:也称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家畜饲料。
如,禾本科的黑麦草、苏丹草、雀麦草、早熟禾等;豆科的三叶草、草木犀等。
6.种子发芽:发芽是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
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
7.分蘖节:禾谷类作物地下部或近地面密集的茎节,其上的腋芽可形成分枝称为分蘖。
8.作物品质的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
如禾谷类作物籽粒的大小,棉花纤维的长度等。
9.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茎尖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0.须根系:单子叶作物除初生根外,还能在基部茎节上生长出次生根,形成须根系。
11.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12.生物产量:作物在其一生中积累的全部干物重,一般指地上部总干物重。
13.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4.加代繁殖:加速良种繁育的一种方法,包括异地繁殖和异季繁殖2种方法。
前者如玉米可到海南或云南冬繁加代;后者如南方早稻春播夏收后再夏播秋收,一年2代。
农学概论_福建农林大学2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研究流体运动时所取的流管答案:一定是由许多流线组成的管状体2.下面两个振动合成为简谐振动的是答案:两分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且初相位相同3.如图1所示电路,其可列出独立的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的数目为答案:一个电流方程和三个回路电压方程4.一点电荷q位于立方体一个顶点a处,则通过abcd面的电通量为_______.答案:5.声音1的声强级比声音2的声强级大20dB,则声音1的声强是声音2的声强的倍数为:答案:1006.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一定不变的物理量是答案:频率7.某折射率为1.5的平凸透镜,在空气中的焦距为50cm,则其凸面的曲率半径为:答案:25cm8.把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和焦距为-30cm的凹透镜紧密贴合,则贴合后的焦度为答案:333度9.X射线的贯穿本领决定于答案:X射线的硬度10.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让它垂直通过一偏振片。
若以此入射光束为轴旋转偏振片,测得透射光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倍,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占总光强的比例为答案:2:311.在静电场中,电势与场强满足:答案:电势不变的区域,场强必定为零角膜是眼睛最主要的聚焦成分,它在水中将丧失大部分聚焦本领,是因为答案:角膜与水的折射率接近13.两毛细管半径之比为1:3,都插入水中。
设水完全润湿管壁,水在两管中上升高度之比为:答案:3:114.示波器中,锯齿波扫描电压的频率为50Hz,观察的待测信号在荧屏上出现2个完整波形,待测信号的频率为答案:100Hz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X刀”采用旋转聚集照射的方法将固定在等中心点的病灶组织杀死16.测量血压时,若手臂高于心脏,则测得的血压与手臂齐心高时的血压相比:__________(偏高/偏低)答案:偏低17.为看书需要配戴+350度眼镜的人,其眼睛近点在_________cm处。
农学概论复习题农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作物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亦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2、生物产量:单位面积上作物一生积累的全部干物质量。
3、作物的营养品质:指作物产品中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组成。
4、引种:是指从外地引进新作物、新品种(品系)及遗传材料。
5、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消耗水分的克数。
6、灌溉定额:作物全生育期内,各次灌水量之和。
7、杂交育种:以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8、杂种优势:是指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9、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组合类型。
10、作物生产的“三元”结构:是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量比关系。
11、作物的温度“三基点”: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凡在光合作用中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为带四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的作物,称为四碳作物。
13、长日照作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
14、生育阶段:据作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特征将作物的全生育期划分为几个时期,叫生育阶段。
15、发芽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
16、营养生长:指作物以分化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时期。
17、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18、选择育种:是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
19、基因工程:是对基因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
20、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
21、壤性土:指物理性的粘粒含量在15%~40%的土壤。
2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划,即安排作物种植的种类。
面积,比例配置地点的一种作物生产部署。
农业学概论考试试题在农业学概论考试试题中,考生将面对多种题型,涵盖了农业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下面就试卷中可能出现的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一、选择题**1. 农业学的定义是:A. 研究种植作物的学科B. 研究动物饲养的学科C. 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D. 研究农民生活的学科正确答案:C2. 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A. 机械化种植B. 农业劳动密集型C. 依赖人力耕作D. 小规模、家庭农场正确答案:A3. 农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生产要素不包括:A. 土地B. 劳动力C. 科技D. 资金正确答案:C**二、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数量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资源永续利用和保障农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
其重要性在于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2. 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控方法有哪些,分别介绍其原理。
答:常见的病虫害防控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杀灭病虫害,通过杀虫剂、杀菌剂等作用于病虫害,达到防治的目的;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控制病虫害,通过调节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实现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如黄板、粘虫球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通过干扰害虫的生活环境达到防治的目的。
**三、论述题**论述农业科技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答: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育种改良、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研究等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作物适应环境的时间,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试题分析和解答,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学概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有助于他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交卷时间2019-07-05 14:35:37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5道小题,总分值25分)1.杂交后代再与亲本之一杂交,称为()。
(5分)A顶交B复交C单交D回交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D回答正确展开解析知识点5.2 作物的育种目标与选择方法2.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5分)A叶面积指数B复种指数C收获指数D叶龄指数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B回答正确展开解析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3.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
(5分)A温光反应特性B温度反应特性C光照反应特性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B回答错误展开解析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4.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个。
(5分)A12B15C14D13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回答正确展开解析知识点2.1 作物的起源5.小麦属于()。
(5分)A高温短日作物B低温短日作物C低温长日作物D高温长日作物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C回答正确展开解析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5道小题,总分值25分)1.以下属四碳植物的为()。
(5分)A玉米B高粱C小麦D水稻E甘蔗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DE回答错误展开解析知识点2.2 作物的分类方法2.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意义包括()。
(5分)A增强环境控制能力B促进可持续发展C提高工业化生产水平D实现集约、高效经营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CD回答正确展开解析知识点8.2 作物生产设施化类型及意义3.作物传播的动力包括()。
(5分)A人类活动B自体传播C自然界中的风力、水流等力量D动物传播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D回答正确展开解析知识点2.1 作物的起源4.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5分)A生产率目标B经济高效目标C食品安全目标D可持续性目标E营养安全目标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DE回答正确展开解析知识点1.2 世界与中国作物生产概况5.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是指()。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共5篇)第一篇: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
出缘生长。
居间生长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
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
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
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4.简述根的种类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5.* 简述叶的形态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
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
总而言之。
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农学概论》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作物不属于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A. 小麦B. 玉米C. 水稻D. 大豆2. 下列哪种土壤类型在我国分布最广?A. 黑土B. 红壤C. 黄壤D. 潮土A. 氮B. 磷C. 钾D. 氯4. 下列哪种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A. 轮作B. 连作C. 播种D. 施肥A. 都江堰B. 郑国渠C. 引黄济青D. 南水北调6. 下列哪种作物适宜在盐碱地种植?A. 棉花B. 大豆C. 玉米D. 花生A. 精准农业B. 绿色农业C. 循环农业D. 高效农业8. 下列哪种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我国应用最广泛?A. 播种机械化B. 收获机械化C. 耕地机械化D. 植保机械化A. 干旱B. 洪涝C. 霜冻D. 台风10. 下列哪个部门负责我国农业技术推广?A. 农业部B. 农业厅C. 农业科学院D. 农业技术推广站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生产的四大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2. 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有:____、____、____。
3. 土壤的三大基本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
4.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5.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____、____、____。
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____、____、____。
7. 现代农业科技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8.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
9. 我国农业政策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10.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是: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请列举四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3. 简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思考题农学概论2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 作物品种2. 经济产量3. 杂种优势4. 生活因素5. 种植制度6. 日中性作物7. 生物灾难8. 作物9. 精准农业10. 作物布局11.农产品品质12.有机农业13.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14.作物生长周期15.作物环境因子16.作物品种混杂退化17.作物连作18.作物轮作19.作物复种20.复种指数二、选择题1. 不同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尽相同,但总来说可归结为。
A.密度B.单株产量C.单铃重D.出麻率2. 与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
A.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C.地域性D.连续性3. 作物对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反应是其长期适应的结果。
因此,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反应类型,主要包括,。
A.长日高温型B.长日低温型C.短日低温型D.短日高温型4. 作物生长发育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
花芽形成就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之一。
但花芽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有,。
A.营养条件B.高温阶段C.光照阶段D.春化阶段5. 农业生产由等几个部分组成。
A.人类劳动B.科学技术C.农业生物D.农业环境6. 作物生长发育受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些生态因子的限制方式遵循。
A.效益最大化律B.报酬递减律C.耐受律D.最小因子律7. 水分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表现为。
A.生态作用B.生化作用D.同化作用8.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其中害虫的化学防治应注意:。
A.不同药剂组合施用B.施用时间恰到好处C.统一施用D.施用低毒或无毒药剂9. 农作物害虫的物理防治措施包括:手工防除、、以及颜色诱集等。
A.树枝把诱蛾B.性激素诱集C.气味诱集D.灯光诱集10. 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但现阶段精准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等。
A.效率过低B.产量数据存在误差C.成本过高D.依赖性强11. 长日照作物是指只有在条件下才能完成花芽分化过程的作物。
农学概论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1、种子指作物生产上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或植物学上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2、生育期指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3、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所收获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4、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5、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
2、种子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及氧气。
3、作物生长必需的生活因子有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养分。
4、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包括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
5、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6、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是氮、磷、钾。
7、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8、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
9、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温度。
10、短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个临界日照长度,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
A.大豆 B.油菜 C.黄麻 D.烟草2、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A 。
A.冻害 B.热害 C.旱灾 D.涝灾3、C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A.种植制度 B.作物布局 C.复种 D.连作4、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D )。
A.豌豆 B.大豆 C.蚕豆 D.青稞5、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
A. 大豆B. 玉米C.茄子D.马铃薯6、小麦属于A 。
农学概论模拟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是指:A. 工业生产B. 服务业C. 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D. 信息技术答案:C2. 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不包括:A. 有机质含量B. 土壤pH值C. 土壤湿度D. 土壤盐分答案:D3. 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元素是:A. 氮、磷、钾B. 钙、镁、硫C. 铁、锰、锌D. 碳、氢、氧答案:A4. 下列哪个不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A. 转基因技术B. 组织培养技术C. 无土栽培技术D. 石油开采技术答案:D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经济效益B. 环境效益C. 社会效益D. 生态平衡答案:D6.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答案:D7.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产品价格B.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 减少农业劳动力D. 增加农业用地面积答案:B8.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包括:A. 基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农业产量的最大化答案:D9. 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不包括:A. 滴灌B. 喷灌C. 漫灌D. 干灌答案:D10.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是:A.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B. 气象预报C. 气候变化D. 农业灾害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农业的三大生产要素包括土地、______和劳动力。
答案:资本2. 农业的“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______和农民问题。
答案:农村3.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包括______、动物和微生物。
答案:植物4. 农业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______和抗病性。
答案:抗虫性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经济合理性、社会公正性和______。
答案:生态平衡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它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
2021年自考《农业概论》习题及答案(卷二)一、是非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人们对种植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较早,逐渐形成了包括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和环境学四个方面的科学体系。
×2.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 生长在空旷地上的单株树木也称为林木。
×4. 对森林的科学的认识应当是把它看作是以乔木树种(建群种)为主体的完整、复杂的生态系统。
√5. 养殖业的最重要作用是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植物化学能,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量。
√6. 特种经济动物就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特种用途的动物. ×7. 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为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经历由松散型到半紧密型、再到紧密型的逐步发展过程。
√9. 农业科学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分别叫做农业科学进化和农业科学革命。
√10. 科学是改造自然,技术是认识自然。
×二、填空1. 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和适应性强,是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共同要求,而具体要求则因地、因时、因作物而异。
2. 世界种植作物的面积依次为小麦、水稻和玉米。
3. 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经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人工林、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森林以及人工营造的原始天然林。
4. 森林的种类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用途林等五大林种。
5. 根据国际饲料分类原则,可将饲料分为8大类,即添加剂、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粗饲料和青绿饲料。
6. 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贝类、藻类、虾类、鱼类等。
7. 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民办、民营、民受益。
8. 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9.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农业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加速实现技术跨越。
农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铁器时代D. 铜器时代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的主要功能?A. 食物生产B. 生态保护C. 工业原料D. 娱乐活动答案:D3. 现代农业中,下列哪项技术不属于生物技术?A. 基因工程B. 组织培养C. 化肥施用D. 植物育种答案:C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效益B. 社会效益C. 生态效益D. 政治效益答案:C5.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产者?A. 动物B. 微生物C. 植物D. 人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农业现代化包括哪些方面?A. 机械化B. 信息化C. 集约化D. 绿色化答案:ABCD7.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A. 土壤肥力B. 气候条件C. 种植技术D. 市场价格答案:ABC8. 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A. 基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农业景观多样性答案:ABCD9.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A. 化肥过量使用B. 农药不合理使用C. 畜禽养殖废弃物D. 工业废水排放答案:ABC10.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新品种培育B. 新技术应用C. 新模式推广D. 新政策制定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对)12. 农业仅指种植业,不包括畜牧业。
(错)13. 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对)1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矛盾的。
(错)15. 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
(对)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农业的多功能性。
答:农业除了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外,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
17. 什么是精准农业?它有哪些特点?答:精准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管理的农业模式。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农业经济B. 农业科学C. 农业技术D. 农业政策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的基本要素?A. 土地B. 劳动力C. 资本D. 市场答案:D3. 农业生态系统中,以下哪项不是生物组成部分?A. 植物B. 动物C. 微生物D. 土壤答案:D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效益B. 生态效益C. 社会效益D.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答案:D5. 以下哪种农业模式不属于现代农业?A. 精准农业B. 有机农业C. 生物农业D. 传统农业答案:D6.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劳动生产率B. 减少农业成本C.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D. 以上都是答案:D7. 农业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农业生物的遗传变异B. 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C. 农业生物的生理生态D. 农业生物的病虫害防治答案:A8. 以下哪种作物不是粮食作物?A. 小麦B. 玉米C. 大豆D. 棉花答案:D9. 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A. 农业机械化B. 农业信息化C. 农业产业化D. 以上都是答案:D10. 以下哪种肥料属于有机肥料?A. 尿素B. 硫酸钾C. 农家肥D. 磷肥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农业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哪些?A. 食物生产B. 环境美化C. 经济发展D. 文化传承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减少化肥使用C. 推广节水灌溉D. 增加农药使用答案:ABC3. 现代农业技术包括以下哪些?A. 转基因技术B. 遥感技术C. 智能农业D. 传统耕作答案:ABC4. 农业机械化可以带来哪些好处?A. 提高作业效率B. 减少劳动强度C. 降低生产成本D. 增加农产品产量答案:ABCD5.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气候变化B. 土地利用方式C. 外来物种入侵D. 农业政策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以下不属于农业的是()。
A. 种植业B. 畜牧业C. 渔业D. 制造业答案:D解析: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而制造业属于工业范畴。
2. 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作用的是()。
A. 土壤B. 植物C. 动物D. 微生物答案:D解析: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起着分解有机物质、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作用。
3. 以下哪个选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A. 经济效益最大化B. 资源消耗最小化C. 环境破坏最小化D. 所有选项答案:D解析: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实现三者的平衡。
4. 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机械设备,以下不属于农业机械化的是()。
A. 拖拉机B. 收割机C. 无人机D. 人工插秧答案:D解析:农业机械化强调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人工插秧不属于机械化作业。
5. 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绿色农业()。
A. 减少化肥使用B. 推广节水灌溉C. 过度捕捞D. 种植有机作物答案:C解析:绿色农业强调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过度捕捞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属于绿色农业的措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
A. 改良品种B. 增加化肥使用C. 合理轮作D. 过度使用农药答案:ABC解析:改良品种、增加化肥使用和合理轮作都是提高农业产量的有效措施,而过度使用农药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A. 经济效益B. 社会效益C. 生态效益D. 技术效益答案:ABC解析: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技术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
农学概论样题(二)一、名词解释1.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份额称为农业产业结构,我国的种植业比例最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国家统计中一般将种植业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2大类,其中大田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
2.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种植的作物﹐如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牧草等。
露地种植,直接供给粮食,油料和衣物原料等。
3.喜温作物: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棉花、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为喜温作物。
对温度和积温的要求较高,其温度三基点分别为:10℃左右,20-25℃和30-35℃。
4.作物的植物学分类:亲疏关系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类的各级单位,除界以外,其他各级单位可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亚级。
5.牧草作物:也称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家畜饲料。
如,禾本科的黑麦草、苏丹草、雀麦草、早熟禾等;豆科的三叶草、草木犀等。
6.种子发芽:发芽是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
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
7.分蘖节:禾谷类作物地下部或近地面密集的茎节,其上的腋芽可形成分枝称为分蘖。
8.作物品质的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
如禾谷类作物籽粒的大小,棉花纤维的长度等。
9.,10.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茎尖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1.须根系:单子叶作物除初生根外,还能在基部茎节上生长出次生根,形成须根系。
12.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13.生物产量:作物在其一生中积累的全部干物重,一般指地上部总干物重。
14.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5.加代繁殖:加速良种繁育的一种方法,包括异地繁殖和异季繁殖2种方法。
前者如玉米可到海南或云南冬繁加代;后者如南方早稻春播夏收后再夏播秋收,一年2代。
16.嫁接繁殖:利用植物营养体的再生能力培育独立新个体的方法之一,将一种植物的枝芽接到另一植物体上的某个部位,使其愈合长成新植株的方法。
17.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地下,这就是重力水。
18.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克数。
19.根外追肥:又称叶面喷肥,将速效化肥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度溶于水中,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养分经叶面进入作物体内。
20.]21.混作:2种或2种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22.适用技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能获得作物高产、经济高效的技术。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过程。
答:我国人口的再生产也出现了上述3种类型:第1种类型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前,第2种类型出现在20世纪50—70年代,第3种类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即“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3种不同类型。
2.作物起源与农耕文化有什么关系答:物是指由人类栽培的植物。
人类定居以后,发现“吃掉的植物”可再生出“可食用的植物”,这些自然再生的植物就是人类农耕文化开始的渊源。
原始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农耕生活,进而形成不同的农耕文化(圈)。
3.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答:营养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营养生长的时期称为营养生长期或营养生长阶段。
生殖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生殖生长的时期为生殖生长期或生殖生长阶段。
4.双子叶作物与单子叶作物茎的伸长方式有何异同/答:双子叶作物的茎,主要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使节数增加,节间伸长,植株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顶端生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主要靠每个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和伸长,使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居间生长。
5.简述农作物引种的主要步骤。
答:一、引进品种;二、品种观测;三、生产推广。
6.加快良种繁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一是提高繁殖系数;二是加代繁殖。
7.简述土壤水分存在状态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
答:1)吸附水,即受吸附力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也称束缚水),很少能被作物利用;2)毛管水,即靠毛管引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使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分,也是地表蒸发的水分;3)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地下,这就是重力水。
也可被作物利用,但不易保存,也易引起养分流失。
8.单位面积施肥量的多少与哪些要素有关答:以单位产量从土壤中所吸收的养分量为指标,目标产量、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当季肥料利用率。
9.简述农作物播种材料的储藏技术关键。
{答:一、种子寿命。
降低储藏温度和湿度能延长种子寿命。
储藏技术:控制种子水分和仓库湿度。
在种子入库前必须进行含水量检验。
一般要求含水量低于13%。
在种子储藏期间,要建立种子保管制度,定期定点检查。
以营养器官为播种材料的甘薯、甘蔗等作物,其种薯、蔗种等的储藏不同于一般的农作物种子,通常需要较高的温、湿度和较好的通风条件。
生产上多采用特制的储藏窖进行储藏。
10.影响复种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答:1 热量。
可用年平均温度、积温和生长期长度等指标,是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水分。
热量条件满足后,能否复种取决于水分条件。
3)肥力。
复种消耗养分多,所以复种要求有较高的肥力水平。
4)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11.为什么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农民答: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只有农民理解和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由于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大,农作物的商品率高,也要求农民掌握高效的企业化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12.园艺植物土壤管理(土壤表面耕作技术)的方法有哪些答:果园和风景园林采用生草法(种植草坪)、免耕法(不耕或少耕)或覆盖法(用薄膜或秸秆覆盖);蔬菜、瓜果或花卉苗圃则大多采用免耕法和休闲轮作法。
三、叙述题1.试论农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答:农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知识积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也有近200年的历史。
农学是研究大田作物生产的理论、提高大田作物生产效率的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作物品种、植物营养、农田生态、植物保护和市场营销等众多学科领域。
2.简论我国避免粮食危机的具体途径。
答: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一是耕地资源。
我国耕地面积小,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这是基本国情。
而且人口还要增加,耕地还在减少,目前已有一些地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于联合国规定的最低界限。
因此保护耕地刻不容缓。
二是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紧缺,尤其是北方地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均不能充分保证。
所以应在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灌溉农业,增加粮食生产。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作物单产2个方面。
3)减少产后损失产后损失一般在20%左右,或更多。
包括收获、运输、加工、储藏、消费、酿造、播种等过程的损失。
4)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将现有“粮食—经济”的二元作物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三元作物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益。
[5)开发新的食物源开发微生物农业(白色农业)和海洋农业(蓝色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6)立足自给,适当进口我国粮食要立足自给,进口数量不能突破我国粮食产量的5—10%。
3.以棉花或大豆为例,叙述双子叶作物的产量形成过程。
答:株数。
单位面积的株数由种植或移栽密度决定。
铃荚数。
单株铃荚数受分枝数、分枝花芽数、花芽能否成铃荚、铃荚能否成熟等影响。
粒数。
每个铃荚的种子数受遗传、空瘪率的影响。
粒重。
粒重决定于结实期长度和结实期增重速度,受作物种类、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4.论述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方法和原理。
答: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植物的原生质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并控制其生长发育的一门技术。
》遗传工程指对遗传物质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它既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称染色体工程;也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称基因工程。
5.分别叙述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去向。
答:1)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存在于土粒的表面和土粒间的空隙中,根据其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土壤水分可分为:1)吸附水,即受吸附力作用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也称束缚水),很少能被作物利用;2)毛管水,即靠毛管引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使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分,也是地表蒸发的水分;3)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地下,这就是重力水。
也可被作物利用,但不易保存,也易引起养分流失。
2)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的来源。
大致包括: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土壤有机质及作物残体的分解、无机肥料的施用、土壤微生物的固氮和灌水等。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按养分对作物的有效性程度,土壤养分可分为速效性养分和迟效性养分2种。
6.叙述种植制度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类型。
答:种植制度的类型:按作物构成可分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以饲料作物为主的,或以多年生作物为主的,等等;按降水与灌溉程度可分为,半干旱地区旱作种植制度,半湿润地区或湿润地区无灌溉种植制度,灌溉旱地种植制度和水田种植制度;按农田的利用程度可分为撂荒制、休闲制、连年种植制和多熟制。
7.描述今后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答:模式化栽培技术:特点: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技术规范,三是操作简便,四是增产增收。
是在优化和综合各项适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配套技术体系,是传统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合理性、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智能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