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剖机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调剖、调驱技术调剖和调驱属于三次采油范畴,均是为了优化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而采取的措施。
调剖主要是调整吸水剖面,而调驱则侧重于调整驱动方式,通过注入化学药剂和形成油墙来提高驱油效率。
目前我国油田开发新区接替不足,注采井网区域不完善,层间、层内矛盾加剧,水驱效果变差,低渗透层难动用,储量未能得到有效开发,造成产量递减,含水上升。
在后备储量不足的情况下,为挖掘老区生产潜力,通过调剖以及调驱工艺,改善吸水和产出两个剖面,缓解层间和层内矛盾,提高油田稳产基础。
一、技术简介1、调剖调整注水井的吸水剖面,从注水井封堵高渗透层,以调整注水层段的吸水剖面。
通过向地层中、高渗透层吸水能力较强的部位或层段注入化学堵剂,降低中、高渗层的渗透率,提高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缓解层间矛盾,改善水驱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
2、调驱既能有效改善油层深部非均质性,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又能提高驱油效果,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是向地层中注入具有一定封堵作用的可动的化学剂,对地层进行深部处理,实现注入水增粘、原油降阻、油水混相和高渗透层颗粒堵塞等。
一方面,封堵地层中注水窜流的高渗条带和大孔道,实现注入水在油层深部转向,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同时,注入的调驱剂在后续注水作用下,可向地层深部运移驱油,可以同时起到剖面调整和驱替的双重作用。
调剖和调驱有以下区别:一是作用机理不同:常规调剖作用机理是以调整、改善吸水剖面为目的,使注入水产生转向从而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
而调驱不仅一般剂量较大,处理半径多在30m以上,仍以深部调剖改变液流方向为主,同时辅以提高驱油效果的功能。
二是对化学剂要求不同:常规调剖要求调剖强度大,注入地层后产生较强封堵作用,调驱要求调驱剂具有一定强度,且调驱剂具有“可动性”,可在地层中运移,有的调驱剂具有增粘性,可改善流度比,有的还具有表面活性,可改变“死油”的表面性质,调驱剂还可以打破残余油的静态平衡,使“死油”移动变活。
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分析化学调剖技术是一种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通过注入化学剂,改变油藏孔隙和岩石表面的特性,从而改善油气在岩石中的流动性,增加产能。
本文主要对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一、化学调剖技术的原理化学调剖技术是在油藏里添加一些化学药品,使其改变原有的油水性质,从而增加油藏中的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
化学调剖技术的主要原理有:(1)酸化:通过在油藏中注入酸性药剂,酸可溶性岩石和固体颗粒,构成的的孔隙度大大提高,增加油水渗透率,提高采收率。
(2)碱化:通过在油藏中注入碱性药剂,可以使有机酸发生中和反应,进而降低油藏的酸性,以提高油藏渗透性和降低油藏中的油粘度。
(3)表面活性剂:通过在油藏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善油与水之间的界面活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油可以更顺畅地流动,提高采收率。
坪桥区长6层是一座含油气田床,松辣组为主要油层。
埋藏深度为4000米左右,地下温度高达120℃左右。
在该油田中进行了化学调剖实验,采用的药剂为表面活性剂,注入压力为20MPa,注入量为0.5L/m的药剂和300m3水。
注入时间为5天。
三、实验结果分析化学调剖实验后,坪桥区长6层油井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实验前,油井每天的产油量为70吨左右,而实验后,产量提升至90吨左右,提高了近30%。
化学调剖实验还降低了油井的水含量,使得开采更加经济。
此外,化学调剖实验还对油藏孔隙结构产生了改变,孔隙度得到了提高,渗透性得到了增强,使得油井的采油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四、总结化学调剖技术是一种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可以在不进行改造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油井和油藏的采收率。
坪桥区长6层的化学调剖实验表明,该技术在该地区可行,并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将此技术推广到更多的油田中,以提高国内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堵水、调剖技术概述油田开发到中后期,通过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是我国大部分油田所采用的主要措施。
由于油层存在着非均质性,会出现水在油层中的“突进”和“窜流”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效果。
为了提高注水效果和油田的最终采收率,需要及时的采取堵水调剖技术措施。
一、堵水调剖的概念(一)吸水剖面与调剖对于注水井,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地层的每一层的吸水量都是不平衡的,每一层的每一部分的吸水量都是不同的,这反映在吸水剖面上。
地层吸水的不均匀性,为了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需要封堵吸水能力强的高渗透层,称为调剖。
(二)产液剖面与堵水对于油井,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每一层与每一层的不同部分,产油量与含水率都不一定相同,其产液剖面是不均匀的。
封堵高产水层,改善产液剖面,称为堵水。
堵水能够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
堵水的成功率往往取决于找水的成功率。
除了直接测定产液剖面外,还可以利用井温测井等方法来确定出水层位。
二、堵水调剖方法(一)机械卡封利用井下工具将高吸水层或高产水层封住,称为机械卡封。
机械卡封作用范围只限于井筒范围,但由于施工简单,成本较低,往往成为优先考虑的堵水方法。
(二)化学堵水向地下注入化学剂,用化学剂或者其反应产物堵塞高渗透层或高产水层,称为化学堵水。
(1)单液法与双液法:从施工工艺来分,化学堵水可分为单液法与双液法。
单液法是向油层注入一种工作液,这种工作液所带的物质或随后变成的物质可封堵高渗透层。
双液法是向地层注入相遇后可产生封堵物质的两种工作液(或工作流体)。
注入时,这两种工作液用隔离波隔开,但随着工作液向外推移,隔离液越来越薄。
当外推至一定程度,即隔离液薄至一定程度,它将不起隔离作用,两种工作液相遇产生封堵地层的物质。
由于高渗透层吸入更多的工作液,所以封堵主要发生在高渗透层,达到调剖的目的。
(2)选择性堵水工艺:利用产液剖面等测试资料,确定出水部位后,进行选择性堵水。
对于下部位出水,进行封上、中堵下,用封隔器将油井产油段的上、中部位隔开,然后对出水的下部位堵水。
海上油田深部调剖改善水驱技术与机理研究一、本文概述《海上油田深部调剖改善水驱技术与机理研究》一文,主要聚焦于海上油田开发中深部调剖技术的应用及其改善水驱效率的机理研究。
随着海洋石油资源的逐步开发,海上油田的勘探与开采技术已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领域。
深部调剖技术作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其在水驱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海上油田深部调剖技术的系统研究,揭示其改善水驱效率的机理,为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介绍了海上油田开发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包括油藏特性、环境条件、开采难度等方面的特殊性。
然后,详细阐述了深部调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包括调剖剂的选择、注入工艺、剖面调整等方面。
接着,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案例,分析了深部调剖技术对水驱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
总结了深部调剖技术在海上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深化海上油田开发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深部调剖技术的机理和应用效果,有望为海上油田的高效、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二、海上油田深部调剖技术概述随着海上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藏的非均质性及水驱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深部调剖技术因此应运而生。
该技术旨在通过改善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的流场分布,提高原油采收率,并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
深部调剖技术通过在油藏深部注入特定的堵剂,调整油水流体的运动路径,实现对非均质油藏的有效改造。
在海上油田中,深部调剖技术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
由于海上油田通常具有储层厚度大、渗透率差异大、油水界面复杂等特点,因此,深部调剖技术的实施需要更加精准和高效。
目前,常用的深部调剖方法包括化学堵水、机械堵水以及复合堵水等。
其中,化学堵水通过注入高分子聚合物、无机堵剂等材料,形成堵塞带,改变油水流体的流动方向;机械堵水则利用桥塞、封隔器等工具,在井下形成物理屏障,实现流体隔离;复合堵水则是将化学堵水和机械堵水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调剖效果。
朝45区块周期注水与浅调剖结合机理分析一是周期注水是指周期性地改变注入量,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压力场,使流体在地层中不断地重新分布,从而使注入水在层内高低渗透带压力差的作用下发生层内渗流,促进毛管渗析作用,增大注入水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经过多轮次周期注水调整后,由于储层内高、低渗透条带之间,及裂缝与基质之间的压力差及含油饱和度差异不断减小,油水交换效果逐渐变差,周期注水调整效果有变差趋势。
二是通过开展浅调剖,减少高渗透层注水,增加低渗透层注水,同时封堵层内高渗透条带,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改善水驱效果。
三是浅调剖实施后,改变了地下渗流场,增加参与下一轮次周期注水渗析交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周期注水效果。
四是再次实施周期注水后,促进更大范围内流体渗流交换的同时,降低了注水压力,为下次实施浅调剖做好准备。
主要做法一是朝45区块目前已经形成线性井网拉成水线,油井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地层压力平均8.7MPa,在原始地层压力以上,采用排间轮换间注为主的方式,间注周期平均128天,经过延长间注周期、改变间注方式等多次调整后,调整效果变差的多轮次周期注水井区,采取浅调剖配合周期注水,结合方式是一轮周期注水结束后30天,开展整体浅调剖。
二是浅调剖正常注水平均100天后,开展新一轮的周期注水,为充分发挥浅调作用,提高周期注水波及体积。
适当控制周期注水参数,间注周期120天,防止低渗透层供液不足,充分发挥低渗透储层的渗析作用,进一步扩大周期注水渗析交换的范围。
三是周期注水与浅调结合效果结束后,周期注水地下渗流交换范围再次固定,地层压力有所下降,开展新一轮浅调剖配合周期注水。
取得效果2010年6月,朝45区块周期注水与浅调剖结合18口井,浅调剖的实施方式整体浅调剖。
从调剖井的调剖前后吸水剖面测试结果来看,调剖后全井的吸水厚度百分数明显增加,特别是非主力油层的吸水厚度百分数由调剖前的28.9%上升到调剖后的58.9%,后期通过周期注水调整后仍保持在61.1%。
注水井调剖工艺及效果评价引言:注水井调剖工艺是一种常用的油田增产措施,通过合理的注水井调剖工艺,可以有效改善油藏渗透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注水效果,进而提高油田的产能。
本文将介绍注水井调剖工艺的基本原理以及工艺流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注水井调剖工艺的基本原理注水井调剖工艺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调剖剂,通过调整注入浓度和注入量来改变油层渗透性分布,从而达到优化油藏物理性质的目的。
常见的调剖剂有聚合物、微粒和化学药剂等。
二、注水井调剖工艺的工艺流程1. 调剖剂选择: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已有的实验数据,选择合适的调剖剂,例如,聚合物调剖剂可以改变油藏渗透性和深层水驱效果,微粒调剖剂可以填塞裂缝和孔隙,提高油层渗透性。
2. 调剖剂浓度和注入量确定: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和预计效果,确定调剖剂的浓度和注入量。
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小尺度试验和地面中尺度试验来确定最佳参数。
3. 施工方案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开槽、封堵和注入等操作步骤。
4. 施工操作: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施工操作,确保调剖剂能够均匀注入油层,并达到预期效果。
5. 效果评价:通过生产数据监测和实验室测试,评价注水井调剖工艺的效果。
三、注水井调剖工艺的效果评价评价注水井调剖工艺的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1. 油田产量变化:通过记录油田产量的变化,比较调剖前后的产量差异,评估调剖工艺的效果。
2. 油水比变化:注水井调剖工艺的目的是提高油藏渗透性,从而提高采出的原油量,因此观察油水比的变化,可以间接评价调剖工艺的效果。
3. 储量评估:通过统计采出的原油量和油藏的产量数据,结合调剖前后的渗透性变化情况,对储量进行评估。
4. 封堵效果评估:调剖剂注入后,会对油藏中的裂缝和孔隙进行封堵,通过测量注入前后的渗透率变化,评估封堵效果。
结论:注水井调剖工艺是一项常用的油田增产技术,通过合理的调剖剂选择和工艺流程设计,可以改善油藏渗透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油田的产能。
一、水井调剖机理注水井调剖技术是改善层间、层内及平面矛盾,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措施。
通过实施调剖措施可有效改善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可采储量,降低自然递减速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水井调剖使用泵车或柱塞泵把调剖堵剂注入到水窜大通道深处或裂缝深处,封堵砂组强水洗层段水窜通道,后续注水由于惯性原因仍有一部分沿主通道注入,产生绕流增加扫油体积,增加层内动用程度,主产液井降低液量降低含水增加产油量;同时由于注入水在主水窜通道方向遇阻,加在其它方向或其它层段注水压力升高,其它方向或其它层段增加扫油体积,增加油层动用程度,表现低液井水驱能量增加,增加产液量产油量。
通过调剖有效的解决井组层间层内、平面矛盾,提高开发效果。
水井调剖分为全井段混调和分层调剖两种。
二、油井化学堵水机理油井化学堵水是使用化学堵剂封堵油井高渗高压主产液层,减少主产液层产液,减少油井层间干扰,释放其它产层产能,油井减低液量降低含水增加油量;同时由于高产液井方向压力升高,迫使注入水转向其它方向,增加扫油体积,增加油层动用程度,有力改善井组平面矛盾,提高开发水平。
油井化学堵水是水井调剖的有力辅助措施。
水井调剖是“以面带点”,油井化学堵水是“以点促面”,保证调剖持续有效有力措施。
三、KY-Ⅱ低温膨胀凝胶调堵剂1.调堵剂组成该调堵剂由多种改性超高分子量抗盐聚合物与有机树脂活性中间体交联,在稳定剂、调节剂的控制下,在20-80℃的温度条件下成胶、固化,形成本体凝胶。
主剂为几种功能聚合物的复合物,交联剂等物质为有机材料,形成的调驱剂不对油层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该凝胶体吸水倍数可达1倍以上,具有较好的粘弹性、柔韧性、变形性和破胶修复性,凝胶强度可在交联聚合物~粘弹体范围内进行调节。
2. 调剖剂性能①具高粘弹性:凝胶的粘附性强,弹性好,不易碎。
②具高变形性:无固定形状,具粘稠液体~粘弹体状态。
③吸水膨胀性:与砂岩表面吸附水结合,吸水倍数0.3-0.6倍。
各种调剖机理:
泡沫调剖剂机理
泡沫调剖就是利用泡沫对地层孔喉的封堵作用而迫使蒸汽转向,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式。
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构成蒸汽泡沫的主要成份是表面活性剂,与普通泡沫不同的是,用于稠油吞吐井中所产生的泡沫必须耐高温,表面活性剂在注蒸汽的地层条件下能产生泡沫并能稳定一定的时间。
泡沫调剖依赖其在注汽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泡沫封堵高渗透地层的咽喉地带,注入蒸汽由于压力增高而转向其它孔隙,平面上提高蒸汽的波及面积,纵向上增加低渗透层的吸汽量,从而提高注汽效率。
其优点在于对地层伤害较小,经过半衰期后,其泡沫缓慢、自然解堵;其施工简单、方便。
其缺点在于封堵压力较低,有时达不到要求的理想压力,对水窜没有控制能力;泡沫稳定性受稠油特性、储层粘土含量、水质影响很大,使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要获得较理想的封堵效果,需要持续不断地挤入药剂,以维持泡沫稳定和处理周期,造成成本过高。
另外,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起泡剂较少,进口起泡剂成本较高,使现场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聚合物调剖剂机理
聚合物堵水调剖剂一般由聚丙烯酰胺单体等高分子或聚合物单体、引发剂、交联剂等组成的,它是由水井调剖剂转变而来的。
在地层条件下,单体在引发剂、交联剂的作用下交联聚合形成具有高弹性、高强度的聚合物凝胶,堵塞地层大孔道,封堵高渗透水层,起到调整吸汽剖面的作用。
其特点是具有吸水膨胀性,增加封堵效果。
其封堵性能与已成熟应用的水井调剖剂类似,不同点在于选择不同的交联剂,使已形成的冻胶在高温蒸汽的作用下能维持凝胶状态,稳定一定的时间,从而起到促使蒸汽进入低渗透层的目的。
其技术的困难之处在于选择交联剂。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技术成熟、封堵强度高,封堵时间、强度可依现场要求调节。
其缺点在于无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的同时也会封堵低渗透油层,施工时对机械设备的要求较高,施工时易发生事故,如堵死管柱、挤注管线等,其次其药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吸水膨胀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可能会对周围的牲畜造成伤害。
木质素、拷胶类堵水调剖剂利用拷胶、改性拷胶、单宁或提取的木质素与甲醛等配制成堵剂,根据注蒸汽温度及凝胶时间的要求配制成不同浓度。
其机理与聚合物调剖剂类似,不同点在于生成的堵剂液与原油有一定的相溶性,从而具有一定的封堵选择性。
固体颗粒调剖剂机理
该类堵水调剖剂侧重于堵水,它由固体颗粒、交联剂、表面活性剂等按比例复合而成,其固体颗粒有生物钙粉、矿物粉、粉煤灰、钠膨润土等等,其交联剂具有固化作用,为弱胶联,可胶结无机颗粒及地层岩石,防止颗粒在流体冲刷下运移,在胶结中以固体颗粒作为骨架材料,表面活性剂可使岩石表面润湿反转,通过交联剂把固体颗粒和岩石松散胶结,提高高渗透层的吸汽阻力。
还可以通过颗粒封堵高渗透层和高出水层,从而大幅度降低油井含水。
其优点在于对底水及窜槽水封堵效果较好,对高出水层的封堵强度高,有效期长,有效率高。
对油井含水大于80%的油井也有较好的封堵效果,尤其对于目前处于吞吐中后期的油井形成的高渗透带、大孔道更具有较好的堵水封窜能力,提高了采收率,也使部分高含水井重新走上正常生产。
其缺点在于药剂无明显的选择性,只能依靠地层的选择性,由于稠油井的油水粘度差异大,所以,低粘度的堵剂溶液进入水层的阻力比进入油层的阻力小,堵剂优先进入出水层。
它对出水原因较复杂的油井封堵有效率较低,另外在施工中应注意对最终挤注压力的选择,要根据地层的渗透率、含水饱合度等选择不同的最终挤注压力,以免对出油层位的渗透率造成影响。
复合调剖剂机理
复合调剖剂种类较多,它主要是针对单一调剖剂的缺点而设计的,单一的调剖剂有其
各种各样的制约,影响其施工效果和广泛应用,因此在不同的调剖剂里选择加入各种其它药剂,弥补单一调剖剂的不足,发挥各种药剂的协同作用,使堵水调剖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如在木质素类调剖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在固体颗粒类调剖剂中加入保护剂;在凝胶类调剖剂中加入固体颗粒;在木质素类调剖剂中加入固体颗粒;聚合物中加入膨润土等等,都是针对各种调剖剂的缺点而研究设计的,因此其封堵效果和强度等各方面可能会超过单一的调剖剂,这种调剖剂应该能成为以后堵水调剖剂的发展方向。
其它调剖剂:
堵水调剖剂的种类繁多,其封堵机理基本上与上述各类堵剂相似,如热固性树脂、造纸废液、低分子烷氧基氯硅氧烷堵剂、超细水泥等等,其封堵能力和对油水层的选择性也都类似于上述几种调剖剂,只是利用不同的成胶液、交联剂或同一种类不同的来源而形成的不同的堵水调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