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冲洗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34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引流管来排除血液和其他体液。
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
一、引流管的护理1. 清洁引流管口在进行引流管护理时,首先要注意清洁引流管口。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洗涤液轻轻清洁引流管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引流口干净,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观察引流管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管排出的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及时记录并报告医护人员。
如果引流液呈现明显的血性或脓性,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3. 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要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和畅通。
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检查,确保引流管正常排出引流液,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存放引流液的地方,应定期更换引流袋,及时清理污染,避免引流袋内的细菌繁殖。
二、引流管的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记录。
2. 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术后患者的神经状态是关注的重点,包括意识状态、言语能力、肢体活动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3.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对于血性或脓性的引流液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4. 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的情况,需要及时记录和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 观察患者的饮食和体位在术后,对患者的饮食和体位也要进行观察,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排出引流液,促进患者的恢复。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引流管护理及观察,以确保患者术后的安全和健康。
在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引流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用于排除手术部位的血液和其他体液,防止积液和感染的发生。
引流管的护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护理步骤:1. 消毒:在进行任何引流管护理之前,必须先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然后,使用消毒剂清洁引流管附近的皮肤。
2. 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管在正确的位置,并使用固定器(如胶布或透明敷料)固定在患者身上,以防止移动或滑脱。
3. 监测引流液:定期检查引流液量和性质,记录有关引流液的颜色、气味和数量。
立即报告任何异常或变化。
4. 清洗引流管:根据医生或护士的建议,定期冲洗引流管,以防止堵塞。
使用温盐水冲洗,不要强力摇晃或揉搓引流管。
5. 更换敷料:根据医生或护士的指示,定期更换引流管周围的敷料。
确保清洁和干燥的敷料,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注意事项:1. 注意观察:经常观察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或温度升高等感染迹象。
及时报告给医生或护士。
2. 洗手和消毒:在每次接触引流管或进行护理操作之前,务必正确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避免拉扯:避免不必要的拉扯引流管,以免引起疼痛或滑脱。
患者应避免腾跃或过度活动,以保持引流管的稳定。
4. 注意固定:确保引流管适当固定,以防止移动或滑脱。
定期检查固定器的紧密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5. 注意自身安全:在进行引流管护理时,注意自身的安全。
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并确保不会对自己或患者造成伤害。
以上是引流管的护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根据医生或护士的指示进行适当的护理,并在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
保持引流管的干净和正常,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感染的发生。
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及操作標準。
普通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一目的: 1.引流气体,液体(消化促进癒合2.作检测,治疗途径。
二用物:治疗车,治疗盘,血管钳1把,别针1只,一次性引流袋(瓶)1只,污物桶1只,消毒弯盘2只(内放消毒纱布1块三,操作步骤:1.戴口罩,洗手。
2.将所备用物放置治疗车上,推至病人床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冬天关好门窗,安置病人体位(低半卧或平卧位3.检查伤口,暴露引流管,松开别针,注意保暖。
4.检查无菌引流袋是否密封,过期。
打开外包装,检查引流袋有无破损或管子扭曲,将引流管挂于床沿,再将引流袋5.挤压引流管,用血管钳夹注引流管尾端上3厘米处。
6.用PVP碘棉签消毒引流管连接处,先以接口为中心,环行消毒,然后向接口以上及以下各纵形消毒2.5厘米。
7.用左手取消毒纱布捏住连接处的引流管部分,脱开连接处。
8.再用PVP碘棉签消毒引流管的管口。
9.连接无菌引流袋,松开血管钳,并挤压引流管,观察是否通畅,将引流管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
10.整理用物,妥善安置病人。
11.严格记录引流液量和性质。
四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部位,引流袋可1周更换1-2次(引流液有性状,颜色改变的需每日更换)2.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
3.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色泽变化,与病情是否相符,每日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4.引流管妥善固定,以防滑脱,病人活动时勿将引流管拉脱。
5.负压引流瓶更换方法相同。
胸腔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一目的:排出胸膜腔内气体,液体,重建负压,使肺复张。
二用物:治疗车,治疗盘,治疗巾,消毒水封瓶,弯盘2只(一底一盖),内装无齿镊2把,PVP碘棉球3颗(或2%碘酒,7器,胶布,别针,污物桶三操作步骤:1.戴口罩,洗手。
2.在治疗室内检查消毒日期,打开消毒水封瓶包,检查水封瓶有无破损,连接是否准确。
3.向瓶内倒入外用生理盐水,盖紧瓶塞,长玻璃管置在液面下,保持直立位,并用胶布在瓶外做好水平面标记。
腹腔引流管的常规护理1.洗手:在接触患者之前,护士应先洗手,并穿上手套和口罩,确保操作的无菌环境。
2.观察引流液:每天观察引流液的数量、颜色以及质地等,及时记录并报告给医生。
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通知医生或更换引流管。
3.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每天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确保无任何堵塞或阻塞。
如果发现引流管有堵塞的情况,可以轻轻用5%的氯化钠溶液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帮助恢复通畅。
4.引流袋的处理:每天对引流袋进行清洁和更换,确保引流液不会倒回体内,防止感染。
更换引流袋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引流管。
5.引流管的固定:引流管在术后初期需要固定好,以防止移位或滑脱。
使用无菌的固定带或者透明胶带将引流管固定在皮肤上,避免对患者的不适或疼痛。
6.伤口的清洁:每天对引流口周围的伤口进行清洁,使用无菌药棉球蘸取温开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伤口,不要用力擦拭。
7.引流管的标记:标记引流管离患者体表的距离,以便及时发现引流管移位或滑脱的情况。
定期检查引流管与标记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果引流管移位,应立即通知医生。
8.患者的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及时报告医生。
这些症状可能是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迹象。
9.相关文书的填写:进行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时,要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如引流量、引流液性状、伤口情况、症状和反应等。
这些记录对于医生的评估和治疗非常重要。
腹腔引流管的常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并确保引流通畅,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护士应经常与医生沟通,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注意无菌操作、洗手消毒以及规范操作,确保护理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1.引流管安置:无菌操作,妥善固定,使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术后早期应抬高引流袋缓慢引流,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使颅内压平稳降低,避免放液过快,导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诱发小脑幕上疝等。
但在抢救脑疝等危急情况下,可先加快引流脑脊液,再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3.观察记录引流液情况: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定。
本后1~2日为血性后逐渐转清。
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持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应及时引流脑脊液并送检。
4.严格无菌,防止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穿刺点和引流袋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则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
5.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在搬运病人或翻身时,防止引流管牵拉、滑脱。
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可能的原因有:①颅内压低于120~150mH.0(1.18~1.47女「2)可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②引流管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过长的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③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④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将管内阻塞物冲至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
经上述处理后若仍无脑脊液流出,按需更换引流管。
6.及时拔管:持续引流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
拔管前行头颅CT检查,并先试行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开放引流;如未出现上述症状,病人脑脊液循环通畅,即可拨管。
常见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护理环节。
正确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减少感染、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促进伤口愈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重点包括:1.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形状和数量。
正常的引流液应该呈现清亮、无异味,而且颜色逐渐变淡。
如果引流液的颜色突然变深或有异常气味,需要立即报告医生。
2.检查引流管的连接是否紧密。
确保引流管连接处没有松动或渗漏,并及时修复。
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各个连接部位,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维持引流管通畅。
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被血块、凝血物或渗出物堵塞。
如果发现堵塞,及时清除。
清除引流管时要注意卫生,使用无菌盐水进行冲洗,以防感染。
4.记录引流液的输出量和质量。
每天记录引流液的总量,及时了解引流液的排出情况。
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是否悬浮有脓血、颗粒或异物。
5.保持引流口周围的皮肤清洁。
多次日常清洁引流口周围的皮肤,并及时更换引流口周围的敷料,以保持其干燥和清洁。
6.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术后恢复情况,提供合理的饮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7.防止引流管的脱出。
患者在活动时应注意避免拉扯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位置固定。
如果引流管脱出或掉落,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8.监测患者的体温和疼痛。
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常伴有疼痛和发热。
护士应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止痛措施。
9.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外科手术后,患者常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活动肢体、呼吸康复、步行训练等。
护士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情况,科学合理地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以上是常见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措施。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同时,护士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1、接管:(1)接病人后先查引流管数量及名称。
(2)先接管后放松并挤压,保持通畅。
(3)用别针固定床旁,并注明引流管名称。
2、观察:(1)及时倾倒液体,并记录颜色、量、性质。
(2)首次接管量会大,颜色呈血性,以后量减少,色变浅。
(3)如突然增多,色变红,应及时报告医生。
(4)引流管不可超过病人切口高度,防止逆行感染。
3、更换:(1)每日更换引流管一次并记录。
(2)翻身时应先松开引流管,置对侧,防止牵拉、脱出。
(3)注意体温变化。
(4)倾听病人主诉。
胃肠减压护理胃肠减压是通过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内的压力。
1、固定妥善:避免翻身及活动时牵拉脱出。
2、保持负压引流通畅(1)插管后接好接头,注意连接管是否粘连,调节器是否打开(2)防止扭曲,受压。
(3)经常检查胃管有无阻塞,如果阻塞,先查负压装置,调整胃管位置或用20cm盐水冲洗胃管,抽吸胃液(如胃部手术应轻冲轻抽)。
3、每日口护Bid,必要时雾化,减轻咽痛。
4、观察胃液颜色、量、性质,负压内液体及时清到。
5、鼻饲或进食前后应用温开水冲管,抽胃液,确保在胃内用药后,闭管1h,或遵医嘱闭管。
6、每周更换一次胃管。
7、观察排气情况并记录。
8、遵医嘱闭管,拔管,拔管后指导患者正确饮食。
重症胰腺炎术后管道护理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1、接管时需医生在旁,在医生指导下,注明引流管名称。
2、固定妥善坚固,各引流管及皮肤衔接处用胶布做标记,防止脱出。
3、严格交接各个引流管道的出入量,性质,颜色并记录。
4、保持通畅,定时挤压管道,防止阻塞。
5、每日更换引流袋一次。
6、翻身或活动时应先妥善放置引流管,阻止牵拉,扭曲,脱管。
7、引流管冲洗按医嘱速度冲洗(36~39摄氏度)严格记录出入量性质、颜色及冲洗过程中病人情况,有异常通知医生。
8、“T”管,胰腺引流管,冲洗管,应特加固定,禁止脱出。
9、造瘘口如果打开应记录颜色(血运情况)。
膝关节置管冲洗引流术的护理临床应用膝关节置管引流连续冲洗,对改善膝关节积液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效果与护理工作直接相关。
现采取对膝关节置管引流管的护理、及饮食与康复的护理、完善各项基础护理,防止感染等护理措施大幅提高了治疗的疗效。
标签:膝关节;置管;冲洗;护理引起膝关节积液的原因很多,积液彻底消退不容易,常规的治疗方法难于奏效。
近年来我科应用膝关节穿刺置管连续冲洗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通过对其实施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共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2~73岁,平均43岁;左16例,右12例;原发病:类风湿关节炎3例,骨关节炎9例,化脓性关节炎7例,创伤性滑膜炎4例,其它不明原因关节积液5例,均经过服药而关节积液减少不明显,其中曾行关节穿刺抽液、加压包扎者15例。
临床上结合MRI检查排除由骨折、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肿瘤、结核、肢体水肿、低蛋白血症引起的继发性关节积液。
上述病人均行膝关节置管冲洗引流术,置管方法为套管针法。
2 护理措施2.1冲洗前护理病人因患肢疼痛,不能行走而紧张不安,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向其说明冲洗治疗的必要性和可靠性,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促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冲洗前按医嘱静脉给予抗生素及补液,控制感染及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
持续皮牵引,缓解患肢肌肉痉挛,以减轻疼痛2.2物品准备套管穿刺针2套;直径3~5 mm、长40~50 cm硅胶管2根,每根的一端剪侧孔4~6个,经高压消毒灭菌备用。
备清创缝合包,2%普鲁卡因,冲洗引流装置,0.9% 氯化钠注射液,青霉素或庆大霉素。
2.3病人准备①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及胸透。
②X线摄片作病灶定位检查。
③药物敏感试验。
2.4置管方法在髌骨内侧或外侧上2~3 cm处选择2个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后,以2%普鲁卡因局部麻醉,然后作一0.5cm小切口,套管针斜面向内下方刺入,并自髌骨下进入关节腔,拔出针芯,经套管各插入硅胶引流管1根(剪孔端置入关节腔内),退出套管针,硅胶管皮肤出口处缝合固定。
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引言胆道引流管是一种用于引流胆汁和污秽物质的导管,常用于胆道手术后的患者或有胆道阻塞的患者。
为了确保引流管的正常工作和减少潜在的并发症,正确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相关工作人员正确操作和护理的指导。
胆道引流管的护理前准备在进行胆道引流管的护理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护理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准备工作的步骤:1.检查医嘱和护理记录,了解患者胆道引流管的详细信息和医嘱要求。
2.洗手并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3.准备所需的护理工具和消毒液,如无菌纱布、生理盐水和酒精棉球。
4.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释,让患者了解护理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胆道引流管护理的步骤1.检查引流管的位置和引流液的性状。
引流液应该是透明无色或淡黄色,并且不含血液或其他异物。
2.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
确保固定带或粘贴带没有松动,并且引流管与患者的身体保持稳定的连接。
3.温和地清洁引流管的周围皮肤。
用温水和无菌纱布轻轻擦拭引流管周围的皮肤,以确保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通过引流管冲洗引流液。
按照医嘱要求,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医疗液体进行引流管的冲洗,以防止引流管被堵塞。
5.定期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
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情况,确保引流畅通,并且没有堵塞或漏液。
6.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每次检查引流液时,记下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7.定期更换引流袋。
根据医嘱和引流液的量,定期更换引流袋,确保引流袋的干净和安全。
8.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疼痛、发热、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减少等。
胆道引流管护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胆道引流管护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感染防控。
每次护理前后都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组织按照感染控制制度执行,保证引流管的无菌操作。
2.注意引流液的观察。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及时报告异常。
3.注意固定引流管。
引流管冲洗的护理引流管是在患者术后或术中需要排除体内积液或分泌物的情况下,通过插管的方式进行引流。
引流管冲洗是指在引流管内灌注适当的液体,以促进引流管的通畅并预防或减少引流管堵塞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引流管冲洗的护理内容。
1.根据医嘱及患者具体情况准备所需冲洗液,如生理盐水、糖水等;2.洗手并戴好手套;3.准备好冲洗液的注射器、适量的纱布块等;4.向患者解释冲洗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其同意。
1.将冲洗液注入注射器中,掌握好注射器的容量和流速;2.制定冲洗计划,根据医嘱将冲洗液的总量分为若干次进行冲洗,每次冲洗量尽量不超过引流管容量的50%;3.打开引流管的紧急替换阀门后,用手握住引流管稍微上提,将注射器连接到引流管的入口处;4.缓慢注入冲洗液直到引流管内液体变为清澈或透明;5.冲洗液注入完毕后,将注射器拔出,轻轻封住引流管的入口处,按住引流管上的塑料滑碟,轻轻旋转并向外拉动,将引流管从患者体内缓慢拔出,同时注射器有必要亦可用以辅助吸引;6.冲洗后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和性状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7.清洗引流管后,将其放置在干净的容器内。
1.注意避免引流过程中的感染风险,要求操作者采取严格的洗手和消毒措施,以及戴好手套;2.冲洗液必须经过灌流器过滤,以防止冲洗液中的杂质污染导致感染;3.冲洗液的流量要适中,过大的压力可能会引起管内液体的返流;4.冲洗液采用生理盐水为宜,但对特殊情况可根据医嘱进行调整;5.冲洗液的温度应适中,过高或过低会引起患者的不适。
引流管冲洗的护理目的是保持引流通畅和预防感染的发生。
要确保引流管冲洗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注入冲洗液的速度要缓慢,过大的流量可能会引起管内液体的返流,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气味和性状等异常情况。
只有正确的护理才能确保引流管的畅通,并减少感染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