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学概论》读后感

《音乐学概论》读后感

《音乐学概论》读后感
《音乐学概论》读后感

音乐学概论》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在读《音乐学概论》一书时,着重看了第一二章,书中在介绍各个分学科时遵从了唯奥拉的分类法将音乐学分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三个部分来谈。其中历史音乐学是音乐学的历史研究领域,

以音乐学为主体,同时包

。从历史括与它相关的一些学科观

点出发研究音乐以及与它相关联的

现象

首先,阿德勒1919 年在《音乐史的方法》中给出的音乐史的定义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音乐作品,并且要对其进行分类。但是如何进行分类,将什么作为分类的标准和依据。在研究这些

音乐作品时通常要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乐谱,聆听音乐作品,之后再研究作曲家本身,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再这

一环节中,应收集到全部资料。而且由于地域的关系我们又不能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和环境,这同西方国家的音乐史研究相比可能会处在劣势。尤其在对作曲家进行研究时,如果不了解当地文化传统、民间习俗、历史传承也会对作曲家在作品中

解从而所传达的信息产不能准确

的理解作品的内容。此外在谈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时,书中指出应分析作品的形式,通过分析作品的曲式、和声、旋律、调式等对作品的形式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作品的内容。但也不仅限于此,我认为除了从有关的文献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外,还应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毕竟相对来说西方音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民歌、戏曲普通人一听就能够理解作品的内容梗概。但是在听交响乐时如果不看文献的注释或已给出的音乐所载负的内容便很难理解和欣

赏,更不用说听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观情感。甚至在听

一些作品时会觉得并不能引起听觉上的享受。如中世纪的一些圣咏或经文歌,几个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旋律,怎么去欣赏,大概听清楚都很难,更不用说欣赏。

其次,书中还提到在研究某一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应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

中来认识,把它们看作历史进史环境

程中的一部分,在研究一部作品的风格时应确定它在音乐史中的地位,包括与同一位作曲家的其它作品相比较,与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其他作曲家相比较,以及从更大的范围,包括与历史、文化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较。这样有助于理解某一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如在谈论巴洛克时代的音乐风格时要涉及当时的时尚、建筑和美术。对我而言,有关西欧的人文、历史的知识了解的很少,对各个时代和地域的作曲家的作品也并不熟悉,虽然知道作品的名称,但听过的并不

多,更何谈比较研究。而且对于如何比较音乐作品,怎样把握作品的风格更是一头雾水;再者什么是音乐风格,判断音乐风格的标准又是什么?是否有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尺度。同时又该如何积累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培养风格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要博览群书,完善知识结构。广泛阅读有关西方的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了解音乐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且要通过这些途径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解读音乐作品。不但要知道音乐是怎样的,还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音乐。以求准确的理解作曲家通过作品要表达的内容;2、要学习和声和曲式分析,力求能准确的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还要学习配器和复调这样才能够分析作品的风格3、要多听音乐作品,熟悉各时代作曲家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

最后,书中还讲到研究课题的确

定。由于各时代的史学家的史料研究和整理,尤其二战后各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准确,要想在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家的研究中凭借自己的力量提出创新的观点决非易事。我们再确定课题之前应先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将课题确定下来。论文的题目要选取某一点,不能太大,否则只会大题小做。在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要在学术上有所创见,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或者突破某一传统的看法或观点,最好是无人涉及的领域。在此我也想了解中国在西方音乐史研究方面是否有权威性的著作和学术观点发表;在世界学术界处于何种状况和地位;同西方国家相比是否存在差距。

以上是我读《音乐学概论》的一些感受,请予以指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