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的诗歌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5
5060年代诗人诗歌
50-60年代的诗人诗歌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雨巷》- 戴望舒
《雨巷》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诗歌,以豪迈的语言和广阔的视角,描绘了革命战争的伟大场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这些诗歌都是50-60年代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这首诗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敬意。
2. 《新华颂》(郭沫若):这首诗歌颂了人民中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自豪和信心。
3. 《时间开始了》(胡风):这首诗描绘了新中国的诞生,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喜悦和激动。
4. 《雷锋之歌》(贺敬之):这首诗以雷锋的事迹为主题,表达了对雷锋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5. 《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这首诗通过对甘蔗林和青纱帐的描绘,表达了对南方和北方的热爱。
6. 《向困难进军》(郭小川):这首诗以激昂的笔触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7. 《回延安》(贺敬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和敬意,以及对新时代的展望和信心。
以上这些诗歌作品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重要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追求。
60年代儿童诗
在60年代,中国的儿童诗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其中,金波的《回声》和圣野的《夏天》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儿童诗。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儿童诗,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管桦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柯岩的《爸爸的客人》等。
这些诗歌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展现了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心灵和丰富多彩的童年。
总的来说,60年代的儿童诗注重表现孩子们的情感和思想,语言质朴自然,易于理解和接受,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艾青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诗歌有:1.《冬天的池沼》:这首诗以冬天的池沼为象征,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和悲剧的感慨。
诗中通过描述池沼的荒芜和阴郁,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时间的思考。
2.《手推车》:这首诗以手推车为象征,表达了对于民族苦难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诗中通过描述手推车的孤独和艰辛,表现了人民的困境和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民族精神的崇敬和对于人民力量的赞美。
3.《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以土地为象征,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诗中通过描述对于土地的眷恋和对于祖国的感激,表现了人民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
4.《树》:这首诗以树为象征,表达了对于生命的坚持和信仰。
诗中通过描述树的孤独和坚韧,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执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信仰的坚守和对于自由的追求。
5.《礁石》:这首诗以礁石为象征,表达了对于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美。
诗中通过描述礁石在海浪中的坚韧和不屈,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类精神的崇敬。
6.《小蓝花》:这首诗以小蓝花为象征,表达了对于纯真和美好的追求。
诗中通过描述小蓝花的娇小和美丽,表现了纯真和美好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7.《小牛犊》:这首诗以小牛犊为象征,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无辜和纯洁的赞美。
诗中通过描述小牛犊的无辜和可爱,表现了生命的纯洁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8.《高原》:这首诗以高原为象征,表达了对于辽阔和自由的向往。
诗中通过描述高原的辽阔和高远,表现了自由和宽广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类精神的赞美和对于未来的梦想。
9.《小河》:这首诗以小河为象征,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曲折和前进的赞美。
诗中通过描述小河的曲折和流淌,表现了生命的曲折和前进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10.《梨树》:这首诗以梨树为象征,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思念和对于重逢的期待。
诗中通过描述梨树的开花和结果,表现了离别的思念和重逢的期待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第一节概述50、60年代新诗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
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新的人民。
--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A、从颂歌到战歌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从1953年起,各类题材的作品相继出现歌赞工业建设成就的作品有:李季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
展现了我国农村生活变化的诗有:阮章竞的组诗《山野的新歌》、流沙河的《农村夜曲》等;芦荻的《田园新歌》、《海南颂》等,严阵的《淮河边上的姑娘》、《乡村之夜》、《江南曲》。
军旅题材的诗歌创作也取得一定成绩:如李瑛的《野战诗集》、《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公刘的《边地短歌》、《黎明的城》等,集中了对战士风貌的描画。
而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则是传诵一时之作。
从1953年起,各类题材的作品相继出现少数民族和国际题材的诗作闻捷歌唱新疆各族人民新生活的《天山牧歌》;田间描绘蒙古草原巨大变化的《马头琴歌集》;白桦、顾工、梁上泉对西南边疆风光描绘的《金沙江的怀念》、《喜马拉雅山下》、《喧腾的草原》。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学姐带背】当代文学冲刺必备(四)——50、60年代诗歌、散文、戏剧0350、60年代新诗作家队伍构成:a.建国前已经成名的诗人如郭沫若、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等“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等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
b.建国前开始创作、本时期成名的诗人(主力)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季、蔡其矫、严辰、公木、沙鸥等“第三代诗人”。
c.建国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流沙河等。
★名词解释: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诗歌的创作,代表了此类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
诗人与战士的人生定位,导致他的诗歌摇摆在政治抒情和个性探索之间。
1、1955年到1956年(发轫期)组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战争》《致青年公民》2、1957年到1960年(探索期)抒情诗:《望星空》《致大海》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3、1960到1965年(成熟期)《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行》4、1966年到1976年(后期)《团泊洼的秋天》、《秋歌》2、简答:郭小川诗歌的特色。
a.从重大政治问题出发,选材,提出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道德情操。
b.力图挖掘革命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发现。
c.重视诗歌形式的创新,采用民歌体,新格律诗,自由体,半自由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