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长江沿岸地带》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课程名称:长江沿岸地带-沿江地带的城市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点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沿江地带的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
培养学生对长江经济带的认识和地理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图和图片。
班级白板或幻灯片,用于演示课程内容。
有关长江沿岸城市的地理信息和经济数据。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指出长江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沿岸地带的城市如此重要?
长江沿岸地带的特点(10分钟):
介绍中国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点,包括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的地区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资源。
解释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强调它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
沿江地带的重要城市(25分钟):
逐一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一些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展示这些城市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地理特点和经济特色。
强调这些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作用,包括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
讨论与互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岸城市的发展与挑战,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
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长江沿岸地带的重要性以及沿江地带的一些关键城市。
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长江沿岸城市,进一步研究该城市的发展和特点,并在下节课分享。
拓展:
如果有更多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其他长江沿岸城市,并组织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7.2长江沿岸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4、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5.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教学难点1、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填图、阅读、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沿海经济带,一条就是长江沿岸地带。
本节将给我们全面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相关情况。
二、看A图,结合课文,了解长江沿岸地带的位置。
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三、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
1、看图,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纬度。
〔30℃N〕2、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
〔东临东海,沿长江向西纵深发展〕3、说说长江流域的海陆位置和纬度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明确: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图D,以重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4、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并在空白图上填出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并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来。
四、理解、掌握“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1、理解有关长江沿岸地带的美誉1〕黄金水道:长江的航运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的美丽。
〔在图上填出来3〕湖广熟,天下足:湖,洞庭湖,湖北、湖南。
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差异;认识本区不同地区的差异。
2.通过对长江沿岸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它们之间进行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2.正确认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异和协作方法、途径。
教学难点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挂图;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资料:长江上的主要城市介绍(学生课下准备);课件:介绍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经济的发展;课件:长江沿江工业基地介绍等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江的纽带和发射作用的知识,认识到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在长江河流沿江地区,许多城市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河流,例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与长江的关系密切。
今天,我们就要讨论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问题。
教师:我们都知道在长江的沿江地带,从上游到下游的大城市依次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那么,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如何依托长江的?其他沿江地带的城市分布情况与这四个城市的关系又怎样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教师:下面请大家根据“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图,按小组分别研究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四个城市在长江中的分布情况,讨论这些城市的分布与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周围地区的其他哪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每组同学可以指派代表到讲台来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几个人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教学设计中图版教学目标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4.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5.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教学难点1.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填图、阅读、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沿海经济带,一条就是长江沿岸地带。
本节将给我们全面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相关情况。
二.看A图,结合课文,了解长江沿岸地带的位置。
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三.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
1.看图,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纬度。
(30℃N)2.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
(东临东海,沿长江向西纵深发展)3.说说长江流域的海陆位置和纬度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明确: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图D,以重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4.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并在空白图上填出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并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来。
四.理解、掌握“鱼米之乡”和“ 天府之国”1.理解有关长江沿岸地带的美誉1)黄金水道:长江的航运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的美丽。
(在图上填出来)3)湖广熟,天下足:湖,洞庭湖,湖北、湖南。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确认本区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本区在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3)分析说明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获悉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位置特点,总结自然条件优越性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及综合分析等地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难点
(1)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3.教学方法
图文合一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一、教学过程。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地理位置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定义与范围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重要性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使学生对其地理位置有直观的认识视频资料:播放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短片,帮助学生了解其在经济中的地位第二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
2.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2.3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其地形、气候特点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第三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条件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农产品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的特点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分布图,使学生对其工业发展有直观的认识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数据,了解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五章: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保护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特点及面临的生态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运用数据和图表,探究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3)调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状况,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保护长江、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教学难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分析;(2)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况;(2)制作PPT和教学素材;(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收集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长江沿江地带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2)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3)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问题。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力。
4. 增强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5. 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开发与保护。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城市和地区为例,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分析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长江沿江地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企业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你能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区域地理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5. 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景观、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等情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案例分析: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考虑是否全面覆盖了长江沿江地带的相关知识点,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课程名称:长江沿岸地带-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长江沿岸地带在中国经济和交通中的作用。
理解长江沿岸地带对周边地区的纽带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重要城市和经济区域。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地图。
班级白板或幻灯片,用于演示课程内容。
有关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信息和经济数据。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沿岸地带的地图和周边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沿岸地带对中国的经济和交通有何作用?长江沿岸地带的经济作用(10分钟):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经济作用,包括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工业基地。
展示长江沿岸地带的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并介绍它们的经济特点。
纽带作用(15分钟):解释长江沿岸地带在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纽带作用,包括交通运输和物流。
强调长江及其支流在货物运输中的重要性,以及长江水路对区域和全国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辐射带动作用(10分钟):讨论长江沿岸地带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如长江经济带对于邻近省份的发展的带动作用。
强调该地区的工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长江沿岸地带经济作用的理解和认识,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长江沿岸地带在中国经济和交通中的关键作用。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座长江沿岸城市,研究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特点,并撰写一份关于该城市的报告。
评估:评估可以基于学生对课程要点的理解、城市报告的质量以及讨论表现来进行。
地理初一中图版7.2 长江沿岸地带导教案制作人:贺丽芬申查人:郑海燕使用时间:复习回首:1、我国四大地理地区特点的自然环境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我国四大地理地区的农业特点。
检查预习:1、长江沿岸地带的范围。
2、剖析长江沿岸地带的天气特点。
3、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
4、长江流域的“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分别指哪儿?当堂检测:1、以下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地形区是〔〕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四川盆地2、以下对于长江沿岸地带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紧邻长江沿岸地带B.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长江沿岸地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域共同组成了一个“T” 字形地带D.上海地处我国沿海与沿江“T”字形地带的交错联合部, 拥有强盛的齐集和辐射作用3、长江的支流,由西向东摆列正确的选项是〔〕A. 金沙江、岷江、雅砻江、汉江B.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C.赣江、湘江、乌江、雅砻江D.岷江、湘江、嘉陵江、赣江4、看书,认识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优胜的自然条件和主要物产,达成下表。
5. 长江沿岸的特大城市自上游至下游挨次是〔〕天气特点地形特点主要农作物美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A.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B. 重庆、宜昌、南京、上海C.武汉、九江、南京、上海D.攀枝花、武汉、九江、上海长江沿岸地带导教案第二课时制作人:贺丽芬申查人:郑海燕使用时间:复习回首:1、长江沿岸地带的范围。
2、剖析长江沿岸地带的天气特点。
3、长江流域的“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分别指哪儿?检查预习:1、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的矿产资源的散布。
2、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
3、长江沿岸地带工业发展的条件。
4、上海发展经济的有益条件和不利条件。
5、上海优先发展的家产。
当堂检测:1、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以下工业中心与其主要的工业部门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 上海 ----电力B.攀枝花----造船C.六盘水----煤炭D.宜昌----钢铁2、并不是由长江上游地段毁林开荒、斜坡垦殖等现象而造成的生态问题有〔〕A. 上游土壤退化,土壤肥力降落B. 流域内的水库淤积、发电、浇灌和防洪效益减弱C.河流淤塞,通航能力下D. 下游地段的台风、沿海地带的酸雨常常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3、长江中游地带的钢铁工业基地是以〔〕A. 武汉为中心B. 马鞍山为中心C. 重庆为中心D.攀枝花为中心4、长江沿岸城市得以成立和不停发展的生命线是〔〕A. 长江B. 优胜的地点C. 悠长的历史D.发达的经济5、长江地带是我国高度发达的〔〕A. 重工业地带B. 综合性工业地带C.轻工业地带D. 能源工业地带6、长江沿江地带自西向东穿过的地形区是〔〕①云贵高原②华北平原③四川盆地④长江中下游平原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 ②③④7、相关长江沿岸地带生态环境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上游毁林开荒,致使水土流失严重B. 中游工业发达,污染严重C.下游是水旱灾祸最集中、最严重、最屡次的地域D.长江沿岸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如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等。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
3.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点。
2.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和范围。
3.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水系、农业、人口等方面的特点。
4. 探讨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湿地破坏等。
5. 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加强环保立法、提高环保意识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并简要介绍其地理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长江沿江地带与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其差异性和共性。
2.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问同学们认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回答: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
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
4.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
5.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填图、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沿海经济带,一条就是长江沿岸地带。
本节将给我们全面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相关情况。
二.看A图,结合课文,了解长江沿岸地带的位置。
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三.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
1.看图,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纬度。
(30℃N)
2.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
(东临东海,沿长江向西纵深发展)3.说说长江流域的海陆位置和纬度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明确: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图D,以重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4.在
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并在空白图上填出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
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并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来。
四.理解、掌握“鱼米之乡”和“ 天府之国”
1.理解有关长江沿岸地带的美誉
1)黄金水道:长江的航运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的美丽。
(在图上填出来) 3)湖广熟,天下足:湖,洞庭湖,湖北、湖南。
(在图上填出来) 4)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图上填出来) 5)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在图上填出来) 2.看书,了解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主要物产,完成下表。
3.结合图F 、G 、H ,了解长江沿岸地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上表的制作 2.预习下节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长江沿岸地带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上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地图上找出长江沿岸经济带
,说说其起点和终点,找出主要工业城市.
二.看图I,找出主要矿产和能源,说出它们的分布规律,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特点和差异,然后填写下表。
1.通过填表,进行比较,说说你对长江沿岸地带内部不同地区经济特征的理解。
明确: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城市密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这里特有的位置、人才、信息等优势,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几产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迅速。
中部和西部应发挥资源和能源优势,特别是水能优势,重点发展离矿区近,用水量大,运量大和耗能高的重工业。
2.说说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长江水道不长江沿岸地带与沿海地区连为一体,为该地区与世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水运。
长江干流东西绵延,支流多南北分布,为该地区内部物资的调配和产品的输出提供了方便和廉价的运输。
3.看图J、K,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工业城市几及工业特点。
三.看图M,结合P105讨论:
1.说出上海经济发展的优势。
明确:1)地理位置优越:长江沿岸地带和东部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世界第三大港。
2)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大,价格低
3)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好。
4)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雄厚。
2.看图分析上海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明确:矿产资源、能源不足,地价高。
3.看图N、O,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
4.看图L,分析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说说这种变化的意义。
明确: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上海的经济发展迅速。
四.阅读:浦东——国家级开发区,了解浦东的发展情况,记住以下内容。
1.长江沿岸地带的龙头
2.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3.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
五.总结本节知识,布置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