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讲义业植物病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806.00 KB
- 文档页数:17
植物病理学(Plant Pathology)专业:农学总学时: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2学时田间实习:0.5 周任课老师:洪永聪一、推荐使用教材:《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农学专业用)。
范怀忠、王焕如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5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
许志刚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年。
《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一版)》(南方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年。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下册)。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年。
《植物病原真菌学》。
陆家云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植物病害诊断》。
陆家云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植病研究方法》。
方中达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三、考试考核:课程成绩由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两部分构成。
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试卷试题类型为:名词解释(20%)、填空题(15%)、判断对错(10%)、简答题(25%)和论述题(30%)等。
试题从植物病理学试题库中抽取。
第一部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24学时〕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2学时〕1、名词解释:植物病害、寄生物和病原物、寄主、病害三角、症状、病状和病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害2、生物病原物的种类主要有哪些?3、病状和病征的主要类型有哪些?4、如何正确诊断一种植物病害的症状?教学要点:绪论为开场白,开宗明义。
概念要交待清楚,事例典型生动,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决心学好植病。
一、为什么要学习植物病理学(一)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21世纪的四大难题:人口、环境、资源、粮食——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加。
解决途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高产、保稳产——防灾害——病、虫、草害。
世界上农作物每年因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约30%,其中病害为10-20%,估计每年损失700-900亿美元。
普通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2、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3、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病原生物:除植物自身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5、病害三角:需要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6、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只在侵染性病害中出现。
8、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9、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10、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根据腐烂部位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及花腐等.11、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肿瘤或癌肿)、减生(矮化)和变态四种.12、矮化:枝叶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均受阻,各器官受害程度和减少比例相仿。
13、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4、接触期:指病原物的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初次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15、滞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发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16、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7、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的寄主物。
植物病理学(农学)教学大纲《植物病理学(农学专业)》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植物病理学(农学专业)课程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for agronomy)任课老师:洪永聪(植保学院植物病理教研室,讲师)一、简要说明(或前言):植物病理学(农学专业)是为农学专业所设置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共48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章),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习农作物病害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农作物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第六章至第十三章),包括生产上重要和在植物病理学上有代表性的病害。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学习和掌握农作物物病害的诊断、防治等基本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采用两者相合的教学方法。
其中以理论教学为主,一部分是关于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基本理论(总论)的内容,另一部分是农作物物病害的防治学(各论)的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掌握农作物主要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基本技能。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授课教材:《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农学专业用)。
范怀忠、王焕如主编,1985,中国农业出版社。
(二)主要参考书目:《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
许志刚主编,2000,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一版)》(南方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陈利锋、徐敬友主编,2001,中国农业出版社。
《植物病原真菌学》。
陆家云主编,2001,中国农业出版社。
《植物病原细菌学》。
王金生主编,2000,中国农业出版社。
《植物病原线虫学》。
刘维志主编,2000,中国农业出版社。
《植物病害诊断》。
陆家云主编,1997,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下册)。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编,1995,中国农业出版社。
一、名词解释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活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若以叶片(植株)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100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体,称为初生菌丝体。
菌丝初期无隔多核,以后很快形成隔膜,每个细胞内有一个单倍体的细胞核。
次生菌丝:是一种双核菌丝体。
由两根初生菌丝间发生细胞融合形成单倍双核细胞,质配产生的双核细胞内的细胞核不立即核配,而是不断发生双核并裂,形成双核菌丝体。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因为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后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
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为又称“单年流行病害”。
生理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
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为又称传染性病害。
同宗配合:有些真菌单个菌株就可以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同宗配合。
异宗配合:单个菌株不能完成有性生殖,需要两个性亲和菌株共同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多数真菌如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及少数担子菌为异宗配合。
准性生殖: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
绪论一、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1845年,爱尔兰因马铃薯发生晚疫病,造成100万人饥饿死亡和大量的移民(总人口800万人)。
1943年,孟加拉国因水稻发生胡麻斑病,饿死人口超过200万人。
1970年,美国玉米发生水斑病,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
1950年,我国水麦发生条锈病,损失水麦约120亿斤。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植物病害不防不行,非防不可。
二、植物病害的危害性1、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2、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创汇。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造成中毒。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第一节症状诊断法1、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由于病原种类、植物发病部位及时期不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变色: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叶绿素受抑制或被破坏,失去正常的绿色。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
(3)腐烂:植物的幼嫩和多汁组织受到病原物的分解。
(4)萎蔫:植物的茎或根部维管束受到病原物侵害,影响了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发生增生性或抑制性病变,失去正常的生长。
2、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菌核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
3、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植物病原细菌导致的症状常常是组织坏死和萎蔫,少数能引起肿瘤、细菌造成的病斑,常在病斑的周围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在病斑上有时出现胶粘状物(菌脓),这是诊断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4、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两种(1)花叶类型:典型症状是深绿与浅绿相交错、主要有黄斑、黄条斑、枯斑、枯条斑,这类病毒主要分布于薄壁细胞中,由病毒汁液通过机械磨擦而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蚜虫。
(2)黄化类型:典型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等、病毒主要存在于韧皮部中,通过嫁接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
《园艺植物病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园艺植物病理学(Horticultural Pathology)——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医学的分支(植物医学)。
研究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发生原因、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原理以及治理措施。
1.1 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植物种类繁多。
生物学特性差异大。
耕作栽培措施要求高。
生态环境复杂。
因而病害发生规律难以把握,治理难度也大。
1.2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性(平均4.4种病害/ 园艺植物)病害不仅影响作物产量、降低质量,有时还影响国际贸易和出口创汇。
防治不当会引起作物药害、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
历史上病害大发生曾造成巨大灾难。
马铃薯晚疫病(1845,爱尔兰)。
葡萄霜霉病(19世纪70——80年代,欧洲)。
1.3 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以园艺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基础学科。
研究内容有5个方面:1. 病害病原体的本质及其活动2. 受病植物的本质及其活动3. 植物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4. 病害(植物——寄生物体系)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5. 根据以上基础研究结果,阐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设计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1.4 植物病理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与植物病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微生物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等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生理生化等其它:气象学、土壤学、流行学、栽培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
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2.1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根据俞大绂(1992)植物病理学大百科全书:植物病害是指植物正常的生理机制受到干扰所造成的后果。
包括三个部分:1. 病因(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以及植物自身的遗传缺陷)2. 病程(病理程序——植物从生理、组织结构到形态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3. 病害的结果:外观表现异常,经济价值受损。
有时植物发病的后果虽然对植物有害,却对人类经济生活有利,通常不作为病害。
(病态)如茭白、韮黄、碎锦郁金香。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普通植物病理学(General Plant Pathology)课程代码:B031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 64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学分: 4学分适用专业: 植物保护先修课程:植物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等。
一、课程介绍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病害流行规律和病害防治的科学。
它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很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习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植物病害发生流行和防治的基本理论,掌握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病原物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为学好专业课程和其它提高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习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植物病害发生流行和防治的基本理论,掌握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病原物初步鉴定的基本技能,为学好专业课程和其它提高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即: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防治学。
各部分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
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绪论: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介绍,成绩评定,主要教学参考书,农业生产和植保工作,植物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植物病理学的现状及未来,热带地区植物病害的特点。
2. 概论: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侵染性和非侵染病害的病因,植物病害种类,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类型,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表现,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3. 植物病原菌物:菌物的一般性状;菌物的分类及命名;鞭毛菌、接合菌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及其主要属形态。
重点讲述根肿菌门、卵菌门、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半知菌类各类菌物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林益昇教授編印普通植物病理學講義 教師教師::林益昇 第一章第一章植物病理學簡介植物病理學簡介一、植物病理學的特性與內容植物病理學的研究,即增加有關植病的知識,也發展方法、設備和物質來防治病害。
它是一門科學,試著去了解病害的原因及其發展;也是一門應用科學,亦試著發展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
病害會減少食物並降低品質;有病的植物,其產品或許有毒,不適合食用,有的則摧毀整個植物種。
防治病害有好處,但要付出代價,除了金錢,有時後環境也有損失。
過去一百年來防治植物病害也有依賴化學藥劑,這些藥劑施用在植物上或土壤裏,不但對微生物有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仍難以估計。
最近的研究乃是尋找較為安全及友善的方法,例如抗病品種、耕作制度以及生物防制治等。
植物保護的挑戰,就是減少植物的損失,提高品質並保護環境。
因為耕地及其他資源愈來愈少,以安全的方法來保護植物是刻不容緩的。
因此,植物病理學的研究內容是:a.有生命之病原物及環境因子引起之植物病害。
b.它們引起植物病害的機制。
c.病原物與寄主之交互關係。
d.防治疾病的方法。
植物病理學家研究由下列因子引起之植物疾病:(1)真菌(fungi ),(2)細菌(bacteria ),(3)擬菌質體(mycoplasma ),(4)病毒(viruses ),(5)類病毒(viroids ),(6)線蟲(nematodes ),(7)眼蟲(protozoa ),和(8)寄生性高等植物(parasitic higher plants )等有生命之病原引起的傳染性植物病害(infectious plant diseases ),以及(9)不平衡之物理及化學因子,如溫度,濕度和養份等造成之非傳染性植物病害(noninfectious plant diseases )。
由昆蟲,人類,或其他動物引起者並不包含在植物病理學之範圍內。
二、植物病害的觀念(一)植物正常之生理機能可行細胞分裂、分化、及發展;土壤養份吸收、水份、礦物質之正常運輸;光合作用、儲藏、代謝和繁殖等功能。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关系密不可分。
植物健康地生长与正常的发育,就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粮油食品、果蔬产品和其他各种农副产品。
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有—定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它按遗传因子所决定的发育程序正常进行,如要求有适宜的土壤营养和水分条件,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大气环境等,细胞才能正常分裂,生理活动得以顺序进行,最终获得高产与优质。
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从来都不可能是十分顺利或轻易成功,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
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
不适宜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有病的植物”或植物发生了“病害”,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因”。
植物发生病害的因素十分复杂,各种病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各不相同,病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控制病害的措施和策略差异也很大。
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怎样控制病害等等的学科领域,称为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气象学相分子生物学及其他许多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的每—个新成就都可使植物病理学受益。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林益昇教授編印普通植物病理學講義教師林益昇第三章 寄生性寄生性((Parasitism )植物病原菌與動物、人類的病原菌屬於同一群的微生物,然而除了極少部份亦可攻擊它的媒介昆蟲之外,尚未發現可同時攻擊植物、動物和人類者,此乃與病原菌的寄生性(parasitism )與病原性(pathogenicity )有關。
以下讓我們瞭解一些有關的術語與觀念。
1.Cause of disease (病因)廣義而言,病因是只指環境因子改變、植物的生理變化,進而在形態上表現者。
然而當病原微生物參與這個病害系統時,常被誤認為是唯一的發病因子,忽略病害發展過程所受到其他環境因子的影響。
嚴格來說,這是不對的。
因此有人建議使用 incitant 來說明病因,然而這個術語卻過份強調環境因子,忽略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性。
最適當的字眼是 induce ,它是指植物被持續的干擾,包括病原微生物及環境條件,但植病學家在文獻上仍然慣用 cause 及 causal organism 的術語。
非生物性病原常被稱為 stress factor 。
2.Parasite (寄生物或寄生菌)希臘文是 parasitos ,para 是旁邊;sitos 是食物的意思。
Parasite 是指坐在旁邊,不斷說恭維話與你分享食物者。
在社會學上稱為 social parasite 。
在生物學上則指一個微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裡面或上面,並從中吸取養份者,稱為寄生物,如果它是菌類則稱為寄生菌。
3.Saprophyte (腐生菌)一個微部在無生命的有機或無機物內或上,獲取養份營生者,稱之。
4.Obligate parasite (biotrophs )絕對寄生菌又稱為活物寄生菌,乃指一些寄生菌如 viruses 、viroids 、mycoplasmas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林益昇教授編印及一些 fastidious bacteria 、nematodes 、protozoa 以及 fungi (如露菌、白粉病菌、銹病菌等),只能寄生於活體裡,沒有腐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