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特性表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8888有限公司生产研发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前言我院于2009年8月受上海8888有限公司委托,为其拟建的生产研发建设工程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该项目的设计单位为上海奉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拟建物性质本次勘察的拟建生产研发建设工程场地位于南汇区,南侧为周周公路,拟建物性质详见表1-1。
拟建建筑物平面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图2)。
依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第4.2节,本工程拟建建筑物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复杂场地,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2.勘察目的及主要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拟建场区地基影响范围内各土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查明拟建建筑物范围内有无明、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以及浅部20m深度范围内饱和砂质粉土、砂土的抗震性能;查明拟建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为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勘察资料。
应解决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如下:(1)根据拟建建筑物的性质和拟建场地地层分布特点提出可供选择的桩基持力层以及相应的桩基设计参数,估算各种桩型的单桩承载力。
并在进行技术、经济及施工可行性、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各拟建物的桩型、桩基持力层及有关设计参数提出推荐意见。
(2)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并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查明浅部20m以上有无可液化土层存在,若有,则进行地基土在7度抗震设防烈度下液化可能性评价;对拟建场地的液化等级进行综合评价,提供液化土层的液化强度比。
(3)查明拟建场地内明、暗浜(塘)和地下障碍物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走向、深度、宽度),分析其对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的影响,并提出处理建议。
(4)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埋藏情况,判别地下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3.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规程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规程有:A.上海市建设工程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B.上海市建设工程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C.上海市建设工程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D.上海市建设工程规范《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J08-61-97);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H.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L.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L.上海市建设工程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GJ08-72-98);M.上海市建设工程规范《上海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外业操作规程》(DG/TJ08-1001-2004)等。
土库曼斯坦某项目地层工程地质特性浅析本文介绍了土库曼斯坦境内某项目的地层分布特征,通过原位测试及室内实验对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评价,可以得出:各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盐渍土地层分布广泛,具有中-强的腐蚀性,不具有溶陷性及盐胀性等不良地质特性。
标签:物理力学性质;盐渍土;溶陷性;盐胀性1.项目概况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地区,该国境内埋藏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是我国西气东输项目的气源地。
本项目位于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阿姆河右岸地区,坐落在阿姆河盆地。
项目区域内的地面工程主要有天然气处理厂、净化天然气外输站、自备燃气发电站、天然气输送管道以及其他相关附属设施等,对我国的天然气能源供应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2.地层划分及其特征阿姆河盆地是以中生代为主的沉积盆地,中生界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以砂岩、泥岩为主,局部为钙质灰岩。
构造以短轴背斜、断背斜、逆断层复杂化的复背斜为主。
中生代时期地层之上的新生代地层发育有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第三系地层为上第三系上新统早期与中新统的混合物[1]。
本项目区域位于土库曼斯坦东南部,临近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境线。
该区域地势较为平缓,地层主要为上第三系上新统早期与中新统洪积成因混合物,以砂土、碎石、块石为主。
典型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5层,分述如下[2][3][4]:(1)粉砂(Npl):褐黄色,稍湿-干燥,含盐,松散-中密,石英、长石、云母等为主要矿物成分,级配不良,分选好,轻微胶结,夹少量碎石颗粒,粒径0.1~1.5cm,厚度0.5~1.1m。
(2)碎石(Npl):灰白色,干燥,见结晶状盐粒(见图2),母岩为中风化砂岩,次棱角状,交错排列,充填细砂,粒径2~5cm,最大15cm,碎石颗粒约占50~60%,层厚1.4~2m。
(3)细砂(Npl):褐黄色,干燥,密实。
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级配不良,分选好,半成岩,泥质胶结,遇水易崩解,未发现层理,含盐及少量碎石颗粒。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康景文成都 610081一、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点1.1地层结构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地区属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中的成都坳陷,西距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60公里,东距走向相同的龙泉山褶皱带约20公里,成都坳陷呈北东35°方向展布,受喜山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而拗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的层之上,形成了成都冲积平原。
受东西两侧构造带的影响,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形成了浦江—新津和新都—磨盘山这一区域性的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其它次生断裂,长期以来,经区域地质调查配合物探、钻探和卫星遥感图片的解释也证实了这些断裂的存在。
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内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中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中下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场地的地层特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黑色、杂色,稍湿,松散,以填碎砖块、石灰渣、陶瓷片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为主,Z30#、Z31# 还填有条石和混凝土块,整个场地普遍分布,层厚0.60~9.10m。
(2)素填土:褐黄色,稍湿,松散,以填粘性土、粉土、砂、卵石为主,层厚1.10~6.00m。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3)粉土: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含少量氧化铁和铁锰质氧化物,层厚0.30~1.30m。
(4)中砂: 褐黄色,稍湿~湿,松散,含少量粘性土和云母片,主要分布于卵石层的顶板,局部地段相变为粉细砂,层厚0.30~3.50m。
(5-1)中砂:褐灰色,湿~饱和,稍密, 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片,主要以透镜状或尖灭状分布于卵石层(Q4al+pl)中间,层厚0.40~4.80m。
目录I 报告书文字部分一、前言 (2)(一)工程概况 (2)(二)勘察目的 (2)(三)执行的规范、规程 (3)(四)完成工作量 (3)(五)取土方法和原位测试方法 (3)(六)勘探点定位及标高测量 (4)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一)地形地貌 (4)(二)地基土的构成及特征 (4)(三)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 (4)(四)地下水 (5)(五)地震效应与场地稳定性适宜性分析 (6)(六)不良地质现象 (6)三、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 (7)(一)地基土分析 (7)(二)桩基础评价 (7)(三)天然地基评价 (9)(四)基坑开挖、管道埋设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10)2、基坑围护 (10)3、顶管施工 (11)4、开槽埋管 (11)5、施工对环境影响 (11)四、结论与建议 (12)II附图表1.图例2.地层特性表3.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4.勘探点平面布置图5.工程地质剖面图6.钻孔柱状图7.静力触探分层参数表8.静力触探测试成果图表9.土层压缩曲线图表10.土工试验成果表11.固结试验成果图表12.地下水腐蚀性判定报告表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路由部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我公司受业主委托,对其拟建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路由部分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现已完成大部分工作量,受设计进度要求,提交本次详勘报告,待全部工作量完成后,提交正式勘察报告。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路由部分”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杨虹路以南、建虹路以北、嘉闵行架以东区域。
本工程主要由管道工程和能源中心站组成,其中管道工程包括明挖施工(开挖深度约13米)和顶管工程(埋深约14.9米);能源中心站包括南站和北站,现北站方案尚未确定,南站拟建物性质见下表:(二)勘察目的本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特点及按照规范要求详细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拟建物的基础设计、施工提出地质依据和有关参数,具体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1)探明拟建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分布规律、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2)对拟建场地(地基)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3)提供浅层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特征值;4)判定场地类别及地基土类型,查明埋深20m以浅是否有可液化土层分布,并判定场地液化等级;5)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并判定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和钢结构有无腐蚀性;6)查明场地内是否有暗浜、暗塘、地下障碍物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并提出预防措施建议;7)提供能源中心站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及提供桩基础变形计算参数,针对拟建建筑物的性质及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基础形式及基础埋深的建议值,并分析沉(成)桩可能性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8)提供能源中心站及附属建筑物地基处理与加固设计、施工必要参数及合理措施建议;9)提供开槽埋管基坑开挖、围护提供相关土层的设计参数、施工建议以及在施工中所遇到岩土工程问题作出分析评价;10)提供工作井基坑围护、沉井设计参数,针对设计、施工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和监控措施的建议;11)提供顶管设计、施工所需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施工中所遇到岩土工程问题,对顶管穿道路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12)分析评价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预防和监控措施的建议。
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工程地质情况 (2)1、龙跃路站工程地质 (2)2、大学城南站工程地质 (4)3、敞口段~龙跃路站明挖区间工程地质 (6)4、不良地质分析 (7)三、水文地质情况 (12)1、自然气候 (12)2、水文特征 (13)四、工程、水文地质风险清单 (15)1、地面不均匀沉降 (15)2、地裂缝 (15)3、流砂、管涌 (15)4、承压水 (15)五、工程水文地质风险应对方案 (15)1、地面沉降风险及应对方案 (16)2、地裂缝风险及应对方案 (16)3、流砂、管涌风险及应对方案 (18)4、承压水风险及应对方案 (19)一、工程概况本标段为1号线一期工程02标,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沿凤栖路南北向布置,标段范围包含2站2区间,由南向北分别是: 敞开段~龙跃路站区间→龙跃路站→龙跃路站~大学城南站区间→大学城南站。
见下图所示。
本标段地理位置图二、工程地质情况1、龙跃路站工程地质龙跃路站基坑坑底位于⑥3粘土中,开挖深度内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③1粘土、④1 粉质粘土夹粉土、⑤1粉土、⑥2粉质粘土;基底以下依次为:⑥龙~大区间龙跃路站大学城南站敞开段~龙跃路站区三线盾构段敞开段~龙跃路站区 明挖段3粘土、⑥4 粉质粘土、⑧1粉质粘土夹粉土、⑧2粉砂夹粉土、⑨2粉质粘土,围护墙墙趾位于⑨2粉质粘土。
车站范围内主要地层特性见下表,地质剖面见下图。
龙跃路站主要地层特性表粘土、⑥4粉质粘土;基底以下依次为:⑥4粉质粘土、⑦1粉质粘土、⑧1粉质粘土夹粉土、⑨1粉砂夹粉土、⑨2粉质粘土,围护墙墙趾位于⑨2粉质粘土。
车站范围内主要地层特性见下表,地质剖面见下图。
大学城南站主要地层特性表地连墙墙趾位于⑥3粘土及⑧2粉砂夹粉土,区间工程主要地层岩性见下表。
敞开段~龙跃站区间主要地层岩性表4、不良地质分析⑪、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常州市域平原区主要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是长期强烈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发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于1976年~1994年间,之后处于延续发展阶段,之后处于延续发展阶段,2006年以来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2008年以来已趋于稳定。
内容简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地层概述前言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1.1 地层学(Stratigraphy)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
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
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
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
地层代号对照表
地层代号对照表是用来对照不同地质地层之间的代号的一张表格或列表。
由于地质年代随着时间推移,沉积岩可能被侵蚀,导致任何一个地区通常都存在一定的不连续的地质记录,因此地层代号对照表可以用来准确判断地层年代。
目前无法提供地层代号对照表的具体内容,但是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地层代号的信息。
地层代号一般按照年代从老到新的顺序进行排列,例如:
1. 老第三纪(O):包括古近系和新近系,其中古近系的代号为“E”,新近系的代号为“N”。
2. 新第三纪(N):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其中中新统的代号为“M”,上新统的代号为“P”。
3. 第四纪(Q):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其中更新统的代号为“L”,全新统的代号为“Q”。
此外,不同地区的地层代号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花岗岩2(3)):全风化花岗岩(γT灰白、灰黄色,矿物结构已破坏,花岗结构较清晰,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部分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
长石、云母等易风化矿物已完全风化成土,岩芯呈坚硬土状。
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该岩石遇水易软化崩解。
2(3)):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γt灰黄、褐黄色,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部分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花岗结构清晰,原岩矿物已强烈风化,部分长石、云母已粘土化,残留少量长石硬核,矿物颗粒间联结力已基本丧失,网状裂隙极发育,岩芯呈砂砾状,手捏可散碎。
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该岩层浸水扰动易软化2(3)):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γT灰白、褐黄色,花岗结构清晰,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部分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原岩矿物强烈风化,矿物颗粒间具有一定的结构联结力,网状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碎块夹砂砾状,手折或轻击可碎.该岩石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中风化花岗岩:灰白、灰黄色,中粒~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部分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
裂隙较不发育,沿裂隙面长石已风化变色,见铁锰质浸染。
岩芯呈短柱状,少量长柱状、块状,锤击声较脆。
该岩石为较硬岩、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质量等级为Ⅲ~Ⅳ级。
其岩石质量指标RQD为50~78,平均为65,其等级属“较差的”。
微风化花岗岩:灰白、灰黄色,中粒~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部分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
裂隙不发育。
岩芯呈长柱状,少量短柱状,锤击声脆。
该岩石为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岩体质量等级为Ⅱ级。
其岩石质量指标RQD为78~90,平均为85,其等级属“较好的"。
风化岩夹层、特性综合描述(选择一种方式即可)1、场地基岩主要为花岗岩,属于硅酸盐类火成岩,不存在岩溶现象,勘察时孤石或硬夹层揭露情况见下表2—1,此外在全~强风化花岗岩岩体内钻探未发空洞、临空面,以及相对软(硬)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