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2019-2020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课件和学案
- 格式:pptx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47
2024年最新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三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三峡地理位置的介绍,文中精彩语句的解析,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通过对三峡的描绘所抒发的情感;掌握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峡》的地理背景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三峡》的文学价值,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三峡》的原文、注释、图片等。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三峡》,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分析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峡》2. 主要内容:地理位置文学价值重点词汇和句式3. 重点句子解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三峡》中的重点句子。
仿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文言文短文。
2. 答案:仿写短文可根据个人理解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三峡,让学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背景的分析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最新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三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对最新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三峡》进行深入学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七章《文言文阅读》中的《三峡》一文,详细解析文中的疑难字词、句式和文章结构,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峡》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三峡》,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三峡》一文的字词、句式和文章结构,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难点: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文章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峡的向往之情,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三峡》一文,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疑难字词、句式。
3. 讲解: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三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分享对三峡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峡》复习2. 重点字词、句式3. 文章结构4. 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c. 根据《三峡》一文,简述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可布置一篇关于描述自然风光的文言文作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巩固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5. 板书设计的关键要素6. 作业设计的内容与答案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三峡》一文的特色。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6《三峡》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2、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走进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
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
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
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
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
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