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虱类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粉虱科系统分类研究粉虱科Aleyrodidae由Westwood于1840年建立,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粉虱科昆虫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区,寄主植物广泛,部分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
目前全世界已记录粉虱科3亚科、161属、1556余种;中国已记录粉虱科2亚科、49属、248种。
本文对中国粉虱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粉虱科的分类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以及对粉虱科的生物地理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该类群的基本形态特征、研究材料和方法做了详细地阐述。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粉虱科种类记述作者依据采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多号标本,以及上海昆虫博物馆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保存收藏的所有粉虱玻片标本,记述中国粉虱科2亚科、34属、95种,其中5新种(2个已经发表)、2新记录属、13新记录种,订正新异名1种。
同时编制粉虱科分亚科、分属检索表,绘制了全部新种、新记录种及部分已知种的分类特征图,提供了部分种类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拍摄的玻片标本照片;此外本研究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大部分种类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提供了超微结构电镜照片;同时整理完成了中国粉虱科昆虫名录。
本文记述的新种、新记录属、新记录种和订正的新异名如下:新种:1.天目山棒粉虱Aleuroclava tianmuensis Wang & Dubey,2014(已发表)2.梧桐棒粉虱Aleuroclava sterculi Wang & Du, sp. nov.3.长毛麻粉虱Massilieurodes longichaete Wang & Du, sp. nov.4.豆科后伯粉虱Metabemisia leguminosa Wang & Du, sp. nov.5.香桂瘤粉虱Tuberaleyrodes lauri Dubey and Wang,2013(已发表)所有新种模式标本存于扬州大学昆虫标本室。
粉虱类害虫的危害及其防治药剂有哪些?
导语:粉虱繁殖力强,它不仅会直接取食作物,其还会引发作物煤霉病、传播病毒等病,会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一直是棚室蔬菜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下面本人为您介绍粉虱的相关防治药剂。
1、螺虫乙酯(亩旺特)。
螺虫乙酯是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能的现代杀虫剂之一。
该化合物可以在整个植物体内向上向下移动,这种特性可以保护新生茎、叶和根部,防止害虫的卵和幼虫生长。
2、烯啶虫胺。
具有卓越的内吸性、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
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虱、蚜虫等。
3、噻虫嗪(阿克泰)。
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
其施药后迅速被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
4、联苯菊酯。
联苯菊酯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无内吸、熏蒸作用。
上述药剂中,螺虫乙酯对于成虫杀灭效果差,所以可以与烯啶虫胺、噻虫嗪、联苯菊酯等药剂混用,来增强杀虫效果。
另外,噻虫嗪前期使用可以利用植物的吸收传导作用,提早使用利于虫害的预防。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俗称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
原为我国北方地区温室中的一种害虫,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
除为害温室和大棚甜瓜、西瓜外,寄主植物已达70科270种植物,如黄瓜、番茄等多科蔬菜及其他多种作物。
危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通过取食还可传染病毒博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毫米,淡黄色。
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
卵长约0.2毫米,侧面观长椭圆形,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
3龄若虫体长约0.51毫米,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
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毫米,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发生特点 在北方温室内1年可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
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
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雌产143粒。
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
成虫有趋嫩性,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
卵以其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脱落。
若虫孵化3天内在叶背可作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能力,开始营固着生活。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在温室中约1个月完成1代。
防治方法 由于白粉虱成虫、幼虫、卵各虫态同时发生在一个植株上。
体表有蜡质,耐药性强,有的农药对卵和蛹杀虫效果低。
而大多数成虫生活在叶背面,易于逃脱农药的毒害,另外,成虫在光强时活跃,在阳光充足条件下身体不易沾药,虫子很快逃脱,药剂防治后,虫口密度很快就能恢复,再从施用农药安全实用来看,还必须达到无公害标准,这些都给温室白粉虱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因而必须采用综合防治才能奏效。
粉虱,粉虱,因成虫色白,身体被覆一层白色薄粉,故亦称白粉虱。
因为粉虱的成虫喜栖息在植株顶端新叶上产卵,比较容易被雨水淋到或冲击,成虫遇水翅膀容易被水粘附于叶片,或寄生菌类增多,而被寄生死亡。
故雨季不易造成灾害。
但干旱季节,就有大发生的可能。
常见白粉虱种类烟草粉虱除危害烟草外,尚可危害500种以上植物,如圣诞红、胡瓜、番茄、茄子等。
温室粉虱因其在温室内发生特别严重,故叫温室粉虱。
螺旋粉虱因产卵时卵堆成螺旋状,故叫螺旋粉虱。
其吐粉量比上述两种粉虱为多,故被其危害的叶面,有如撒上白粉状。
粉虱形态习性及危害成虫:个体甚小,体长约1.5—2.0毫米,翅白色,覆有蜡粉。
卵:长椭圆形,有柄,长0.2—0.5毫米,多产于叶背,竖立状,亦有蜡粉,初为黄绿色,后变为黑色。
幼虫:体呈淡黄绿色,一龄体长约0.25—0.5毫米,扁平、长椭圆形,固定后开始分泌白蜡粉物。
二龄体长约0.38—0.7毫米,扁平、卵圆形。
三龄体长约0.54—0.8毫米,扁平、渐成盾形。
蛹:亦称为四龄幼虫,体长约0.8—1.0毫米,白色到淡褐色,通常背面生有11对蜡质刚毛状突起。
以温室粉虱为例,在温室内一年约可发生10代。
发育最低温约5°C,最高温约在40°C。
在25—26°C时,卵期约6—7天,幼虫有四龄,第四龄又称假蛹。
一龄期约3—3.5天,二龄期约2.5—3.5天,三龄期约2.5—3.5天,假蛹期约6—10天。
成虫寿命约12—58天,平均30天。
完成一世代约需一个月的时间。
成虫羽化后1—2天开始产卵,每一雌成虫可产卵数约100—200粒,最多达420粒。
喜产卵于植物的嫩叶背面,极少产在叶片正面或茎上。
所产下的卵分布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虫一面把口器刺入叶片组织内,一面以口器插入点为圆心转动虫体产卵,所以产下的卵分布呈半圆形或圆形,每圈约有15—30粒卵。
另一种是散产,排列不规则。
初孵化的第一龄幼虫有爬行现象,但范围有限,固定后即不再爬行,于固定点刺吸危害。
白粉虱危害及其严重,几乎可以危害所有绿叶类植物,要想高效率防治白粉虱,必须充分了解白粉虱的活动规律及习性,然后用综合防治方法防治白粉虱。
一、白粉虱生活习性:1、越冬期: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繁殖、扩散期:3月中旬至6月中旬转移、扩散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此时气温偏高,白粉虱由大棚转向露地危害繁殖。
8月下旬至9月中旬,随着秋熟作物不断衰老,烟粉虱不断向秋播作物上转移扩散,再次进入大棚危害。
高峰期:9月中、下旬为全年虫量高峰期,(大棚菜区经销商有金9银10一说)10月以后,温度下降,对烟粉虱的繁殖和存活十分不利,虫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露地烟粉虱纷纷向大棚转移或死亡,直至11月中旬,露地作物上烟粉虱结束。
2、温度:B型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3~32 ℃。
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2~30℃繁殖最适温度18~21 ℃;17℃以下停止活动(不代表死亡)即耐高温,又耐低温,可以忍耐45 ℃高温,也可以在5℃低温下存活一段时间,能够在北方的温室大棚中越冬,能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多在温暖、干旱的春、秋季节爆发。
3、产卵:雌成虫产卵200-300粒左右。
群体以40倍不等的速度繁殖。
每年发生6~11代每代30天左右;具有趋嫩性,趋黄性。
分布:顶上中下一、防治策略:1、以防为主;2、治早,治了。
3、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4、防虫网。
二、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放置草蛉、丽蚜小蜂等白粉虱天敌等进行捕杀草蛉卵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3、化学防治:①轮换交替用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胺等②杀虫杀卵结合:配合吡丙醚、丁硫克百威、灭多威(部分作物禁用)等③速效与持效期结合:吡蚜酮+杀螟丹或者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粉虱捕匠④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结合:吡蚜酮+粉虱捕匠;烯啶虫胺+粉虱捕匠,噻虫嗪+粉虱捕匠。
也可用藻酸丙二醇酯+粉虱捕匠产品:粉虱捕匠,生物制剂,杀虫杀卵。
粉虱类虫害防治措施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粉虱类虫害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们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给作物带来严重危害。
粉虱分类的基本概况和我国常见种的识别
特征
粉虱是一类古老的昆虫,是一种多种多样的小型昆虫,可以分布在全球各地。
粉虱有许多种,在我国也有不少种类。
粉虱分类的基本概况:
粉虱属于种子虫类,是种子虫类中最小的昆虫,大多数粉虱体长仅有0.2-2毫米,体色有黑、褐、灰等。
粉虱的外形像一个
小卷曲的球,头部有两个突出的触角。
粉虱的触角有两个,腹部有三个腹足,足趾有三个,头部有两个触角,腹部有三个腹足,足趾有三个,后腹有一对翅膀,有的粉虱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粉虱的触角有两个,腹部有三个腹足,足趾有三个,头部有两个触角,腹部有三个腹足,足趾有三个,后腹有一对翅膀,有的粉虱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我国常见种的识别特征:
1. 狗粉虱:体长0.5-1毫米,体色为灰褐色,头部有两个触角,腹部有三个腹足,足趾有三个,有翅膀。
2. 猪粉虱:体长1-2毫米,体色为灰褐色,头部有两个触角,
腹部有三个腹足,足趾有三个,有翅膀。
3. 马粉虱:体长1-2毫米,体色为灰褐色,头部有两个触角,
腹部有三个腹足,足趾有三个,有翅膀。
4. 牛粉虱:体长1-2毫米。
1形态特征白粉虱蛹壳卵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64毫米,宽约0.74毫米。
淡黄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时蛹壳大小变化很大;背盘区中央稍向上隆起,整个蛹壳面覆盖白色棉状蜡丝。
亚体缘周边单列分布小乳头状突。
在背盘区对称分布有 5对较大的短圆锥形乳头状突。
在腹部中段的2对较大的乳头状突之外侧还分布有1个小的乳头状突。
管状孔略呈三角形,盖瓣片仅盖住孔口上方,舌状器明显伸出盖瓣片以外。
在管状孔上方两侧分布 1对鬃状短毛,在亚体缘尾端分布有2根鬃状长毛。
2 分布地区粉虱科昆虫的 1种。
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
中国北起大庆,南到石家庄,西起兰州、西宁,东到济南均不断猖獗发生。
日本、荷兰均有分布。
3 生长习性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天室外不能越冬,华中以南以卵在露地越冬。
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个产142.5粒。
也可孤雌生殖,其后代雄性。
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做短距离行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失去了爬行的能力。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
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环境适合时,约1个月完成1代,1年可发生 10代以上。
1雌可产 40~50粒卵。
雌成虫有选择嫩叶集居和产卵的习性,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成虫逐渐向上部叶片移动,造成各虫态在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常表现明显的规律。
新产的卵绿色,多集中在上部叶片,老熟的卵则位于稍下的一些叶上,再往下则分别是初龄幼虫、老龄幼虫,最下层叶片则主要是伪蛹和新羽化的成虫。
3.1 寄主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椒、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葛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及一品红等各种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
3.2 为害特点锉吸式口器,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第一节粉虱类
温室白粉虱(属粉虱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全身及翅覆白色粉蜡。
雌虫体长约1.1㎜,雄虫约1.0㎜,喜聚集于叶背。
刚羽化时翅在背面折叠,约10min后展开,半透明,以后全身布满白色蜡粉。
卵椭圆,长约0.21㎜,宽约0.09㎜。
卵柄长约0.12㎜,埋在植物组织中。
初产卵浅绿色,孵化前渐呈肾褐色。
卵多散产,偶或数卵成月牙形排列。
若虫共3龄。
1龄若虫长约0.27㎜,浅黄绿色,胸足和触角发达;2、3龄若虫各长约0.38和0.55㎜,足和触角萎缩,营固着生活。
蛹壳体长可达0.76㎜左右,黄褐色。
初期体扁平,正卵圆形,侧面观边缘较直,且分泌有蜡丝,渐伸长并加厚,中部加厚似蛋糕形,背面长出许多粗大的蜡丝,一般11对。
无尾部沟槽。
伸出的唇舌具小裂叶,宽大于长。
2重要寄主及为害症状
最喜为害温室的黄瓜、番茄、茄子和西葫芦等蔬菜,露地栽培的菜豆、茄子、甜椒、芹菜等受害较轻。
在观赏植物中如倒挂金钟、绣球、月季、大丽花、黄刺玫、一串红、牡丹等受害叶较严重。
分部全中国,遍及全世界。
以若虫群集在叶
片背面穿刺植物组织吮吸汁液,被害处形成黄斑,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导致植物枝叶发黑,枯死脱落,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
黑刺粉虱(属粉虱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96~1.3㎜,橙黄色,有薄白粉。
前翅
褐紫色,翅上有7个白色的斑纹;后翅小,淡紫褐色。
雄虫体小,腹部末端有握器。
卵长椭圆形,弯曲,长约0.25㎜。
顶端较尖,基
部钝圆,基部有1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状如香蕉。
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为灰黑色。
幼虫共3龄。
初孵幼虫椭圆形,淡黄色,体背面有
6根浅色刺毛,体渐变为灰色至黑色,有光泽,并在体
躯周围分泌1圈白色蜡质物;2龄幼虫黄黑色,体背有9
对刺毛;3龄幼虫深黑色,体背上刺毛14对,体长0.7
㎜左右,体躯周围的白蜡增多。
蛹壳近椭圆形,长0.7~1.1㎜,漆黑色,有光泽,
边缘锯齿状,周围有较宽的白色蜡边,背面显著隆起,
胸部有9对刺毛,腹部有刺毛10对,两侧边缘雌蛹有刺
毛11对,雄蛹有10对。
2 重要寄主及为害症状
寄主植物除柑橘类外,尚有蔷薇苹果梨葡萄柿等数十种
植物。
为害症状同温室白粉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