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下册3.3 列方程解应用题3 (2)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4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合理设未知数,使所列的方程较简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2.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1.合理设未知数,使所列的方程较简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用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1.看图列出方程,求甲数和乙数甲 X乙 3X 共9.6数量关系:甲+乙=一共X +3X=9.6甲 X乙多4.8 共9.6数量关系:甲+乙=一共X+(X+4.8)=9.6甲 X乙 3X 多4.8数量关系:乙-甲=相差3X-X=4.82.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3)[说明:复习部分安排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看线段图,并能根据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样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导入新课也比较自然、有效。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胖和小丁丁共有315张邮票,小胖的邮票张数比小丁丁多33张,小胖、小丁丁各有多少张邮票?(1)线段图:小丁丁的邮票张数小胖的邮票张数(2)分析、交流:先设小丁丁有x 张邮票,那么小胖的邮票张数可以用(x +33)张表示。
等量关系是:小丁丁的邮票张数+小胖的邮票张数=两人共有的邮票张数(3)学生练习并交流。
(4)板书:解:设小丁丁有x 张邮票,那么小胖就有(x +33)张邮票。
x +(x +33)=315,2x +33=315,2x =282,X =141.x +33 =141+33=174。
答:小胖有174张邮票,小丁丁有141张邮票。
(5)检验。
2.小结: 315张在解这类题目时,通常可根据所给的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和差关系,设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为(x±n),然后根据其他条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2》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列方程解应用题2》是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课时的内容。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是能列方程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当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就会引起学生的疑问而束手无策。
因此,教学时须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同时,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必须引导先设一个未知数,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进行解方程的指导。
二、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学生找出情景图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列方程解答、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通过比较发现并理解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合理设未知数,使所列的方程较简单,并体会列方程解决含两个未知数问题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解形如ax±x=b这样的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难点:学会发现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能借助数学信息,用分析和画图的方法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五、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播放曹冲称象视频师: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同学们,刚才这段视频,曹冲用了一个妙招成功地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其实这里面隐含了一个等量关系:石头的质量=大象的质量,说明等量关系在生活中很有用处。
沪教版数学五下3.2《列方程解应用题》word教案1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问题含义的基础上,找到等价关系,初步学会追踪问题方程和求解问题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尝试绘制线段图。
过程和方法1.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2.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读懂问题的意思并找出等价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程介绍: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特点?相遇问题的一般等量关系是什么?(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相距的路程)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行程的应用题。
[注]复习遇到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以跟上问题,从而避免混淆其基本关系。
2、探索新知识一.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客车平均每小当行驶80公里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00公里。
这辆车能赶上公共汽车多少小时?(1)学生阅读并讨论:已知数量是多少?为了什么?(2)学生尝试绘制线段图并找到等价关系;(3)交流反馈:客车80千米/时50公里巴士旅程的第二部分轿车10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总距离a: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80×时间b: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100×时间旅客列车第二节的时间和车厢的时间一样吗?c: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什么相等?公共汽车的第一段距离+第二段距离=汽车的总距离解:设轿车x小时后追上客车。
50+80x=100x100x-80x=5020x=50x=2.52.5小时后,汽车赶上了公共汽车。
(4)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5)小结:这样,在B开始解决a的应用程序问题之前,a走了很长一段路。
我们称之为问题的答案用题。
2.练习在公路上,一辆客车正以65千米/时的速度向前行驶,在它后面15千米的地方有一辆轿车正以85千米/时的速度追上来,几小时后轿车可以追上客车?(1)独立画线段图、反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列方程解应用题(三)(相遇问题)▏沪教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列方程解应用题(三)(相遇问题)▏沪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主要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三)(相遇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使用的教材是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主要涉及第三章节第一节的内容,即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解决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地点出发,最终在某一点相遇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们准备好纸和笔,以便于他们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实践情景,比如两个同学从学校的东西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终在学校门口相遇。
我会提问学生们,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相遇?2.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相遇问题题目,向学生们展示如何使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我会 stepstep 地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独立解决。
我会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共同讨论一些复杂的相遇问题,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公式,方便学生们随时查阅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后继续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
其中包括一些典型的相遇问题题目,要求学生们使用方程来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看看学生们对相遇问题的掌握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调整。
列方程解应用题【知识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1.设:设未知数2.找:找等量关系3.列:列方程4.解:解方程5.检、答:检验并写答句【例题讲解】一、文字题1、140 除x 的商是20,求x 。
2、一个数的4 倍比它本身多150,这个数是多少?3、一个数的1.8 倍比它的2 倍少1.96 求这个数?4、甲数是0.78,比乙数的4 倍多0.18,乙数是多少?5、60 比一个数的3 倍少30,这个数是多少?6、一个数的5.5 倍加上它的4.5 倍得1,这个数是多少?7、比一个数的8 倍少50.5 就是这个数的3 倍,求这个数。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1、图书馆里故事书的本书除以8 再加上16 本,就是科技书的本数。
科技书有120 本,故事书有多少本?2、九江长江大桥全长7675 米,比武汉长江大桥全长的5 倍少675 米。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多少米?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 厘米,长是宽的2 倍,求长方形的长与宽。
4、师、徒两人合作加工机器零件,师傅比徒弟多加工450 个,且师傅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徒弟的2.5 倍,徒弟加工了多少个零件?5、爸爸的年龄比小亚大26 岁,且爸爸的年龄比小亚的3 倍多2 岁。
小亚和爸爸今年各多少岁?6、五(1)班要在植树节种树苗185 棵,每人平均种6 棵,还剩下5 棵,五(1)班有多少同学?7、停车场停放着一些客车和货车,其中货车有42 辆,如果客车开走10 辆后,剩下的客车就比货车多2 辆,那么客车原来有多少辆?8、修路队修两条路,第一条长35.6 千米,比第二条路的2 倍多5.6 千米,第二条路长多少千米?9、水果店运来桔子150 千克,比香蕉的一半还多65 千克。
运来香蕉多少千克?【巩固练习】列方程解文字题1、甲数为81,比乙数的4 倍多1,乙数为多少?2、一个数的2.4 倍比它的3 倍少0.96 求这个数?3、甲数是1.78,比乙数的5 倍多0.38,乙数是多少?4、一个数的4 倍比它的3.5 倍多7.5,这个数是多少?5、一个数的2.4 倍比它的3.6 倍少4.08,求这个数?6、比一个数的2 倍多47 的数是74,求这个数。
课题第3讲-列方程解应用题(一)
1.综合复习小学所学的多种类型的应用题解法;
2.训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熟练程度,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迅速理解题意。
2.思考,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
3.设x,将“1倍量”或“较小量”设为x,用x表示其他数量。
4.列式,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求解,解方程、计算得到最终结果并作答。
题型一倍数问题
例题1 一长方形的周长是240米,长是宽的1.4倍,求长方形的面积。
巩固1 同学们植树,五六年级一共植了560棵,六年级植的棵数是五年级的1.5倍,两个年级各植多少棵?
巩固2、①两袋面粉共88千克,甲袋的重量是乙袋的3倍,两袋各多少千克?
②两袋面粉,甲比乙重34千克,甲袋是乙袋的3倍,两袋各多少?
巩固3 用长1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1.5倍,求它的面积是多少厘米?
巩固4 水果店运来的苹果比香蕉多48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香蕉的1.8倍,运来苹果和香蕉各多少千克?
巩固5 ①畜牧场有羊的头数是牛的4倍,羊和牛一共有175头。
羊和牛各有
多少头?
②畜牧场有羊的头数是牛的4倍,牛有35头,羊和牛一共有多少头?
巩固6 两个数的和是144,较小数除较大数,商是3,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1.两只笼子里共有15只鸡,从甲笼提出3只后,甲笼比乙笼还多2只,两只笼子原来各有多少只鸡?
答案:甲笼有10只,乙笼有5只。
2.果园里有梨树和桃树共165棵,桃树棵数比梨树棵数的2倍少6棵,梨树和桃树各多少棵?
答案:梨树有57棵,桃树有108棵
3.甲桶酒是乙桶酒重量的5倍,如从甲桶中取出20千克到入乙桶,那么两桶酒重量相等。
两桶酒原来各多少千克?
答案:原来甲桶有50千克酒,乙桶有10千克酒
4. 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正好分完。
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答案:小和尚有75人,大和尚有25人
※5.七年级一、二、三班共植树200棵,其中二班植树的棵树比一班植树的棵树的2倍还多5棵,三班植树的棵树比一、二班植树的和多4棵,求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应用题类型之一,通过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行程问题,并且每天给出一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题目:小明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全程120公里。
如果他骑了2个小时,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答:我们可以使用速度=路程÷时间的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小明的平均速度为v,则有v=120÷2=<<120/2=60>>60公里/小时。
2.题目:小红和小蓝分别从A地和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的速度是每小时40公里,小蓝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
如果他们相遇的时间为3小时,求A地到B地的距离是多少?解答:设A地到B地的距离为d,则小红和小蓝的速度之和是v=40+30=70公里/小时。
根据时间=距离÷速度的公式,可得3小时=d÷70公里/小时,两边同时乘以70得到d=3×70=<<3*70=210>>210公里。
3.题目:小明从A地到B地骑自行车,全程120公里。
他骑了一半的距离后,发现前轮爆了,于是他只能步行到达终点B地,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
他总共用了10小时到达B地,求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解答:设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v,则他骑自行车的时间是t=60÷v 小时(120公里是全程的一半);步行的时间是10-t小时。
根据时间=距离÷速度的公式,可得:v=60÷t5=60÷(10-t)通过解方程组,可以求出v的值。
每日一练:一架飞机从A地到B地,全程800公里。
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400千米。
如果它运行了2个小时,这段路程的剩余部分还要运行多少时间?解答:设剩余部分的时间为t小时,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公式,可得:400=800÷(2+t)通过解方程,可以求出t的值。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列方程解应用题(三)(和倍、差倍问题)▏沪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教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章节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解决和倍、差倍问题。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学会如何列出合适的方程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白板和记号笔,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演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和倍、差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这个问题与生活的联系。
2. 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和倍、差倍问题的案例,并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列方程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白板和记号笔将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和倍、差倍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提供详细的答案,以便学生们自查和复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解决和倍、差倍问题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学生对如何正确列出方程有所困难,需要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这就是我对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的设计和思考,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五(下)数学方程练习一、解方程11.64.8435.12-=-x 182)8(3=÷+x二、列方程解应用题1、有两根电线,第二根电线长度是第一根的2.5倍,如果第二根剪去12米,那么两根电线的长度就相等。
第二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2、有两筐梨,甲筐梨重35千克,乙筐梨比甲筐轻7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梨放入乙筐,两筐梨的重量相等?(用两种解法)3、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1.4倍,如果宽增加2厘米,这个长方形就变长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4、书架的上层有120本书,下层有书56本,如果两层书架有各自放上同样本数的书,这时上层的本数是下层的1.5倍,两层书架都放了几本书?5、师徒两个人加工同一种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12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90个,徒弟先加工2小时后,师傅才开始工作,师傅工作几小时后两人做的零件数相等?6、甲、乙两城相距560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城对开。
已知火车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120千米后客车才出发,客车每小时行了60千米,货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7、甲乙两地相距35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了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8、AB两地相距9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同向而行,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
几小时后乙追上甲?9、两辆汽车都从甲地开往乙地,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
甲车出发行了50千米后,乙车才出发。
乙车行了多少小时后追上甲车?10、某厂有两个车间,第一个车间每小时生产零件25个,当第一车间完成160个零件后,第二个车间才开始生产,第二个车间生产4小时后,两个车间生产的零件数相等。
第二车间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11、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卡车都从甲城开往乙城,大卡车每小时行50千米,小轿车比大卡车迟开2小时,小轿车开出2.5小时后两辆汽车同时达到乙城。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2 列方程解应用题(四)(和倍、差倍)▏沪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涉及和倍、差倍问题的应用题。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需要掌握如何列出方程来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列出方程解决和倍、差倍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一些苹果后,剩下的苹果数量是小红的2倍。
请问小明给了小红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例1:甲、乙两数的和是18,甲数比乙数大6,求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x + y = 18x y = 6解方程组得:x = 12,y = 6。
所以甲数是12,乙数是6。
例2:甲、乙两数的和是14,甲数比乙数小2,求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x + y = 14x y = 2解方程组得:x = 8,y = 6。
所以甲数是8,乙数是6。
3. 随堂练习:练习1:甲、乙两数的和是20,甲数比乙数大4,求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练习2:甲、乙两数的和是16,甲数比乙数小4,求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4.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和倍、差倍问题方程解法:1.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
3. 解方程组得到甲、乙两数。
七、作业设计1. 练习本上完成练习1和练习2。
2.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列方程的过程还不太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3学习
指南沪教版
1. 引言
本研究指南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列方程解的
知识,特别是在解决应用题3时。
通过研究本指南的内容,学生将
能够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提升数学解题的能力。
2. 目标
本研究指南的目标如下:
- 理解应用题3的背景和要求
- 掌握列方程解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 学会应用列方程解解决应用题3
3. 内容
3.1 应用题3的背景和要求
请阅读教材第X页的应用题3,并仔细理解题目的背景和要求。
这一应用题涉及某种特定情境,并要求学生通过列方程解的方法求
解问题。
3.2 列方程解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列方程解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通过建立方程组并求解来解决问题。
本节将介绍列方程解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 什么是方程组
- 如何从应用问题中提取方程组
- 如何求解方程组
3.3 应用列方程解解决应用题3
根据教材上的应用题3,我们将研究如何运用列方程解的方法解决该问题。
本节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和示例,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该应用题。
4. 总结
通过本研究指南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在应用题3中熟练运用列方程解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本指南对学生提升数学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5. 参考资料
- 《五年级数学下册沪教版》
- 其他相关数学教材和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