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任务分解
- 格式:doc
- 大小:381.50 KB
- 文档页数:25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方面(一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中包括3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的描述。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
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 4 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开展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1考查要点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方面(一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中包括3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的描述。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
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4 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 个二级指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开展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2.3 [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2。
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
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
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
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
2 [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学会教学2.3 [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方面(一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中包括3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的描述。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
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4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开展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2. 课程设置:规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内容,并明确各门课程的学时安排和教学要求。
3. 师资队伍: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具有相关的学历和教育经验,能够胜任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具备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4. 教学资源: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网络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活动。
5. 教学质量: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和监督,包括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要求。
6. 学生评价: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课程考核、实践实习、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为了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并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保障。
中小学校美术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评估学校的美术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中小学校美术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一、教学质量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包括技能水平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2.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评估学校美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丰富性和适应性,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灵活性和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1.素质和知识水平:评估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和艺术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教学技能的应用:评估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能力,如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表现。
3.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评估美术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的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三、学生的学习成果1.作品的质量:评估学生的美术作品的质量,包括技术的运用、创意的表达和审美的品味等方面。
2.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是否得到发展,学生在作品中的独特个性和创意表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艺术素养的提升:评估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包括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和艺术认知等方面的培养情况。
四、美术教育的环境建设1.教学资源的配置:评估学校是否提供良好的美术教学资源,如美术教室、工具、教材和参考资料等。
2.学校氛围的营造:评估学校是否创造良好的美术教育氛围,包括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和组织美术展览等方面。
3.美术教育的管理和支持:评估学校是否为美术教育提供必要的管理和支持,包括教研组织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情况。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中小学校美术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和补充。
这个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学校全面了解和评估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促进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方面(一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中包括3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的描述。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
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4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开展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是用于评估学前教育专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
首先,师资是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指标之一、师资队伍的构成要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学历要求教师具有相关专业的本科或以上学历,职称要求教师达到副高级别以上。
师资队伍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包括发表教学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
其次,教学资源是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方面的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学场地要求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需要,如教室、活动室等。
教学质量是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教学质量包括教学计划的编制、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计划要求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符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教材的选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育管理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管理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
教师管理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估。
质量管理要求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评价、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是评估学前教育专业质量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师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通过认证指标的评估,可以提高其培养质量,并为其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方面(一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中包括3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的描述。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
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4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开展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为大家提供《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更多教师资格考试相关资讯我们网站的更新!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维度监测指标参考标准课程与教学1教师教育课程学分[1]必修课≥44学分(三年制专科≥40学分、五年制专科≥50学分)总学分≥64学分(三年制专科≥60学分,五年制专科≥72学分)2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3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0]≥20%合作与实践4教育实践时间[2]≥18周5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3][4] ≤20:1师资队伍6生师比[5]≤18:17专任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比例[6]≥60%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8] ≥学校平均水平9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9] ≥60%(专科≥30%)10幼儿园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10]≥20%支持条件11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1][12][13]≥13%12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学校平均水平13生均教育实践经费[14]≥学校平均水平14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15]≥30册每6个实习生配备教师教学参考书≥1套15保育实践、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舞蹈、美术、钢琴等)等教学设施有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学校美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随着美育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学校美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学校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美术教学目标、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探讨学校美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美术教学目标美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美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此为基础,重点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学内容应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应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生动有趣,是否能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四、教师素质教师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应将教师的艺术修养、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纳入考虑。
五、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评价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艺术创作的成绩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六、美术教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学校美术教学环境的建设情况,包括美术教室的设施、教学资料的更新、与艺术家交流的机会等方面的指标。
七、美术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学校美术教学所拥有的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材资料和美术展览等方面的指标。
八、多元评价形式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九、评价结果反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进行评价,还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十、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特点,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任务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证指标体系是以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为依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认证的一项工作,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对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任务进行分解。
1.培养目标的确定: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这需要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本质特点和社会需求,明确学生在毕业时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课程设置的评估:该任务主要是对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确定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评估的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等。
3.教学质量的评价:这一任务是对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互动性等方面。
通过评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和创新。
4.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这一任务是对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评估,并提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建议和要求。
评估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
5.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建设:该任务是评估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提出建设和改进的建议。
评估的内容包括教育设施与设备的现状和利用情况,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等方面。
6.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制定: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任务还包括制定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便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评价和认证。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察、教学反馈等多种形式,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国家标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制定。
通过以上任务的分解,可以更好地完成美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证指标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培养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良的学前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