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学生:向欢
年级:2017级3班
出生年月:20041223
家庭住址:野角乡大麻塘村箩筛筐组
现寄住地:撒拉溪镇撒拉溪村老医院里面
代管人:郑德贤
一.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也逐年倍增。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
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
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主要做了一下事情:
二.案例分析:
1.亲情的缺失
向欢家有六姐妹,在家中排行第三,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在各自的生活中都只有来自爷爷或奶奶的关爱,但是隔代教育带给六姐妹的影响很大,向欢见人不打招呼,性格十分内向,学习成绩在班上算中等偏上,即使和别人说话也表达不清楚,更不能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其父母这些年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在浙江打工找钱上了,没有顾及孩子的成长,即使回家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一回。
三、实施做法: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向欢,带她一起读课文,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她解题的方法,鼓励她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学习上自卑的向欢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四:个案教育反思
我老师放弃了休息的时间,经常和她聊天,几次过后,和她们成为了无活不说的好朋友。在郑老师的带动下,她们从自身打扮开始,衣服穿干净了,人也活泼了,也敢大胆的和别人说话了,每天上学都是开开心心的,过年她父母回来时看到她俩的表现,还差点没有认出来呢!今年年初她们父母又外出了,开始几天都有些舍不得,但是在郑老师的开导下,六姐妹逐渐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六姐妹由以前怨恨父母不在身边转变成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三五几天就要和父母打电话聊天,还在电话里也要撒娇。就这样,郑老师用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的关爱,让两姐妹的生活得以焕然一新,并对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