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相思》、《静夜思》、《春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难点:古诗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猜测图片中的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五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境。
(2)逐句解析古诗,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体会音韵美和意境美。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首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古诗中的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五首2. 板书内容:(1)五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境。
(2)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
(2)分析五首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3)以五首古诗为素材,创作一幅诗意画。
2. 答案:(1)参照教材内容,确保默写无误。
(2)结合教材解析,准确分析修辞手法。
(3)创意发挥,画面与古诗意境相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学习的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学设计以“《诗五首》教学”为主题,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
首先通过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对古典诗歌产生兴趣,然后通过课堂朗读、点读、音频配合及翻译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每一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课堂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 通过介绍五首古典诗歌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古典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2. 通过课堂朗读、点读、音频配合及翻译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每一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3. 通过课堂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活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古典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2. 加深学生对每一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3.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活动能力。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点读,音频配合及翻译等方式),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老师简单介绍五首古典诗歌(《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春晓》和《望岳》)和它们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古典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2. 阅读和感受(20分钟)老师让学生先通过课堂点读或者播放音频,朗读五首古典诗歌,然后老师重复读,这时候老师要加强某些字句的语音模仿,比如刻画特殊音节或者节奏感的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味道。
之后,老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化解学生对某个生僻字或短语的疑虑。
接下来,让学生翻译一个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与文字理解能力。
3. 学生表演和课堂交流(30分钟)让学生分组表演诗歌,每组选定一个情感和意境,根据组合的情感音乐,在限定的时间内,配以生动的姿态和动作,表演诗歌的意象,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你的表演情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五篇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1《饮酒》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
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
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
《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
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一、目的与要求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理解、欣赏和表达这五首诗词,同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静夜思》——李白2.《登鹳雀楼》——王之涣3.《鹿柴》——王安石4.《江雪》——柳宗元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诗词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五首诗词(1)《静夜思》教师向学生解读李白的《静夜思》,讲解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让学生跟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登鹳雀楼》让学生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色。
(3)《鹿柴》通过与学生共同欣赏《鹿柴》,展现出王安石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4)《江雪》学生朗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其中的风雪交加的壮丽场景,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其中的离别伤感与对友情的深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送别的情感。
3. 学生表达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朗诵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感受诗词的魅力和吸引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诗词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字和诗歌,提升自身素养和修养。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整理好今天所学五首诗词,逐一进行复习和背诵,加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让学生针对其中一首诗词进行写作,发挥想象力,自由发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诗词欣赏和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但是在课上学生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教案:《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古代诗歌五首》,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和《悯农》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能够理解五首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诗歌解析(15分钟)针对每首诗歌,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3. 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五首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明五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旁边标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五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学生分析五首诗歌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鉴赏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学生应继续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案:《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诗词五首》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此单元围绕“情操与志趣”这一主题进行设计,选取的诗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言名篇。
从主题上来说,这几篇文章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和抱负有关。
《<孟子>三章》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愚公移山》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周亚夫军细柳》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
每一篇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材料。
《<孟子>三章》以其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对举句,气势非凡;《愚公移山》以寓言的形式讲述“金诚所致,金石为开”的故事;《周亚夫军细柳》则在冷静准确的叙述之中暗含褒贬。
学习这几篇课文,有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课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
《<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此单元的课文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语感,但对特殊文言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在细致深入的分析上存在困难。
大多数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疏通文意,但对特殊文言现象缺乏了解,缺少对古文所表达的人物精神及主题的细致分析。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八年级学生对诗歌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感悟力、鉴赏力。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看待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语言的品味与理解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初步解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五首》的课文和注释,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出《诗五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好奇。
2.学习《诗五首》教师先讲授《诗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诗五首》中的每一篇诗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3.诗歌的赏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历史价值。
4.课堂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五首》中的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5.结合现实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和发挥诗歌所启示出的人生哲理和人道关怀,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学生在阅读、分析、欣赏和赏析《诗五首》中的诗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课堂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5.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小结通过《诗五首》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诗词五首教案诗词五首教案(无标题)一、《江南春》1. 目标:通过学习杨洪基《江南春》这首诗词,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导入:给学生播放《江南春》的音频,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中传递出的春天的气息。
3. 分析:让学生朗读《江南春》这首诗词,并分析诗中表达的春天景色、春意盎然的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江南春》为题,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到感受的诗词。
二、《静夜思》1. 目标:通过学习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词,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导入:向学生介绍李白、他的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分析:让学生读一读《静夜思》,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静夜思》为题,自己完成一首表达对夜晚的思索的诗词。
三、《登鹳雀楼》1. 目标:通过学习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导入:让学生观赏《鹳雀楼图》,并讨论楼的造型和位置给人的感觉。
3. 分析:学生读一读《登鹳雀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对楼和登楼的描写。
4. 创作:让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喜欢的景观的诗词。
四、《小池》1. 目标:通过学习松尾芭蕉《小池》这首诗词,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 导入:介绍松尾芭蕉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中国文学的相似之处。
3. 分析:学生读一读《小池》,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小池》为题,写一首描绘自己所在地的小景的诗词。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1. 目标:通过学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写景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导入:介绍白居易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杜甫、李白的区别。
3. 分析:学生读一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对古原草和故友的怀念之情。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五首古诗。
这五首诗分别来自唐代的王之涣、李白、杜甫、张继,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涵盖了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和鉴赏。
2. 教学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登鹳雀楼:讲述王之涣登高远望,抒发壮志凌云的情怀。
(2)望庐山瀑布:介绍李白欣赏庐山瀑布壮丽景色,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夜宿山寺:讲述杜甫夜宿山寺,倾听夜雨声,感慨人生。
(4)枫桥夜泊:描绘张继夜泊枫桥,望月怀古,思念家乡。
(5)泊船瓜洲:描述王安石泊船瓜洲,感叹国家兴衰,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3. 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五首古诗的意境,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其他四首诗中的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七、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古诗的、作者和重点词汇。
2. 在黑板上画出五首古诗的意境简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要求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望庐山瀑布》鉴赏: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瀑布前,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概述本篇教案旨在教授《语文版必修》中所述的五首古诗词,包括《登高》、《清明》、《游园不值》、《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多个方面:文本审查、语篇理解、字词解释、意境鉴赏、作者背景、历时评价等等。
希望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五首古诗词的内涵和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美学品味和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好五首古诗词的文本,并把相关材料复印给学生。
2. 教师准备好课件、PPT、笔记等多种教学辅助材料。
3. 学生要自己准备好笔记本、笔、批注笔等。
4. 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演示一篇文学鉴赏的范文,以指导他们在读诗时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设计Step 1 文本审查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部分。
1. 诗词的标题:学生们要注意猜测标题的内涵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2. 诗词的结构:教师们要重点关注诗词的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强调写作技巧和手法。
3. 诗词的行文特点:学生们需要关注诗词中采用的句式、语调和声韵,推测诗词的情感色彩和内涵。
Step 2 语篇理解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1. 语言层面:学生们需要结合韵律与修辞手法,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意向。
2. 文学层面:学生们需要探寻诗词所写的背景、历史和作者的生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其中的隐含意义。
Step 3 字词解释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讲解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生僻字和古词。
通过字词解释,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Step 4 意境鉴赏通过对古诗词语言的审美和鉴赏,教师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体味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Step 5 作者背景、思路和评价教师要着重介绍古诗词的作者:他们的生平、背景、创作意图和影响力。
同时,要求学生们就诗人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眼界和风格。
授课方法在上述步骤中,教师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解释、案例分析、讨论、演示等等。
《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鉴赏不同类型的诗歌;2.运用创造性思维写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准备:1.多种类型的诗歌材料、教学PPT、黑板、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教学PPT播放一些优美的诗歌音乐。
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呈现(15分钟)1.介绍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诗歌是一种通过音乐和韵律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使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可以借助押韵、对仗、排比等手法营造出美感。
2.展示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写景诗等。
通过阅读几首典型的诗歌,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了解诗歌可以表达的广泛主题。
3.介绍创作诗歌的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感受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汲取灵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实践(20分钟)1.分享优秀的诗歌作品。
请几位学生出示自己写的优秀诗歌,并邀请他们朗读出来。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鉴赏和评价,激励他们的创作热情。
2.分组创作诗歌。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诗歌,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启发和指导,例如提供一些诗歌写作的技巧和例句。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生分享和朗读。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自己的诗歌朗读给全班听,并分享创作的感受和心得。
四、总结(5分钟)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创作和鉴赏诗歌,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写作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并鼓励他们在家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课后延伸(10分钟)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可以继续探索诗歌创作和鉴赏。
这里提供一些相关的延伸活动和资源供学生参考。
1. 诗歌交流分享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分享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其他同学听,并互相交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并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2运用现代文翻译,理解诗意。
2.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2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
1.2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
2.学习第一首诗《登鹳雀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二首诗《望庐山瀑布》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1.学习第三首诗《夜泊牛渚怀古》1.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1.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3学生背诵并默写。
2.学习第四首诗《登岳阳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五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1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2.2学生分享对五首诗的理解及感悟。
3.课堂小结3.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预习下一课。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第一课时一、《饮酒》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二、课文1.《饮酒》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欣赏(1)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三、《行路难》1.《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第二课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质疑字词(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2)实词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3.全诗段意(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4.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5.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6.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7.归纳总结: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
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 (1)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三、《己亥杂诗》1.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布置作业1.陶渊明:《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祖茂,曾任武昌太守。
父逸,曾任安城太守。
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
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
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
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
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
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
《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
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时行乐、人生无常之消极思想流露。
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
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
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
刘勰《文心雕龙》对其未作评价,钟嵘《诗品》仅将其列入中品。
萧统为最早重视陶诗者,始编陶诗八卷,并为其作传及序,但《文选》所选陶诗不及谢灵运多。
自唐始被重视,为李白杜甫所推崇。
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视。
清沈德潜评陶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