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自觉融入到万众创新之中。
能力目标:通过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状和做法;全面认识万众创新。
二、教学重点结合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把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性和做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基于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但学生对于此理念接触较少,所以如何全面认识万众创新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讲解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五、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六、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2017年中国科技十大成就及杰出创新人物。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手机图片,询问学生对它们的了解和手机的性能不断更新,引出国家的科技创新。
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创新永无止境。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3、活动展示活动一:自主学习,寻书答疑留问题。
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课本20-28页内容。
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怎样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万众创新对我们有何要求?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台下学生,看问题的解决情况,锁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二:辩论启发,针锋相对,狭路相逢“现状”出正、反方围绕辩题“我国已成为科技强国”进行辩论。
环节设定:1、双方陈述观点2、一方就对方的观点进行辩论,可举例,可论证。
设计意图:在辩论活动中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相互论证中加深对规避错误点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
生:辩论结束后由学生总结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
师:在学生回答列举的基础上及时强调容易错误点:取得科技成就并不代表我国是科技强国,我们的强国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实现。
创新永无止境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新,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1. 创新的定义和意义:介绍创新的概念,解释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创新的重要性:分析创新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3. 创新的途径:探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4. 创新案例分享:介绍国内外典型的创新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5. 创新实践: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新的定义、意义、重要性以及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典型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子和方案。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享。
2. 准备创新实践的任务和指导,以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或事例引入创新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创新的定义、意义、重要性以及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3. 分享:分享典型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4. 讨论:分组讨论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子和方案。
5. 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和应用。
8. 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创新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对创新案例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估。
3. 学生对创新实践的参与程度,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展示进行评估。
教师姓名雷海燕单位名称石河子第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27日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册九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二课《创新永无止境》难点名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做法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在我国取得大量的创新成就上,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创新现状,以及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从而总结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做法,到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很多时候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都是主观的获取取得的科技成就,但很少发现存在的问题,缺少一定的体验感,所以很难精准的概括出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并且学生之前也没有接触过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很难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了解我国取得的创新成就和国外对比,得出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
2.通过建设北斗导航系统,总结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展示藏头诗2.提问:猜猜这首诗是谁写的,蕴含什么精神?藏在每句开头的是新时代北斗精神,习总书记也提出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
对北斗团队而言,创新的征途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前。
我国的科技创新的现状是什么?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创新永无止境”。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提问:除了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外,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图片展示科技创新的成就。
3.追问: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是否意味着我国已经是创新强国、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小结: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过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那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呢?4.活动:观视频,悟道理;5.提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星座部署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体现。
创新永无止境教案及反思第一章:创新的意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创新的概念与定义。
理解创新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与热情。
1.2 教学内容:创新的定义与内涵。
创新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创新对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意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创新?观看创新案例视频:特斯拉与电动汽车产业的创新。
分组讨论: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1.4 教学反思:学生对创新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参与讨论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或增加实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的意义与重要性?第二章:创新的类型与方法2.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创新。
掌握创新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2 教学内容:创新的不同类型:incremental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创新的方法:brnstorming, mind mapping, design thinking。
创新思维的培养:curiousity, openness, collaboration。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创新案例分析。
实践活动:使用创新方法进行小组项目设计。
分享与反馈:学生展示项目并进行互相评价。
2.4 教学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创新?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创新方法进行项目设计?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否顺畅?第三章:创新的过程与管理3.1 教学目标:理解创新的过程与阶段。
学习创新的管理与组织策略。
提高学生对创新项目的规划与管理能力。
3.2 教学内容:创新的过程:ideatio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创新的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 agile methodology。
创新的组织文化:empowerment, learning organization。
创新永无止境- 教学反思引言教学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师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提供几个推动教学创新的思考点。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下面是教学反思的几个重要原因:1. 了解学生需求教学反思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
只有了解学生需求,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2. 改进教学策略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思考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找出原因并尝试新的方法来解决。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强化自己的优点并改善不足之处。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提高,教师可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推动教学创新的思考点教学创新是教师反思的结果。
下面是几个推动教学创新的思考点:1.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 利用科技手段利用科技手段是推动教学创新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工具,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在线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3. 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参与是教学创新的核心。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进行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维发展。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第一目创新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创新强国,本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如何实现这一重要目标。
教学中出示三个材料组织学生探究创新强国。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材料二如表为2010—201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年份项目2010年2012年2016年R&D经费支出(亿元) 7 063 10 240 15 676.7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401513519322744 127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1.76 1.97 2.11 科技进步贡献率(%) 52.2 57.5(说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提示:材料一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很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材料二反映了科技能力还不强、科技投入还不高、科技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开始重视科技创新。
)2.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提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科技国情决定了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创新永无止境;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教师通过出示材料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的集体力量,对这一综合主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深入探究,教师指导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2.2《创新永无止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创新永无止境》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主题。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时代要求等方面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面对创新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意义和价值,理解创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创新的概念、意义和价值,创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科技创新的成就,引出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创新的概念、意义和价值。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创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会。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创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在认识怎样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时,出现大量的抽象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让学生把握住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深刻理解每一个内容,就需要把关系图打出来,比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和教育,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的关系;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这样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清晰的罗列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科技人才创新教育等对中国的影响,就相对容易起来。
但是对一些概念还是把握的不到位,比如说人才引领驱动,如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列举了1993年7月27日,美国关闭GPS导航系统,使得中国的银河号变成了瞎子,在公海漂了二十二天。
这个中银河号货轮事件,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把握一个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结论:大国重器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结合课本探究分享--北斗导航材料,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自主开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这个材料的处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自主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有十分重要作用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着重对知识的引领和深化,在这个时候,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不够,还需进一步挖掘,进一步探讨,进一步完善。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分析近些年来,教育教学领域不息推陈出新,教材也在不息更新换代。
其中,以“创新永无止境”为主题的教材备受关注。
这本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力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不息探索、实践和创新。
本文将从内容、特点和应用效果等方面对《创新永无止境》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起首,该教材的内容设计十分丰富多样。
教材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涉及了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材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和实践。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该教材的特点突出,体现了创新教育的理念。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教材设计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认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最后,该教材的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好评。
学生通过进修这本教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师通过应用这本教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这本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总的来说,《创新永无止境》教材是一本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特点突出,应用效果显著。
通过进修这本教材,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师通过应用这本教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这本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创新永无止境》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2课时创新永无止境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终将使电脑智能化且使其远胜人脑。
”(陆奇)从可以跟你聊天的“小冰”到能帮你开电视的智能音箱;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走入人类的生活,广泛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
思考: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总结:创新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创新永无止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创新强国(一)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1.思考:认真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2.师生总结:(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1.材料呈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思考:怎样“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3.师生总结:(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案,创新永无止境本文收集整理了三篇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创新永无止境》教案,内容全共十七页。
文档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大家喜欢这份文档。
第一篇《创新永无止境》教案第二篇《创新永无止境》教案创新永无止境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举措。
2.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
3.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教学难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向建设核\工\业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教师:听到这则新闻,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今天就让我们延续上节课的话题,学习《创新永无止境》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一)创新强国展示自学目标,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在教材中标出问题答案。
1.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4.我国为什么鼓励万众创新?5.创新有哪些表现?活动一:1.请列举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
答案提示: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第2课时创新永无止境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能力目标通过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的学习,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举措;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教学难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理解创新精神。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港珠澳大桥)观看视频,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创新强国(一)从总体上介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1.材料展示:材料一:“蓝鲸一号”是全球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
18000多吨的上船体由重型吊床吊起与下船体合拢,从船底到钻井架顶端有37层楼高,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最大钻井深度超过了大海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材料二:洋山港区位于浙江省嵊泗县境内,由大洋山港口区和小洋山港口区组成,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点。
2017年12月,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试运营,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箱,居世界第一。
这是全球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实现了24小时无人作业,中国港口行业完成跨越式升级。
(多媒体链接视频——渤海粮仓)从上述材料和视频中,你有哪些感想?2.小结:(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1.图文展示:南仁东(左三)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有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坑洼中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第一目创新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创新强国,本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如何实现这一重要目标。
教学中出示三个材料组织学生探究创新强国。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材料二如表为2010—201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说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
)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
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很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材料二反映了科技能力还不强、科技投入还不高、科技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开始重视科技创新。
)
2.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提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科技国情决定了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创新永无止境;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教师通过出示材料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的集体力量,对这一综合主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深入探究,教师指导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