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构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7
412联考小技巧搞定大问题——如何判断国家机构华图教育张碧草宪法总体上来说难度不大,但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
如果没有方法死记硬背,耗费时间且效果不佳,那么华图教研团队的老师为大家总结一个小技巧来搞定宪法中极其重要的考点——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国家机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国家机关一般包括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行政机关、国家元首等,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如果我们要给这一系列的国家机关安一个大的上位概念,那就是国家机构。
二、国家机构的种类国家机构体系构成非常庞杂,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地方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对于初次接触国家机构的学员来说,念完一遍尚且拗口,更何况全部背下来?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个小技巧,用这个方法可以轻松的将国家机构搞定。
三、用合并分类的方法快速判断国家机构通过观察上面这些国家机构,我们发现有些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比如国务院是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属于政府。
所以可以合并为一类。
以此类推,把所有的出现过人大都合并为一类,把所有出现过的法院都合并为一类,把所有出现过的检察院都合并为一类。
而国家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只出现过一次,所以分别单列。
但有些学员提出疑问,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该合并到哪一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和人大,那么接下来问题就变得非常容易,把它们合并到各自相应的大类中去即可。
最后我们合并后的国家机构无非这么六类: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国家主席与中央军事委员会。
如下图:做题的时候,选项中凡是属于这六类中的,都是国家机构,反之则不属于。
我们用一道真题来验证一下这个方法,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迅速选出答案。
【例题】根据《宪法》规定,下列不属于国家机构的是(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乡人民政府 C. 军事法院 D. 村民委员会我们一一来看这些选项。
国家机构的名称与级别从上到下数,国家(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直辖市所辖区、自治州、盟)、县(县级市、地级市所辖区、自治县、旗、直辖市所辖区所辖街道)、乡(镇、民族乡、街道)这五级政府分别对应国家、部、厅、处、科五个级别,当然都有正副之分,称为国家正级、国家副级、省部正级、省部副级、地厅正级、地厅副级、县处正级、县处副级、乡科正级、乡科副级。
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有部(如国防部)、委(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院(如中国科学院)、署(如海关总署)、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社(如新华社)、局(如国家税务总局)等,级别为省部级,与省级政府同级,其内设机构叫司,级别为地厅级,与地级政府同级,司下面还设有处,级别为县处级,与县级政府同级,如外交部东亚司日本处,前外交部长唐家璇就担任过与县委书记同级的日本处处长。
省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叫厅,顾名思义,就是厅级,其内设机构叫处,大点的处下面设有科,小点的处不设科。
地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叫局,处级,这是因为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地区行政公署的内设机构叫处,所以地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名称虽叫局,但级别叫处级,而不叫局级,一般称为处级局,与以便与部级局(如国家税务总局)、厅级局(如省级国家税务局、省级地方税务局)、县级局(如县级国家税务局、县级地方税务局)相区别,处级局的内设机构叫科。
县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也叫局,科级,称为科级局,为啥不叫科呢?这是因为科一般适用于政府组成部门的内设机构,而不适用于政府组成部门,县级局的内设机构叫股,派出机构叫所、站等,级别均为股所级,与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及派出机构同级。
乡级政府没有组成部门,其下属单位有内设机构与派出机构,内设机构的名称一般为股、派出机构的名称叫所、站等,级别均为股所级。
综所上述,我国五级政府的名称分别是国务院、省、地、县、乡,级别分别是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乡科级;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分别叫部、厅、局(处级)、局(科级),级别分别是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乡科级;另外地区行政公署不设组成部门,只设内设机构,其名称叫处,级别为处级,乡级政府也不设组成部门,只设内设机构,其名称叫股、所、站,级别为股所级;各级政府组成部门的内设机构分别叫司、处、科、股,级别分别为地厅级、县处级、乡科级、股所级。
国家机构概述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分类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国家机构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国家机构的性质,可分为剥削阶级国家机构和无产阶级国家机构。
按照国家机构行使权力的属性不同,可将国家机构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从行使权力的范围来看,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从行使权力的不同职能来看,可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一)民主集中制原则①体现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
因为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的。
②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居于核心地位,其它的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关系上,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国家机构中具体体现为,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组织和建立国家机关及其职能部门;所有国家机关的职权都有法律依据;并且各种国家机构都必须依法定程序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法律监督,保证同级其它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三)责任制原则责任制是制国家机关依法对其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后果承担责任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了两种责任制: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
集体负责制是合议制机关在决定问题时,由全体组成人员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
集体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地位和权利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殊权利,由集体承担责任。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都适用集体负责制。
个人负责制亦称首长负责制。
它是国家特定机关在行使职权时,由首长个人决定并承担责任的一种领导体制。
首长负责制分工明确,在执行决定时可以避免无人负责或推卸责任现象,能够充分发挥首长个人智慧和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国家机构设置一、引言国家机构是指在国家政权机构中,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设立的一系列机构和部门,负责管理和执行国家事务。
国家机构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运行和国家事务的高效管理。
每个国家的机构设置都是独特的,因其政治和历史原因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对国家机构设置的一般原则和常见框架进行探讨。
二、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1. 宪法规定的原则大多数国家根据宪法来设立和调整国家机构。
宪法规定了国家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和权力范围等重要事项。
国家机构设置应当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宪法要求国家机构的设置必须合法、合理,确保国家机构的权力行使符合法律和公共利益。
2. 分权原则国家机构设置应当体现分权原则,以便各个机构能够相互制衡和监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引发的问题。
通常,执行、立法和司法权力应当分立,相互制衡。
例如,在许多西方民主国家中,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分别由行政部门、议会和司法机构承担。
这样的设置有助于权力的有效制约和平衡。
3.地方自治原则地方自治原则是指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给地方,以便更好地满足地方居民的特殊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国家机构设置中,通常会设立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地方事务管理和行政工作。
这种机构设置有助于保障地方利益和促进地方发展。
三、国家机构设置的常见框架1. 行政机构行政机构是进行日常行政管理的机构,负责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事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许多国家,行政机构通常由总统、总理和政府部门组成。
总统作为国家元首负责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总理则负责政府的日常管理和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通常根据职能划分为内阁部门、行政机关、事务局等,每个部门负责特定的领域,如财政、教育、卫生等。
这种分工可以保证行政机构的高效运行,并确保国家事务的有序管理。
2. 立法机构立法机构负责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以及代表国民的利益行使立法权力。
立法机构通常由议会或国民大会组成,成员由公民选举或被指定经过一定程序产生。
宪法中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概述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使国家权⼒,按照⼀点的组织原则⽽建⽴的具有不同职能和层次,⼜有机联系在⼀起的国家机关的总称。
在我国,按照国家机关的不同职能,可分为权⼒机关、⾏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按照国家机关的不同等级,⼜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具有以下特点:第⼀,国家机构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国家机构⾏使国家权⼒,以国家的名义进⾏活动。
第三,国家机构是由统治阶级中最优秀的那部分成员组成。
第四,国家机关是⼀个严密的组织体系。
第五,国家机构是⼀个历史范畴。
(⼆)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3、联系群众原则。
4、民族平等原则。
5、精简、效率的原则。
6、党的领导原则。
⼆、最⾼国家权⼒机关(⼀)全国⼈民代表⼤会全国⼈民代表⼤会是最⾼国家权⼒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所处的核⼼地位。
全国⼈民代表⼤会的主要职权有以下6个⽅⾯。
(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
(2)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的权⼒。
(3)对国家机构组成⼈员的选举、决定和罢免权。
(4)对国家重⼤事项的决定权。
(5)对其它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6)其他应当由它⾏使的职权。
(⼆)全国⼈⼤常委会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常委会,是全国⼈民代表⼤会的常设机构,是最⾼国家权⼒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在全国⼈民代表⼤会闭会期间经常⾏使最⾼国家权⼒的机关。
全国⼈⼤常委会的职权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1)⽴法权。
(2)法律解释权。
(3)监督权。
(4)重⼤事项决定权。
(5)⼈事任免权。
(6)全国⼈民代表⼤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三)全国⼈⼤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专门委员会是全国⼈民代表⼤会的常设⼯作机构,由全国⼈民代表⼤会产⽣,受全国⼈民代表⼤会领导,向全国⼈民代表⼤会负责。
在每次全国⼈民代表⼤会会议上各专门委员会都要向全国⼈民代表⼤会书⾯报告⼀年来的⼯作和今后⼀年的⼯作要点;在每届⼀次会议上还要报告过去5年的⼯作。
国家机构的职能国家机构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实施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职责。
国家机构的职能多种多样,下面将从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军事等方面逐一介绍。
首先,国家机构的行政职能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职能。
行政机构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发展、管理资源、实施法律法规等工作,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行政机构包括国务院、各级政府、部委等,通过颁布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等。
其次,国家机构的立法职能是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国家机构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立法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等,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国家机构的司法职能是保证法律的实施和公正的审判。
司法机构负责处理诉讼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机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级法院、检察院等,通过审判和检察工作,确保法律得以落实,保障公民权益。
第四,国家机构的监察职能是维护国家权威和纪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各级政府、机关的运行情况,发现并处理违法违纪行为,保障政府和机关的廉洁高效运行。
监察机构包括国家监委、纪检监察机关等,通过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反腐败工作,维护党和国家的权威。
最后,国家机构的军事职能是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重要职责。
军事机构负责组建和管理军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应对外部威胁和挑战。
军事机构包括中央军委、各军兵种、武警部队等,通过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确保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国家机构的职能广泛而多样化,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军事等方面的工作,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实现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国家机构的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需要各个机构高效运作,密切协作,共同为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而努力。
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国家机构的本质取决于国家的本质。
国家机构实际上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组成(1)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要设置国家元首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
国家元首的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
国家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
(3)行政,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
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订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4)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
狭义的司法机关仅指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广义的司法机关除法院外还包括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主要特点(1)阶级性国家机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社会性国家机构一般以全社会正式代表身份,以全社会名义进行活动。
(3)整体性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政治组织体系。
(4)强制性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这样做一是依靠法律强制,一是依靠暴力强制。
组织原则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它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形成鼎立之势,而又相互制约和平衡。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国的具体实施形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机构机制。
例如:美国的三权在宪法上是平等的,英国是“混合权力体制”——议会权力最高。
1985年第五共和国采用了“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
组织原则概述中国的国家机构以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为标准,可分为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两种。
可见,中央国家机构是国家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成。
组织和活动原则有7项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责任制原则。
精简、效率、服务、廉洁的原则。
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1.概念。
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民主的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它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辨证统一.其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体现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在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核心地位在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根本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也是中国中央国家机关一项最基本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一种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制度,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
2.实质。
民主集中制从民主的角度说,发扬民主的过程是由多数人决定问题的过程;从集中的角度说;实行集中的过程也是汇集多数人意见的过程。
民主集中制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的一种独特运用方式。
3.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因为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因而有可能发扬民主,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有可能实行集中,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同时,为了镇压国内敌对分子的反抗,组织经济、文化建设,也有必要扩大民主规模,发挥人民的政治积极性与劳动热情,也有必要实行高度的集中,以汇聚人民的集体力量,发挥人民的集体智慧。
4.主要表现。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最高国家检察机关和最高国家军事机关等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在各中央国家机关内部的领导制度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领导制度,而国务院、中央军委则实行首长个人负责制。
(二)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即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法律制度。
中央国家机关贯彻这一原则就是指中央国家机关都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法律制度进行组织和开展活动。
即所有中央国家机关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组织和建立国家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做到一切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都有宪法和法律依据防止任意因人因事设立机构国家立法机关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立法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都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所有国家机关的职权都应有法律依据,国家机关只能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属于本机关的职权,不得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必须依法定程序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法律监督,保证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法制原则的表现(或要求):1、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必须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精神和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制定法律,建立各种法律制度。
2、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3、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贯彻法制原则的意义:中央国家机关贯彻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是由宪法明确规定的。
各中央国家机关只有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进行活动,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达到分工有序,协调运转;也才能排除干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或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任意改变;也才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利益。
(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在中国中央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中的表现:第一,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有代表一人参加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去,与其他代表一道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第二,国务院领导与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同时国务院还设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
第三,国家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不但要保障各少数民族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而且还要尊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和支持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四)责任制原则中央国家机构体系对责任制原则的贯彻表现在:(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向人民负责,每一代表都要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它们可以随时罢免自己所选出的代表;(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最高国家检察机关和最高国家军事领导机关等则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责任制原则在不同的中央国家机关内部,具体表现为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形式。
集体负责制是合议制机关在决定问题时,全体组成人员和领导成员的地位和权利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权利,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由全体组成人员集体讨论,并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集体承担责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即是集体领导、集体负责机关。
集体负责制能够集想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而且还可以避免国家权力过多地集中于个人或者极少数人手中,防止独断专行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
个人负责制也称首长负责制,指国家特定机关在行使职权时,由首长个人决定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领导体制。
在中国,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中央军委等都实行个人负责制。
个人负责制权、责明确,果断迅速,讲究效率,因而适合于国家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的性质和工作特点。
同时,贯彻个人负责制的国家机关大多是执行机关,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排斥民主基础上的集体讨论。
因此,个人负责制仍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种运用方式。
(五)精简、效率、服务、廉洁的原则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原则,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门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必须切实实行精简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六)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的赋予;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广泛吸收人民群众参加管理国家并接受人民监督;第一,中央国家机构作为制定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领导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机关,其一切工作都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最高利益出发,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第二,中央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不断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使中央国家机关能够和人民群众呼吸相通、艰苦与共,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能。
第三,要开辟各种途径,广泛地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第四,要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七)党的领导原则中央国家机构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党对国家领导的最重要的途径。
当然党对中央国家机构的领导并非上级对下级的行政领导,而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政治领导亦即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是指党根据对国内外情况的研究提出党的总路线和党对各项重大事务的方针、政策,以此来指导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或者审查、研究中央国家机关所制定的关于具体事务的方针政策。
必要时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为国家法律,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贯彻执行。
组织领导是指党通过对中央国家机关的党组织的领导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决议的贯彻实施;同时通过为中央国家机关培养、挑选、输送大量德才兼备的国家工作人员来保证党的领导。
思想领导则指党通过对中央国家机关进行普遍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阐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中央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赞成、接受并自觉贯彻党的主张。
现阶段中央国家机构贯彻党的领导原则,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借坚持党的领导,以党代政;二是借反对以党代政,企图摆脱或者削弱党的领导。
一句话,我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加强党的领导。
1982年以后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对中国国家机构系统作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