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湖北中医药大学
- 格式:pptx
- 大小:133.07 KB
- 文档页数:37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6), 1188-119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6177试述《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病的治疗赵怡童1,2,彭 锐1*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一病区,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4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2日摘要 《金匮要略》对于中风病、历节病的理解对后世有深刻的意义,为后世中风历节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尤其是侯氏黑散、续命汤、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治疗中风历节病效果俱佳,现代临床依旧沿用,理解《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含义,就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中风病,历节病,痹证,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Trial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 from “Synopsis in the Golden Chamber”Yitong Zhao 1,2, Rui Peng 1*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Orthopa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Orthopedic Ward 1,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 Western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14th , 2023; accepted: May 31st , 2023; published: Jun. 12th , 2023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on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通讯作者。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发病2周以内。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证:头晕耳鸣,突然口眼歪斜,舍强语蹇,半身不遂。
舌质暗淡,舌质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腰酸,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少苔或无苔,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二)中脏腑: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
2.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3.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混合奶、米汤等,保持口腔清洁。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给予中药涂擦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协助康复师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三)眩晕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避免诱因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向诗余中医治疗呃逆临床经验作者:彭家林等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05-02向诗余,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部主任及主任医师、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武汉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擅长用针灸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各种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病及疑难病等。
我作为向老师的学生,现将向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呃逆在临床上颇为常见。
《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古时称哕,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作,不能自制为主症。
多由于受凉、饮食、情志,脾胃阳虚,胃阴亏虚等因素,导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而成。
临床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病情迁延不愈,呃声频频,影响患者的基本生活(如说话、进食、睡眠等)。
本病有时可单独出现,有时则为其他病症中之兼证。
2.针刺单穴攒竹;攒竹穴为治疗呃逆的经验穴,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挟背,与膈、脾、胃相连,可降逆治呃;呃逆为气逆动膈,《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此取欲降先升之义;攒竹穴所处的皮肤中布有额神经内侧支[1],当刺激攒竹穴时,通过面神经可直接兴奋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膈神经及腹腔迷走神经丛的异常兴奋,从而达到止呃之效;针刺攒竹穴有利膈降胃、健脾和胃。
一般病情轻浅的可取此穴即效。
3.针刺攒竹、内关、膻中、天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等。
内关属八脉交会穴,通心包经和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三阴、会于任脉并与阳明经相合,主治胃、心、胸之疾患,针刺内关可以通过两经的交通会合关系,达到两经通调的作用,可宽胸利膈则呃逆自止;膻中、天突均为任脉的经穴,膻中为气会之穴,二者可宣肺降气,气机调畅则呃止;天枢为胃经经穴,且为大肠募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三阴交为脾经要穴,足三阴经交会穴,调理中下二焦气机;脾胃阳虚者可配合艾灸或神灯(红外线灯);肝气郁滞可加合谷、太冲,针用泻法;范XX,女性,43岁,体型稍胖,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进食后明显,取攒竹、双内关、膻中、天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等,天突穴不留针,胃脘部辅以神灯,三次明显好转,五次全愈。
周慎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经验李振华1,指导:周慎2(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6;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周慎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主要的病机为“阴血亏虚、瘀血阻络”。
文章结合临床病例,总结了周慎教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擅长于从肝主筋入手、采用内外并重的方法,局部与整体结合,内服滋补肝肾、柔肝通络药物以治疾病之本,外用活血通络、舒筋解挛药物熏洗以缓解主要症状,能有效地降低手部肌肉的痉挛,缓解瘫肢的疼痛症状,且注重随证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周慎;手痉挛;经验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1-0034-02Experience of Treatment for Hand Cramps after Stroke by Professor ZHUO ShenLI Zhenhua 1,Advisor :ZHOU Shen 2(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6,Hunan ,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in Hunan ,Changsha 410006,Hunan ,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ZHOU Shen thinks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is the Yin and blood deficiency as well as the blood sta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Professor ZHOU Shen's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cases.His treatment is good at treating from the theory of liver governing tendons ,the main reinforce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thods ,internal drugs of nourish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nourishing the liver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to treat dis-ease ;external use of drug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relaxing the muscles and relieveing spasms for fumigation to alleviate the main symptoms ,all thes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and muscle spasm and relieve paralysis limb pain symptoms ,and focus on modification according to symptoms ,obtaining better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 :ZHOU Shen ;hand cramps ;experience收稿日期:2012-07-19作者简介:李振华(1981-),男,河南平舆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病。
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护理查房中风的护理一、时间:2013年6月21日16时二、地点:六楼会议室三、主持人:李萨科护士长四、参加人员:李萨(护理部科护士长)张季(护理部干事)各科护士长及1-2名护理骨干五、查房内容:中风的护理主讲人: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李萨科护士长:今天是护理部组织护理查房,查房内容为:中风的护理,通过查房提高大家对中风认识的同时,对本病的护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现在请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介绍病人病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
(一)概述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脑中风(又称脑卒中),中国每年死于脑中风者有160万之众,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二者的比例为6:1。
缺血性中风又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和脑栓塞,后两者在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故统称为脑梗塞。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1、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2、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
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1)心源性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
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
湖北中医药大学是211还是985_学校怎么样湖北中医药大学是211大学还是985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既不是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湖北省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介绍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
学校现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
湖北中医药大学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弘扬“求真求实精勤博极”的时珍精神,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奋求实发掘创新”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迄今共培养十万余名毕业生,涌现了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973中药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在内的知名校友。
211和985大学的区别①时间区别:985工程是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上提出的,而211工程是1995年提出的。
很多同学可能认为985是先于211提出来的,但事实却是211先于985提出来的。
②入选大学数量上的区别:985大学共有39所,211大学共有116所。
并且所有985大学都是211大学,而211大学并不都是985大学,所以从区别上985大学还包含211大学,而211大学并不涵盖985大学。
③社会认可度的区别:985大学因为是在211大学的基础上选的,属于优中择优,故而在社会认可度上,985大学也是要高于211大学的。
不夸张的说,同一个单位面试,211大学被选上的可能性的确是低于985大学的。
④建设目的不同:211工程是面向国内,建设一批国内知名学校和重点学科,而985工程是面向国际,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一个是对内,一个是对外,在格局方面也是区别很大,也因此985大学多多少少在知名度上也是要高于211大学的。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谢安劼;张云云;冯蓓蕾【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主要通过对近5年关于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归纳,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3个方面,阐述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上普遍得到共识,治疗方法多样化,且中西医相互结合同时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缺乏具体客观的中医疗效标准;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基础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0【总页数】3页(P132-134)【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医药疗法;综述;急性期【作者】谢安劼;张云云;冯蓓蕾【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上海20008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上海20008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上海200082【正文语种】中文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在我国约有500万左右的脑梗死患者,他们的生活质量日趋下降,他们的家庭负担也日趋加重,对于现代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来说,所承担的医疗、经济负担是不言而喻的[1]。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能、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同时具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的特点。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西医药在缺血性中风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鉴于其有一定的局限性,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理想,故许多医者从中医药方面进行探索,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论治,来寻求相关药物及方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笔者查阅近些年相关文献,总结如下。
1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1.1 感受外风之邪在唐代、宋代等时期以前,病因多主张为“外风”,常以“内虚邪中”立论。
《内经》认为,人之所以会中风,是因为体质亏虚而邪气入侵所导致。
东汉张仲景认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人之所以会中风,是因为体质亏虚,气血亏少,故而邪气入侵所导致。
湖北中医药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湖北中医药大学是一本。
该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湖北省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
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一、学校发展历史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
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二、办学水平
学校开设17个院系,开办3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
拥有
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校有教职工1185人,其中专任教师720人;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4882人。
三、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湖北省品牌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
四、合作交流
学校是中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34期 191·中医中药·1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病机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两类基本物质,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1]。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
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唯斯而已[2]。
”故气血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均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正如王清任提出气血理论里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认为气血是诸多疾病的总因,又因“气有虚实,血有亏瘀”的论断,针对中风病,结合《金匮要略》中“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3]”以及“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等关于中风的认识,抓住正虚邪实是其致病关键;正虚以气虚为主,邪实以血瘀为主,本病是在正虚邪实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诸症,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2 经典案例2.1 案例1患者,男,72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天入院。
患者于1天前因活动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伴头晕,休息后肢体无力症状未缓解,遂至我院就诊。
症见:左侧肢体乏力,伴头晕、神疲乏力,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无力。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冠心病病史10余年,西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
中医属中风之中经络,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之证,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加减。
药用:生黄芪12g、桃仁10g、红花5g、川芎12g、赤芍12g、当归10g、地龙10g、水蛭5g,7剂,日一剂,早晚温服。
复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左侧肢体乏力症状减轻,西医仍按原方案治疗,中药在上方中加用柴胡12g、川楝子10g,增加其理气、补气之功。
谭子虎教授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失语
双晓萍;陈乞;谭子虎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中风后失语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症状,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和病程长的特点。
从中风后失语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经验、综合治疗、病案举例等方面对谭子虎教授运用加减薯蓣丸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
整理63
例中风后失语的完整病例,并使用EXCEL-office和SPSS 17.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总结谭子虎教授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辨证遣药经验。
【总页数】3页(P782-784)
【作者】双晓萍;陈乞;谭子虎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中医院,湖北襄阳441000;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湖北省中医院,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2
【相关文献】
1.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丘脑性失语 [J], 李霞;窦逾常;闫雪
2.谭子虎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辨证遣药经验 [J], 双晓萍
3.谭子虎教授血管性痴呆辨治经验 [J], 吴永贵
4.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失语 [J], 张润子;杨改琴
5.运用顾兆军教授经验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J], 王栋;马辉;代利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