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该怎么上共3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37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正成为一门热点学科,作为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整合进行学习的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一学科对教师进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高,不然无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否则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要求下,笔者认为定期开展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是必要的。
在对相关资料整理之后,笔者在此对开展高效的复习课做出浅论。
一、定期开展复习课的意义遗忘是指记忆内容不能被主体所保持,或提取记忆内容时存在困难的现象。
影响遗忘的因素包括时间、记忆内容的性质与数量、学习材料对于个体的意义、学习的程度、学习者的态度、学习顺序的先后等。
简单来说,对于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而言,他们是否愿意学习、学习的程度、学习的顺序、学习内容的多少等,都会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否会被遗忘有所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为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使他们能够切实从历史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教师应定期开设一堂历史的复习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不使其产生遗忘。
定期开展复习课的意义包括:1.对于学生完善知识架构而言建构主义教育学家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已建构起的知识架构,学生应主动进行知识内容的同化,用所学新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复习的过程,正是为了对学生用于架构自身知识的材料进行“精修”,让知识结构更加牢固。
复习课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复习提供规范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的复习,促进学生知识架构的完善。
2.对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而言我们经常说“打基础”,事实上这种基础就相当于学生知识架构的根基。
一栋高楼大厦是否稳固,关键在于根基是否扎实。
遗忘既然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为了克服遗忘,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联系前人的成果,研究出一套复习的策略,用遗忘的规律进行复习和记忆。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计划与措施为全面迎接2013年中考,打好中考攻坚战,我校初三历史与社会备课组全体教师经过仔细磋商,做好了如下复习计划。
一、总体思路为了使新旧知识能相互沟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知识、使用知识的目的,我们采取疏通思路,分阶段分步骤复习的方法。
二、具体步骤及目的1、第一阶段(2013年4月区模拟考前)是“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和《中考说明》中的考试目标,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不留死角。
2、第二阶段(2013年5月区模拟考前)是“专题复习”,即以构建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同时增强对学生使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重大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水平培养。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把已掌握的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网络;并且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对重大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实行分析,把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3、第三阶段(2013年6月中考前)是“综合复习”,即对学生的复习内容再一次实行整合与分析,以综合练习和自主看书为主,查漏补缺。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练练学生的应试水平,培养学生在中考实战中的答题水平和答题技巧;同时要根据学生在模拟演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
三、具体措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备课组准备采取以下措施:1、认真研究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研读课标和考试目标,对考试目标的具体要求要理解到位;要认真研究考试试题及其答案,寻找带规律性的东西,持续总结,把握命题的思路、特点、重点等;要认真研究课本、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教师只有花时间认真研究,才能在帮学生梳理教材时,明确教材的重点、要点,注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中考复习备考工作。
2、知识梳理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淡化了知识间的一种逻辑体系,知识点比较分散,知识量又大,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也较大,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给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纲要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我的家在哪里P4(1)地图语言(地图三因素):方向、比率尺、图例和注记含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 减小的程度(又叫缩尺)书P5 公式比率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率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常用:1千米=100000厘米(注意后边是5个0) 比 比率尺的三种表数字式比率尺 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示方法 文字式比率尺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例 实地距离单位千米或米)尺线段式比率尺 0 50米比率尺大小与表在同样图幅状况下,比率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示范围大小和内细;比率尺越小,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大,内容越大略。
书P5比率尺 容详尽的关系 大小比较看比值大小,比值大的为大.方向的三种表示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最常用方 方法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朝向北方向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最精准常用图例(P6图1-6)及P115图例和注记注意国都、山岳,长城、铁路、河流(2)在社区中生活 P7有必定数目的人口,居民拥有共同的地区身份,某些共同的见解,有关的利 社区的观点益,比较亲密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往常被称做社区。
政治功能(比如政府会议,选举等一些政府的行为)经济功能(比如社区商场等与商品经济行为活动有关的)社区的四大功文化功能(老年大学,中小学 ,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和健身设备等)能管理功能(社区巡逻队,安保队以及特别要注意“组织”、“管理”等字词的就是此功能2、乡村和城市P9(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 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展,水源充分,交通便利,动植物质源丰富等。
因此在平原地域,聚落数目多,规模大,呈团状散布。
而在山区,聚落数目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1散布。
而荒漠地域和高寒地域极少或没有聚落。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教案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走进社会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1、我们每个人从____之日开始,就是社会的成员,就在社会中成长。
2、____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____中。
3、人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离不开____;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____;如果人离开了社会,就是长大了,也无法成为________。
5、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不同的群体,如民族群体、____群体、_____群体、_____群体等;在不同的时候,我们可能成为不同_____中的一员。
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_____;以古为镜,可以见____;以人为镜,可以知____。
7、鲁滨孙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从根本上说是离不开____的,当然也离不开____的自我。
8、健康的自我是在____中塑造的。
中学阶段,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____时期。
9、____期(12至18岁)的一个特点是开始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自我意识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能够______,准备担负______。
10、“___________”的意识,不是健康的自我,不是我们中学生需要的。
11、关照别人就是关照____,关心社会、关心集体能使自己更____的成长。
第二课你我他的世界12、在我们这个年龄,离我们最近的人群有两类:________和____。
前者主要包括_____、____;后者主要包括____、____。
13、在我们和长辈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不仅需要长辈对我们的____和____,也需要我们对长辈的____和____。
我们要学会在____中相互理解;14、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晚辈会对长辈产生的距离感和隔膜,我们通常称之为“____”。
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上好常规复习课(二)各环节操作策略1.环节一:导入新课导入主要目的是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新课学习的氛围但复习课导入主要目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要为学生整体感知全课复习内容作铺垫,这就要求老师更注重内涵和实质,采用简洁的语言或文字直奔主题,迅速搭起全课的知识框架。
导言例举:2.环节二:梳理知识(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知识梳理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简单的把新课学过的知识机械的重复一遍,而应当是将知识进行概括、提升,帮助学生建构科学高效的知识归类的图或表,然后引导学生看书进行知识的梳理编码。
简洁高效的知识整理归类图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复习的实效。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知识网络图呢?首先老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例如《与山为邻》一课,课标要求: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所以我在这课的框架图里就要整体体现山区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创造生产、生活的人文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地和谐之美。
其次是通读教材,特别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参考书中教学要求、结构分析和内容点析部分进行深入解读和整体内化,必要时可以参考教参每一课后的参考资料或者是上网搜素相关素材进行补充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建构知识框架。
(2)学生体现主体作用在传统的复习课知识梳理环节,大多是老师讲,学生附和,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自身一个心理障碍:总觉得不讲不放心。
其实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被动地知识输灌,是很难牢固的进入学生的大脑知识体系的。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名言“Ihear,I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
(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所以在知识梳理环节要让知识落到实处,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范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1一、概况1.悠久的历史(1)广东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韶关的“马坝人”,距今约12.9 万年,该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场所。
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发现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贝壳,因此称为贝丘文化遗址。
通过对贝丘文化遗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国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渔猎文化。
(3)广东的手工业丰富多样,主要有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榨糖业、制葵业(新会是的葵乡)等;粤绣、佛山剪纸、广东象牙雕等是广东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
2.三大民系(1)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粤语。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语(是由闽语和古越语融合而成),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话(是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3.建制沿革:秦统一岭南后,设三大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辖。
北宋时,广东的名称出现。
“广东省”作为地方行政建制称谓,是从清朝开始4.建筑工程(1)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围龙屋是我国经典民居之一。
(3)开平碉楼是中国第35 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广东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4)广州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广东1.秦: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当时称番禺)。
2.汉: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模板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1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特点:以人性发对神性,以人权发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1)但丁(意):文艺复兴的先驱。
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莎士比亚(英):文学巨匠。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人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1.时间:15—17世纪。
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
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理大发现)。
1492年从西班牙(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
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自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
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5.对哥伦布的评价:他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世界历一位杰出的航海家。
历史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复习并巩固历史知识,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解释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对历史观点和解释的质疑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回顾与当前课程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并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历史复习材料和相关资源,包括历史教材、笔记和多媒体资料。
2.准备学生复习笔记和练习习题。
3.提前准备PP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以支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图片或视频开始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复习课的兴趣。
Step 2: 回顾和讨论(15分钟)1.回顾与当前课程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通过简要描述重要事件或人物的方式复习并回忆相关概念。
2.引导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与同学分享。
Step 3: 概念澄清(15分钟)1.针对学生在回顾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点,进行概念澄清。
教师可以给予简洁明了的解释,并提供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2.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并以小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概念的解释和应用。
Step 4: 分析与解释(20分钟)1.给学生分发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相关材料,要求他们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2.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学方法,例如时间线、比较和对比等,对所选事件或人物进行细致分析,并写下个人的解释和观点。
Step 5: 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分享他们在步骤4中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反思,例如“这个事件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或“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当前的社会和世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相关的探讨。
Step 6: 深入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时间里进一步研究和阅读与当前历史主题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视频。
中考历史与社会第一轮复习教案最新范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中考历史与社会第一轮复习教案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中考历史与社会第一轮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二、繁荣及其崩溃(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
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1)原因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