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骨折不愈合10例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Johnson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疗效分析标签:第一掌骨基底骨折;Johnson法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手部骨折,治疗不当会影响拇指功能,导致手部功能障碍[1]。
目前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一。
本院自2003年起采用Johnson法手术治疗32例,进行随访,并与以前Wagner法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对比,疗效明显,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皆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其中Johnson法组32例,年龄(34±13.4)岁,男21例,女11例,Bennett骨折30例,Rolando骨折2例,陈旧性骨折2例皆为女性;Wagner法组36例,年龄(30±10.6)岁,男26例,女10例,Bennett骨折34例,Rolando 骨折2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手术方法Wagner法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胸前位,切口取第一掌骨基底桡背侧弧型小切口,长约2cm,在拇长展肌肌腱和拇长伸肌肌腱之间进入,纵行切开大多角骨-掌骨关节囊,沿第一掌骨纵向牵引,在直视下复位,维持复位,取1~2枚指骨针或1mm克氏针经第一掌骨基底穿入大多角骨,Rolando骨折加用1枚指骨针固定骨块。
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45d~2个月之间拔出内固定针,功能锻炼。
Johnson法组:麻醉、切口及复位同Wagner法组,复位后1~2枚指骨针经第一掌骨基底穿入大多角骨,助手取无菌绷带卷塞入虎口维持复位,另取1枚指骨针经第一掌骨近二分之一穿入第二掌骨或第三掌骨,以固定第一第二掌骨的位置,2例陈旧骨折的清除断端,桡骨茎突咬取少量自体骨植入,再依上法固定。
1.3疗效评定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年,术后1年采用《手功能评定标准(试用)》对术后手功能进行评定。
按拇指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划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
优: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基本正常;良:对掌功能轻度受限、外展内收功能正常;可: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均部分受限,但第一掌腕关节可少许活动而无疼痛;差: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完全受限,第一掌腕关节僵硬。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法医学分析摘要:目的: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法医学鉴定案例结果分析,并且以分析结果应用在后期法医学鉴定中。
方法:选择法医学鉴定的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84例病人作为观察对象,选择时间段设置为2019年4月--2021年4月,并且使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法医学鉴定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结果。
结果:(1)对84例病人骨折不愈合统计中,有59例为医源性骨折不愈合,占比70.23%;其中内固定钢板松动19例,骨缺损8例,骨折间隙过大13例,内固物断裂10例,伤口感染不愈合9例。
(2)对84例病人伤残鉴定结果中,10级伤残45例、9级伤残30例、8级伤残9例。
结论:法医学鉴定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过程中大部分由于医源性因素导致,并且可以根据相关的鉴定标准对骨折不愈合病人进行伤残评级。
关键词: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医源性;法医学骨折不愈合在临床上又被称为骨不连,这种并发症发生时间晚,对病人损伤性大,并且后期治疗难度增加,使病人后期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对该类骨折的鉴定中,由于临床鉴定缺少相应的鉴定标准,导致对该类骨折损伤鉴定难度大。
为了帮助临床更好的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进行法医学鉴定,可以对法医学鉴定的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案例分析,并且总结法医学鉴定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病人特点,且以总结的特点应用在以后的类似案例法医学鉴定中,提高法医学鉴定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质量。
以此,本组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法医学鉴定案例结果分析,并且以分析结果应用在后期法医学鉴定中。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法医学鉴定的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84例病人作为观察对象,选择时间段设置为2019年4月--2021年4月。
本次选择的病人总共84例,对病人年龄数据统计,年龄在18岁--70岁,平均年龄47.37±6.33岁;对病人性别数据统计,有男性42例,女性42例。
1.2方法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应用了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在应用前,需要对病人的法医学鉴定资料收集。
水肿即可致喉腔缩小,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2]。
本组发生术后喉水肿1例,经治疗后好转,预防措施:(1)患上呼吸道感染者应延长手术时间。
(2)选择气管导管宁细勿粗,以免压迫粘膜造成缺血。
(3)导管消毒要彻底,不宜涂有致敏性的利多卡因胶冻的滑润剂。
(4)麻醉诱导要平稳,避免挣扎、呛咳。
(5)妥善固定好头部及导管,减少过度伸屈及导管移动摩擦。
(6)要避免缺氧,术中应充分给氧,防止二氧化碳蓄积。
(7)预防性给药,拔管前静注地塞米松2.5~5mg,或拔管后即喉头喷雾消旋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
4 参考文献1 李志勇,韩宝龙,江 明.高海拔地区采用开窗法腰骶段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青海医药杂志, 1998;28(1):1822 李俊杰,赵 俊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99(1998-03-25收稿,1998-07-25修回,责编 蔡义鸿)高原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及治疗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外科 王 伟① 金 峰 李仁勇 次仁达瓦 廖 勇 (拉萨850003) 关键词 高原 骨折不愈合 治疗 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临床上较常见。
然而在高原地区发生骨折后,其骨折愈合机制除受到全身性因素、局部因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外,还受到高原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和机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造成了高原骨折不愈合率高的特点。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7~1997年收治的384例四肢长骨干骨折病人,其中的骨折不愈合27例(占7.0%),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7~62岁,平均37岁。
骨折不愈合时间9~34个月,平均15个月。
骨折原因:摔伤9例,砸伤12例,汽车撞挤压伤6例,开放性骨折18例,闭合性骨折9例。
骨折部位:股骨7例,胫骨5例,肱骨2例,尺骨3例,桡骨4例,尺桡双骨6例。
骨折后的早期处理:闭合复位外固定5例,清创后手法复位外固定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6例,骨牵引2例。
钩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并发症及分析一、钩骨骨折概述钩骨骨折是指发生在手部钩骨的骨折,钩骨位于腕部远端,是手骨中一块较小的骨头,呈钩状。
钩骨骨折在手部骨折中较为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好发于中年人群。
钩骨骨折的原因主要包括摔倒时手掌撑地、体育运动中的撞击、交通事故等。
钩骨骨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二、钩骨骨折的手术治疗钩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钩骨切除术两种方法。
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钩骨骨折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大多数钩骨骨折患者。
钩骨切除术适用于骨折粉碎严重、无法复位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1. 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指在手术中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复位后,使用金属板、螺丝钉、钢丝等内固定器材将骨折固定。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达到解剖复位,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手部功能的恢复。
(2)内固定器材固定牢靠,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
(3)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2. 钩骨切除术钩骨切除术是指手术中切除粉碎的钩骨,必要时可同时进行肌腱修复和神经血管探查。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2)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3)适用于无法复位的钩骨骨折。
三、钩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分析钩骨骨折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恢复手部功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了解和掌握这些并发症,有助于预防和处理相关风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钩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主要包括:1. 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钩骨骨折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患者自身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预防措施包括:(1)严格无菌操作,术中使用抗生素。
(2)术后保持切口干燥,定期换药。
(3)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2. 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部位在一定时间内未能愈合,常见原因包括骨折复位不良、内固定器材选择不当、术后功能锻炼不足等。
手部骨折不愈合10例治疗分析【关键词】手部骨折不愈合治疗分析
沿海一带手工业聚集,手外伤发生的频率较高,如手部的骨折和断指较为常见。
因手部的血循环丰富,一般情况下只要骨折对位较好,有适当的内(外)固定,大多数情况下能在6~8周达到骨折愈合[1],掌指骨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低。
现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例掌指骨骨折不愈合病例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8~50岁(平均34岁);手指末节骨折1例、中节骨折3例、近节骨折2例,掌骨骨折4例;离断伤6例,开放骨折4例;部分骨缺损1例,感染1例。
术前均行正位及侧位或是斜位X线摄片。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取髂骨或是桡骨远端骨块(骨条)植骨,其中取髂骨8例,取桡骨远端植骨2例。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取髂骨),患肢上气囊止血带,指骨骨折不愈合病例取指体侧方纵行切口,掌骨骨折不愈合病例多取背侧弧形切口,暴露骨折端,咬除骨折两端的硬化骨,并打通两断面的髓腔[3],尽可能扩大髓腔,牵引手指至正常的长度后,测量骨质缺损的大小。
于髂前上棘处局麻后,取同等量的髂骨内板块及部分的松质骨,待供区止血后直接缝合。
骨折对位对线调整好后,将骨块填予骨缺损区后,行克氏针纵行贯穿
固定(掌骨,近节、中节指骨可选用钢板固定),斜向打入另一枚的克氏针防止旋转,使骨折稳定,于骨缝中向骨髓腔中填塞适量的松质骨,缝合骨膜。
术中用C形臂X线机电视荧屏检测确认后,关闭创面,切口防用引流条,无菌纱布适量加压包扎,石膏功能位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抬高,24~48h内拔出引流条,及时更换敷料。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d,其中感染所致的骨不连术后常规取伤口渗出液,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使用敏感抗生素1周。
术后2~4周X线摄片复查,4周X线摄片证实骨痂生长后,拆除石膏,指导患者手部关节功能锻炼。
定期复查X线片,直至骨折愈合。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末节及掌骨骨不连愈合后邻近关节活动略受限,近节指骨骨不连对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影响较大。
功能评定标准按TAM法疗效评定[2]。
优:患指功能正常;良:TAM大于健侧的75%;中:TAM为健侧的50%~75%;差:TAM小于健侧的50%。
本组10例中,末节及掌骨骨不连术后邻近关节活动功能评定为良6例(掌骨3例,中节2例,末节1例),中3例(掌骨1例,近节1例,中节1例),差1例(近节1例)。
3 讨论
手部骨折不愈合是手部骨与关节损伤晚期的一个并发症,因整个治疗的时间长,手部的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发生骨不愈合的常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骨折对位对线差,甚至完全移位,或是骨折端
间隙过大,使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2)第一次手术切开复位时,剥离骨膜过多,或者首次创伤局部软组织创伤过重,骨质的血循破坏严重;(3)第一次手术选择的内固定无效或是不适当,使骨折的局部持续存在剪式应力[1];(4)第一次手术因克氏针等内固定材料的皮外滞留,在一定的条件下致使感染蔓延至骨折端,形成骨折端的感染;(5)第一次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时机或方法不适当,影响骨折端的愈合;(6)骨折时局部的软组织破坏重,血循较差,骨质的营养血管破坏,影响骨折的愈合;(7)患者全身的营养状况较差,严重的骨质疏松,或是合并一些内科疾病等,致使骨折的愈合时间延长,甚至骨不连等。
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首次创伤时应根据病情做出初步的判断,对可能发生骨不连的因素要加以常规的预防,及时排除不利的因素,促进骨折的愈合,利于手部功能的康复。
对于预防骨折不愈合的措施,作者认为,应分术前、术中及术后三方面进行。
术前对此类创伤患者的局部软组织情况,创面污染情况,骨折粉碎程度,患者一般营养状况等方面做出初步的估计并作出相应的诊疗计划。
手术中应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内固定要牢固,掌骨、近节中节等应尽量使用钢板螺钉固定[4]。
使用钢板固定骨折可靠稳定,无须外固定,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开放伤口的换药与恢复,一般于术后2d即可开始主、被动锻炼[5]。
不能使用钢板的骨折应采用多针固定,同时尽量做到避免过多损伤骨膜及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克氏针一类的内固定材料尽量留置皮内,若要留置皮外则需妥善处理钉尾,防止意外拔出,或是针孔感染等。
术后根据骨折的类型
及内固定稳固情况适当的使用石膏等功能位外固定1~4周;正确的指导关节功能锻炼,防止肌腱的粘连及关节的僵硬;同时注意加强营养,回避吸烟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对术前估计骨折愈合不良的患者要做到加强随访,动态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方案,排除不利因素,必要时给予早期干预,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王澍寰,侍德,主编.手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74~375.
2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130~135.
3 曲智勇,程国良,郝铸仁,主编.实用手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12~113.
4 刘坤,朱伟,张乐友,等.手指中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的改良.中华手外科杂志,2009,25(1):1~3.
5 马宁.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37例.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