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教育思想和制度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强调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而教育制度则包括了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等多种形式。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看作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儒家教育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了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是最早的一种教育形式。
父母亲自教导子女,传授知识和道德规范。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家庭的纪律和秩序,强调孝道和家庭责任。
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设立的,为有志于学习的学生提供教育。
私塾教育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学生通过背诵和解读经典来培养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私塾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人才和社会精英做出了贡献。
古代中国还有官方教育制度,这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
官方教育主要面向士人阶层,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
这些学校注重礼仪和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忠诚和责任感。
官方教育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教育。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这种价值观在现代中国的教育中仍然有所体现。
同时,古代中国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传承,这种教育理念也在现代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了重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现代中国的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古代中国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之,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官方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试述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主要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和塑造个人品质的方式。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发扬中庸之道,以达到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以下是古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立德为先: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行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道德操守和道德情操。
立德为先强调的是人应该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以德立身,以德立人。
2.以仁为本:仁与爱、亲、恕等概念密切相关,是儒学道德的中心核心。
在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其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形成共生共赢的道德观念。
3.以义为纲:义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是人与人相互之间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以义为纲,注重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念。
4.以礼为乐:礼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社会举止和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等礼仪观念。
5.强调智慧和学问: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不仅注重道德修养,还重视学问的培养和智慧的提升。
智慧包括道德智慧和实践智慧,通过学问和实践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
6.以信为基:信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诚信的核心价值观。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信任他人、守信用、讲信誉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1.启发式教育: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和应用,从而自觉地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榜样教育:通过塑造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导向。
古代师生关系及家庭关系中,老师和家长作为榜样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示范和示范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3.讲述故事教育:通过讲述古代名人或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准则。
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故事中的道德严肃性和道德正确性。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道德内化、身体力行等等。
今天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并古为今用。
关健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我国古代统治者从维护其自身根本利益出发,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为此他们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我们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今天,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是一件报有意义的事。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思并重。
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既要“学”,又要“思”。
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2]。
光“学”还不够,还必须使“学”与“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指什么呢?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
“思”包括对于行为的思考,是将所学的道德知识用之于行为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在思考中进行主动地学习。
第二,省察克治。
“省察”是指自我反省、自我检查。
“克治”即自我纠正、自我改过。
“省察克治”,是道德的自我教育方法。
省察克治源于孔子的思想,而由王阳明正式提出并阐明。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即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总22卷 第1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12001年1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an.2001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余仕麟(西南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成都610041)收稿日期:2000-11-23作者简介:余仕麟,男,西南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摘要: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 仁爱 思想占据了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在沿袭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后相继演变出了汉代的 三纲五常 伦理学说,以及 存天理,灭人欲 为根本目标的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禁欲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及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时预示着封建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开始走向没落。
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旧道德思想激烈交锋,封建道德及其教育思想开始走向崩溃。
中国封建道德教育思想和观念,尽管有消极、落后的一面,但是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
关键词:中国;古代;道德;历史;思想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1)01 0187 08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数千年来,正是在中华民族博大根深的文化土壤上,孕育了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道德风范。
礼义之邦 的美誉,应当说是世人对我国古代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最高褒奖。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 礼记 曲礼上 ) 国之命在礼 ,荀子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 荀子 )说明道德于人于国于社会之重要。
从先秦至明末清初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道德教育思想最为丰厚,对后来道德教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其中既孕育了中国积极的道德教育传统,当然也淤积了某些落后的、保守的道德教育思想和观念。
一1、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早期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形成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中国文化传承千年,其中深刻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一直是其文化核心。
这些思想和教育方式早在古代就形成了,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发展,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与教育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尊敬先贤,提倡“仁爱”、“中庸”,认为教育为国计民生之一,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了“教育在夙兴夜寐之中”、“教育无止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孩子随父母或师长的教育而成长,教育的过程应当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还倡导“诲人不倦”,体现教育工作者不断寻求、发现和创造新的材料、方式和方法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中的家庭教育中国儒家思想主张“治人者先治家”,认为改变社会从家庭做起,家庭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第一环节。
因此,儒家主张家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从孩子即将出生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承担了教育的重任。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通常是严格的,往往强调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特点,提倡古代的“父母固天道,教子贵乎和”。
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儒家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父母不但要注重在言传身教上做出榜样,更要注重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一种自由探索的过程。
历代诗词中的道德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不同类型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其中大量的作品包含了道德教化的意义。
诗歌和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从视觉上给人带来启迪和教育,还可以通过语言和内涵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启示。
《论语》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倡珍惜食物和珍惜劳动的精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人生短暂宜把握时光的心境;杜甫的《登高》中“兴尽悲来日多,愁看明月思悠悠”,充分表达出人生苦短,应珍惜时间的感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一、儒学中德育的特点(1)强调伦理道德。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伦理道德,强调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这一特点表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明显特征是,各种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社会习俗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而伦理道德原则、规范又直接为维护封建政治制度服务,所以、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既是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它长期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相态的一个根本原因。
儒家以道德作为人的根本,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教育理想,一贯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将完善道德人格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最后归宿,并将其视为个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本基础。
他们设计的理想人格,即是道德完善的人。
由于道德境界的差异,儒家的理想人格有贤人、君子、圣人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圣人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尽善尽美、至善至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按儒家的理解,道德完善本质上并非仅仅指个人道德品格的成就,而是内在地包含着把个人的追求与人类的追求完美结合在一起,提倡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把自己奉献给人类社会、把个人的生命融入人类发展完善的事业之中,才显示出生命价值的崇高、伟大与永恒。
这种理想人格有着极强的现实感和使命感。
儒家以圣人作为人人皆可以达到的最完善、最崇高的人格范型。
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本性,只要不懈地进行道德修养,保存和不断扩充这一本性,就能成为圣人,因而进行道德修养,弘扬善性就成了成就圣人的根本手段。
而个人的道德完善是完善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坚持道德修养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锤炼和善良天性的保存,更重要的是注重道德的践履,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道德实践中促进人与社会的完善。
因为,任何道德,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才能发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完善人的本质的作用。
儒家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而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纲领和目的,形成了尊德重行的优良传统。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道德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下面将从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德教育的原则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人们天性中的善良品质,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2. 培养仁爱之心:孟子提倡培养仁爱之心,即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情感。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只有通过仁爱之心的培养,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培养人的感性认知:孟子强调感性认知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感知和感受来认识事物,只有真正理解了善恶的差别,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1. 父母的榜样作用:孟子认为,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2.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情感:孟子主张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 以经典教育为基础:孟子认为,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以经典教育为基础,通过阅读经典著作,领悟其中的道德智慧,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4. 激发人的自觉性:孟子认为,道德教育要激发人的自觉性,让人们内心深处明白何为善恶,自觉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外在的规范和约束。
5. 培养人的意志力:孟子强调培养人的意志力,他认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困难,坚守道德原则。
6. 教育与修身合一:孟子主张教育与修身合一,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素养的人。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人性本善、培养仁爱之心,注重感性认知和情感教育,以父母榜样作用为基础,以经典教育为依托,激发人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并将教育与修身相结合。
这些原则和方法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教育思想和制度也发展了数千年。
古代中国教育的形态和特点与现代教育大相径庭,但却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两个方面探讨这一话题。
一、教育思想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和道家的修养身心思想中。
儒家注重对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儒家的教育思想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教育的核心。
儒家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注重培养人才,使其能够胜任社会角色,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道家注重的是一种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教育思想认为人应该寻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和道德,达到人生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二、教育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官学教育。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起源于家族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家长是儿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家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家庭教育注重对孩子的德育和行为规范的传授,强调家族和道德观念的传承。
官学教育是古代中国的正式教育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人才。
官学设有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可以进入朝廷成为官员。
这种选拔制度塑造了中国的士人文化,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官学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传承与现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仍然被视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家庭教育的传统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体现。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的官学制度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方法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方法的重要理念源自传统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故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一、传授经典与启发思维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主要通过传授经典文化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学术素养和人文精神。
这种方法强调师生间的和谐互动和精神导师的角色。
师者传道,意在传递真知灼见;学者通过阅读、讲解和讨论来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启迪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二、德行教育和模范示范中国古代教育方法讲究德行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特别注重。
师者以身作则,尽力示范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教育家主张“学以致用”,强调知行合一。
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要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要修身养性,正心修身,以成为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中国古代教育方法强调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
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和教学,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实践教育与经验传承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才能。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
古代职业教育也很重要,父职业传子,老师经验传授,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经验获得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作为。
五、文武并重与身心健康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文武并重的重要性。
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也要学习武艺,培养身体素质和勇气。
这种教育方法倡导“强身固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并培养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传授经典、启发思维、德行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和文武并重,中国古代教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成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及其目的、方法、内容和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追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儒家崇尚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人品德养成。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和道德,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
儒家教育重视讲学育人,崇尚师道尊严。
2.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德自律和修身养性为核心。
道家强调内心的安宁和平和,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思维,鼓励学生寻求真理和追求自身的完善。
3.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主要追求社会秩序和政治效益。
法家教育重视规范和纪律,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和法规的遵守,以及尊重社会权威和道德规范。
4.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侧重于培养军队中的武士精神和战斗力。
它强调忠诚、勇气、领导才能和服从精神等军事素质的培养。
5.医家教育思想:医家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学技能的培养。
医家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6.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强调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的原则。
墨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活水平。
7.名家教育思想:名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能和修养。
名家强调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培养。
其他教育思想则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补充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多样性。
这些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
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
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
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
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
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
”他还以:“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
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页 1 第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
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
用忠实于事实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
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
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
他说:“夫志,气之帅也”。
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
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
“家齐而后国治”,
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
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页 2 第校”。
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
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
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
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代思想家十分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所起的作用,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就是讲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王夫之还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如果全国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那么全国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六、言教为后,身教为先
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不主张“言教为后,身教为先”的。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些都是在说,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稳,才能去要求别人,
也才能令人信服。
宋代历史上以改革出名的王安石写了一篇《原教》,主张思页3 第
想工作的方法重在感化。
怎样来感化呢?就是要通过榜样的作用。
他认为这就是从“本”入手,如果强调法令规章,采取强迫命令,这只能看作是表面形式,不会见之于实效。
古代许多教育家如此重视身教,认为正己才可以正人,这确实是他们切身体验的总结,它作为思想工作的一种历史传统,应该加以珍视和发扬。
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孔子十分强调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墨翟的教育方法,更注重躬行实践的原则,他十分强调言行一致,认为君子要“以身藏性”,“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荀况更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在这里,他以言和行的关系作判断,将人群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人言行一致;第二等人能做不能说;第三等人能说不能做;第四等人是说得好做得坏。
这对我们识别人和做思想教育工作是多么有启示呵牎直到明清时代,作为有民族气节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王夫之和农民出身的唯物主义者颜元,都强调达到优美的道德境界,必须脚踏实地,有实际行动。
八、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有重点。
孔子提到了解人的基本页 4 第
方式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意思是说,审视他的日常行为,观看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的意志所向。
这样细心地去观察,人还有什么内心活动可以隐瞒得了呢?孔子用这种“知人法”来做思想教育工作,显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这完全可以为后人所借鉴。
墨翟在教育工作中也很早提出了量力而行的原则,指出要根据对方的接受能力,采取由浅入深的教育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中,引用各种不同的木材作比喻,主张对人要因材施教,各得其宜。
为了要因人制宜,就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包括循循善诱,引而不发,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原则和方法在内。
特别是思想疏导工作,古人很注意细水长流,可以从细小处简易处入手,但要从远大处艰巨处着眼,不能急于求成甚至允许重复、停滞和反复。
孟子就非常反对教育培养工作只凭一时的愿望而不顾具体实际的做法。
他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指出如果思想教育工作也这样做,那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
荀况也认为思想教育必须日积月累,专心到致志,朝夕不息终有成功之日。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
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页 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