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接种技术(2017)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48
卡介苗接种规范
卡介苗是一种活菌体疫苗,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提供免费接种。
一般在结核病病例较多的国家,主张新生儿在还没有感染时接种卡介苗,以增强新生儿对结核病的抵抗力。
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降低结核病的发病和死亡,尤其是大大降低粟粒性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卡介苗保护率约在80%。
一、接种程序:出生时接种一剂。
未接种卡介苗的3月龄以下儿童可直接补种,3月龄—3岁儿童对结核菌素(PPD)试验阴性者可补种,4岁以上儿童(含4岁)不予补种。
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即使卡痕未形成也不再予以补种。
二、接种方法:接种部位为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用0.1ML 一次性使用无菌自毁型固定剂量疫苗注射器(4.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
三、接种禁忌:1、对于有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不能接种;2、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的新生儿、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以及患有湿疹或其它皮肤病的儿童暂时不接种卡介苗。
四、注意事项:1、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2、疫苗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个别接种者局部脓肿和溃疡直径超过10mm 长期不愈(大于12周),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卡介苗注射操作流程
1.准备及检查物品。
准备1ml注射器、卡介苗、75%酒精棉球,并检查注射器、卡介苗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无误后则可以进行注射。
2.暴露注射部位。
充分暴露左臂,并固定住孩子的肩胛和左臂肘关节。
3.消毒。
医生用75%酒精消毒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的皮肤,并待干。
4.注射。
医生用1ml注射器抽取卡介苗,并排尽空气;待局部干燥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朝上,与皮肤呈10-15度角刺入皮内;然后左手固定针管,右手推注射器注入0.1ml卡介苗,之后旋转针管45度,拔出针管,无需按压。
特别提示:
1、接种卡介苗后2-5天,局部会出现红肿,接着会逐渐出现中心软化、硬结,有的会形成脓肿,最后破溃形成结痂,属于接种有效的标志。
大多数宝宝会在接种以后1-3个月,结痂脱落形成瘢痕,家长无需特别担心。
2、如果接种后局部出现的明显的脓包或破溃,通常无需擦药或包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穿宽松的衣服即可。
如果有脓液渗出,可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擦拭干净,但不要
挤压。
3、结痂后需等待其自然脱落,不要人为去掉痂皮。
卡介苗的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适应症】预防结核病,接种对象为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或用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用法用量】1 接种对象为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2 菌苗稀释,用灭菌的1毫升注射器将随制品附发的稀释液定量加入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安瓶中,放置约1分钟,摇动安瓶使之溶化后,用注射器来回抽动数次,使充分混匀。
每支安瓶自稀释时起,必须在半小时内用完,以防污染。
3 接种方法,先用75℅酒精消毒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肤,然后用灭菌的1毫升蓝心注射器(25~26号针头)吸取摇匀的菌苗,皮内注射0.1毫升。
【不良反应】接种2周左右出现局部红肿、浸润、化脓,并形成小溃疡,严重者宜采取适当治疗处理。
接种中偶可发生下列反应: 1 淋巴结炎症:接种后1-2个月左右,颈部、腋下、锁骨上下等淋巴结肿大(大于1.0cm)。
反应过强者,淋巴结肿大明显,可形成脓疡或破溃,或在接种处有小脓疤。
皮内注射者反应往往较划痕法者强,另外旧结核菌素(OT)试验呈阳性者,接种后也可产生较强反应。
2 类狼疮反应:与结核菌菌株剩余毒力有关。
3 疤痕:因丰富的肉芽组织形成疤痕突起,有时呈疤痕瘤,多见于不作OT试验而直接皮上划痕接种者。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
卡介苗是一种针对结核病的疫苗,它是一种活体疫苗,可以在人体内产生保护作用,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接种方法不仅可以保证疫苗的效果,还可以避免疫苗接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 接种时间
卡介苗的接种时间应该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这样可以
最大程度地保证疫苗的效果。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点,也可以在婴儿出生后的4周内进行接种,但是接种的效果可能会有所降低。
2. 接种部位
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上臂外侧的皮下组织,接种部位应该是清洁、干燥、无污染的皮肤。
在接种前,应该用酒精或碘酒消毒接种部位,避免引入细菌。
3. 接种方法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是皮内注射,注射的剂量是0.05毫升。
在接
种前,应该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疫苗,并将疫苗注射到上臂外侧的皮下组织中。
接种后,应该用棉签压迫接种部位,避免疫苗跑到皮肤表面。
4. 注意事项
在卡介苗接种后,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肿胀和红肿,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喉咙肿痛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接种前应该告知医生婴儿是否有过敏史或患有某些疾病,避免因疫苗引起不良反应。
(2)接种后应该注意观察婴儿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3)接种后应该避免婴儿接触病毒、细菌等可能引起感染的物品,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总之,卡介苗的接种方法非常重要,正确的接种方法可以保证疫苗的效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了解卡介苗的接种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接种,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是卡介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皮内接种和皮下接种两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接种方法。
皮内接种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卡介苗接种方法之一。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找到接种部位,一般为上臂外侧二头肌三头肌之间的区域。
之后,使用酒精对接种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接种时的卫生。
然后,通过加力压缩注射器,将卡介苗注射液注射到皮内,注射角度一般为15度。
注射完成后,应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出血情况,若有,则轻轻按压几分钟至止血。
最后,将注射部位覆盖好,保持干燥和卫生。
皮下接种是卡介苗的另一种常用接种方法。
接种步骤如下:首先,找到接种部位,一般为上臂的三角肌区域。
然后,使用酒精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接种时的卫生。
接着,将卡介苗注射液放置到注射器中。
然后,将注射器插入皮下组织,注射器的角度一般为45度。
注射完成后,应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出血情况,若有,则轻轻按压几分钟至止血。
最后,将注射部位覆盖好,保持干燥和卫生。
无论是皮内接种还是皮下接种,接种后一般会在注射处留下一个小小的印记,这是正常现象。
接种后,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接种后应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避免使用手触摸或揉搓。
其次,避免剧烈运动或过于激烈活动,以免摩擦导致注射部位感染。
再次,观察接种部位是否有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等,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此外,卡介苗不适用于以下情况:已经感染结核病的人、曾接受抗结核病治疗的人、免疫缺陷患者等。
卡介苗接种通常在出生后一个月至三个月内进行,也可以在其他时间进行接种,但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接种卡介苗后并不表示终生免疫,因此,在需要的情况下,需要接种其他疫苗以增强对结核病的防护能力。
总的来说,卡介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皮内接种和皮下接种两种。
无论哪种接种方法,都需要注意接种部位的干燥和清洁,并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异常反应。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并不能终生免疫,其他的预防措施也是必要的。
接种卡介苗的方法
接种卡介苗的方法如下:
1. 清洁皮肤:使用无菌酒精棉球或清水和肥皂清洁接种部位。
2. 准备接种器:选用无菌注射器,吸入适当剂量的卡介苗。
3. 选择接种部位:卡介苗的推荐接种部位是左上臂前方皮下注射。
4. 接种卡介苗:插入针头,将卡介苗缓缓注射到皮下(注意不要注射到深层组织)。
接种后抽出针头,用无菌棉球轻压接种部位,避免药液流出。
5. 记录接种信息:记录接种时间、剂量、部位、接种者和被接种者的姓名和年龄等信息。
6. 观察症状:接种卡介苗后要观察接种部位是否出现肿胀、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以及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
7. 处理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注意事项:
- 接种者和接种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酒精棉球等消毒器具;- 接种前应询问接种者的健康状况及过敏史等;
- 接种后应严格观察接种部位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有应及时处理。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是卡介苗的接种方法。
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它是通过接种活疫苗来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提高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卡介苗接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接种方法可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减少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下面将详细介绍卡介苗的接种方法。
首先,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婴幼儿和儿童,一般是在出生后不久进行接种。
接种时需要选择一个清洁、安静的环境,确保接种时没有其他感染源的存在。
接种前需要对接种部位进行消毒,通常是在左上臂三角肌处进行接种。
接种前需要进行健康评估,确保接种对象没有严重的传染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接种时,医务人员需要准备好卡介苗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期。
接种时需要使用专用的注射器和消毒棉球等器具,确保接种过程的无菌。
接种时需要将疫苗注射到皮下,注射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接种部位,确保疫苗被充分吸收。
接种后,需要对接种部位进行观察,确保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接种后可能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发热等情况,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一般会在几天内自行消退。
接种后需要告知接种对象的家长或监护人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比如避免接种部位受到外力碰撞,避免用手揉搓接种部位等。
除了基本的接种方法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接种前需要对接种对象进行健康评估,确保没有禁忌症。
其次,需要对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期进行检查,确保接种的疫苗是合格的。
最后,接种后需要对接种对象进行观察,确保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总之,卡介苗的接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接种方法可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减少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接种操作规范进行接种,接种后需要对接种对象进行观察和指导,确保接种的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的介绍,能够提高人们对卡介苗接种方法的认识,促进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卡介苗接种方法是什么
关于《卡介苗接种方法是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卡介苗是一种能够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一般新生儿出生之后就应当立即的打疫苗,那样能够防止许多病症,许多父母们也不太掌握这类卡介苗的接种方法,实际上父母们应当对这种开展掌握,下边为大伙儿详细介绍卡介苗接种方式是啥?
一、注射深层:接种卡介苗时,规定准确地注射于皮内,越淡越好。
注射越重,部分反映就越大。
二、打疫苗位置:接种卡介苗时,假如将卡介苗注射在肩膀或三角肌上边,非常容易产生出凸的疤痕。
卡介苗注射在三角肌外缘,能够降低这类状况的产生。
因而,卡介苗注射位置一定要严苛把握好。
三、打疫苗使用量:接种卡介苗时,卡介苗注射使用量一定要精确为0.1ml(含卡介苗0.05—0.1mg),可得到好的免疫能力,又能造成适度的部分反映。
若卡介苗注射使用量增加于0.1ml,便会造成部分强反映,使用量增加一倍,部分强反映发病率也增加一倍。
四、打疫苗技术性:接种卡介苗时,要充足将卡介苗摇匀称后再注射,防止卡介苗无法充足摇匀称,造成菌液太浓造成强反映;或菌液太淡无法造成反映,造成打疫苗不成功。
卡介苗接种方式是啥?上边给大伙儿详细介绍了有关打疫苗的方式,也告知了大伙儿一些常见问题,假如出現了过多的反映,就说明打疫苗失败了,因此大伙儿一定要在注射之后多方面观查,那样才可以让立即的发觉问题,开展处理。
卡介苗接种的操作方法卡介苗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
它是通过注射活体卡介菌疫苗,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并产生针对结核杆菌的防御能力。
卡介苗接种的操作方法如下:1. 接种前的准备在接种卡介苗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接种者应接受预先的体检,确保身体状况适合接种。
同时,接种者的家属或监护人需要提供相关的健康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注射设备的准备接种卡介苗需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
需要确保注射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以避免交叉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注射部位的选择卡介苗通常注射于上臂部皮下组织中。
接种者的上臂区域应该是干净且无感染的,检查是否有任何皮肤病变或其他异常。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开淋巴结、神经和血管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注射的组织。
4. 注射部位的清洁接种前,需要清洁接种部位。
使用清水和肥皂清洗,并用消毒酒精擦拭。
确保注射部位干燥,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注射操作的步骤(1)抓紧被注射者的上臂,使其肌肉放松。
(2)用一只手将注射器握紧,同时用另一只手当靶的手指轻轻按压上臂肌肉约2厘米的位置,以稳定皮肤。
(3)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肤下面的组织中,直至探测到轻微的抵抗。
这表示注射器已经插入到正确的深度。
对于婴儿和小儿,注射器的插入角度可能需要稍微调整。
(4)慢慢将药液注射入皮下组织。
注射的速度应该适中,以减少不适感或疼痛。
(5)注射完成后,从皮肤中抽出注射器,将其放在专门的医疗废品容器中。
6. 注射后的护理和观察完成注射后,需要对接种部位进行护理和观察。
用棉签或纱布轻轻按压接种部位,确保没有血液渗出或其他不适。
接种后可能会有轻微的红肿或疼痛,这是正常的反应,通常在几天内会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如剧烈红肿、感染等,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7. 接种后的记录完成注射后,需要将相关的接种信息记录下来,包括接种日期、注射部位和接种者的个人信息。
这对于日后的监测和评估非常重要。
卡介苗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卡介苗是专门针对肺结核疾病预防的疫苗。
在接种卡介苗时要讲究方法和掌握接种的注意事项,这对提高接种率有很大帮助。
目前卡介苗的接种方法主要采用皮内注射法,皮上划痕法及口服法已不使用。
皮内注射法:皮内注射法所用的卡介苗每毫升内含菌0.5一0.75毫克,在充分摇匀无疑块时每人注射0.1毫升,即注射0.05~0.75的卡介苗。
注射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针尖平行刺入皮内,切不可刺人过深,以免注人皮下。
注射0.1毫升后皮肤呈现一个隆起的小皮丘,表示确实注射在皮内。
注射后不要揉擦。
注射的剂量要准确(0.1毫升),超量则反应大,量不足则效果差。
要牢记是皮内注射,而不是皮下注射,否则将出现局部强反应。
卡介苗接种后一般无全身反应。
接种部位在2一3周后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脓疤或小的浅表溃疡,约二个月左右结痴;腋下淋巴结轻度肿大。
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
不要误认为卡介苗种坏了,不要把脓挤掉,也不要用布包扎,让它自己结痴,自行脱落,不要用手抓。
如果结痴被擦掉或流脓流水,可以涂些紫药水,保持清洁干燥,仍然可以再结痂。
有个别儿童接种卡介苗后约一个月左右,在腋下出现淋巴结肿大显著,可以用毛巾热敷,每日3至4次,每次10分钟左右,早期热敷常能使肿大淋巴结缩小。
接种卡介苗后不需忌口,不影响机体发育,也不会引起别的疾病,如果碰巧在接种后发烧或腹泻,那是因为在接种前染上了某种疾病,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淮阳CDC免疫规划科。
卡介苗的操作流程方法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结核病的疫苗。
下面将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卡介苗接种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疫苗准备:确保疫苗在有效期内,且储存条件符合规定(通常需要在2-8℃的冷藏条件下保存)。
2.接种环境:选择一个清洁、明亮、通风良好的接种环境。
3.接种工具:准备一次性注射器、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或纱布等。
4.接种者准备:接种者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戴好口罩和手套,确保双手已消毒。
5.接种对象准备:核对受种者的姓名、年龄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准备接种。
二、操作步骤1.皮肤消毒:用酒精棉球消毒接种部位的皮肤(通常是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
2.疫苗抽取:轻轻摇匀疫苗安瓿,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疫苗。
3.注射: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
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注射完毕,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迅速拔出针头。
4.按压止血:用无菌干棉球或纱布轻压针刺处,避免出血。
三、注意事项1.接种对象: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和婴幼儿,也可以对未接种过卡介苗的成人进行接种。
2.接种时机:新生儿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若因特殊情况未及时接种,应在3个月内尽快补种。
3.接种剂量:剂量需严格控制,过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4.禁忌症:对疫苗成分过敏、患有严重疾病或免疫缺陷的婴幼儿不宜接种。
5.观察反应: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注意观察有无异常反应。
6.后续护理:接种后局部可能出现红肿、化脓、结痂等正常反应,家长需做好护理,避免感染。
四、常见反应与处理1.正常反应:接种后2-3周,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硬结,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结痂,痂脱落后留下一个小疤痕。
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过程,一般持续2-3个月。
2.异常反应:若局部红肿超过10mm且长期不消退,或形成脓肿、破溃长期不愈合,或淋巴结肿大超过1cm且长期不消退,或出现高热、皮疹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