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65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河流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河流底泥污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河流底泥污染对于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的生存情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河流底泥污染进行调查,以制定适当的措施来消除污染。
本文将提出一份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以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
一、调查目标本项调查的目标是确定目标河流的底泥污染状况,并对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识别,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目标河流右、左、上、下游水域的底泥样品采集。
三、调查内容(1)选择调查点位根据目标河流的流域特性及其水质监测结果、环境监测站的分布、附近的人口密度和工业布局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位。
(2)底泥采集在选择的调查点位周围半径100m范围内建立底泥采集站,采用方形样品器对底泥进行采集,每个采样器采集30个钻孔样品,深度为底泥下层约3mm的表层,每个钻孔样品之间距离至少保持50cm。
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放入密闭的采样袋中,进行标识记录。
(3)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送往专业的水质实验室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物质。
四、调查方法(1)调查前应查看环境监测站的历史数据、了解该流域的污染物来源和分布情况,以便判断采样点的位置。
(2)采集底泥样品时,采用方形样品器或者土壤钻,利用采样器在底泥表层钻孔采集样品。
采样器长度要足以达到底泥表面下3毫米左右。
(3)通过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确定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确认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
根据污染物种类和含量,以及采样点的位置和其附近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进行污染物来源的初步分析,制定消除污染的建议措施和方案。
六、调查结论通过河流底泥污染调查,得出底泥的污染状况和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物来源的情况,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考依据。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摘要: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由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底泥输送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管理,会造成底泥流失. 重新污染水体和土壤.底泥脱水过程中,如果不对渗滤水进行处理,渗滤水会进入水体和土壤,污染自然水体和地下水。
本文以竹皮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江山大坝至夏家湾滚水坝段淤泥治理为例,与同行交流学习。
前言:由于竹皮河属季节性雨源河流,自然径流量极小。
竹皮河经多年累积效应,淤积严重,同时水体交换缓慢,河道自净能力差,河道来水量少且丰枯不均,面源污染,底泥中氮、磷含量超标,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底泥释放的污染物成为竹皮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使得竹皮河水质无法达标,水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匮乏,水生态环境恶劣。
1工程布置本次竹皮河夏家湾至江山电站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及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段范围为夏家湾滚水坝~江山水库大坝,总长度2.4km。
主要建设内容有淤泥固化处理工程、固化土堆放场建设工程、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等。
本工程根据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实际情况对堆场进行了布置,并对堆场的容量、面积、汇水面积等特性进行了量测、估算。
选择集中堆场4处,占地约6.75hm2,堆场在施工期可兼做淤泥固化处理场地。
四个堆场布置情况如下:(1)1#堆放场位于河道K0+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2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2)2#堆放场位于河道K0+9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5m左右,堆放场南侧为阳光一路,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3)3#堆放场位于河道K1+300西侧,堆放场西侧为207国道复线,且堆放场与207国道之间设有原207国道的挡土墙,挡墙稳定性可靠。
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且临河侧设置了挡土墙。
(4)4#堆放场位于河道K2+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57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沉积物,由水流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河底形成。
底泥的组成和性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大影响。
底泥中富含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物、地理和化学特性。
底泥中的有机质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并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氧分压和水体营养状态。
有机质的降解和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影响水体的色度和化学特性。
有机质还可以与底泥中的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影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
底泥中的无机物包括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物质。
这些颗粒物质的大小和组成影响着水体的悬浮负荷和沉降速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和水体的澄清度。
底泥中的无机物还包括矿物质和不溶性盐,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例如长期接触底泥的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吸附过程富集在沉积物中,进一步影响水体的污染程度。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和磷,是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源头。
底泥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降解产生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氮源,而底泥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降解则产生磷酸盐等磷源。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以促进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引起水体蓝藻暴发和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还可以被底栖生物吸收和利用,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元气流动和食物链的结构。
底泥中的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底泥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促进河流养分循环和能量转化。
底泥中的微生物还参与河流中的氮和硫循环,影响底泥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和解毒过程。
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密切相关。
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对于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以及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底泥中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的测定与分析,可以揭示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富集过程,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修复策略。
城市内河湖淤泥资源化研究及效益分析摘要:河湖底泥是经过大气沉降、雨水冲刷、污水排放、动植物尸体沉降等途径,长期累积的沉积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泥是底栖动物的生活场所,食物来源地,同时在外源污染受控的情况下,也是水体内源污染释放地。
早前,由于受我国发展阶段的限制,城市排水系统发展欠缺,居民区污水、工业区污水直排入湖,导致城市内河流湖泊沉积底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序幕的拉开,河流湖泊的治理力度加大,水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关键词:淤泥; 资源化; 技术经济引言淤泥是城市污水排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以絮状泥粒分布,含水率较高,由污水中的微生物、悬浮物等共同形成聚集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
如果河涌淤泥没有得到规范性的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但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将成为再次被利用的资源。
因此,河涌清淤后合理处置淤泥变得更加重要。
1疏浚淤泥理化特性河湖淤泥主要是雨水长期冲刷地表泥沙汇集淤积的产物,其中主要成分是各种性质的土和砂,此外,河湖周边城市污水排放也占有一定比例,污水中主要含有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高。
根据工程经验,河湖疏浚淤泥脱水后的泥饼按理化特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砂性泥饼。
多砂地带河湖中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砂,黄石青山湖清淤工程中,通过旋流器从淤泥中分离出了大量粉细砂,其在淤泥固化后质量占比高达30%。
(2)黏性土泥饼。
在主要是黄土、红黏土、粉质黏土等地质构造区域的河湖淤泥中,主要成分是细颗粒土,与少量的有机物长期堆积,形成了黏滞性淤泥。
(3)重有机质泥饼。
城中湖泊及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中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由于有机质中富含大量结合水,给淤泥脱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往往需要复杂的工艺才可以达到理想脱水效果。
2淤泥处置的现状河湖底泥的处理处置应遵循“四化”原则,即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目前,城市内河内湖的清淤疏浚底泥的处置,主要是海洋投弃、卫生填埋等,少量用于堆肥、焚烧、资源化等。
河道⽔体及底泥污染物季节性释放规律的研究河道⽔体及底泥污染物季节性释放规律的研究*刘宗亮12陈明功1彭强辉2#蔡强2(1.安徽理⼯⼤学,淮南232001;2. 浙江清华长三⾓研究院,嘉兴314006)摘要:为了探究河道⽔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季节性释放规律,本⽂以嘉兴市域内的16条具有代表性的河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实验河道⽔体和底泥中温度、DO、pH、COD、TP、TN、NH3-N等指标的监测,研究分析了不同季节河道⽔体和底泥污染物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河道上覆⽔体中COD、TP、TN、氨氮的浓度变化均有明显季节性规律,夏季污染物浓度较⾼,冬季浓度降低,春秋季介于冬季和夏季之间;(2)底泥中COD、TN、TP的变化也有⼀定的季节性规律,NH3-N浓度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且⽔体中TN、TP浓度与底泥中TN、TP浓度变化呈负相关性;(3)河⽔pH值波动范围较⼩,没有季节性变化特征;(4)河⽔中溶解氧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和冬季⽔中溶解氧浓度升⾼,春季和秋季溶解氧浓度偏低。
关键词:底泥季节性变化释放规律SEASONAL RELEASE OF POLLUTANTS FROM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LIU Zongliang1,2, CHEN Minggong1 ,PENG Qianghui2# , CAI Qiang1(1.232001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 2.Yangtze Delta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Zhejiang,Jiaxing 314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seasonal release of pollutants in water and sediment of the river, the Jiaxing of 16 representative rivers as research samples, through the monitoring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with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DO, PH, COD, TP, TN, NH3-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changes at the different seasonal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demonstrat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COD, TP, TN, ammonia nitrogen had a significantly seasonal pattern. The peak of pollutants in summer appeared in summer.Winter has a lowest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s.Changes of COD in the sediment, TN and TP also had aseasonal pattern. Concentration of NH3-N has no evident seasonal variation. Concentration of TN, TP in water and in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PH value of water fluctuated in a smaller range with no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water significantly changed with the seasons. summer and winter,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in summer and winter,vice-versa in spring and autumn.Keywords: bottom sediment; seasonal variation; release rule1.引⾔(Introduction)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三⾓南翼,杭嘉湖平原腹地,地形平坦,略呈南⾼北低状。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河流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泥沙、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
它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生物栖息地,也是污染物的主要储存和转化区。
在河道底泥中,有机物质和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以影响水质和生物多样性,而污染物的富集和释放则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河道底泥的组成和特点河道底泥主要由泥沙、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
泥沙是底泥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细沙、粉沙和粘土颗粒,具有吸附和固定污染物的能力。
有机物质是由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在水中沉积下来的有机物质,它们是底泥中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微生物的主要碳源。
微生物是河道底泥中的重要生物成分,它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降解污染物等过程参与了底泥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河道底泥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固定能力,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对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它们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二、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河道底泥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污染物的富集和释放。
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等会通过沉积下来富集在底泥中,长期积累会造成底泥的富集污染。
其次是底泥的生物毒性。
河道底泥中的富集污染物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水生生物的减少和多样性的降低。
底泥的富集污染物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例如通过水产品的食用等途径。
为了解决河道底泥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需要开展系统的环境研究。
环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
野外调查是对河道底泥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通过采样获取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底泥样本,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组成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底泥的污染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实验室分析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底泥样本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毒性、微生物降解等方面的分析,通过模拟底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来评估底泥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影响。
河道清淤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河道清淤是指清除河道中的淤泥,以维护河流的通畅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加剧,河道淤泥的积累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传统的河道清淤处理方法包括挖掘运输到固废填埋场或焚烧处理,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运输成本高、处理困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寻找一种可持续的清淤底泥处理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底泥碳化处理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底泥经过热解碳化处理后可以转化为稳定的生物质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土壤改良效果,可用于植物育种培养中。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还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道清淤底泥经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可行性,为解决河道清淤底泥处理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河道清淤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可行性,为解决底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清淤底泥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底泥处理方法存在着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
而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释放,还可以提高底泥的稳定性,延长其在土壤中的有效利用周期。
利用底泥碳化后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和有利环境。
研究河道清淤底泥碳化处理在植物育种培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河道清淤底泥的来源与组成河道清淤底泥的来源与组成是研究底泥碳化处理的重要背景之一。
河道清淤底泥通常来源于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淤积过程,主要由有机物质、无机颗粒物、微生物等组成。
有机物质是底泥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残留的植物碎片、腐殖质、藻类等。
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体中会被微生物降解,释放出有机氮、有机磷等养分,也可能产生臭氧、甲烷等有害气体。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引言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底泥是河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主要储存区域,其污染不仅危害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经济且环保的处理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威胁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是一类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和迁移,一旦进入河流,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造成水体中生物富集、生物生长受限、生态系统失衡等。
2. 有机物污染的危害有机物是河流中另一类常见的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有机物具有高毒性和难降解性,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有机物的积累还可能导致氧气消耗增加,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植物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1. 重金属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蓄积和减少溶解态等方式来实现。
植物根系通过分泌物质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质,再通过根系吸附或与根系共生的微生物共同去除。
2. 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有机物的植物去除主要通过植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来实现。
植物通过根系吸附有机物质,叶片吸收和蓄积,使有机物质从水中转移到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发生分解和转化,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去除。
三、植物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去除实践1.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植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实际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苦草和菊花等吸重金属的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利用水稻、蔗等作物的植物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可以实现底泥中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
2. 底泥修复的发展趋势底泥修复技术正朝着高效、经济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道底泥是河流中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有机质等物质的总称,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不断加剧,河道底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由于底泥吸附能力强,有害物质容易积累在长期受到底泥污染的水体将无法恢复健康状态。
加强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探索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方法,对于净化水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积聚的泥沙颗粒和有机物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探讨河道底泥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河道底泥的主要来源,探讨不同因素对底泥生成的影响;2.分析河道底泥的成分特点,揭示不同成分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探讨河道底泥对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底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4.总结各种处理方法对河道底泥的有效性及环境影响;5.探讨如何科学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河道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环境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显著。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和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底泥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不同来源和成分的河道底泥对水质、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地评估河道底泥对环境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