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40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足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二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瘤”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一节 望诊第二节 闻诊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第五节 按诊第六章 儿科病的预防和护理第七章 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第三章小儿保育第四章小儿病因特点第五章儿科诊断学特点儿科辨证论治特点第一节 五脏辨证第二节 儿科治疗特点第三节 常用治法第四节 针剌与推拿小结第八章 儿科名方的应用第一节脏腑证治法第二节儿科急证小结第二篇 各论第一章新生儿疾病不乳吐乳胎黄脐病脐风夜啼硬肿症第二章传染疾病麻疹附:奶麻水痘丹痧白喉痄腮风痧顿咳黄疸附:传染性肝炎痢疾第三章外感疾病感冒咳嗽春温暑温附:乙脑湿温附:肠伤寒风温附:流脑秋燥疰夏附:夏季热第四章内科疾病发热喘嗽肺胀哮喘呃逆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疳证附:积滞、异食、厌食水肿消渴惊风痫证心悸眩晕自汗与盗汗痴呆淋证癃闭便秘痹证附:舞蹈证痿证紫癜疝气脱肛遗尿附:尿频第五章肠道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钩虫病第六章外科疾病疖肿瘰疬白秃疮黄水疮冻疮尿布疹烫火伤湿疹赤游丹第七章五官疾病青盲聚星障针眼沙眼睑缘赤烂耳聋鼻衄鼻渊乳蛾喉瘖鹅口疮口疮木舌重舌第八章杂病解颅五硬五软五迟鸡胸龟背第九章常见中毒急救处理溺水触电煤气中毒食物中毒驱蛔灵中毒有机磷中毒有机氯中毒白果中毒木薯与果仁中毒常见证治方剂索引总论第一章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自学时数〕2学时〔面授时数〕〔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的梗概。
2.熟悉中医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解放后的新进展。
3.了解在中医儿科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医家与著作。
本章所述,为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形成与发展之简史,所以称之为“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考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及《内经》即有记载。
以后,历秦汉、隋唐均有发展,至宋代,以钱乙、董汲、陈文中诸家为代表,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明清,以万密斋、谢玉琼、陈飞霞为代表,对小儿时行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