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气
- 格式:pdf
- 大小:911.3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整体布局到各个功能区域进行探讨,并探索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设计原则。
1. 整体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是基于对称与平衡的原则来设计的。
一般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是门厅或者门廊,代表着过去和外界的界限。
中部是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等。
后部是庭院,通常有花园、假山和水池等元素,与自然环境相连。
2. 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大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
通常作为家庭成员集会和举办重要仪式的场所。
大厅一般位于中部,居于整个建筑的核心地位。
其通常具有高大宽敞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人群。
大厅的布局通常以对称和层次感为基础,采用象征性的装饰和陈设,如屏风、雕刻和绘画等。
除了大厅,传统建筑还包括其他的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卧室等。
这些功能区域的布局往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虑的,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起居室通常布置在大厅的两侧,用于休息和娱乐活动。
餐厅通常位于大厅或者与大厅相连,以方便家庭成员共进餐食。
卧室则通常布置在建筑的后部或者上层,与私密性与安静性的要求相符。
3. 庭院和花园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庭院一方面提供了自然的光线和空气,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密不可分。
庭院通常包括花园、假山、池塘等元素,以及雕塑和花草的装饰。
庭院的布局强调自然与人工的结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花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对自然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花园讲究秀丽和富有变化的景观,以及微妙的仪式感。
花园不仅仅是欣赏的场所,更是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相互作用的场所。
4. 院墙和门窗院墙和门窗是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界限和过渡区域。
院墙一方面代表了家庭的隐私与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内外空间的过渡。
传统建筑的院墙通常采用红墙或者灰瓦的形式,以示庄重和壮丽。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李乾英2010级城市规划一班312010*********2013年11月29日摘要:讲述风水的形成过程极其内容,分析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空间环境及空间布局的形成而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风水地理环境空间环境空间布局1.前言风水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夹杂了许多玄学成分,但在我国传统城镇布局和规划设计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在城镇空间布局,对小区域地质、地文、水文、气候、气象、景观等的把握上,具有朴素的科学意义,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裹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现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
2.风水的形成人是陆栖动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
而地理环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
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给人带来幸运和幸福吉祥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潜藏危机,给人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
温暖向阳、舒适便利、山水优美的环境,人所向往;阴冷潮湿、艰难困苦、险山恶水的环境,人所趋避。
择其吉而避其凶,是人们对应自然的本能反应,于是“风水”这门考察选择环境的学说,便在中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逐渐形成了。
传统的“风水”学说便是依我国古代哲学《易经》,阴阳八卦,五行四灵,相结相属而成,讲究龙、砂、水、穴、山势主次有序,环山抱水。
是一门内容浩瀚,珠沉沙浮的杂学。
它包含着我国古代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诸多方面的内容。
“风水”术经数千年流传发展,历代沿革,有不少别名,如堪舆、形法、地理、青乌、青囊、卜宅、相土、阴阳等,各地流派呈纷,各有所重。
一、引言天津滨海新区位于渤海之滨,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
2006年5月26日,国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给出了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及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2006年~2014年,天津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从1983.6亿元增长到876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5%,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进程和城乡规划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天津滨海新区总体空间布局日渐清晰,“一城双港、三片四区”的空间结构和“东南西北中”的产业布局逐渐得到落实。
“十三五”时期,是天津滨海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也是新区抢抓重大[文章编号]1005-278X (2016)03-0048-04[收稿日期]2016年2月[作者简介]吴建新(1979年~),男,博士,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系统分析。
[摘要]围棋作为古代中国流传至今的一种博弈手段,体现了东方人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瑰宝,其布局与谋篇观,亦可指导城市规划。
“十三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进入城乡建设的关键期,笔者借鉴围棋的哲学思想及布局原理,探索围棋与天津滨海新区空间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围棋的视角解读天津滨海新区空间规划布局。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空间规划布局;围棋;十三五[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吴建新从围棋视角品读天津滨海新区“十三五”空间规划布局战略机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滨海速度”向“滨海效益”转型发展的历史关键时期。
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科学制定空间规划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围屋的特色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魅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围屋作为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发展至今已具备独特的特点与文化象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围屋的特色,并分析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布局与格局围屋建筑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其独特的布局与格局上。
一般而言,围屋建筑的结构呈"人"字型,中轴线上通常设有供奉神明的殿堂、荣宅或厨房。
在中轴线两侧,较为对称地分布着前厅、房间和后院等。
这样的布局在保证屋内各个功能区域互相衔接的同时,也展示了家庭团结和谐的美好寓意。
二、材料与工艺围屋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独特之处。
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木结构的灵活性不仅为整栋建筑提供了坚固的支撑,还赋予了建筑自然而然的姿态和美感。
同时,古代建筑工匠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工艺,如斗拱、彩画和木雕等。
这些工艺技术不仅为围屋增添了艺术气息,还在更高层面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三、空间与环境围屋建筑在空间利用与环境适应上展现出其特色。
传统围屋建筑通常依山而建,以山势作为后盾,融入自然环境。
建筑物通过适当的朝向和窗户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为用户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同时,围屋建筑往往与花园、庭院相结合,营造出优雅的景观和愉悦的居住体验。
四、寓意与象征围屋建筑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在寓意和象征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古人认为"四面皆围"象征家庭圆融的含义,围屋的结构也寓意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聚和家族纽带的价值观。
此外,围屋建筑中经常出现的螭首、石狮等石雕造型,更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符号,以其独特的寓意为居住者带来祥瑞和幸福。
五、传统文化的影响围屋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围屋通过独特的布局和环境融合,将这一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式建筑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特色。
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艺术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式建筑设计理念相关的内容。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式建筑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布局规划和建筑形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共生共荣的目的。
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围合一片开放空间,向外开放的同时又保护了住户的隐私。
建筑布局稳健而谦逊,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气息。
2.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和土,相互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利用五行的相生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区域相互联系,使得整个建筑空间连贯有序;而利用相克关系则可以实现建筑的平衡和破坏。
这种设计理念既使建筑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
3. 阴阳平衡的思想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中还融入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所谓阴阳是指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力量,分别代表着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搭配,追求阴阳平衡的理念。
例如,在建筑中使用明暗对比可以创造出动态和谐的空间感;在颜色上使用相对冷暖的浅深色调搭配,使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4. 动静结合的空间布局中式建筑的空间布局强调动静结合。
建筑内外动静的划分清晰,通常将正屋作为安静的居住区,后院作为安静的休闲区。
同时,设计中也注重动静的转换和过渡,使建筑内外的空间有机地连接起来。
这种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静养身心的思想,又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多样需求。
总的来说,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和动静结合。
这些理念使得中式建筑在形式、功能和理念上与其他建筑风格有所区别,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独特思维。
这也为每一座中式建筑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及艺术理念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技术和深厚的艺术理念,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材料的运用上,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这不仅是因为木材在中国较为丰富,易于获取,更是因为木材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中国古代工匠们通过精湛的榫卯技术,将木材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不用一颗钉子,就能构建出坚固而美观的建筑结构。
这种榫卯结构不仅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还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使得许多古老的木建筑能够历经风雨和地震的考验,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在建筑的布局方面,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中轴线的对称布局。
从宫殿、庙宇到普通的民居,大多遵循着这一原则。
中轴线的对称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秩序和平衡观念,也使得建筑整体显得庄重、规整。
同时,建筑群体的组合也十分讲究,通过院落的层层递进,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节奏感。
在屋顶的设计上,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常见的屋顶形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屋顶的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和遮阳。
而且,屋顶上的装饰构件,如屋脊上的吻兽、瓦当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
这些装饰构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儒家思想强调的“礼”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宫殿建筑的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彰显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而民居建筑则注重家族的秩序和伦理,长辈和晚辈的居住空间有着明确的划分。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也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许多园林建筑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巧妙地布置山水、植物和建筑,营造出自然、宁静的氛围,让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律动。
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欢迎投稿留言交流西方建筑的代表是教堂,中国建筑的代表是宫殿。
前者大部分构建都是石头,而后者则以木结构为主。
教堂越建越高,几乎穷尽了石头材料的极限,而中国宫殿则重视横向的延展,通过群落来展示整体的力量。
教堂的内部空间变幻多端,幽深莫测,宫殿的群落则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教堂让人仰视,宫殿让人置身其中……东西方建筑有太多的不同,从外观、体量到文化内涵和发展逻辑。
我们谈到建筑,往往都是从材质开始的。
比如,石头或木头的柱子、抹灰的墙、瓦的屋顶……材质的质感、色彩、光泽、纹理等都是构成建筑形象美的要素。
对于建筑的形体,我们从组成建筑的点、线、面、体的主从、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对位、节奏、韵律、虚实、明暗、质感、色彩和光影等构图规律入手,从而找到它的规律和风格。
比如埃及金字塔就是一个四锥体,它的四个立面比较简单。
中国佛塔也突出它高耸的形体,欧洲也不乏塔式建筑,但其中的区别在于,中国塔的层层屋檐形成了很多水平线,轮廓饱满而富有张力,后者则一味瘦高,突出升腾之势,显示东西方建筑不同性格特征。
金字塔中国佛塔对于建筑体量来说,不同体量,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但是并不是体量越大越好。
欧洲教堂的体量都大得惊人,而中国建筑单体体量都不大,显示出中国哲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
对于由墙壁、屋顶、地面等建筑合围而成的内部空间,老子有非常经典的说法:“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有人说,空间就是建筑的一切。
这个说法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
空间的大小、形状、方向、开敞或封闭、明亮或黑暗,都可以对情绪产生直接的作用。
中国建筑的形象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梁架主要为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主要用在规模较大的屋宇如殿堂,而后者则多用于民间建筑如厅堂,南方较常见。
抬梁式vs穿斗式中国建筑的形体,有五种基本形式:1、硬山。
两面坡,坡面在山墙处终止;2、悬山。
两面坡,屋面在山墙处外挑。
中国传统建筑历经千年沧桑,有着⾮常深厚的历史积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推敲,形成了其独具特⾊的建筑空间特性,反映着中国⼈民传统的世界观与⾃然观。
概括起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四个⽅⾯:天⼈合⼀、虚实相⽣、时间与空间的⼀体化和建筑与情景的紧密关联。
1 天⼈合⼀ 在传统中国⽂化中,天除了指那些不能⼈为把握的因素外,还指⼈们通过观察所形成的对天象的把握和认识,也包括对⾃然的理解。
天⼈合⼀的观念不仅体现了⼈们努⼒统⼀天的秩序与⼈及社会的秩序,也体现出中国⼈民尊重⾃然、顺应⾃然的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规划上,不仅创造了⼈与天对话的空间,⽽且在设计布局上,也体现了⼈们将宇宙的秩序与⼈的秩序相统⼀的努⼒。
①创造与神灵对话的场所。
⽆论是为皇权服务的皇家建筑,还是百姓⾃建的民间建筑都有许多⼈天对话的场所,这类建筑通常是开放的坛或台的形式。
从西周的封禅台,到孔明的七星坛,再到明清的天坛都是属于这⼀类。
它们直接就是以天穹作为屋顶的。
在开放的空间中直接形成⼈与神的对话场所。
②对天象的附会。
在传统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不仅体现了对⾃然的"序"的应⽤,同时也⼒图将⽇⽉星⾠等天象与建筑统⼀化,故宫之后寝部分就是对⽇⽉星⾠的附会,⽽天坛的布局就是"天圆地⽅"观念的直接反映。
③对观察⾃然天象所得"秩序"的应⽤。
⽆论是陵寝宫殿,还是寺庙民居都体现了⼀定的秩序。
在这种"秩序"思想的影响下,建筑空间就出现了长幼、尊卑、阴阳之分。
所以宫殿⾥有东宫与西宫、住宅中有东厢与西厢,并且将位置与⼈对应起来,住宅中轴线上的主要⽤房是户主所⽤,东厢住⼉⼦,西厢住⼥⼉,不能颠倒。
④对⾃然的尊重与顺应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精神另外⼀个特点就是体现对⾃然的顺应。
在传统⽂化中,⾃然是被看作包含⼈类⾃⾝在内的。
⼈及⼭、⽔、花、草、鱼、⾍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的。
⼈与⾃然其他要素是处于同样层次与地位上的,反映在传统建筑空间上,就是努⼒将建筑活动建⽴在⼈与⾃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
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价值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最为独特和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
受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一、形式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点非常明显,它通常采用木材和泥土等天然材料,以简洁、规整和休闲为设计理念,采用格局和气势的疏密相间来表示空间的层次感。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也注重灵活性和美感,多采用曲线和斗拱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稳定性。
此外,传统建筑还遵循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寓意和符号来表达富有哲学含义的意义和象征性,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崇敬。
二、价值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
传统建筑中隐含着丰富的史学、哲学和艺术元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此外,传统建筑还展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精神风貌。
中国传统建筑还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传统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传统建筑的房屋设计理念、耐久性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为中国地域和气候的环境条件提供了恰当的解决方案。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结构,带有强烈的实用倾向,可以有效地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更好地适应中国复杂的气候条件。
传统建筑的高可持续性使得它们成为当今重要的学习、保护和复杂的对象。
三、文化价值我们还可以从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中看到中国精神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传统建筑内部和外部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如砖雕、木雕、瓦雕等,这些都是中国精神文化的优秀代表。
在传统建筑中,雕刻、纹饰等技艺得到了较高的发展,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呈现我们丰富、深厚的文化根源。
四、自然和谐自然和谐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 20 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
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 5 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 500 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
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
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
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摘要:我国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论在结构还是形式风格上我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有性和完整性。
虽同是东方世界,我国建筑鲜明的特色与日本、韩国等地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因此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我国建筑的材料、构造与装饰,使建筑呈显出丰富多彩的式样,又因民间流传下来的建筑手法常常被采用,使那些带有民间特色的形式传承下来,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一座建筑不论建在哪里,只要看外观就可知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建筑。
构成一个美观又合乎使用功能的空间,是人们的最终目标。
材料的组合过程是经过人们加工制作实现的,人们的思想在制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筑被誉为能够以实物表达人们思想过程的产物。
我国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以群组方式横向为主,对建筑的高度不做过多的要求。
建筑总体主要呈显著横平的线条,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楼阁式佛塔类建筑得以盛行。
也使建筑组群出现横竖结合的立体布局,但除塔类建筑外很少有其他建筑采用这样的布局方式,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在建筑领域彰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形式风格;功能合理;思想过程但凡艺术,尤其是高品质的艺术,其特质就是一个“美”字。
印度的泰戈尔说:“艺术是以美的象征表现人对世界的征服。
”法国的雨果说:“艺术多种用处就多一种美。
”鲁迅说过:“真与美是构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的两大要素。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同时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而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装饰和艺术上。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三大特点——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向性、阴阳的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是闻名世界。
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一样,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与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群体的和谐性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是居民的居住群建筑和谐性的展露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和谐性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融合之美。
可以说“和谐性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谐性大多表达在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故宫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典型案例和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和设计技法与工艺的集中表达。
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
再如,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那么,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表达着皇帝的至尊。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
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
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
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空间与建筑空间环境研究简析生气篇
龙可汉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1999(017)004
【摘要】中国伟大思想宝库成就中,其数一数二者,莫过于“求本之道”而“求本之道”则只要求勿伤其生,可见生之重要要了解,认识,。
保护生,莫过于认识自然,社会,环境存在因素中的生气。
讲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则是上至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做人佑事,做科学,办社会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总页数】7页(P85-91)
【作者】龙可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图式的原型简析 [J], 张润欣
2.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的当代启示 [J], 郝天翊
3.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的当代启示 [J], 郝天翊;
4.简析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J], 严顺玲
5.简析现代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创新 [J], 曾玉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和殿建筑与空间意义的研究太和殿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处重要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
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成以来,太和殿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意义。
从太和殿的建筑形式、美学风格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来看,太和殿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从古代建筑的角度来看,太和殿的建筑形式与其他古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太和殿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间柱式结构,其基本构造由平面构图和梁柱结构组成。
在建筑构造上,太和殿的梁柱数量实在巨大,其中的每一个柱子都承担着独特的功能。
除此之外,太和殿还有着很多的装饰元素,如雕刻和壁画等。
这些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
在美学风格方面,太和殿的特点是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太和殿的整体风格具备“大气磅礴”的特征,远远望去,整座建筑犹如巨兽躺在地上,又如同威风凛凛的宫殿,石柱、玉柱顶天立地,长达74米的大殿无柱支撑,使整个建筑宛如一片空中悬浮的辽阔空间。
此外,太和殿的装饰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金角银边的珍贵楹联、精雕细琢的画栋、彩绘的荷塘月色壁画等,无不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湛技艺。
从文化内涵方面来看,太和殿的意义更为重大。
太和殿是中国皇帝举行重大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皇帝接见群臣的重要地点。
作为中国皇权的象征,太和殿深刻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方式。
在这里,皇帝可以宣告天下大事,发出政令,也可以听取群臣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太和殿也是国家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例如太和殿的柱子上雕刻的图案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如龙、凤、金鱼、云纹等,这些图案和雕刻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德重义、富贵长寿等美好寓意。
除此之外,太和殿也是中国大型建筑之间空间布局和设计的重要代表之一。
太和殿由许多小空间组成,各空间之间又联系紧密,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空间构图。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的产物。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方式、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
传统民居建筑在结构上充分考虑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其建筑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庭院式住宅、楼房等。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非常注重,以木材、砖石、泥土等天然材料为主,既环保又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建筑的布局、装饰到建筑构件和细节的处理,无不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雕花、彩绘、石刻等装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首先,在引言中,将概述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主要的分节。
第一节将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发展的时间和背景环境。
第二节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其中包括建筑形式、结构特点、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中式风格中式风格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
但中式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
现在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
例如,厅里摆一套明清式的红木家具,墙上挂一幅中国山水画等,传统的书房里自然少不了书柜、书案以及文房四宝。
中式风格的客厅具有内蕴的风格,为了舒服,中式的环境中也常常用到沙发,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中式风格这种表现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中揉着古典。
这样就以一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的节奏,显出大家风范,其墙壁上的字画无论数量还是内容都不在多,而在于它所营造的意境。
可以说无论现在的西风如何劲吹,舒缓的意境始终是东方人特有的情怀,因此书法常常是成就这种诗意的最好手段。
这样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任千年的故事顺指间流淌。
中式风格点评: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式风格要点: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
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
中国传统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
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中式风格适合人群:性格沉稳、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中式风格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发挥各种建材的适当性,即使是使用玻璃、金属等现代建材,一样可以表现中式风格。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特色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建筑、园艺、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
它以自然为基础,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追求意境上的美感。
本文将从设计特点、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特点1. 人文关怀: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注重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在空间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它追求舒适、宜人的环境,创造出让人身心愉悦的氛围。
2. 复合式布局:传统园林建筑通常以庭院为基本单位,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
不同的庭院通过连廊、走廊等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3. 四季景观: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注重四季景观的变化,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置,以及景点的设定,展现出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绿草、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韵味。
4. 神秘主义色彩: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常常带有神秘、超凡脱俗的色彩。
通过建筑的布局、雕塑的运用以及陈设品的选择,创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生活的美好。
二、空间布局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着重于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并通过景观元素将这些区域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1. 庭院空间:传统园林建筑通常由多个庭院组成,每个庭院都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功能。
庭院之间通过廊桥、走廊等连通,形成大小不一、布局错落的庭院群。
每个庭院都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感。
2. 水景元素:水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
池塘、流水、水榭等都被巧妙地融入园林设计中,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灵动和生机。
水景元素也与庭院的布局相呼应,让人在漫步园林之中感受到水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 层次感: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空间布局注重层次感的营造。
通过设置高低错落的台阶、高墙、山石等,形成舞台般的效果,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观赏的角度和视野。
层次感的存在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丰富多样,让人在其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惊喜。
三、材料运用1. 木材:传统园林建筑常常采用优质的木材进行建造。
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结构稳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结构稳固和耐久性。
采用木质结构或石结构,常用榫卯连接,通过斗拱、悬山、歇山等结构形式来分担重量,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2. 通风透光:传统建筑注重通风和采光,采用庭院和天井的设计来引入自然光线。
建筑物通常具有大量的窗户和小巧的明间,以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和明亮。
3. 对称平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性和平衡感。
建筑物常常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局。
同时,建筑元素如屋脊、门窗、花纹等也常常采用镜像对称的形式。
4.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传统建筑尊重自然环境,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物通常会依山傍水,借用自然山石、湖泊、河流等元素来增强建筑的景观效果。
5. 注重装饰:传统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的繁复程度。
常用凸起的彩绘门窗、雕刻梁柱、瓦当、彩绘以及各种传统的纹样来装饰建筑物,营造出独特而华丽的视觉效果。
6. 重视室内空间的划分:传统建筑注重室内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区分。
常常通过门的位置、大小、高低来区分不同功能的房间,并利用室内的屏风、镂空窗格等来划分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建筑以结构稳固、通风透光、与自然环境融合、注重对称平衡、重视装饰和室内空间划分等特点为主要特点,展现出中国古代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创造力。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中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中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