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内容及P92例2,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1~3题和教科书P93“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准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空间观点和初步的推理水平。

3.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准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问题。

师:求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其实是求红领巾的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是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学情预设】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师:怎样才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自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师: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

2.分组活动,动手操作。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我们现在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究之前先听清楚操作要求。(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学生4人一小组,展开操作活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学情预设】预设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结合学生的展示,课件演示。

预设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学生上台展示后,课件演示。

预设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推理过程跟前面的基本相同,此时能够直接说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预设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预设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教学提示】

展示交流时,教师结合巡视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情预设】预设1: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沿着两条边的中点连线剪开,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旋转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上台演示,课件表现剪拼过程:

预设2:也是剪拼的方法,在上面剪开的基础上,将上面的小三角形继续沿着高线剪开,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

预设3:折叠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此种方法,就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如果没有学生想到,教师就直接介绍,课件演示折叠过程,然后由学生说出折叠前后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使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动手水平、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分析整理,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到的公式是相同的吗?谁能说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我们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为例,简要说说推导过程。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完善板书。【教学提示】

汇报交流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请其他小组补充、评价,使学生的语言更精准、更规范。从而建立正确表象,理解更深刻。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2。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教师提出书写格式和应注意的地方。

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2”和“底和高要对应”这两个重难点。

2.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答教科书P92“做一做”第1题。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在这个题目中,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仔细观察题目中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小结: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2题。

教师在巡视时要注重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这个知识点。

4.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3题。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会解答吗?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和应注重的要点,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印象。【教学提示】

精准的语言体现的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严谨,更是一种逻辑的体现,是学生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的关键。

【教学提示】

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因为是高年级的学生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应该有收获。

四、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1.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第1题。

师:你理解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识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交通警示标识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识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教育学生要理解交通警示标识,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2.实行爱国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大家仔细阅读教科书P92“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也很了不起!我们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了。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知识的介绍,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协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个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实行的,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逻辑思维水平以及类推水平,渗透转化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于是,教师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节课下来,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很愉快。回顾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的过程。同时,教师精心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他们对

知识的理解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56第二、五、六题。

二、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单位:cm)

五、如图,一种广告牌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4.5m,高是3m。如果给这个广告牌的两面都涂色(两面形状相同),涂色的面积是多少?

六、有一个三角形花圃,底是35m,高是24m。每平方米能种植10株郁金香,这个花圃一共能够种植多少株郁金香?

参考答案

二、14×6÷2=42(cm2)

13×15÷2=97.5(cm2)

2.8×0.6÷2=0.84(cm2)

五、4.5×3÷2×2=13.5(m2)

六、35×24÷2×10=4200(株)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说明

14《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石角镇中心小学桂花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手法,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容。 2.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容,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容,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的总分构段方式,能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手法把景物写具体。运用总分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一处景物。

最新人教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 第六单元《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中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的第二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 习的,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 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灵活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 思考方法,在探索学习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 2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 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 得到发展。 2、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将所研究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 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 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对己有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 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你会算吗?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最新人教版数学 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2)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 教材第62页例3、例4及练习十五第6~8题。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根据三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探索和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一、情境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62页例3情境图。 师: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学生讨论: 师: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师: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 师: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剪一剪:剪出4组纸条(单位:cm)。 (1)6、7、8(2)4、5、9 (3)3、6、10 (4)8、11、11 2.摆一摆: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用剪好的每组3张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2)组和第(3)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第(1)组和第(4)组能摆成三角形。 3.想一想:探究三张纸条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 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请学生独立完成66页练习十五的第7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和7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分数与除法》第二课时教案

第4课时分数与除法(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2)(教材第50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图。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答。 30分米=()米180分钟=()小时 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7÷94÷78÷15 师: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例3。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说一说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 ①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 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7÷10。

③20÷10=2,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 (3)师: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都是用除法算的。) (4)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组内提问,相互解答。 2.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5题。 启发学生分析。 师:这道题把谁与谁比?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看谁的解法好。(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1)从分数定义入手,求月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几分之几。 (2)从倍数关系入手,求月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几分之几,是以地球质量为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51页练习十二第6、7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分数与除法(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即 比较量÷标准量=,得到的商表示的两个数的关系,没有单位名称。教学反思 理解与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应用,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 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应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时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1.认识三角形(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三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深圳坂田立培学校陈开阳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概念讲解;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猜角游戏;第五环节:练习提高;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在课堂上用源于学生收集的图片展开教学,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很好的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的实例,如教师用的三角板、人字架房屋、自行车的大梁、埃及金字塔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 第二环节概念讲解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屋顶框架图,提出问题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斜 梁斜梁 横梁

活动目的: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体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已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能在图中找出三角形的个数.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 活动内容: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任意三角形纸片,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设计的方案并陈述理由. 活动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参与他们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但是并不急于评判他们的答案,而是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自觉思考:能否利用平行线的有关事实说明理由,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团结协作的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理解,从而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教具演示等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师生间民主、互动的学习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各有所获,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 附学生设计验证方法: 第四环节猜角游戏 活动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三角形分类教案

班级学科数学主备人使用人课题三角形分类课型新授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课本22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方法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类活动,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剪下附页3中的图1、课件 学具准备剪下附页3中的图1 教学过程(总第 20 课时)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问题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可以把角分为什么?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完成课本22页的各项要求。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角? 2、从情境图入手。这是什么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三角形一样吗? 3、你能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二)说一说、认一认w W w .X k b 1. c O 1、认识笑笑的分法。笑笑为什么这样分呢? 2、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一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直角,其他两个角是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 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观察第二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钝角,其他两个角是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 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当堂训练

1、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 2、(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4)有两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_____角;直角三角形中必定有一个是_____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必定有一个角是_____角。 4、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不等边三角形()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布置作业课堂练习册第18页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按边分类:等边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

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求是小学刘晖教案 学情分析: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语句理解词语。但深刻的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庐山那美丽的云雾里。 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师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庐山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简笔画勾勒庐山大概轮廓。 师:作者最喜欢什么景色?你从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尤其)——通过重点词知道的。从课题入手(神秘美) 2、引入过渡:是的,庐山景色很美,但庐山的云雾更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板书课题《庐山的云雾》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并通过教师简短的过渡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删除 二、品析课文二三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的美。 (一)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是围绕哪句话讲的?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2、学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第3课时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预设8分钟) 1.计算练习。(第10题) 25×12÷2 122×8÷2 25×(12÷2) 122×(8÷2) 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 2.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提醒:第三幅图,你为什么会上当?怎么改就可以了? →点拨: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3.量一量、再计算。 32 18 46 4 5

(1)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第12题) (2)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第15题) 提示:量的时候要量哪些数据?(取整厘米数)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组长分工,1人负责把红领巾的边拉直,1人度量,1人记录。 (2)想一想,可以怎样量出红领巾的高? (3)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小组围绕导学单展开测量活动,再算出红领巾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优化结构(预设11分钟) 1.画一画。(第11题) 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一个格子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画完后请把底和高的长度标出来。 导学单(时间:5分钟) 2.汇报交流画法。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总结写出公式,加以还原: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高=三角形的面积×2 =9×2 =18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 t t p : / / w w w . l s p j y . c o m 提醒:分析学生列举的几种方法。 (1)注意有序思考。 (2)注意特殊形状:底2厘米,高9厘米;底1厘米,高18厘米(横着画)2.说一说。(第16、17题)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 交流内容 1. 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点拨方法和解答疑惑。 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的方法。 补充:还可以把每个涂色三角形进行分割,也能证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引导:1.求出底和高。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相当于求谁的面积?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章三角形 3.1.1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教材重点和难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三角关系 〖教学设计〗 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屏幕显示自拍照片:学校篮球架,建筑工地塔式吊车,加油站大跨度屋顶等。) 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二)得出三角形定义 屏幕显示三角形: 图1 (教师首先用三角板演示把三角板摆在空间任一位置,三角

形始终在同一平面内,渗透: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平面。然后,让学生操作,感受“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后组成的图形一定在同一平面上,因而不必增加“在同一平面内”的条件。) (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有关概念 (四)主动建构 1.探索活动 请同学们动手做做,同桌也可以合作,互相讨论并说说你推出结论的过程(师巡)。 2.展示探索结果 哪位同学拼得了?请把你的拼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并说说你的推理。 (展示图1)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两直线a∥b,再由同旁内角互补得三内角和为180°。 图1 图2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多媒体显示)。 按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的方法(显示分类表)。

2020春四年级数学下册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第2课时三角形分类教案-精品

第2课时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三角形分类活动,认识并识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按角、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 老师:图中的各角分别是什么角? 学生自由说一说。 2.课件演示:连接角的两条边的另两点,形成三角形。 老师揭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分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老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后汇报,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 (1)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类。 (2)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分类。 老师引导活动:请同学们剪下附页3中的图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试着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2.按角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主题图。 提问:组成船的三角形的各个角都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预测:三角形①和②里都有一个直角,另外两个是锐角;三角形③④⑤里三个角都是锐角;三角形⑥⑦⑧⑨里有一个角是钝角,其他两个角都是锐角…… 老师追问:根据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怎么对它们进行分类? ①和②是一类,都有一个直角;③④⑤是一类,三个角都是锐角;⑥⑦⑧⑨是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 老师归纳,明确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提问:每一类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第2课时 分数与除法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忽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4.1 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教案

一、情境导入 (三兄弟之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村庄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他们非常团结,有一天,老三不高兴了,对老大说“凭什么你的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要被拆散,围不起来了!”“为什么呢?”老二、老三纳闷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 【类型一】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已知,如图,D是△ABC中BC边延长线上一点,F为AB上一点,直线FD交AC于E,∠DFB=90°,∠A=46°,∠D=50°.求∠ACB的度数. 解析:在△DFB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B的度数,再在△ABC中求∠ACB的度数即可. 解:在△DFB中,∵∠DFB=90°,∠D=50°,∠DFB+∠D+∠B=180°,∴∠B=40°.在△ABC 中,∵∠A=46°,∠B=40°,∴∠ACB=180°-∠A-∠B=94°. 方法总结:求三角形的内角,必然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关,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图形特点,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类型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无法判定 解析:设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x,2x,3x,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x+2x +3x=180°,解得x=30°,∴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即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可从角的大小来判断,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及角之间的关系列出相关方程式求解即可. 探究点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如图,CE⊥AF,垂足为E,CE与BF相交于点D,∠F=40°,∠C=30°,求∠EDF、∠DBC 的度数. 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求出∠EDF,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C +∠DBC=∠F+∠DEF,然后求解即可. 解:∵CE⊥AF,∴∠DEF=90°,∴∠EDF=90°-∠F=90°-40°=50°.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C+∠DBC+∠CDB=∠F+∠DEF+∠EDF,又∵∠CDB=∠EDF,∴30°+∠DBC=40°+90°,∴∠DBC=100°.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三角形的分类课时练习A卷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三角形的分类课时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2019·孝感) 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A .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B . 31名生日在7月的学生中一定有2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C . 同一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速度比是1:12 D . 某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50°,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 (2分)(2020·邵阳模拟)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度数是30度,其余两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 . 锐角 B . 直角 C . 钝角 3. (2分) (2019四下·顺义期末) 三角板上最大的角是()。 A . 锐角 B . 直角 C . 钝角 D . 平角 4. (2分)(2019·泉州)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4,下面符合这一要求的三角形是()。

A . B . C . D . 5. (2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是1:2:5,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 . 锐角 B . 直角 C . 钝角 6.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图中的三角形都被长方形遮住了一部分,其中一定为锐角三角形的是()。 A . B . C . D . 7. (2分) (2016四下·岑溪期中)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为95°,25°,60°,这个三角形是() A . 锐角三角形 B . 直角三角形

8. (2分)在一个三角形中,其中两角之和是130°,另一个角是()。 A . 30° B . 40° C . 50° 9. (2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互相垂直的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 A . 3厘米和4厘米 B . 3厘米和5厘米 C . 4厘米和5厘米 10. (2分)(2012·黄冈) 根据左面的图形,请你判断被遮挡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A . 锐角 B . 钝角 C . 直角 D . 无法判断 11. (2分) (2020六上·嘉陵期末) 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3:5的三角形是() A . 锐角三角形 B . 直角三角形 C . 钝角三角形 D . 不能确定 12. (2分)(2019·岳麓) 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的比是1:3:5,这个三角形是() A . 锐角三角形

庐山的云雾 第二课时

编号:08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进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

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优质教案.doc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3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1~92例2及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3.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演示推导过程)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二、互动新授 l.谈话: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佩带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要怎样解决呢?(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追问: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猜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2.请每个小组拿出三角形学具,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每组都有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师提出操作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并思考: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这里不让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案

7.4 认识三角形(一) 课题7.4 认识三角形(一)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进行 分类,掌握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分 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会,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教学难点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形式教学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教具准备投影仪辅助教学、选取长度不等的纸条 教学过程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设境引入同学们,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实物里含有三角 形? 1 结合这些图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三角形的 定义吗? 2 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分类,你还记得 分类方法吗? 思考 交流 通过身边 的事物及学生 小学所掌握的 知识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 二、 概念教学1 三角形的定义: 2 三角形的表示: (1)顶点是A、B、C的三角形可记作“△ABC” (2)∠A所对的边BC也可用a表示 3 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2)按边分类 练习:教材P24 议一议 观察思考 合作探究 在学生以往 对三角形的了 解的基础上,让 学生进一步理 解三角形的概 念及其分类A B C c a b

P26 练习1 三、探索研究1动手操作: 准备5张纸条,长度分别为3cm、4cm、5cm、 6cm、9cm,任意取出3张纸条首尾相接搭三角形, 并填写下表: 选择的长度 能否搭出三角形 示意图 能不能 步骤一:学生小组讨论纸条长度的选择有哪些情 况? 步骤二:学生动手操作,试一试自己找出的几种情 况是否都能搭成三角形 步骤三:各小组总结本组观察、讨论后的结果: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学会应用; (1)下列线段中,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2,4,5(B)18,9,8 (C)6,8,8(D)7,10,15 (2)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可以构成等腰三角 形的是() (A)1cm、2cm、3cm (B)2cm、 2cm、 1cm (C)1cm、3cm、1cm(D)2cm、 2cm、 5cm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10, 则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 (4)有长度分别为2cm、 3cm、 4cm和5cm 的4根小木棒,任取其中3根,你可以搭出几种 不同的三角形? 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自己 动手操作找出 构成三角形的 几种情况,发现 规律,加深对结 论的理解

第2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第2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教材63~64页例5、“做一做”及第65~66页练习十五第4、5、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卡片。 卷^甑字12帀呈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并给它们分类, 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新课讲授】 教学例5 知识点:三角形的分类 1.先想一想按角分类怎样分? 自己先试着分,然后再6人小组交流。

小组讨论汇报: (1)按角分: 按锐角个数分:把有三个锐角的放在一起,有两个锐角的放在一起,分成两 按有没有直角分:有一个直角的放在一起,没有直角的放在一起。 (2)出示三角形关系图 (3)出示三角形关系表 2.按边分的: (1)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按下列标准分类: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三角形按照边的长度不一,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出示三角形关系表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就叫等腰三角形。在这些等腰三角形里,好像有一个三角形长得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小结:红领巾是等腰三角形,交通标志牌是等边三角形……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分别测量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个别指导。 提问: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汇报。 小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度。 【课堂作业】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 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 (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3) 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4) 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2.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20°,其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3.按要求把序号填入相应的圈内 4.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美轮美奂的写景散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根据上下文,联系绳或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手法,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的总分构段方式,能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手法把景物写具体。运用总分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一处景物。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诵读《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引导学生积累,并将注意力指向“庐山”,自然导入本课的学习。)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2.学生齐读课题——庐山的云雾 3. 学生认读词语。 第一组:幽谷瀑布流连忘返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内容及P92例2,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1~3题和教科书P93“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准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空间观点和初步的推理水平。 3.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准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问题。 师:求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其实是求红领巾的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是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学情预设】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师:怎样才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自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师: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 2.分组活动,动手操作。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我们现在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究之前先听清楚操作要求。(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学生4人一小组,展开操作活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学情预设】预设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结合学生的展示,课件演示。 预设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学生上台展示后,课件演示。 预设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推理过程跟前面的基本相同,此时能够直接说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预设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预设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教学提示】 展示交流时,教师结合巡视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