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2024乳腺癌常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又叫做抗激素治疗,主要是调控患者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阻止癌细胞接触和利用那些它们生长所需的天然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01内分泌治疗适应症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HR)阳性的乳腺癌,具体包括HR阳性HER-2阳性、HR阳性HER-2阴性,后者在乳腺癌亚型占比为60%-70%β其中HR 可分为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两种,有一种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阈值≥1%即为HR阳性,其中ER阳性比例1%-10%判读为弱阳性,但有争议的一点是阳性比例在这个区间时,内分泌治疗获益较小。
表1:2023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ER结果判读02分子分型根据HR和HER-2的不同,将乳腺癌分为四个亚型,其中内分泌型乳腺癌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A型比B型对内分泌治疗更敏感,应用内分泌药物疗效更好,但化疗药物获益低。
二者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PR的表达,因为PR是重要的乳腺癌预后指标,CSCO乳腺癌指南将PR20%阳性作为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的临界值;二是Ki-67的表达,它是一种细胞增殖指数,数值越大,就代表细胞增殖快,恶性程度高,预后越差。
它作为一个持续变化的生物标志物,可根据其数值判断是否辅助化疗。
一般认为LuminalB的高表达为Ki-67≥30%,LuminalA的低表达为≤14%o表2:2023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分子分型HER-2阳性(HR阳性)++任何任何03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01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表3: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女性绝经前的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70%以上来自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前体经芳香化酶作用而生成。
绝经后乳腺癌的癌组织中雌激素主要有癌组织和癌周组织分泌,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通过抑制癌组织中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雌激素水平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中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专家共识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对女性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内分泌治疗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为了进一步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水平,中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专家们共同发表了一份共识。
内分泌治疗指的是通过调节雌激素对癌细胞的作用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乳腺癌中约70%的患者具有雌激素受体阳性(ER+)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PR+)的表达,这意味着内分泌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共识中,专家们明确指出内分泌治疗适用于乳腺癌患者的不同阶段。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可以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
一般情况下,使用内分泌治疗可以有效减小肿瘤的大小,提升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并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与化疗相比,内分泌治疗具有更少的毒副作用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了许多患者的青睐。
根据共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雌激素调节剂(SERMs)、氨基膦酸盐(AI)和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s)。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特点,专家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共识还强调了内分泌治疗中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同个体对于内分泌治疗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基因型、年龄、病理特征和其他临床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此外,内分泌治疗的持续时间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充分发挥治疗的效果。
共识还对内分泌治疗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烧心感和关节痛等。
因此,在进行内分泌治疗之前,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这些不良反应。
最后,共识提出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引入到内分泌治疗中,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绝经的判断标准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判断患者是否绝经是内分泌治疗的前提,绝经是卵巢功能衰竭的表现,停经并不能说明患者已达绝经,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中国绝经共识,该共识适用于我国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治疗时或药物治疗前并未达到停经的状态,在接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中或过程后月经不再来潮者。
下面介绍中国绝经判断标准。
子宫完整的患者1、年龄≥50岁,化疗后或在服用SERM药物(选择性激素受体调节剂)期间闭经至少12个月,且雌二醇(E2)及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连续测定至少三次均达到绝经后水平者2、年龄在45-50岁,化疗后或在服用SERM药物(选择性激素受体调节剂)期间闭经至少24个月,且雌二醇(E2)及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连续测定至少三次均达到绝经后水平者3、年龄小于45岁者由于卵巢功能恢复的概率较大,原则上不适用本标准上述标准中年龄可参考患者家族女性平均停经年龄作出个例调整子宫不完整或子宫切除的患者1、年龄≥50岁,化疗后满一年,且一年内至少连续三次测定雌二醇(E2)及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达到绝经后水平2、年龄在45-50岁,化疗后满两年,且两年内至少连续三次测定雌二醇(E2)及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达到绝经后水平3、年龄小于45岁者由于卵巢功能恢复的概率较大,原则上不适用本标准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建议根据以下判断标准判断其是否为永久性停经(绝经):⑴年龄≥50岁,化疗后或在服用SERM药物期间闭经至少12个月,且E2及FSH水平连续测定至少3次均达到绝经后水平者。
⑵年龄在45~50岁,化疗后或在服用SERM药物期间闭经至少24个月,且E2及FSH水平连续测定至少3次均达到绝经后水平者。
⑶年龄<45岁者,由于卵巢功能恢复的概率较大,原则上不适用本标准。
⑷上述标准中,年龄可参考患者家族女性平均停经年龄做出个例调整。
部分患者可能在接受乳腺癌治疗前因各种原因导致子宫不完整或子宫切除,而卵巢尚保留,这类患者虽然不能来月经来潮,但其卵巢仍然能够分泌雌激素。
第五版乳腺WHO 神经内分泌篇神经内分泌肿瘤:总论1963年,Feyter和Hartmann首次在粘液性癌中描述了乳腺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基于银染色阳性而判断这是一种形态类似于肠道类癌的浸润性癌。
1977年发表了第一例题目为“乳腺原发类癌”的系列报道。
且电子显微镜和改良银染色证实神经内分泌颗粒的存在,这些病例被称为嗜银性癌【98】。
随后,在1985年证实了嗜铬粒蛋白A(CgA)染色阳性【257】,这些为乳腺癌产生神经多肽提供了证据。
第三版(2003年卷《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中认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独特的实体,并根据Sapino等人【1824】的标准定义。
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被定义为上皮源性肿瘤,形态类似胃肠道和肺的NETs,在至少50%的侵袭性肿瘤细胞群中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特别是Syn及CgA)。
在2012年第四版乳腺WHO分类中,神经内分泌癌(NECs)被归类为具有“神经内分泌癌特征的癌”,其组织学形态与胃肠道和肺的NETs相似,且表达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标记。
在第四版WHO分类中,乳腺NETs主要分为两大类:(1)NETs,分化较好,包括低级别和中级别肿瘤。
(2)NECs,差分化/小细胞癌,基于描述,这些肿瘤包括小细胞癌NEC(SCNEC)而不包括大细胞NEC(LCNEC)。
这种分类也承认了第三类乳腺癌的存在,包括一系列有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乳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癌子集,还包括非特殊型(no special type,NST)乳腺癌、实性乳头状癌以及粘液腺癌富于细胞型。
所以,在区分1级或2级乳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与NETs标准不甚清楚。
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WHO的一份专家共识声明中【1764】,建议采用“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一词,涵盖所有具有主要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肿瘤类别,包括分化好及分化差形态。
形态学以及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的表达被认为是关键特征。
中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专家共识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明确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规范治疗过程,中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专家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适用于以下类型的患者:1. 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该类型的患者约占乳腺癌患者的70-80%,对内分泌治疗较为敏感,预后相对较好;2. 经前绝经期女性:由于经前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较低,内分泌治疗常常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3. 术后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减少肿瘤的复发风险;4. 合并其他疾病或禁忌手术的患者:基于其个体情况,内分泌治疗可以成为替代手术的有效选择。
二、内分泌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干扰雌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通过调整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来抑制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生长;2. 雌激素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雌激素的合成过程,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水平,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3. 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用于经前绝经期女性乳腺癌的治疗,通过抑制孕激素对肿瘤生长的促进作用。
三、内分泌治疗的剂量和疗程内分泌治疗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原则如下:1. 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并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2. 疗程:内分泌治疗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期间需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延长或调整治疗疗程。
四、内分泌治疗的预防和处理副作用内分泌治疗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出现,预防和处理这些副作用对于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预防骨质疏松和乳腺癌相关关节炎:通过补充钙、维生素D和规范的运动等方法来预防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的发生;2. 管理更年期综合征:尽可能通过非药物干预控制更年期症状,如规律生活作息、科学饮食等;3. 预防心血管疾病:应定期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遵循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4. 注意皮肤护理:内分泌治疗常伴有皮肤干燥和瘙痒等症状,定期对皮肤进行保湿和护理;5. 定期随访:对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情况的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作者:曾春亚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死亡率则呈下降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
本文就关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行综述,探讨了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策略的进展。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乳腺癌(breast cancer)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世界各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了女性的健康。
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内分泌治疗,即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目前新药芙仕得在我国上市,用于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或是在抗雌激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后(包括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
因此,正确把握乳腺癌的治疗策略,掌握最新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将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历史及特点1.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历史1896年Beat son首先报道的3例绝经前晚期乳腺癌,在切除双侧卵巢后,2例肿瘤明显缩小,从此开始了关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成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效果不那么理想,治疗多是晚期乳腺癌病人的姑息治疗。
直到1971年,第一个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研制成功,成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
随着雌激素、孕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的深入研究,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已经从缺乏针对性的治疗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依赖激素受体状况来指导临床各期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模式。
直到今天,内分泌药物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
1.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特点传统化疗治疗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肿瘤复制,杀死肿瘤细胞。
这种做法对正常细胞有杀伤,副作用大,疗效一般是1~2周起效,而缓解期内短常需要升白、止吐等支持治疗,并且治疗费用较高。
但内分泌治疗与化疗的比较,没有明显的血液、肝功等的毒副反应,只是改变了肿瘤内环境,抑制其生长,对正常组织不引起明显损害,患者可以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中位缓解期可达l2-18个月,而化疗为6-8个月,仅少数能超过12个月,并且缓解期内也不需要升白、止吐等支持治疗;口服药可以长期使用,治疗方便,医疗费用更经济;内分泌治疗交叉耐药现象少,复发的病人用第二线内分泌药物治疗仍有效;患者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后不仅不良反应轻,而且还可以较为可观地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协和粉红花园(转载)粉红宝典--内分泌治疗篇内分泌治疗指征是否需要做内分泌治疗是根据病理报告决定的:1. 受体理性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病理报告中ER、PR 均为阳性或其中一个阳性即为受体阳性。
ER(+),PR(+) ER(+),PR(-) ER(-),PR(+)2. 在受体阳性的前提下,选择何种内分泌治疗药物则与月经状态及病情有关。
绝经前的女性只能选择抗雌激素制剂,如三苯氧胺、枢瑞、法乐通,部分绝经前高危患者可以采用诺雷得联合抗雌激素制剂或诺雷得联合A1类。
绝经后的女性首选A1类药物,即芳香化酶抑制(灭活)剂,如果曲唑(弗隆)、阿那曲唑(瑞宁得)、依西美坦(阿诺新),如果因为经济原因或骨质严重疏松也可选用抗雌激素制剂。
围绝经期患者如手术时尚末绝经,可以先选用抗雌激素制剂2-3年,确认绝经后,换用A1类药物。
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及副作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喜欢仔细研究说明书,看到各种副作用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不敢用药,其实,这是一个利弊的问题,药物对患者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弊处。
就以内分泌治疗药物来讲,大型国际临床试验表明,内分泌治疗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40%,而副作用的发生率只有1-2%,并且通过严密监测都是可以处理的。
内分泌治疗开药流程1. 首次开药:主刀医生或医生会根据病理报告及患者月经状态决定是否用内分泌治疗及用何种药物。
2. 服药开始时间:不需化疗的患者,术后第一次复查时主刀医生就会开出药物,可以开始服用,化疗的患者,在化疗结束时医生会开出药物,化疗结束后两周即可开始服用,与放疗、靶向治疗可以同时进行。
3. 开药门诊:为方便患者,我科每周五上午9点-11点设开药门诊,当天先到诊室排队领取预约号,到门诊楼挂号后再回来排队开药。
温馨提示:建议当天交费,就诊卡处方自开出时间起保留32小时,错过这个期限可能导致卡内处方消失,以致无法取药,需重新挂号开药。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
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其中进展期乳腺癌(ABC)患者的比例不在少数。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治疗进展期乳腺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特地制定了《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指南》的内容和特点,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该《指南》提出一些建议。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是为了提高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制定的。
该《指南》由国内权威的乳腺肿瘤专家共同讨论和制定,包含了关于进展期乳腺癌的病理学、临床诊断、治疗策略和随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它强调了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要求医生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诊疗服务;它引进了国外最新的乳腺癌治疗理念和技术,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更符合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它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倡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指南》中,专家们针对进展期乳腺癌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推荐意见。
其中包括:(1)对于ABC患者,推荐使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包括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和医学影像科等;(2)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临床分期、身体状况和生育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3)对于需要接受化疗的患者,推荐使用包括紫杉类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博西尼等在内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4)在放疗方面,推荐使用精准放疗技术和设备,如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5)在内分泌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ER/PR状态和病情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他莫昔芬、来曲唑、依西美坦等内分泌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指南推荐外,《指南》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以下建议:(1)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其病情和需求,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依从性;(2)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合理选择治疗手段和药物,尽可能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在放疗和化疗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ER/PR状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乳腺癌的激素治疗方法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
其中,激素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日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激素治疗方法,包括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具体的药物选择以及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
1.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细胞上表达雌激素受体(ER)的一种类型。
此类型乳腺癌对雌激素的依赖性较高,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可以极大地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抑制雌激素的生物活性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1)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地非那醇、托瑞米费;(2)雌激素合成抑制剂,如芳香化酶抑制剂;(3)选择性雌激素降解剂,如贝那普利。
2. 具体的药物选择2.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地非那醇和托瑞米费是常用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它们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止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的结合,从而抑制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2.2 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阿那曲唑和依那司他。
它们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这些药物适用于更年期后的乳腺癌患者,尤其是绝经后乳腺癌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和关节痛等不良反应,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测。
2.3 选择性雌激素降解剂贝那普利是目前唯一一种被批准用于乳腺癌激素治疗的选择性雌激素降解剂。
它可以通过抑制雌激素的合成和降解来减少体内雌激素的合成和降解,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贝那普利在早期和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3. 治疗效果评估对于接受激素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需要定期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
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
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内分泌治疗主要针对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干扰雌激素对
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复发的目的。
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雌激素
受体拮抗剂。
其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他莫昔芬、环磷酰胺和阿那曲唑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雌激素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的一部分,可以在手术、放疗或化疗后进行,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而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常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内分泌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分型,综合考虑患
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分子分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外,内分泌治疗还可以结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
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整体方案。
这种综合治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总的来说,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内分泌治疗会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晚期乳癌患者,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即使有内脏转移,如果没有症状,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ER和PR阴性的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内分泌治疗,尤其是对软组织转移和/或以骨转移的患者。
此外,临床中ER和PR状态也可能为假阴性,且有些患者原发灶与转移灶的激素受体情况也可能不同。
因此对于ER和PR阴性,仅有骨转移或软组织转移的复发转移患者,也可以考虑严格疗效评价和病情监控下试用一次内分泌治疗。
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后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复发乳腺癌的首选一线治疗。
对未接受抗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前患者,初始治疗可以是抗雌激素单药治疗,或有效的卵巢功能抑制后加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卵巢功能抑制可以采取外科切除,或应用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拮抗剂。
绝经前抗雌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首选二线治疗方案是卵巢功能抑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
复发转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可以选择的药物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托瑞米芬和氟维司群)和孕激素类药物(醋酸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
内分泌药物的选择原则主要遵循:1、不重复使用辅助治疗阶段治疗失败的药物;2、他莫昔芬治疗失败的绝经后患者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3、绝经前乳癌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或卵巢功能有效抑制治疗基础上,遵循绝经后患者内分泌治疗原则;4、芳香化酶抑制剂失败的可选择孕激素治疗或氟维司群;5、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或来曲唑)治疗失败可选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孕激素或氟维司群;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可选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孕激素或氟维司群。
6、既往未曾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者仍可选择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
抗雌激素药物氟维司群是激素受体阳性、抗雌激素或芳香化酶抑制剂经治再次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选择用药之一。
对于在既往的他莫昔芬治疗中疾病进展的患者,氟维司群与阿那曲唑有效率相似,但缓解持续时间更长。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共识
江泽飞徐兵河宋三泰孙燕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全身治疗手段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三苯氧胺的问世成为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新的里程碑,90年代,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问世则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005年1月2日,我国北方部分从事乳腺癌临床工作的专家,根据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参考乳腺癌治疗的国际指南,就内分泌在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术前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基本共识,由执笔者整理成文。
一、复发转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治疗目的应该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复发转移乳腺癌是否选择内分泌治疗,要考虑患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状况、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是否缓慢。
原则上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患者应首选化疗,而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1、进展缓慢复发转移乳腺癌的特点:
1.原发和(或)复发转移灶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阳性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
2.术后无病生存期较长;如术后2年以后出现复发转移;
3.仅有软组织和骨转移,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移,如非弥散性的肺转移和肝转移,肿瘤负荷不大,不危及生命的其他内脏转移。
2、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概念,.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是基于患者可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的角度提出来的,以界定哪些患者适合内分泌治疗,满足下列条件中一条或数条的患者有可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
1.原发灶和(或)复发转移灶ER和(或)PR阳性;
2.老年患者;
3.术后无病间期较长;
4.既往内分泌治疗曾获益。
3、复发转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原则: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强烈化疗,以便在控制疾病进展的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2).激素受体阳性、进展缓慢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绝经后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绝经前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性卵巢去势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
(3).首选化疗的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在化疗无效,肿瘤未控的治疗间隙,或患者任何原因不能耐受继续化疗时,应及时给予内分泌治疗。
激素受体不明或既往检测阴性的患者,也应该通过测定新近出现复发病灶,或重新测定以往病灶受体结果,争取内分泌治疗的机会。
(4).在治疗阶段,严格疗效评价标准,本着&ldquo;效不更方,无效必改&rdquo;的原则。
在每次治疗失败后,都提倡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合理的序贯使用。
疾病发展相对缓慢阶段可以序贯应用不同类型的内分泌药物。
(5).治疗后,晚期患者疾病长期保持稳定应视为临床获益,因为持续稳定6个月以上的患者,生存期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相同。
基于内分泌治疗更适合长期用药的特点,应该尽量延长治疗用药时间,尽可能用到疾病进展,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4、药物选择:对于绝经后复发转移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首选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
剂,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
在复发转移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中,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明显优于三苯氧胺,在三苯氧胺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二线治疗中,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比甲地孕酮更有效。
绝经前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应首选化疗,适合或需要内分泌治疗时,可以采取药物性卵巢去势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
一般认为,绝经的判定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年龄≥60岁;
(2)年龄在45-60岁之间,自然停经1年以上;
(3)双侧卵巢切除后;
(4)双侧卵巢放疗去势后。
以下情况需要根据血雌激素(E2),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判断患者是否达到了绝经后水平:
(1)年龄在45-60岁之间,自然停经不足一年;
(2)45岁以下,因化疗等其他原因停经;
(3)曾接受单纯子宫切除术而保留卵巢。
但应注意,有时患者的血激素水平会因化疗发生暂时的改变,所以判定这部分患者是否绝经应慎重,需要动态监测激素水平。
复发转移乳腺癌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后,可以考虑化疗。
适合继续采用内分泌治疗时,可以选择孕激素、或选择性ER调节剂氟维司群。
鉴于目前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失活)剂之间不存在交叉耐药的证据不足,当某一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后,选择另一个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时应慎重。
除对绝经前患者,目前大多数专家不主张不同类别内分泌药物之间联合应用,因为尚无临床试验的证据表明联合用药比单药治疗效果更好。
内分泌治疗药物和化疗药物合用是否提高疗效尚无定论,尽管有三苯氧胺联合化疗可能逆转化疗耐药的实验和小样本临床研究报告,但目前并不主张内分泌药物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还没有它们与化疗药物合用的成功经验。
孕激素可以改善转移晚期乳癌患者一般状况,与化疗药物合用可以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二、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以作为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术前治疗的另一选择,尤其是不适合化疗的老年患者,可经过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缩小肿瘤后,再考虑手术切除。
术前内分泌治疗有效的患者,手术后可以采用同样的药物作为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绝经后患者的新辅助治疗,疗效优于三苯氧胺来。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治疗疗程,根据1-2个月治疗后的疗效确定,肿瘤缩小的患者可以在3-4个月治疗后考虑手术,也可以治疗4-6个月后再手术。
目前,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原因在于,那些需要术前治疗的局部晚期患者,如果采用新辅助化疗,只需明确病理诊断就可以开始,而且一线联合化疗的有效率较高。
而采用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则需要等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检测结果,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不适于选用内分泌治疗,而中国妇女激素受体阳性率仅为50%左右。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保险覆盖到更多的老年患者,以及医患双方对内分泌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会更加广泛。
三、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三苯氧胺是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目前,关于三苯氧胺在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有以下基本共识:
1.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决定因素为激素受体状况,ER阳性者效果最好,部分ER阴性但PR阳性的患者也可以使用三苯氧胺;
2.三苯氧胺合适的服药时间为5年,再延长用药时间不能提高疗效;
3.三苯氧胺的疗效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绝经前后均可使用;
4.服用三苯氧胺能显著降低ER阳性患者对侧乳腺癌的风险。
5.长期服用三苯氧胺将明显增加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6.ER阳性患者化疗后加三苯氧胺,比单用化疗或单用三苯氧胺效果好,且化疗后序贯合用三苯氧胺的效果优于同时合用。
三苯氧胺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代表性药物,不良反应比化疗药物明显轻,多数患者和健康妇女均可耐受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三苯氧胺连续治疗。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纳差、恶心、腹泻、出汗、体重增加和静脉血栓。
鉴于三苯氧胺已广泛用于临床,且有健康妇女作为预防用药,所以要警惕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少见但重要的不良反应。
如眼毒性、增加血栓形成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对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优于三苯氧胺。
绝经后患者不同阶段加用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效优于单用三苯氧胺5年。
对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术后单纯辅助化疗疗效不够,再加上卵巢去势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各种卵巢去势方法中,卵巢切除术的优点是彻底阻断卵巢来源的雌激素,缺点是手术创伤及不可逆性;放疗卵巢去势的缺点是所需时间较长,阻断卵巢功能可能不完全,也有可能造成毗邻器官的放射损伤;药物性卵巢去势,克服了手术和放疗去势的缺点,且安全有效,符合保证疗效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现代乳腺癌治疗原则,更能为众多年轻患者所接受。
药物性卵巢去势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疗效明确。
对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性卵巢去势与CMF方案(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化疗等效,而在标准化疗后再加卵巢去势是否提高疗效尚无结论。
对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以选择:
(1)术后5年阿那曲唑或来曲唑。
(2)三苯氧胺2-3年后,再序贯使用2~3年依西美坦或阿那曲唑;三苯氧胺5年后,再加用来曲唑5年。
(3)不能承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仍然可以用三苯氧胺5年。
对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先给予三苯氧胺2~3年,届时再根据患者的月经状况以及是否有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参照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原则,决定是继续三苯氧胺,还是改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药物性卵巢去势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