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轴承简介(1)
- 格式:doc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10
检索作业自动化学院11级研究生朱剑题目:磁力轴承的发展及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磁力轴承是利用电磁力使转子稳定悬浮起来且轴心位置可以由控制系统控制的一种新型轴承, 是集机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磁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为其无摩擦磨损、无需润滑、转速高、寿命长等优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振动控制是振动工程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分支, 可分为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两类。
被动控制由于不需外界能源, 装置结构简单, 许多场合下减振效果与可靠性较好, 已经获得广泛应用。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人们对振动环境、产品与结构振动特性越来越高的要求, 被动控制已难以满足要求。
振动主动控制是指在振动控制过程中, 根据所检测到的振动信号, 应用一定的控制策略, 经过实时计算, 通过控制器和执行机构对控制目标施加一定的影响, 达到抑制或消除振动的目的。
磁力轴承技术除了在转子支承方面的应用外,也广泛地应用于转子振动的主动控制, 将锥形磁力轴承用于转子振动的主动控制, 是锥形磁力轴承的新应用, 也是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一种新方法。
磁力轴承也称电磁轴承或磁悬浮轴承, 是利用磁力的作用使转轴悬浮在空间特定位置, 实现传统轴承的作用, 但它避免了转子与轴承的直接接触。
磁力轴承系统由转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四大部分组成, 其中执行器包括电磁铁和功率放大器两部分。
电磁铁绕组具有电流I0, 它对转子产生的吸力和转子的重力以及转子负载相平衡, 转子处于悬浮的平衡位置, 这个位置也称为参考位置。
假设在参考位置上, 转子受到一个向下的扰动,就会偏离其参考位置向下运动, 此时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其参考位置的位移, 控制器将检测到的位移变换成控制信号, 功率放大器再将这一控制信号转换成控制电流, 相对于参考位置,此时的控制电流由I0 增加到I0 + i, 因此电磁铁的磁力变大了, 从而驱动转子返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轴向磁力轴承结构综述
方康平;胡业发;吴华春;李强;胡佳成
【期刊名称】《轴承》
【年(卷),期】2024()1
【摘要】按照悬浮力的产生方式将轴向磁力轴承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混合型,主动型的优点是能够产生可控电磁力,被动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混合型兼顾了主动型和被动型的特点。
在研究同心单环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具备冗余性的同心多环冗余结构及叠片式冗余结构,从电磁力角度看,整体式同心双环结构优于同心三环结构,叠片式六环结构优于叠片式四环结构和叠片式八环结构。
最后,对轴向磁力轴承在结构、控制及工业应用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轴向磁力轴承的结构应当朝着更具备冗余性和重构能力的方向优化。
【总页数】9页(P19-27)
【作者】方康平;胡业发;吴华春;李强;胡佳成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北省磁悬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33.31;TH122
【相关文献】
1.轴向磁力轴承的结构优化设计
2.轴向放置轴向磁化的多个永磁环轴承轴向磁力研究
3.一种轴向磁力轴承定子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
4.飞轮系统轴向磁力轴承永磁体结构设计及优化
5.基于Ansoft飞轮轴向磁力轴承结构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动磁轴承技术课程作业姓名:程兆亮学号:201012608磁悬浮轴承原理与应用摘要:磁悬浮轴承也称电磁轴承或磁力轴承,是利用磁场力将轴承无机械摩擦、无润滑地悬浮在空间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
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 近年来对其研究颇为重视。
又因为磁悬浮轴承技术涉及多个领域, 多项技术的交织在其中表现突出, 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对其研究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强。
1 磁悬浮轴承概述利用磁力使物体处于无接触悬浮状态的设想由来已久, 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早在1842 年, Earn show 就证明: 单靠永久磁体是不能将一个铁磁体在所有6 个自由度上都保持在自由稳定的悬浮状态的。
然而, 真正意义上的磁悬浮研究是从本世纪初的利用电磁相吸原理的悬浮车辆研究开始的。
1937 年, Kenper 申请了第一个磁悬浮技术专利, 他认为要使铁磁体实现稳定的磁悬浮, 必须根据物体的悬浮状态不断的调节磁场力的大小, 即采用可控电磁铁才能实现,这一思想成为以后开展磁悬浮列车和磁悬浮轴承研究的主导思想。
伴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 本世纪60 年代中期对磁悬浮技术的研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英国、日本、德国都相继开展了对磁悬浮列车的研究。
磁悬浮轴承的研究是磁悬浮技术发展并向应用方向转化的一个重要实例。
据有关资料记载: 1969 年, 法国军部科研实验室(LRBA ) 开始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 1972 年,将第一个磁悬浮轴承用于卫星导向轮的支撑上, 从而揭开了磁悬浮轴承发展的序幕。
此后, 磁悬浮轴承很快被应用到国防、航天等各个领域。
美国在1983 年11 月搭载于航天飞机上的欧洲空间试验仓里采用了磁悬浮轴承真空泵; 日本将磁悬浮轴承列为80 年代新的加工技术之一, 1984 年, S2M 公司与日本精工电子工业公司联合成立了日本电磁轴承公司, 在日本生产、销售涡轮分子泵和机床电磁主轴等。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 磁悬浮轴承在国外的应用场合进一步扩大, 从应用角度看,在高速旋转和相关高精度的应用场合磁悬浮轴承具有极大的优势并已逐渐成为应用研究的主流。
磁轴承的工作原理
磁轴承是一种特殊的轴承,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力来支撑和悬浮转子,从而实现无接触的转子控制和传动。
磁轴承主要由控制器、传感器和电磁铁组成,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磁轴承的工作原理。
1. 电磁铁原理
磁轴承中的电磁铁是磁场生成的关键。
当电流通过电磁铁时,会在周围产生磁场,磁场的极性和大小与电流的方向和大小有关。
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实现对转子的控制。
2. 控制器原理
磁轴承中的控制器具有控制和保护作用。
控制器通过传感器检测转子的位置和速度,并根据其反馈的信息调整电磁铁的电流,以实现对转子的支撑和悬浮。
同时,控制器还负责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传感器原理
磁轴承中的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转子的位置和速度,并将其反馈给控制器。
传感器通常使用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电容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速度的测量,确保转子的稳定运行。
4. 磁悬浮原理
磁轴承的核心技术是磁悬浮原理。
在磁轴承中,通过电磁铁在周围产生的磁场,实现对转子的支撑和悬浮,使转子从轴承中完全脱离,不
存在接触和摩擦。
通过调整电磁铁的电流和磁场强度,可以实现对转子的悬浮和控制,使其达到高速、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总之,磁轴承实现轻质化、高速化以及长寿命的重要技术手段,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磁力来支撑和悬浮转子,实现无接触的转子控制和传动。
作为一种先进的轴承技术,磁轴承将会在很多新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磁力轴承一工作原理传感器俭测出转子偏离参考点的位移,作为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将检测的位移变换成控制信号.然后功率放大器特这一控制信号转换成控制电流,控制电流在执行磁铁中产生磁力从而使转子维持其悬浮位置不变。
实质过程是不断调节转子位置的过程,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及功放的反应能力。
二分类、特点及其应用1 分类⑴无源(被动)磁力轴承是利用位置变化来直接改变激磁电路本身的参数使其达到稳定悬浮的;个人认为这里的无源就是不加以人为的控制,这种轴承也主要指的是用永磁体来实现转子的悬浮的,它是靠产生的斥力(吸力无法实现稳定悬浮)来改变气隙大小(S越小,f越大),从而来改变其他一些磁路参数(H、B等)来改变磁力大小,实现转子“稳定”悬浮。
⑵有源(主动)磁力轴承是指由位移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位置,伺服控制系统根据其位置信号来迅速改变磁场力,使物体始终保持在一定的位置范围内,以达到稳定的悬浮。
很显然要实现精确的控制,传感器精度一定要高,并且整个控制系统作出的响应也要快,不然转子就要碰到定子了,重要一点是单靠检测位移或位移反馈来控制电磁力是不太准确的,因为我们转子必然存在圆度误差,还有定子的几何误差等等,有时检测出的位移偏差很可能是由于转子的圆度误差引起的,而不需要改变控制电流的大小;有时可能由于圆度误差补偿了转子的位移偏差,而需要对控制电流加以调整。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由于各种误差信号的影响,以及控制系统的响应的快慢有一定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检测到的所有位移偏差信号来施以对应的控制,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转子的偏差进行完全的实时控制,这样做也许会导致控制系统变得不稳定,可以这样设想,假设气隙允许最小间隙为S当 <S时,我们开始控制它。
⑶复合磁力轴承(永磁体+电磁铁)永磁体产生磁力来平衡转子重力,电磁铁产生的电磁力来平衡外载。
2 特点⑴无机械接触的特点(省)⑵控制特点a. 可对转子位置进行控制,即使转子不在轴承中心也能支承主轴,转子可在径向和轴向自由移动。
磁力轴承磁力轴承是磁悬浮原理应用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的支承技术,其区别于传统的支承方式,具有无摩擦、无磨损、无润滑、运动阻力小、转速高、精度高、功耗低以及寿命长等优点,随着有关研究的不断发展,已有的电磁轴承种类很多,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主动磁轴承、被动磁轴承、混合磁轴承。
对于磁力轴承的研究,国外早在18世纪40年代就开展了理论分析,并在19世纪中、后期逐步应用于工业领域,随着轴承的性能在不断提高,某些电磁轴承类产品已相当成熟;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一直在升温,但整体上来说依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离工业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说,磁力轴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标志着支承技术的全新革命。
一.磁力轴承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在工业应用中,由于主动磁轴承明显的优于被动磁轴承,所以在此以主动磁轴承为例进行探讨。
主动磁轴承一般被称为电磁轴承,其集机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磁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学于一体,其是靠主动电子控制系统,由可控电磁力使转子非接触地“支承”着轴承体,通常由转子、定子(电磁铁)、放大器、位置传感器、控制器和辅助轴承等部分组成(如图1.1)。
转子是系统的控制对象,转子和电磁铁要求有良好的磁性和机械性能;控制器是电磁轴承系统的核心,决定电磁轴承的好坏;放大器向电磁铁提供产生电磁力所需的控制电流;位置传感器用来检测转子的偏转量;辅助轴承的功能是在电磁轴承出现故障时支承转子或在轴承过载时承受部分载荷承,避免转子与定子的任何直接接触,防止擦伤。
图1.1 电磁轴承基本结构电磁轴承的机械部分一般是由轴向轴承和径向轴承组成(如图1.2)。
轴向轴承由定子和推力盘组成;径向轴承由定子和转子组成。
(a) (b)图1.2 (a)径向轴承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b)轴向轴承结构示意图 一个转子要实现完全的悬浮,需要在其五个自由度上施加控制力,即需要两个径向轴承和一个轴向轴承。
一个完整的电磁轴承系统通常包括2个径向轴承和1个轴向轴承及其控制系统;每个径向轴承有2个自由度,每个轴向轴承有1个自由度,这样一个电磁轴承共有5个自由度。
磁力轴承简介磁悬浮轴承又称磁力轴承,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新技术之一。
陆地上广泛采用的是主动控制磁悬浮轴承(简称主动磁轴承-AMB),它是利用可控磁场力提供无接触支承、使转子稳定悬浮于空间且其动力学性能可由控制系统调节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其技术涉及到机械学、电磁学、电子学、材料学、转子动力学、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等。
由于磁力轴承具有无接触、无磨损、高速度、高精度、无需润滑和密封等一系列优良品质(能耗是传统机械轴承的5-20%,是空气静压轴承的10-20%;若用于机床,其切除量可提高3-6倍,进给速度提高5-10倍,切屑力降低30%),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主导轴承之一。
一、发展历史简述1972年,法国最早将磁力轴承用于通讯卫星的导向飞轮支承上。
美国于1983年在航天飞机的实验室真空泵上采用了磁力轴承。
1986年日本在H-1火箭进行的磁浮飞轮空间实验上获得了成功应用。
民用第一个产品是1983年,第五届欧洲机床展上,S2M公司展出了磁悬浮电主轴部件。
二、主要性能参数目前,磁力轴承可达的技术指标范围至少为:1)转速:(0~8)×105 r/min2)直径14~600 mm3)单个轴承承载力:(0.3~5)×104 N4)使用温度范围:-253~450 °C三、应用范围根据国际上发表的文献统计,磁力轴承可推广应用的领域如下表(此外还可用于飞轮储能、减震器、尖端武器等):四、应用图解典型的五自由度磁轴承-转子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参见下页附图。
五、国内发展及应用现状国内磁力轴承的发展及应用,整体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工业应用很少,水平要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20年。
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内在磁力轴承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有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主要致力于磁轴承高频电主轴和阻尼器的研究)、上海交大和上海微电机研究所(惯性器件和仪器)、西安交大(磁力轴承力学特性研究)、哈工大和广州机床研究所(卫星姿态控制飞轮和机床主轴)等数十家。
磁力轴承简介磁悬浮轴承又称磁力轴承,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新技术之一。
陆地上广泛采用的是主动控制磁悬浮轴承(简称主动磁轴承-AMB),它是利用可控磁场力提供无接触支承、使转子稳定悬浮于空间且其动力学性能可由控制系统调节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其技术涉及到机械学、电磁学、电子学、材料学、转子动力学、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等。
由于磁力轴承具有无接触、无磨损、高速度、高精度、无需润滑和密封等一系列优良品质(能耗是传统机械轴承的5-20%,是空气静压轴承的10-20%;若用于机床,其切除量可提高3-6倍,进给速度提高5-10倍,切屑力降低30%),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主导轴承之一。
一、发展历史简述1972年,法国最早将磁力轴承用于通讯卫星的导向飞轮支承上。
美国于1983年在航天飞机的实验室真空泵上采用了磁力轴承。
1986年日本在H-1火箭进行的磁浮飞轮空间实验上获得了成功应用。
民用第一个产品是1983年,第五届欧洲机床展上,S2M公司展出了磁悬浮电主轴部件。
二、主要性能参数目前,磁力轴承可达的技术指标范围至少为:1)转速:(0~8)×105 r/min2)直径14~600 mm3)单个轴承承载力:(0.3~5)×104 N4)使用温度范围:-253~450 °C三、应用范围根据国际上发表的文献统计,磁力轴承可推广应用的领域如下表(此外还可用于飞轮储能、减震器、尖端武器等):四、应用图解典型的五自由度磁轴承-转子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参见下页附图。
五、国内发展及应用现状国内磁力轴承的发展及应用,整体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工业应用很少,水平要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20年。
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内在磁力轴承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有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主要致力于磁轴承高频电主轴和阻尼器的研究)、上海交大和上海微电机研究所(惯性器件和仪器)、西安交大(磁力轴承力学特性研究)、哈工大和广州机床研究所(卫星姿态控制飞轮和机床主轴)等数十家。
汽轮机的磁轴承说明书说明书1. 产品简介汽轮机磁轴承是一种采用电磁原理实现悬浮支承和传动的轴承系统。
它适用于要求高速旋转运动、无需润滑及无粘性阻力等各种工况。
该磁轴承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高静态和动态刚度特点,有效地提升了系统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2. 结构组成汽轮机磁轴承主要由上下轴承、控制系统、功率放大器和传感器四个部分组成。
上下轴承是汽轮机转子与轴承之间的接触面,也是实现转子悬浮和传动的部分。
上下轴承都采用了磁悬浮技术,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磁力,实现对转子的悬浮和传动。
控制系统负责实现对电磁感应的控制和调节,以保证转子在高速旋转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功率放大器主要负责驱动电磁线圈发生工作,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转子的位移信息。
3. 使用方法汽轮机磁轴承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调试和标定,以保证其性能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安装好磁轴承,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连接控制系统、传感器和功率放大器。
然后通过控制系统对磁轴承进行调试和标定,获得最佳的控制参数和工作状态。
4. 维护保养汽轮机磁轴承在使用中需要进行定期检验和维护保养,以保证其长期可靠运行。
具体而言,应定期检查上下轴承的磁力、电流和磁场等参数,确保其满足设备的要求。
同时,应注意检测润滑和冷却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清洁和更换过滤器等部件。
5. 注意事项汽轮机磁轴承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过载和超速。
在使用时应按照设备的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对磁轴承的负载和速度进行控制。
(2)避免外部干扰。
磁轴承具有高灵敏度,应尽可能避免外部干扰对其性能的影响。
(3)定期检修和保养。
定期对磁轴承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确保其工作正常。
对几种典型的磁力轴承的简单介绍
磁力轴承也称电磁轴承或磁悬浮轴承,是利用磁力的作用使转轴悬浮在空间特定位置,实现传统轴承的作用,但它避免了转子与轴承的直这种轴承在近些年来发展的很快,特别是在高速、低摩阻、高(低)温以及真空环境下的应用。
磁力轴承与其他支承形式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很有发展前景。
在目前市场上已经被广泛使用,以下是几种典型的磁力轴承相关知识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1.永磁型磁力轴承。
永磁型磁力轴承是由永久磁铁制成的,这种轴承可做成各种形状。
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决定于永磁材料的种类,磁极的形状、面积、厚度和配置方式,轴承间隙,以及软磁钢部分的尺寸。
这种轴承的理论计算十分困难,普遍都采用“实验相似法”进行结构设计。
即用实验方法确定几种典型轴承结构,测出其承载能力、刚度值。
新设计轴承只要取相同的材料,结构形式与尺寸按比例确定,其性能即可按比例求出,如承载能力与轴承特征尺寸的平方成比例等。
2.被动式交流激励型磁力轴承。
这种轴承通常都是成对组合式,每个轴承就是一个电磁铁。
铁心几何形状一般为E形、U形或圆环形。
调谐方式分串联和并联两种。
磁力轴承根据它自身的控制方式、磁能来源、结构形式等进行细分分类。
还可以按磁场类型划分为永久磁铁型、电磁铁型和永久磁铁—电磁铁混合型。
也可按轴承悬浮力类型划分为吸力型和斥力型。
超导磁力轴承还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两种。
所以,磁力轴承的分类还是比较多的,品种多样性,使磁力轴承在轴承市场上占有广为辽阔的市场。
产品制造者在磁力轴承的研发上,积极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上,磁力轴承将飞速前进。
磁力轴承支承的转子动态特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速、高精度旋转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加。
磁力轴承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接触轴承,因其无需润滑油、低磨损、无污染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速旋转机械中。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磁力轴承支承的转子动态特性,以期为提高旋转机械的性能和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磁力轴承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分析其在高速旋转机械中的应用优势。
随后,将详细阐述磁力轴承支承的转子动力学模型,包括转子的运动方程、稳定性条件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磁力轴承支承的转子在各种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如临界转速、振动模态、稳定性等。
还将探讨磁力轴承设计参数对转子动态特性的影响,为磁力轴承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结合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对磁力轴承支承的转子动态特性进行验证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磁力轴承支承的转子动态特性,评估磁力轴承的性能和适用范围,为磁力轴承在高速旋转机械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磁力轴承基本原理与结构磁力轴承,又称为磁悬浮轴承,是一种利用磁力实现无接触支承和稳定旋转的轴承技术。
其基本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洛伦兹力,通过精确控制电磁场产生的力,实现转子的悬浮和稳定旋转。
磁力轴承主要由控制系统、电磁铁和位移传感器等部分组成。
磁力轴承的结构设计通常包括径向轴承和轴向轴承。
径向轴承负责支撑转子的径向运动,防止其与定子接触产生摩擦。
而轴向轴承则负责控制转子的轴向位置,确保其沿预定轨迹旋转。
电磁铁是磁力轴承的核心部件,通常由多个电磁线圈组成,这些线圈在控制系统的指挥下产生所需的电磁场。
位移传感器则负责实时监测转子的位置变化,为控制系统提供反馈信号,以实现对电磁场的精确控制。
磁力轴承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接触、无磨损的运行方式。
由于转子和定子之间不存在机械接触,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摩擦和磨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磁力轴承还具有高刚度、高阻尼和良好的动态特性,使得其在高速、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科磁力轴承控制系统问题及解决磁力轴承是一种无接触的轴承技术,通过磁场来支撑和控制旋转部件,具有低摩擦、无磨损、无噪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旋转机械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本科磁力轴承控制系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首先,磁力轴承控制系统可能出现稳定性问题。
磁力轴承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旋转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磁力轴承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如果控制系统设计不合理或参数设置不当,会导致磁力轴承的稳定性下降,甚至出现振动或失稳的情况。
其次,磁力轴承控制系统可能存在响应速度不足的问题。
磁力轴承需要根据外部力的变化及时调整磁场来支撑和控制旋转部件,因此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轴承的性能。
如果响应速度不足,会导致磁力轴承无法及时调整磁场,影响其支撑和控制效果。
另外,磁力轴承控制系统可能出现磁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磁场的分布不均匀会导致轴承的支撑力不均匀,进而影响旋转部件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这可能是由于磁场控制系统设计不合理或磁场传感器故障引起的。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调整和磁场传感器进行检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首先,优化磁力轴承控制系统的设计。
合理设计磁力轴承的控制系统,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以考虑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和调节方法,提高磁力轴承的控制性能。
其次,优化磁力轴承的参数设置。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合理设置磁力轴承的控制参数,提高其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来确定最佳的参数设置。
另外,定期检查和维护磁力轴承控制系统。
定期对磁力轴承控制系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其正常运行。
可以采用预防性维护的方法,延长磁力轴承的使用寿命。
总的来说,本科磁力轴承控制系统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控制系统的设计、参数设置和维护等方面。
通过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参数设置,定期检查和维护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磁力轴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磁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提高磁力轴承的性能和可靠性。
磁力轴承电磁场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磁力轴承是一种利用电磁场力来支撑旋转机械的轴承。
相比传统的机械轴承,磁力轴承具有摩擦小、振动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高速旋转机械、超高速飞行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对磁力轴承的电磁场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磁力轴承电磁场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可行的研究计划。
一、磁力轴承电磁场理论研究1. 磁场分析磁力轴承的运转原理是利用电磁铁产生的磁场与旋转体上的永磁体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力矩,从而支撑旋转体旋转。
因此,首先需要分析电磁铁产生的磁场空间分布和磁场强度随时间演化的变化规律。
2. 电磁场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现象以及预测磁力轴承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性能,需要对磁力轴承的电磁场进行模拟。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边界元法等,需在计算机编程环境下实现。
3. 磁力轴承动力学模型在了解了磁场分析和电磁场模拟后,还需要建立磁力轴承的动力学模型,研究磁场力产生的力矩大小和方向,进而分析磁力轴承运行的稳定性和振动特性。
其中,需要考虑转子的惯量、刚度和阻尼等参数。
二、磁力轴承电磁场实验研究1. 磁场强度测试实验中需要进行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强度测试,以验证理论研究中的磁场分析和电磁场模拟是否准确。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磁通法和霍尔传感器法等。
2. 磁力轴承负载性能测试为了研究磁力轴承的承载能力,需要进行不同转速下的负载测试、轴向负载和径向负载测试等。
可采用负载仿真器和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测试。
3. 磨损和寿命测试为了研究磁力轴承的寿命,需进行磨损测试,检测磁力轴承的磨损状况及其对性能的影响,进而推导寿命模型,并预测磁力轴承的使用寿命。
三、研究计划1. 研究内容(1)磁场分析和电磁场模拟(2)磁力轴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3)磁场强度测试,磁力轴承负载性能测试和磨损寿命测试等实验研究2. 工作计划(1)完成前期调研和文献综述,制定研究计划(2)对磁场分析和电磁场模拟进行计算和分析,建立磁力轴承动力学模型(3)进行实验研究,包括磁场强度测试、磁力轴承负载性能测试和磨损寿命测试等(4)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和修正磁力轴承动力学模型及理论分析(5)撰写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及时总结和梳理实验研究进展(6)完成论文撰写,各项工作在两年内完成。
磁悬浮轴承工作原理(一)磁悬浮轴承工作原理什么是磁悬浮轴承?磁悬浮轴承是一种无接触、无摩擦的轴承,利用磁场来支撑和旋转轴件。
它能够有效减少摩擦损耗和机械磨损,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磁悬浮轴承的主要部件磁悬浮轴承由控制系统、传感器和磁场发生器构成。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磁悬浮轴承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磁场的强弱和方向,以保持轴承的稳定工作状态。
它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实时调整磁场发生器的输出参数。
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检测轴承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
它们通过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进一步实现对磁场的调控。
磁场发生器磁场发生器产生磁场,用于对轴承进行支撑和悬浮。
常用的磁场发生器包括电磁铁和永磁体。
它们通过电流或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产生稳定的磁力,使轴承悬浮起来。
磁悬浮轴承的工作原理磁悬浮轴承的工作原理基于磁力的相互作用。
1.轴承主体悬浮: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磁场发生器产生磁力,使轴承主体轻松悬浮在磁场中。
此时,轴承不会直接接触到任何实体表面,减少了摩擦损耗和能量消耗。
2.轴件定位:利用传感器检测轴件的位移,并传输给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根据位移信号,通过调整磁场发生器的输出,将轴件定位在设定的位置上。
这样轴件的转动轴心始终与轴承主体重合,确保精准的旋转。
3.响应速度调节:传感器还能够检测轴件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通过对速度信号的反馈控制,控制系统能够实时调节磁场的强弱,以适应工作状态的变化。
例如在负载突增时,控制系统可以迅速增大磁力,以防止轴件失去平衡。
磁悬浮轴承的应用领域磁悬浮轴承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速旋转机械和精密仪器中。
•高速轴承:磁悬浮轴承可以减少摩擦和磨损,实现高速旋转,提高机械效率。
•高精度测量仪器:磁悬浮轴承能够提供精确的轴心定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磁浮列车:磁悬浮轴承可用于实现列车的悬浮和推动,有效减少摩擦阻力,提高运行速度。
电磁轴承电磁轴承是利用电场力、磁场力使轴悬浮的滑动轴承,多用于电磁轴承因轴与轴承无直接接触,不需润滑,能在真空中和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摩擦阻力小,不受速度限制(有的转速高达2300万转/分,线速度高达3倍音速),使用寿命长,结构可多样化。
分类:用电场力悬浮的为静电轴承,用磁场力悬浮的为磁力轴承,用电场力和磁场力共同悬浮的为组合式轴承。
后一种轴承既有电极又有磁极,在电路连接上使电容和电感相互对应调谐,其刚度比前两者要高得多,而最大力所对应的位移却很小。
应用:电磁轴承因轴与轴承无直接接触,不需润滑,能在真空中和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摩擦阻力小,不受速度限制(有的转速高达2300万转/分,线速度高达3倍音速),使用寿命长,结构可多样化。
静电轴承需要很大的电场强度,应用受到限制,只能在少数仪表中使用。
磁力轴承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已用于超高速列车、超高速离心机、水轮发电机、空间飞行器的角动量飞轮、流量计、密度计、功率表、真空泵、精密稳流器和陀螺仪等。
随着磁性材料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磁轴承的应用正日益扩大。
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电位移和电极面积成正比,磁场力与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和磁极面积成正比。
适当选择电场或磁场参数和几何尺寸,可得到一定的轴承承载能力和刚度。
静电吸力或磁引力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根据安尔休定理,这种静力学系统是静不定的,所以除采用抗磁体或超导体的轴承外,在静电场或静磁场下工作的轴承是不稳定的。
为使电磁轴承能稳定工作,必须采用伺服装置或调整电路参数等方法进行控制。
实际使用的电磁轴承一般由径向轴承、推力轴承、伺服控制回路、阻尼器、速度传感器或位置传感器等组成。
磁轴承磁轴承,是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
与传统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达到很高的运转速度,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
“磁力轴承”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吴华春
【期刊名称】《轴承》
【年(卷),期】2022()3
【摘要】磁力轴承是一种利用磁力(永磁、电磁、超导以及混合磁轴承)将转子悬浮在设定位宣,具有无机械接触、无摩擦、无磨损、免润滑、低噪声、自平衡、长寿
命等特点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又称为磁轴承、电磁轴承、磁悬浮轴承。
磁力轴
承足集电磁学、传感技术、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信号处理、材料学、机械学、动力学等为一体的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广泛用于高端制造、绿色能源、流体机械、
武器装备等领域,并逐渐成为极端特殊环境下首选的轴承类型。
【总页数】1页(PI0001)
【作者】吴华春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轨道交通安全供电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2.“电动汽车充换电及车网互动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3.“高效节能及智能化电机系统”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4.“磁力
轴承”专题特约主编及团队介绍5.“电力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专题特约主编寄
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力轴承简介磁力轴承是磁悬浮原理应用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的支承技术,其区别于传统的支承方式,具有无摩擦、无磨损、无润滑、运动阻力小、转速高、精度高、功耗低以及寿命长等优点,随着有关研究的不断发展,已有的电磁轴承种类很多,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主动磁轴承、被动磁轴承、混合磁轴承。
对于磁力轴承的研究,国外早在 18 世纪 40 年代就开展了理论分析,并在 19 世纪中、后期逐步应用于工业领域,随着轴承的性能在不断提高,某些电磁轴承类产品已相当成熟;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一直在升温,但整体上来说依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离工业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说,磁力轴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标志着支承技术的全新革命。
一.磁力轴承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在工业应用中,由于主动磁轴承明显的优于被动磁轴承,所以在此以主动磁轴承为例进行探讨。
主动磁轴承一般被称为电磁轴承,其集机械学、力学、控制工程、电磁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学于一体,其是靠主动电子控制系统,由可控电磁力使转子非接触地“支承”着轴承体,通常由转子、定子(电磁铁)、放大器、位置传感器、控制器和辅助轴承等部分组成(如图1.1)。
转子是系统的控制对象,转子和电磁铁要求有良好的磁性和机械性能;控制器是电磁轴承系统的核心,决定电磁轴承的好坏;放大器向电磁铁提供产生电磁力所需的控制电流;位置传感器用来检测转子的偏转量;辅助轴承的功能是在电磁轴承出现故障时支承转子或在轴承过载时承受部分载荷承,避免转子与定子的任何直接接触,防止擦伤。
图 1.1 电磁轴承基本结构电磁轴承的机械部分一般是由轴向轴承和径向轴承组成(如图 1.2)。
轴向轴承由定子和推力盘组成;径向轴承由定子和转子组成。
(a) (b)图 1.2 (a)径向轴承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b)轴向轴承结构示意图一个转子要实现完全的悬浮,需要在其五个自由度上施加控制力,即需要两个径向轴承和一个轴向轴承。
一个完整的电磁轴承系统通常包括 2 个径向轴承和 1 个轴向轴承及其控制系统;每个径向轴承有 2 个自由度,每个轴向轴承有 1 个自由度,这样一个电磁轴承共有 5 个自由度。
根据图1.1 建立坐标系:图 1.3 电磁轴承自由度如图 1.3 ,在六个自由度中,x,y ,z ,Ψ , ξ五个自由度由电磁轴承来约束,θ由电机约束。
电磁轴承的工作原理可用单自由度的控制状况来说明。
如图 1.3 所示,正常情况下,线圈通电,电磁铁和转子的轴向间隙之间磁通变化产生电磁力,实现转子轴向悬浮,此时转子位于中心平衡位置,电磁铁Ⅰ和电磁铁Ⅱ的电磁力F1 和F2 相等,此时两侧气隙均为x0 ,当外力作用,转子的位置发生偏转(偏转方向如图中所示),气隙宽度变化,使得磁通量变化:电磁铁Ⅰ的磁通Φ1 增大,电磁铁Ⅱ的磁通Φ2 减小,此时F1 > F2 ;位移传感器测出偏转量为x ,经位移信号转换电路后的输出电压为u x ,其与位置参考电压u r 比较后得到的电压为u e ,然后经调节器进行相位和幅值的调节得到输出电压u c ,分别输入给两个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将信号变为控制电流,该电流流经电磁铁线圈绕组使铁心内产生磁通Φ , 该磁通与Φ1 方向相同,与Φ2 方向相反,故上方气隙的磁通变为Φ - Φ1 ,下方气隙的磁通变为Φ +Φ2 ,当Φ 之(Φ1 - Φ2)2 时,两个电磁铁的电磁力大小为:F2 之F1 ,电磁力产生差值,其称为系统回复力,它使转子回到平衡位置。
图 1.3 单自由度电磁轴承工作原理二.磁力轴承的主要参数及其作用和对轴承性能的影响这里依然以电磁轴承为研究对象。
电磁轴承的性能主要由设计参数决定,而这些参数组成的技术指标有机械、电气和控制等几部分。
这里主要探讨机械方面的技术指标。
其主要包括了承载能力、刚度、阻尼、回转精度等。
下面主要分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气隙对轴承性能的影响。
在电磁轴承中,设存储在气隙中的能量为 W ,当气隙中的磁场均匀时,有:W = BHV式中,B—气隙磁通密度;H—气隙磁场;V—气隙体积;又V = 2sA (s—气隙宽度;A—气隙横截面积),故W = BHAs承载力 f 等于 W 对 s 的偏导,即:f = = BHABH =又μ0 μr ( μ0 —真空中磁场常数;μr —相对磁导率,近似为 1),得到:f =B 2 A μ 0由于电磁轴承定子铁芯的磁导率很大,可以忽略铁芯中的磁压降,磁极下的气隙磁通密度可近似B ~μ 0 ni 表示为: 2s1 24 μ 0 n A , 所以:f = μ 0A (|( 2n si2= 41 μ 0 n 2 A si 22, 则f = k从上式可以看出 ,承载力与线圈匝数的平方、 电流的平方、磁极横截面积成正比 ,与气隙的平方成反比。
则如图 2.1 所示:(a ) (b)图 2.1 (a) s = s 0 (名义气隙) 时力—电流刚度k i ; (b)i x = i 0 时力—位移刚度k xk = 令由上图可知:1)电流越大,电流刚度越大;2)气隙愈大,位移刚度越小,且当s < s0 时,位移刚度k x 很大,当s > s0 后,k x 迅速变小。
图 2.2 电磁轴承的差动激磁方式通常,在轴承磁铁中有两个作用相反的磁铁工作,这种布局使得正向力、负向力都能产生。
如图 2.2 所示,在电磁轴承中的两个作用相反的磁铁产生的差动激磁方式下,一个磁铁以偏置电流i0 和控制电流i x 之和激磁,一个以两者之差激磁,f x 则代表了两电磁铁间的作用力差,则有:f x = f+-f-= k -则轴承在任意 x 处的电流刚度为:ki= = 2k +位移刚度为:k x == 2k +在实际的系统正常工作状态下,转子始终保持在平衡位置附近 ,即 x << s 0 , x ~ 0 , i x ~ 0 ,线性化后为:k i =k x =4ki 0 = 2 s4ki 02 = 3 s μ 0 n 2 Ai 0 2sμ 0 n 2 Ai 02由此可以看出 , 电磁轴承的电流刚度和位移刚度与磁极横截面积、气隙大小、线圈的匝数、偏置电流等参数有很大联系。
特别的 ,位移刚度与气隙的立方成反比。
此时 ,总的瞬时力 f 作为位移和电流的函数在工作点附近可归结为线性方程为:f x = k x x + k i i x此外 , k x 、 k i , i x 也影响刚度和阻尼。
从上面可以知道k x 、 k i 与结构参数和平衡位置有关 ,而 电流是位移的函数 , 它取决于控制规律的设计 ,所以轴承刚度和阻尼取决于结构参数、平衡位置以 及控制规律。
回转精度与诸多因素有关 ,主要与工作气隙有密切关系。
三 .相关专利说明1.磁悬浮轴承(中国专利申请号: 0013055.5)原理说明 :这种轴承由至少两组径向稳定磁环和其之间设置的至少一组轴向稳定磁环组成。
径x =0 i =0 xx =0 i =0 xs = 00 0向稳定磁环由一与轴承座固定相连的径向静磁环和一并列设置的与沿径向延伸的轴套固定相连的径向动磁环组成,径向静磁环和径向动磁环均由沿径向的两极以上紧密相连的交叉磁极组成,径向静磁环和径向动磁环沿径向对应的磁极磁力大小相等,极性相反;轴向稳定磁环由一与轴承座固定相连的轴向静磁环和一并列设置的与沿轴向延伸的轴套固定相连的轴向动磁环组成,轴向静磁环和轴向动磁环均由沿径向的两极以上紧密相连的交叉磁极组成,轴向静磁环和轴向动磁环沿径向对应的磁极磁力大小相等,极性相反。
轴承实例如图 3.1 所示:在一根被支承的轴 1 上,设置了径向稳定磁环 2 两组,两组径向磁环之间设置有一组轴向稳定磁环 7 ,径向轴承座 3 和轴向轴承座 10 固定连接在基座上。
1—转子轴2—径向稳定磁环 3—径向轴承座4—径向静磁环 5—径向动磁环 6—径向轴套7—轴向稳定磁环8—轴向动磁环9—轴向静磁环 10—轴向轴承座 11—轴向轴套图 3.1 磁悬浮轴承径向稳定磁环由并列设置的径向静磁环 4 和径向动磁环 5 组成,径向静磁环固定在径向轴承座3 上,径向动磁环 5 固定在沿径向延伸的轴套 6 上,轴套连接在轴上。
径向静磁环上相间设置有四个紧密相连的交叉磁极,从轴沿径向分别为 S 极、N 极、S 极、N 极,对应的径向动磁环上也相间设置了四个紧密相连的交叉磁极,从轴沿径向的极性与径向静磁环上相反,分别为 N 极、S 极、 N 极、S 极。
当轴旋转时,径向轴套带动固定在其上的径向动磁环向下偏离耦合态时,由于多极磁力耦合力的作用,径向静磁环拉动轴及径向动磁环回到耦合力最小位置,使磁能降到最低,即径向具有稳定性。
轴向稳定磁环由并排设置的轴向静磁环 9 和轴向动磁环 8 组成,轴向静磁环固定在轴向轴承座10 上,轴向动磁环固定在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套筒 11 上,轴向套筒与轴连接为一体,轴向静磁环上相间设置有四个紧密相连的交叉磁极,沿轴向从左至右分别为 S 极、N 极、S 极、N 极,对应的轴向动磁环上相间也设置有四个紧密相连的交叉磁极,磁极与轴向静轴承相反,从左至右依次为: N 极、S 极、N 极、S 极。
当轴旋转时,轴向轴承套带动固定在其上的轴向动磁环旋转,轴向静磁环受轴向轴承座的固定不动。
由于轴向静磁环与轴向动磁环对应的磁极极性相反、大小相等,当两者处于耦合态时,磁能降到最低,使轴向具有稳定性。
总结:这是一种永磁式被动轴承,鉴于目前的永磁力轴承承载力不大、刚度小的缺点,这种轴承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每组稳定磁环由多个紧密相连的交叉磁极组成静磁环和动磁环,且对应的磁极时磁力大小相同、极性相反的。
在径向和轴向形成了拉推磁路,使每组径向稳定磁环和轴向稳定磁环在处于磁极耦合时能态最低,因而一旦偏离耦合就会产生耦合力。
这种轴向稳磁环和径向稳定磁环相间配合使用,就能实现整体悬浮并达到稳定性和刚度的要求。
所以这种轴承结构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刚度大、承载力大,应用领域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