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赏析加强版
- 格式:ppt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25
浅析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蝶恋花》《凤栖梧》《青玉案》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人生三境界》,这一篇短文体现了王国维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王国维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其中《蝶恋花》、《凤栖梧》、《青玉案》等作品都展现了他对诗歌和文学的独特见解和精湛艺术表现。
本文将浅析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蝶恋花》《凤栖梧》《青玉案》,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我们来谈谈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该篇短文以“人生江湖三十载,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开篇,以此表达了人生的三个不同状态:少年时代的憧憬与追求、中年时代的成熟与忧愁、晚年时代的淡然与超脱。
王国维以江湖为比喻,展现出人生的曲折和风霜,表现了他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三个不同阶段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生命轨迹的总结和反思。
这种精辟的感悟和深刻的思考使得“人生三境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被广泛传颂和赞美。
与“人生三境界”相呼应的是王国维的一系列诗文作品,其中包括《蝶恋花》、《凤栖梧》、《青玉案》等。
这些作品在题材、意境和格律上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体现了王国维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创作风格。
我们来看《蝶恋花》。
这首词以“水满红莲林,将军才自伤”的开篇,寓意将军对红颜知己的别离和不舍之情。
王国维以丰富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词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爱情的浪漫幻想。
诗中表达了将军对红颜知己的眷恋和思念,将军情深意重,但终究离别不舍,表现了作品的深情与离愁,唯美而深刻。
我们来观赏一下《凤栖梧》。
这首词以“箬秋夜,梧桐叶上初生露”为开篇,以秋夜的寂静和梧桐叶上的露水来衬托凤栖梧的归宿之情。
王国维通过对秋夜的描写、对凤栖梧的追忆和思索,展现了对逝去爱情和岁月流逝的悠然和忧伤。
词中营造的寂寥凄美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情厚意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与憧憬。
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鉴赏浅析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名著《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此第三境也。
墨香扑来,雅韵悠悠……前人的词句经王国维先生信手拈来,天成一派妙趣横生的新气象,使得先生的治学主张锦上添花、一枝独秀,和《人间词话》里的审美情趣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将王国维先生的美学观点与人生治学的三意境结合起来仔细品味……《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世人所追捧赞誉,馨香千古!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
浙派崇尚轻灵,以姜夔为代表;常州派强调弘美,以周邦彦为代表;两派各具特色,却难脱流弊。
王国维先生笔力横扫千军,突破两派樊篱,萃取精华,以《人间词话》自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境界说”阐明:“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并进一步析出“造境”与“写境”的问题:“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浪漫奔放,“以奴仆命风月”。
“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婉转自如,“能与花鸟共忧乐”!审美境界说,不仅是诗词创作原则,也是文艺批评标准。
王国维先生人生治学的三意境,自然浸润在“境界说”的风光中,独领风骚。
学习研读,偶有所得: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词句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
王国维先生借用为治学的第一阶段:诗人学者面对书如烟海、汗牛充栋;茫茫然不知所以,又欣欣然欲一试身手。
人生成事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北宋槛(jian四声)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 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柳丝。
是谁在拨弄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
满眼看去,满天飘拂着飘落的柳絮。
红杏正在开放,霎时,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
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再也无法寻觅。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如下:
第一种境界:“昨晚西风凋谢了。
独自登上高楼,纵览天涯之路。
”只有真正登高望远,居高临下,才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取得出色的成绩。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用找朋友带你去,一个人,平静,慢慢变高,总有一天会到达顶点,再也不会被什么遮住眼睛。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于无悔,为伊消憔悴。
”无论是爱还是对职业生涯的渴望,他都愿意为此“衣带渐宽”,愿意“消除憔悴”,但他必须“无悔”,持坚持态度,敢于为事业牺牲一切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坚持才能成功。
第三种境界:“大家都在找他,回头一看,那个人在,灯亮着。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魅力,既不能勉强改变,也不能改变,要做好自己的事,能做的就做好事。
“人生也有生命,但安可以叹息担心。
成功是一个量质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只要不付出努力,就得不到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三境界”这一概念,意指词人在创作词作时所表现出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初学未精”、“已有成就”和“已臻化境”。
首先是“初学未精”境界。
这个境界是指词人在学习词作的初期阶段,尚未完全掌握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在这个阶段,词人的作品往往还不够纯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王国维认为,这个阶段的作品虽然有些缺陷,但也有一种天真和纯粹的美感,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接下来是“已有成就”境界。
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掌握了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词作。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更加完善和精致,展现出词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水平。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最后是“已臻化境”境界。
这个境界是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最高境界,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超越了技巧和形式的局限,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
词人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不仅具有技巧和形式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之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从王国维对“三境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词作的发展过程和境界的逐渐提升。
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词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追求形式和技巧的完美,同时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三境界”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
虽然《人间词话》主要讨论了词作,但“三境界”的概念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也会经历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的过程。
刚开始学习绘画时,艺术家可能只能勉强描绘出形象,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更加精美和生动的作品。
当艺术家达到“已臻化境”的境界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完美,更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
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
“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
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
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
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而第二阶段是苦心钻研学问的状态,也是为事业拼搏、思考的状态。
句子出自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认识到世界的广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于是奋力追求,极尽所能,为了破除迷茫,而孜孜以求,身心为之疲惫而不悔。
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完全让人忘却了求学过程中的疲惫,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憔悴于身,满足于心。
在孜孜不倦,舍生忘死的追求下,终于达到了学问、事业的另外一个阶段。
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阅读三境界解读即人对境界的感知,或者说感知的外在表现,如思想觉悟、精神修养等。
,既指个人修养,也指人生感悟。
人对世界、人生、宇宙的感知不同,导致内心世界不同。
人的内心差异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境界,人一开口就能知道境界的高低。
历代关于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不是即人对境界的感知,或者说感知的外在表现,如思想觉悟、精神修养等。
,既指个人修养,也指人生感悟。
人对世界、人生、宇宙的感知不同,导致内心世界不同。
人的内心差异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境界,人一开口就能知道境界的高低。
历代关于人生三境界或多境界的说法不少,有的从做学问的角度,有的从感知世界的角度,众说纷纭,其中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最著名。
现将不同人物关于境界之说辑录如下,与朋友们分享: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其说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不如说是词的三种境界,然而更可以说是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期待,有迷茫,孤独中思考人生的前路,大都是迷茫中充满期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旦确定目标,便埋头苦干,一往无前,十年磨一剑,管它春夏与秋冬。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夹缝中求发展后的突破,是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是埋头苦干后的豁然开朗,人一旦跨过了焦虑期、苦闷期、心无旁骛的奋斗期之后,往往便是登高望远、一马平川,这上一种获得,更是一种境界,成熟的境界,通透的境界,收获的境界,顿悟的境界。
此时,奋斗志得来的,不仅是物质的获得,更多的是内心的获得,这就是最高境。
禅宗也有三种境界:常引申为形容看待事物的不同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三境界”妙论的解析和出处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妙论,给人深刻的启发。
他以精精妙的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所有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然而也只有他才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了天空的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眼前的烟雾所迷惑,能够看清形势发展的主方向,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是描述实现“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决心奋斗的。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千万次的困难和挫折,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通达。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这是功到事成。
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感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刚上大学的我们,经历过高中时期的残酷考验,三年里我们都面临很多挑战,承受着高考带来的强大压力。
有的学生在奋斗途中逐渐消沉,自信心慢慢被磨灭,而有的学生越挫越勇,最终金榜题名,一鸣惊人,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此中的西风,指的是高考。
毕竟刚进入大学,离开曾经生活的城市,独自前往一个未知而又陌生的地方读书,心中总会充满迷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执着的追求和明确的目标,学会独自思考什么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为此做好人生规划,确定长期以及短期的目标。
此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中的“高楼”,指的是大学。
“天涯路”指代自己的人生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目前正在读大二的我,其实渐渐感悟到学习与生活的不易,在学习上,虽然不像曾经高中时期那样早五晚十,早出晚归的辛苦地读书,但是大学时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我感到压力很大,生活中不得不使我拿出像高中时期的拼搏状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为之劳累辛苦以至于渐渐消瘦下去也无所谓。
此为“人憔悴”。
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心甘情愿的经历一番艰苦的奋斗后虽然憔悴消瘦但仍然无怨无悔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就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句摘自宋代词人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指在努力拼搏奋斗的过程中,一直向前进,向上攀,以至于在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目标。
我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中的“他”指代的是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所设立的理想。
当我们经历过第二境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那种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心甘情愿的经历中摆脱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猛然发现,其实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王维三大境界的解读王维的诗,就像一幅幅精致的画卷,徐徐展开,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境界。
王维的境界,那可不是简单就能说清的。
咱先说他诗里的第一种境界。
王维写山水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你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
比如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你瞧,一座空山,看似空无一人,可又能听到人的声音。
这就像啥呢?就像你在一个特别安静的老房子里,周围好像没人,突然听到一点动静,心里就会觉得有点神秘又有点惊喜。
这境界里啊,王维让你感受到那种静谧中的生机。
这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呀,他把这种静和动的微妙关系把握得恰到好处。
这就好比是在一幅水墨画里,大片的留白,却有那么一点墨色晕染,一下子就把整个画面的意境给带出来了。
你要是读他的诗,不静下心来,能体会到这种妙处吗?肯定不能啊。
再说说他的第二种境界。
王维的诗里常常有一种豁达和超脱。
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可不得了。
你想啊,走到水的尽头了,一般人可能就觉得哎呀,没路了,沮丧得很。
可是王维呢,他就那么坦然地坐下来,看天上的云卷云舒。
这多像人生啊,有时候我们觉得走到绝境了,可王维告诉我们,这说不定就是新的开始呢。
他的这种境界,就像是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世间万物,什么烦恼啊,在他眼里都像那过眼云烟。
你要是遇到困难就愁眉苦脸的,看看王维的诗,你就会想,人家王维能这么豁达,我为啥不行呢?这境界不是让我们逃避困难,而是用一种更开阔的心态去面对。
就像在大海里航行,遇到风暴了,王维就像那个老船长,淡定地看着风雨,心里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最后是他的第三种境界。
王维的诗里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能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他的笔下,人是那么悠闲,桂花轻轻飘落,夜晚的山安静得好像什么都不存在。
月亮出来,鸟儿都被惊到了,在山涧里鸣叫。
这时候的王维啊,他就像是这山中的一部分,他能感受到桂花飘落的细微动静,能体会到鸟儿被月亮惊到的那种情绪。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第一境界:生命的初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初识阶段。
这一境界中,我们初次触碰到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我们开始懵懂地探索世界,学习语言、认识事物,逐渐形塑自我。
⑴学习与探索在生命的初识阶段,我们通过学习和探索来增长见识和知识。
我们读书、观察、体验,通过这些方式来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⑵自我意识的觉醒在生命的初识阶段,我们开始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
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目标和价值,尝试寻找自己的定位。
我们开始思考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⑶发展个性与特长在生命的初识阶段,我们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第二境界:人生的历练人生的历练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经历了各种挑战和考验。
通过这些历练,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和能力。
⑴挫折与困境在人生的历练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自于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
在这些困境中,我们学会了坚持、勇敢和迎接挑战。
我们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动。
⑵成功与荣耀在人生的历练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些成功和荣耀。
这些成功可能来自于工作、学习、实践等方面。
在这些成功中,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⑶进取与突破在人生的历练中,我们不断追求进取和突破。
我们不满足于当前的状况,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
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通过不断进取和突破,我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第三境界:心灵的升华心灵的升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学会了宽容、理解和感恩。
我们拥有了一颗宁静、清澈的心灵,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关注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是三个境界是什么意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是三个境界是什么意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者学问的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之后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与“众里寻他千百度”,“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为什么如此欣赏这种意境?因为此意境与王国维的思想意境相同。
“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紧,西风烈,所到之处留下一片衰败,夜中突如其来的西风扫过,落叶一片片地凋零,这是时局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学术剧变的时代,是旧学蜕变为新学的时代,是国门洞开与中外学术碰撞的时代。
然而也正如王国维指出的,当时中国是暮气沉沉的学术界!王国维是学术新潮的先觉者,他确实“一叶知秋”,在“一叶”的飘零中觉察到秋天的到来;他更能知道秋天后的冬天以及紧接着的是烂漫的学术春天。
王国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学术上的创新,引起了新的思潮,引来了大量的信徒。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高”字,密合了王国维的寻路情况。
他确实能够站在民族命运的高度,同时又是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去瞻瞩,去寻路的。
诗句中的一个“望”字也颇可以玩味,王国维在登高望远地寻路,要“望尽天涯路”。
这“天涯”不仅是中国的,并且是放眼世界之“天涯”;不仅仅是当下时空的,而且是古往今来的“天涯”。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可以理解为“立志奋发”、“艰难追求”、“信手拈来”。
没有独上高楼,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与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然而古今中外的好多文人只达到了“独上高楼”的高度就没有在继续下去,撒手人寰,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式想海子若是没有卧轨,他的诗句将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境界,比如童话诗人顾成:“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云时离我很近,你看我时离我很远”顾成若是没去,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