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正当防卫的紧迫性和防卫意识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9.40 KB
- 文档页数:5
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一、定义
正当防卫,也称为自我防卫或自卫,是一种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防止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进一步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
它是一种合法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目的
正当防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权利、自由等不受非法侵害。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自我防卫行为,来对抗非法的暴力行为,以达到阻止不法侵害、维护自身和他人安全的目的。
三、条件
实施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 存在现实的非法侵害: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实际的非法侵害行为,且该行为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
2. 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防卫行为应当是必要和合理的,以
制止非法侵害行为为限,不能过度使用暴力。
3. 存在合法的防卫意识:防卫行为应当是在具有合法防卫意识的情况下采取的,即认识到自己的防卫行为是合法和必要的。
4. 无其他可替代的解决方法:在采取防卫行为之前,应当考虑是否有其他更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只有在无法采取其他解决方法的情况下,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四、界限
正当防卫的行为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如果防卫行为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或者死亡,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在采取防卫行为时,必须审慎评估和判断形势,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五、责任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正当防卫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合法的,并且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但是,如果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则可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在采取防卫行为时,必须仔细权衡利弊,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理。
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进行透析正当防卫是指在必须进行防卫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采取的合法的防御措施。
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透析:一、必要性限度:正当防卫必须以防卫行为所引起的危害为必要限度,不得超过防卫的必要范围。
即在实施防卫时只能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不能过度制裁或超出其防御需要的范围。
比如说,寻常人非常难以从对方手上夺得刀枪甚至是射击用的枪支,于是实际上他们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而这样会导致对方更加激烈地将攻击行为进行下去,对双方的伤害程度都会加剧。
因此,必要性限度意味着防卫手段必须具有合理性、适度性和必要性。
二、合理限度:正当防卫的合理限度指的是当被保护人的生命权、人身权或者财产等合法权益面临危害时,采取的防卫手段必须在道义上是有道理的、人们普遍认可的,并且不会与一般人的尊严、自由和其他价值相矛盾。
比如说,在遭受劫匪的袭击时,人们可以采取逃跑或防卫的方式,但是如果采取了虐待、杀害或者迫害等行为,则国家法律和道德都不会认可,显然超出了合理限度。
因此,合理限度要求正当防卫的手段必须是合法、正义和公正的。
三、必要性与合理性的平衡限度:正当防卫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或者冲突。
因此,在具体情况下必须要在必要性和合理性之间进行平衡。
此时,需要综合考虑被保护人所受到的危害程度、防卫手段的危险程度、防卫后果的危害程度等多种因素,并且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比如说,在遭受袭击时,被保护人尝试了手枪警告但依然被攻击,这时就需要考虑是否使用手枪在必要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并且要考虑使用手枪的后果给自己和对方带来的影响等问题。
因此,平衡限度要求正当防卫必须在确保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做出实际效果最好和风险最小的选择。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透析和合理平衡。
只有在保护被保护人的生命、人身和财产等权益的同时,考虑到公正、合理和必要性,才能够发挥正当防卫的应有作用。
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问题探究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对于侵害者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是可以被法律所容许的。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正当防卫行为可能会出现防卫过当的情况,即在对非法侵害进行反击时,采取了过度的手段或造成了过度的损害。
那么,究竟什么是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问题?该问题又存在哪些表现形式,及如何加以规避和解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区别。
正当防卫是指在当事人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必要防卫行为,从而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正当防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必须是针对非法侵害采取的行为,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防卫行为。
二是必须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即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三是必须是必要的防卫行为,即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的是适当的手段和方法。
而防卫过当则是指在正当防卫的基础上,采取了过度的手段或者造成了过度的损害。
具体表现为对非法侵害者采取过于严重的处罚或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致人死亡。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之间的界限是非常微妙的,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具体的判断。
我们需要分析防卫过当问题存在的原因。
法律意识的缺失是导致防卫过当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面临非法侵害时,有些人由于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容易情绪失控,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反击。
心理因素也是导致防卫过当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受害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导致在防卫过程中失去理智,从而采取过度的手段。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防卫过当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对于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问题容忍度较高,导致部分人对于防卫行为存在过度的解读或者过度的期待。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解决和规避防卫过当问题。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增强法制观念,从根本上避免因为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的防卫过当问题。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必要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在我国实践中,正当防卫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概念与立法、实践中的问题与现状、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与立法正当防卫的概念是指在遭受他人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进行的合法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十项规定:“对于正在非法侵害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或者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权利而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捍卫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权利而实施反击的,也不属于正当防卫。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对象和条件,对于合理界定正当防卫的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中的问题与现状在我国的实践中,正当防卫常常引发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在遭受侵害时出于自卫目的进行了反击,但由于反击过度导致伤害甚至死亡,而被判定为过度防卫,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人为了逃避责任而以正当防卫为借口,进行了过度的攻击,给他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
这些问题表明,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知和运用存在一定的混淆和偏差。
三、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应当提高公民对于正当防卫权利的认知。
公民应当了解何为正当防卫、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以及正当防卫的限度和原则等内容。
应当强化对于过度防卫和谋杀防卫的法律监管。
对于过度防卫和谋杀防卫行为,应当严格依法予以惩处,以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当加强对于正当防卫的司法解释和适用。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使正当防卫的边界更加清晰,减少对于正当防卫的争议和模糊。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事法律中的重要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对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模糊正当防卫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
有的人认为只要是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权益,采取的行为都是正当防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正当防卫的范围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我国法律中规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是遭受非法侵害;二是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紧急的、必要的、适度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三是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深入理解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才能避免误解和错误的运用。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防卫行为的程度等存在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很多人在面对被侵害的情况时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采取过激的行为,导致正当防卫的适用成为争议焦点。
为了避免正当防卫的误解和错误的运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深入学习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确保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二是克制情绪,理智对待被侵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三是在行为后及时报案,主动接受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查,避免因过激行为引起法律问题。
三、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
当前,我国法律仅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基本要素,但对于不同情境下的具体适用标准,如何衡量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容易产生误解和争议,使得正当防卫的适用更加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正当防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可实施的标准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明确、科学的正当防卫适用标准,使其在实践中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正当防卫的问题和不足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它是一种合法的、有限度的自卫权利,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国家赋予的权力。
在正当防卫中,个人可以使用必要的手段来应对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的理念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被广泛接受和承认,它的存在是为了平衡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关系。
正当防卫的依据是人权和法治原则,它旨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即使正当防卫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探讨。
深度上看,正当防卫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问题:1. 主观判断的难题:正当防卫的执行需要个人对情况的判断和评估,包括判断侵害程度、应对手段等。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人们的主观判断可能受到情绪、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判断偏颇或不准确。
2. 执行力度的难题:正当防卫要求采取必要的手段,但“必要”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较大的模糊性。
个人在受到侵害时,会面临执行力度的选择和控制问题,如何确保力度的适度和合理性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3. 后续责任的问题:虽然正当防卫是合法的,但在实际执行后,行动者可能面临审查和法律责任的追究。
如果无法证明自身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可能会面临刑事指控或民事索赔,这给行动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广度上看,正当防卫在社会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1. 法律边界的模糊性:虽然正当防卫在法律体系中被确认,但具体的法律条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法律边界常常存在模糊性。
这给执法者和行动者带来了困惑和争议,也为法律的公正执行带来了挑战。
2. 利益冲突的困境:正当防卫保护的是个人权益,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个体的利益可能发生冲突。
如何权衡不同个体的权利,确保正当防卫的平衡性和公正性,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3. 防卫过度的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正当防卫可能被滥用,导致防卫力度过大,超出了必要的范畴。
浅析正当防卫摘要:“正当防卫”是中国刑法上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旨在鼓励、保护公民与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做斗争,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正在实施的不法侵犯。
关键词:正当防卫;必要限度;不法侵害;防卫过当行使任何一项权利都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条件的约束,所以为了不滥用正当防卫,在适用时就设置了苛刻的条件。
1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1.1一定有实际不法侵害正当防卫是建立在有实际不法侵害的前提之下,不法侵害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其他一般违法行为,这是因为刑法在正当防卫条款中采用“不法”一词而未采用“犯罪”这一概念,从而说明对于其他一般不法侵害同样可实行正当防卫。
但并非任何违法行为均能实行正当防卫,对于具有某种侵害性,暴力性,攻击性,紧迫性,持续性等特征的不法行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
如:对民事违约等民事违法行为不应实行正当防卫。
又例如:重婚罪,贿赂罪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虽属于犯罪行为,但无法对此实施正当防卫。
1.2不法侵害一定是在实施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只有让受保护法益处于迫在眉睫的风险之中,不法侵害才有可能得到防御,因此防御行为是保护法益免受侵害的必要手段。
那么,对法益是否具有现实侵害之紧迫性,我们又该作何判断?有主张采用理性人的科学判断标准,也有主张采用社会一般人标准。
明显地,前者确立了一个应以科学,专业和理性专家的视角来衡量紧迫性与否并以事后视角来评判紧迫性;后者以社会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评判紧迫性与否并以普罗大众普遍立场来换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完全依据理性人科学的标准来进行评判,那么冤假错案就极有可能形成,这是因为,世上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合理的,人多少会受感情,情绪和环境影响,即使拥有理性专家科学的标准,也无法保证100%合理。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机器,法律还要求聆听,感觉和尊重了解人民群众的普遍思想。
所以要根据社会一般人的准则与立场来评判不法侵害是否紧迫。
1.3正当防卫应具备防卫意识防卫意识由防卫认识与防卫意志两部分组成。
法学论文浅论正当防卫的概念和要件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障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而采取的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鼓励公民积极抵抗不法侵害,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正当防卫的要件包括:一是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即必须是正在进行的或即将发生的不法侵害,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侵害行为;二是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即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三是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的,即不能超过正当防卫的限度;四是防卫行为必须是及时的,即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采取防卫行为;五是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的客体,即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三、正当防卫的防卫过当问题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旨在保护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但如果防卫行为过度,就可能会侵犯到不法侵害者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从而引发防卫过当问题。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导致对不法侵害者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产生了侵害。
对于防卫过当问题,刑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如果防卫过当导致了不法侵害者的重伤、死亡等后果,那么防卫人将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
因此,在采取防卫行为时,必须谨慎考虑,确保防卫行为不超过必要的限度,避免防卫过当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正当防卫制度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鼓励公民积极抵抗不法侵害,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在采取防卫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防卫的各项法律要件,确保防卫行为不超过必要的限度,避免防卫过当问题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正当防卫制度的作用,保护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和条件。
根据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公民或者单位可以采取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
这是一项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对于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就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展开讨论。
首先,正当防卫制度在适用范围上需要更为明确和精细化。
虽然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一般原则和边界,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一些涉及到正当防卫的具体情形已经不再适用,导致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建议在刑法中进一步明确正当防卫范围的具体情形和条件,以便公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
其次,正当防卫制度在程序规定上还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较为简单,容易导致在涉及正当防卫案件的立案和审判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为了保障正当防卫权利的充分发挥,有必要在诉讼程序中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要求,并明确区分正当防卫和过度正当防卫的界限,以避免对合法行为的惩罚。
再次,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更加公正和透明。
目前,一些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在调查取证、定性认定和处罚决定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确保正当防卫案件的公正处理,需要加强对办案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正当防卫事实和法律规定的认识和理解,减少误判和不当刑罚的发生。
最后,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公民对正当防卫的认识不足,往往出现不恰当的反应和行为,使本来正当的防卫行为被误解和指责。
因此,应加强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对正当防卫权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以便在面临侵权时能够合法、理性地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的完善需要从适用范围、程序规定、司法实践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以便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浅论正当防卫的紧迫性和防卫意识问题
1 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目的正當防卫作为公力救济的重要补充,受到各国刑法的普遍重视。
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目的是赋予公民私力救济的权利,弥补公力救济的有限性和滞后性,使其能够保护个人合法权利或者国家公共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行为具有目的正当性和违法阻却性,它是一种有限度的防卫行为,而不是对侵害人的惩罚,行为人对因此造成的损害后果不负刑事责任。
为了保障公民在遇到不法侵害时进行正当防卫的权利,同时防止借防卫的名义行妨害之实,认定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至关重要,如何认定防卫是否具有紧迫性和防卫人自身的防卫意识也是关键点。
2 正当防卫的紧迫性正当防卫的紧迫性也是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应看其是否具备防卫的紧迫性,这是正当防卫的前提和客观基础。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不法侵害行为并且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两者分别是成立正当防卫的原因条件和时间条件。
笔者通过论述这两者的构成要素从而分析正当防卫的紧迫性。
(一)存在不法侵害是防卫的原因条件。
存在不法侵害是实行防卫的起因和前提,对于不法侵害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不法侵害性质的认定,可以肯定的是不法侵害行为应当是一种客观上存在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对于不法侵害,并不要求其必须是犯罪行为,一般的违法行为同样构成不法侵害。
无论是犯罪行为还是一般违法行为,只要侵害人正在实施的过
程中,都可以对其进行防卫。
其次,不法侵害应当是客观上存在的,即有迹象表明行为人随时可能实施或者已经着手进行的。
对于主观臆想的行为进行防卫,不能构成正当防卫,此即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的区别。
如果成立假想防卫,则构成犯罪时防卫人应当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再次,在防卫人采取措施进行正当防卫时,不要求其对行为人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明确的认识。
即不要求防卫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不法侵害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和刑事责任能力。
对于不法侵害行为我国刑法并未要求必须是犯罪行为,同时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
所以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不应要求侵害人在主观上具有故意。
对于侵害人是否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说法,笔者认为受害人在情况紧急、对抗能力悬殊、心理焦虑不安等因素的影响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判断侵害人是否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不应以此作为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防卫的时间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并未明确规定如何界定“正在进行”。
因此在做出判断时仍需依据具体的客观事实,通常是从侵害人着手实施到行为终止的范围之间。
即在一般情况下,侵害人着手到行为停止是进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在该时间段之外则不能成立正当防卫,因为可能导致事前预防或者事后报复之嫌。
笔者认为存在两种特殊情况,在该情形下不能仅仅根据侵害发生和实行防卫的时间上的绝对一致性来判断。
一是当侵害人先前的行为已经可能对被害人造成现实的危险,如果被害人不采取紧急措施可能导致人身或财产上的严重损害,则在此情形下应当允许被害人
在侵害人着手前就采取防卫措施。
二是当侵害人已经停止侵害行为,但是仍然有继续实施侵害的可能性,现实危险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仅仅依据侵害行为已经停止的时间点来判断,而应该从是否依然存在危险可能性的角度来判断能否采取正当防卫。
(三)不法侵害足以导致危害后果。
进行防卫的紧迫性还表现在一个方面,即不法侵害与危害后果之间存在紧迫关系,这也是采取正当防卫的原因。
如果不及时进行防卫则将导致危害后果发生,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此时也要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如果超出防卫所需的必要限度则成立防卫过当,应当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3 正当防卫的防卫意识分析正当防卫中的防卫意识是指受害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而想要与之相抗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了受害人的主观想法。
行为人成立正当防卫是否必须在主观上具备防卫意识,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必要说和非必要说。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为了……”的规定,表明我国对于防卫意识采取必要的态度,将其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防卫认识是指防卫人已经认识到有不法侵害存在且正在进行中,同时防卫人必须明确具体的侵害人,只能针对具体侵害人本人进行反抗,此外还应当认识到到不法侵害具有紧迫性,不能及时寻求公力救济,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将遭受人身或财产上的损失。
防卫意志是在防卫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防卫人应通过对不法侵害行为的判断确定自己的防卫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身、他人或者国家的利益并据此调整和控制自己的防卫行为。
防卫意识是认定行为人的自卫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的主观
条件,通常情况下行为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与不法侵害行为相对抗并且根据一般经验无法躲避或及时寻求救助,就应当认定其具有防卫意识。
在一些情况下,防卫人的主观意识上可能掺杂了多种心理因素,包括愤怒情绪等,在此种情况下是否同样具备防卫意识的条件值得探讨。
笔者认为正常人在不法侵害发生时内心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愤怒、惧怕、担忧等情绪,尤其是在遭受了施暴、侮辱等折磨后这些负面情绪更容易被进一步放大,此时防卫人的防卫意识中可能由于愤怒而掺杂着些许伤害的意识,但不能因此就认定其不具备防卫意识而成立故意伤害。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防卫意识与伤害意识并存,受害人往往因愤怒、惧怕而奋起反抗,此时其内心当中包含着些许伤害的意识。
此外,在多数情况下不给侵害人造成一定损害是无法迫使其停止侵害行为的,从而也难以达到防卫目的。
根据我国刑法,采取防卫行为时是允许对侵害人造成一定损害的,但是不能超过防卫的必要限度。
此时应当结合所造成客观结果来认定,如果防卫人在防卫意识和些许伤害意识掺杂的情况下实施了防卫行为,保护了较大的法益且造成的损害在必要限度范围内,则应当认为成立正当防卫,应该肯定其具有防卫意识而不是以故意伤害定罪。
4 结语从刑法确定正当防卫制度以来,关于该问题的讨论便从未停止过。
本文主要论述了正当自卫的两个关键问题,即防卫的紧迫性和防卫意识问题,这对于判断防卫的成立与否意义重大,只有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清楚地把握这两个问题,才能够正确区分防卫行为和犯罪行为。
本文只是对这两个问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何认定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关于正当防卫
认定的问题还应不断深入细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立法并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黄立金.论正当防卫中的几个问题[J].法制博览,2017.02(中).[3]欧阳本祺.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困境与出路[J].法商研究,2013(05).[4]袁霄霄.从“于欢”案看如何认定正当防卫.载知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