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
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
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⑵挖了多久?(38小时)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__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小学5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坚定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教学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讲述一位父亲在地震后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挖掘废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展现了父爱的深沉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资源:文章的电子版地震救援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情境创设)相关亲情和信念的资料和案例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震救援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自学生词新词。
深入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父爱的伟大和坚定的信念。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总结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亲情和信念的重要性,并进行写作练习。
评估方式: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课后训练设计:读拼音,写词语。
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所表达的亲情和信念的理解。
课外延展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是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美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演讲者。
他的作品通常以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来启发读者,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马克·汉林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__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14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篇1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Shān jī hùn xī xū màn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曼谷jí bào lì zá chàn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一)学习目标:★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
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我们提倡戒烟不是为了省几个钱,也不是花不起钱,更不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而是为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
P30 张大千画虎阅读答案①用横线画出描写老虎咬住大千臂膀时大千的神态举止的句子.答案:大千一点也不慌,沉着的伸出右手,笑眯眯的抚摸着老虎. ②“大千虽然受伤了,却画下了老虎发怒的神态.”从这句话中,你能想象一下被虎咬住时,他会想些什么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大千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说明了他为了画画,为了画出不同形态的老虎,不顾自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可以体会到大千是一个可以为了目标而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的人!演练场①把下面的字去掉一笔,变成另一个字,然后组词.答案:鸣( 呜 ) ( 呜咽 ) 钩( 钓 ) ( 钓鱼 ) 户( 尸 ) ( 尸首) ②把下面的字加上一笔,变成另一个字,然后组词. 答案:九( 丸 ) ( 药丸 ) 准( 淮 ) ( 淮河 ) 又( 叉 ) ( 叉车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五年级语文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习课文中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的写作手法。
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父爱伟大。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心理。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地震灾害,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中的人们是如何面对灾难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故事。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停顿等。
3.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父爱的伟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爱的伟大?你是如何理解的?4.学习课文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学生尝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5.写作实践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点评。
五、板书设计1.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2.重点句子:“父亲的心里充满了担忧,但他仍然坚定地说:‘不管怎样,我都要找到你。
’”“儿子在废墟中坚持生存,他相信父亲一定会找到他。
”3.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4.写作题目:关于父爱的故事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一首筷子兄弟的《父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父亲。
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却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落泪。
这是伟大的父爱。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特别的父爱。
引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熟悉的生字多读几遍。
(2)、掌握生字字形、正确书写
(3)、读了课文你了解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这是一场危害很大的地震)
2、师生交流:
地震危害大体现在: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一组地震过后的惨状的图片。
2、让学生谈谈你看完图片后有什么感受?
3、师:是啊,一幢幢高楼大厦瞬间坍塌,变成一片废墟、地震还引起了火光冲天的大爆炸,一片片瓦砾重重的砸向地面。
4、出示本课的新词
5、规范书写(颤)
6、引导学生发现读生字、新词时需要注意什么?(混、颤多音字)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上出发)
(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不顾自己生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与父爱伟大的颂歌。
)
2、课文中的主人公是父与子,作者用了一句话去形容这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3、默读2-12自然段,想想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注意边读边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你的感受。
4、父亲为什么被称为了不起的父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第五自然段)
(其他父母痛哭过后便绝望的离开,而阿曼达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5、当时发生完一场大地震,随时会发生余震,父亲一直埋头挖掘,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劝解,都有谁呢?他们是怎么劝解的呢?父亲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6、父亲不听劝解是因为什么?因为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父亲真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心的父亲。
8、文中还有哪个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
9、老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父亲挖了36小时会变成什么样?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五)带领学生观看中国汶川大地震的影片。
学生感受汶川地震后的惨状和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大爱。
重难点:通过地震中父亲的举动和父亲对儿子的诺言感受到这特别的父爱。
作业延伸:请同学们课后用几句话写写观看影片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