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日维新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33
百日维新变法内容及好处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一场变法运动,由清朝政府发起,旨在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以挽救国家危机。
这场变法运动的内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等方面的措施。
百日维新变法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改革百日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治体制改革。
变法运动中,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设立内阁、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教育改革百日维新变法中,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清朝政府在变法运动中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修订教科书、改革考试制度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军事改革百日维新变法中,军事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清朝政府在变法运动中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如改革军制、改革武器装备、改革军队组织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四、经济改革百日维新变法中,经济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清朝政府在变法运动中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推行新式税制、改革财政制度、发展工商业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百日维新变法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再次,军事改革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最后,经济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百日维新变法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运动。
它在政治、教育、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的百日维新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百日维新运动是一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
它发生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动的发起与推动者、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外患方面,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方面,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力日渐衰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急需改革,百日维新运动应运而生。
二、运动的发起与推动者百日维新运动的发起者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帝,他在慈禧太后的监视下,意识到国家危机的严重性,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中国。
光绪帝秘密召集了一批有志青年,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成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
三、运动的主要内容百日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光绪帝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在经济方面,提倡实业兴国,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文化方面,推动科学教育,倡导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改革措施积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四、运动的失败与影响然而,百日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慈禧太后和保守势力对运动进行了镇压,光绪帝被软禁,改革派领袖被迫流亡海外。
运动的失败揭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困境和挑战。
然而,百日维新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其次,运动中提出的一些改革思想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康有为提出的“立宪”、“救亡”、“图强”的口号,成为后来中国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
总之,中国近代史上的百日维新运动是一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
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影响仍然持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推动中国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1义和团运动: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西方国家直至今天仍然以”拳民暴乱”(Boxer Rebellion) 称呼整个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事件。
2 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又称双十二事变。
4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5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6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评价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俩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二百日维新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响。
以下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公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3.1898年光绪帝公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公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公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课后训练二百日维新1.康有为认为“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贪多求全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3.“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4.“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D.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6.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7.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8.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中国社会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泥淖之中,经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制度落后不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挽救国家危机,一系列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展开,试图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重要的维新变法运动,探讨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发展与影响。
一、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始于1898年。
当时,清朝政府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距,并迫切需要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政治、军事和教育上的改革。
政治上,慈禧太后下令设立了六部共同管理政务,取消了以臣子贵族的身份来争夺权力的鸿胪寺,并且试图建立一个新的议会体系。
军事上,新建了北洋舰队和陆军,试图改革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教育上,设立了新式学堂和西方科学研究机构。
然而,戊戌变法的推行并不顺利。
因为变法过于激进,触动了部分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其中,戊戌变法最具争议的是废科举,实行新式教育体系。
反对派不断制造混乱,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爆发。
变法派遭到了清朝保守派的挫败和镇压,变法运动告吹。
尽管戊戌变法没有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但它在近代中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维新变法的开端,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终结中国维新变法的脚步。
在1900年以后,维新运动重新焕发了活力,并在190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维新运动,即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康梁政权在被拘禁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康梁政权主要采取了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方法进行变革,例如推行宪政、制定新法律、改革教育体系等等。
在这短短的百日里,康梁政权试图为中国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然而,百日维新的短暂性以及对既有制度的强力冲击,引来了旧有势力的极大反对。
清朝王公大臣及军阀纷纷联合起来对抗康梁政权,最终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失败与终结。
尽管如此,百日维新也为中国维新变法的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 - 9月21日)维新运动,又名戊戌运动,百日维新背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
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场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最弱小的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
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这100多家商办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在一个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大国中,只能是九牛一毛而已,况且还有50家企业是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它的力量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象到的。
再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据资料统计,1895年到1900年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4家,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