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9.83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解析农业发展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领域,它对于国家的经济、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业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一些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首先,自然环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对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和降雨量的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差异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地形的不同会使得某些地区更适合农业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土地利用的限制。
其次,技术和创新的水平对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养殖业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新型的育种技术和耐病虫害的品种可以增加农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减少作物损失。
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而农业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生产模式、管理方法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创新。
第三,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对农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资源投入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政策会影响农民的种植和养殖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市场环境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的规模都会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农产品的需求量和价格等。
第四,教育和科技水平对农业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农民的科技素养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和科技培训,农民可以掌握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先进设备和工具,进一步提高农业的产能和效益。
最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过程也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的增加会增加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智慧工地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建议研究摘要:智慧工地建设是建筑行业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全新而又艰巨的任务,智慧工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施工企业方方面面,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
本文分析了影响智慧工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智慧工地;制约因素;对策研究引言:随着建筑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化"的概念也随之产生。
智慧工地,指的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为工程各方提供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工程管理和决策,使工程现场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与传统的粗放型建筑相比,智能化建筑可以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精益生产[1]。
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缺少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导致技术支撑不足,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能将智慧工地运用于少数领域,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严重制约着我国智慧工地的发展。
所以,必须弄清当前制约我国智慧工地建设的主要障碍,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智慧工地在我国的发展。
一、当前影响智慧工地建设的影响因素1.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智慧工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设需要多种要素的参与,各环节间的协调,才能确保项目成功运行。
从各参建单位申报的智慧工地平台建设项目来看,基本上都是由某一方面或是某一局部的设备,或系统为某一系统。
然而,由于这些设备都是分散在各个位置上,不能相互衔接,而导致建设的智慧工地各环节设备间信息无法及时地沟通与传递,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使得智慧工地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各个项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地设置其建设内容。
有的单位或部门以"数字化"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将整个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有的将传统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引入智慧工地,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等。
环境工程概论第四版第一章绪论答案。
环境工程是一个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对环境中或潜在污染源进行系统控制和治理的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技术等领域。
从广义上讲,环境工程主要是指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工程,包括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管理三大类。
其中,环境工程又可分为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与环境管理工程两大类。
环境工程是通过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影响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的污染源进行控制、治理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管理活动中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等目标所进行的过程管理和控制活动;环境工程与环境管理交叉融合为一个综合学科领域并构成一个独立学科即环境工程学科。
具体而言,环境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多方面的特点: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为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并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手段;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
1.下列哪项是与环境工程有关?A.治理技术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学科 B.污染防治是环境工程学科的核心学科 C.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是环境工程学科的主干学科 D.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环境工程学科的特色专业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环境工程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它是指通过使用某种技术手段(如物理、化学等)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进行规划和治理。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质量:是指相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而言。
(2)环境质量受自然因素控制情况:受气候、地理、土壤、水源地、生物及非生物因子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程度的质量和容量。
(3)人类健康直接关系到生存与发展。
(4)自然资源:地球物质循环规律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生产条件,同时也影响到人类健康。
(5)自然遗产:通过自然系统保护、修复自然及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要素而形成;自然界中物质要素如空气、水等是环境工程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物质资源也是环境工程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
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实际案例分析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的前提下,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本文将讨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以几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可持续城市交通规划原则在城市规划中,交通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可持续城市交通规划的原则包括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优化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等。
以伦敦为例,该城市在交通规划中实施了“拥堵收费”政策,对私人汽车通行进行收费以减少车辆拥堵和环境污染。
此外,伦敦还建设了大量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市民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
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善了市区的交通状况,并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居民福祉至关重要。
可持续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包括增加绿地覆盖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提供公共绿地设施等。
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城市通过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等创新手段,大大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保护自然湿地和森林,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绿地规划举措为城市环境提供了优美的景观,改善了空气质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可持续城市能源规划原则城市的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因此可持续城市能源规划至关重要。
该规划的原则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等。
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城市实验室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城市通过建设高效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和实施能源监测等措施,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
该实验室还通过智能网格技术和能源储存系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可持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业集聚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因素。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机构相互聚集形成的现象。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就业、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首先,产业集聚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当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时,相关产业的供应链和配套服务等行业也会随之发展。
这种集聚效应将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提高区域内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
其次,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当企业集中在一起时,他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同时,产业集聚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聚集,形成人才密集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产业集聚还有助于资源利用的集约化。
当产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时,相关的资源,如原材料、能源等可以得到更好的集约利用和管理。
这将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然而,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的产业集聚可能导致区域内部分资源过度集中,造成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其次,产业集聚也可能加剧区域间的差距。
当某一区域的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时,会吸引更多资源和企业的流入,这使得其经济发展日益迅猛,而其他地区则很难有机会获得同样的发展机遇,形成了不平衡的发展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方面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避免单一产业过度集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提高整体区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同时,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产业集聚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环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将来发展主题:自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以来,全球的环境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据悉,今年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大会的主题之一,力图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追求一个资源高效、环境友好、低碳排放、社会公平和更富竞争力的绿色未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
一位业内专家提出,在实践绿色发展之路时,需要选取优先领域,比如建造领域就是这场变革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让建造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建造行业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极大的能源消耗、资源浪费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实现建造可持续性发展背道而驰。
一位建造专家指出,建造的一辈子经历了“规划一设计一建造一运行(居住和改造) 一拆除一处理一再生 (再次利用、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
建造的寿命与其他消费品或者耐用品相比是很长的,而且建造的分量和体积都很大,需要用到不少材料和构件,需要大量的资源。
此外,为了长期营造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还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建造被拆除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建造的生命周期所消耗的大量资源和能源,就必然会造成很大的环境负荷。
因此,为营造尽可能降低对地球环境负荷的可持续性社会,从建造的规划、设计到拆除或者处理的各个阶段考虑其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让所有人充分理解建造的特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原因显而易见,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每年新建建造量最大的国家,平均每年要建20 亿平方米摆布的新建造,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建建造的40%,水泥和钢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40%。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建造大量的建造,估计这一过程还要持续25 年〜30 年。
如果不改变以往的建造方式,庞大的建造市场所带来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是可想而知的。
系统工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引言: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关键的业务活动,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而系统工程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手段,能够提供全方位的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系统工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工程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方法,通过对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和综合,以最优方式实现系统设计、改进和管理的目标。
其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估。
系统工程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跨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
二、系统工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质量要求分析: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通过分析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和组成部分,确定质量要求的关键点。
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制定合理的质量要求提供依据。
2.工艺设计和优化: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析和优化,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对系统的全面分析和综合优化,可以找出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瓶颈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质量控制和监测: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系统,实现对质量的监测和控制。
通过对系统中关键节点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修正存在的问题,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4.质量评估和反馈: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对质量管理进行综合评估和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质量管理的效果和程度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三、系统工程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引入系统工程方法,对其质量管理进行了全面提升和优化。
首先,通过系统分析,确定了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要求。
其次,在工艺设计和优化方面,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析和改进,解决了原有的生产瓶颈和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摘要: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工程的实施源于北方地区长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挑战,以及南方地区相对富裕的水资源。
旨在通过引水南北调解水资源不均衡分布,南水北调工程在改善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资源供应、水质改善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成功解决了北方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力确保了持续供水。
其次,工程改善了水质,提高了城市供水系统的水源可持续性,有助于减少水质污染和水源枯竭的风险。
此外,尽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但通过相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平衡。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城市供水系统;可持续发展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供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挑战。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城市水资源供应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使一些城市面临了水资源短缺和质量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供水系统的不稳定性。
在这一背景下,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该工程旨在通过引水南北调解水资源不均衡,为北方地区的城市供水提供支持。
然而,这一工程的实施涉及复杂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
因此,深入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对城市供水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供水挑战,还有助于为未来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本研究旨在探讨南水北调工程在城市供水系统可持续性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城市供水系统的改进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1城市供水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1水资源稳定供应城市供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水资源是生命之源,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的居民、工业和农业都需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来满足其基本需求。
第26卷第3期科学管理研究Vol126No.3 2008年6月SCIENT 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Jun.2008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X杨永辉,肖秀梅(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根据系统工程相关思想和方法,主要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得出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环境生态建设是其直接影响因素,而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又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根本影响因素。
据此研究了费用)效益分析和最优控制理论等系统工程方法对于区域污染源头最优控制问题的适应性。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解释结构模型;费用)效益分析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15X(2008)03-0057-03The reascher on an alyzing the impact factors of 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 on the approach of system engineeringYang Yonghui Xiao Xiumei(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xi Xi.an710054,China)Abstr act: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key and foundation of human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thought and method of engineering,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explanation structure model to ana2 lyze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e concludes the dir ect impact factors which contains economy construction、system refor 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y construer ion,however,control of t he r o ot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the ulti2 mately impact factor of environmental ecology construct ion.Based on these facts,we researches the method of system engi2 neering,such as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the theor y of superior control,which adapt to the pr o blem of superior sontrol of r egional pollution sources.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 met hod;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xplanation structure model;Cost-bene2 fit analysis区域可持续发展从区域性环境和资源角度提出关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其含义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它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包含了经济繁荣、环境质量和社会平等三个目标,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综合体。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111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权重有向连接图专家小组应用ISM讨论和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各途径之间的影响关系。
经过专家小组成员讨论后,认为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有: S1)加速经济建设;S2)社会体制建设;S3)环境总量控制;S4)可持续发展;S5)环境污染源头控X收稿日期:2008)02)25作者简介:杨永辉(1955)),男,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
制;S6)环境生态建设;其中S4(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素。
过专家小组讨论分析,确定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权重有向连接图1所示:图1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权重有向连接图112 求得非0-1型邻接矩阵由该有向连接图笔者可得非0-1型邻接矩阵A=0 015 015 017 0 0150 0013 017 0 00 0 0 019 0 01900 0 0 0 0013 015 019 017 0 0170 0 0 019 0 0113 改造求得0-1型矩阵若将该矩阵改造成0-1型矩阵,就可以相应建立可达矩阵和解释结构模型,从而给出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的结构模型。
为此可通过选取一定的阈值来得到0-1型邻接矩阵(令阈值为017)。
对矩阵中凡大于或等于017的元素均取为1,否则取为0,则有下面的邻接矩阵:A=0 0 0 1 0 00 0 0 1 0 00 0 0 1 0 10 0 0 0 0 00 0 1 1 0 10 0 0 1 0 0 M =1 0 0 1 0 00 1 0 1 0 00 0 1 1 0 10 0 0 1 0 00 0 1 1 1 10 0 0 1 0 1114 根据以上矩阵进行关系划分(见表1)表1S R(Si)A(Si)R(Si)H A(Si)11,41124,22233,4,63,53441,2,3,4,5,6453,4,5,65564,63,5,66115 根据以上矩阵和表格进行分部划分A(Si)=R(Si)H A(Si),B=[1,2,5]R(S1)=[1,4]R(S2)=[2,4]R(S5)=[3,4,5,6]检验:R(S1)H R(S2)H R(S5)=[4]X 5_该系统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116 进行层次划分R(Si)=R(Si)H A(Si)寻找最上一层节点,由前表知:R(S4)=R(S4)H R(S4)=[4]_L1=[S4]寻找第二层节点_L2=[S1,S2,S6]寻找第三层节点_L3=[S3]则L4=[S5]117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确定结构模型图图2 结构模型图118 解释结构模型得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可持续发展的解释结构模型图通过该解释结构模型,可知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环境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而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优势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根本影响因素。
笔者将主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状况,采用相关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根本制约作用的污染(以水污染为例)源头控制问题。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影响因素)))区域环境污染源头最优控制系统分析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58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26卷题,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使人们意识到,那种孤立的、局部的治理技术和措施解决不了社会性、综合性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技术的发展并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已成为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将使水污染控制技术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水质管理实质上就是对所研究的水污染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流域系统、区域系统或设施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这些研究包括:对现状的评价和找出主要的环境问题,提出一系列供决策选择的目标方案,建立起排污情况与受纳水体的水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费用一效益的定量关系等。
所谓/系统综合0,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规划和设计一个水污染控制系统,确定一个系统的管理办法等工作内容,也即为达到某个环境目标而选择最优规划方案,进行最优设计,找出最佳管理办法等。
因此,/综合0的过程应包括确定目标、形成系统较佳的可行性方案和最优化决策等3个主要步骤,(见图4)。
211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费用)效益分析图4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步骤示意图为了评价水污染控制方案的优劣,必须把水质改善或得以维持良好水质状态的水污染控制措施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供优化选择用的/目标函数0。
有了目标函数之后,在一定条件下,使目标函数最优化,就可能找出最优的控制方案。
在水质管理规划中,输入可以是废水排放负荷(常用BOD 表示)、应削减的排污量和所有其他环境控制措施(如流量调节、河内处理)等的集合。
输出则是特定的目标用途水平或水质状态。
一个水质控制系统的费用包括建造各种控制措施(废水输送和处理、流量调节和河内处理、厂内处理、监督管理系统等)所需的投资,及整个运行系统所需的费用。
不同的地区和规模、不同的控制方式,会有不同的边际费用。
212 系统最优化分析系统最优化一般是通过模型进行的,运用最优化技术对模型求解,以作为评价决策的依据。
建立一个系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投资(即费用),系统建成后可产生效益。
费用和效益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效益应当大于费用,否则该系统方案就是不可行的。
在现行水质管理规划中,由于效益不易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目标函数通常就是费用函数。
所谓最优化,就是要求费用最小的控制系统方案。
213 污染源头最优化分析排放口最优化是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一般情况下,它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其目标函数是非线性的,约束条件是线性的。
我们可对目标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从而将上述问题转换成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即可求出最优排放口控制量。
3 结论采用系统工程中解释结构模型,笔者发现环境污染源头控制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根本影响因素,也必然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区域要走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就势在必行。
为此,针对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以水资源污染控制为例)的问题,笔者探讨并认为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中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系统最优化分析方法,可以对河流的污水排放实施最优设计,以最小的处理费用来获取满足一定水质要求的水体,实现用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益,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112刘玉,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态势分析1J 21中国软科学,2003,(7).122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1M 2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2汤如洪.水污染控制系统中的排放口最优化控制1J 21青海环境,2002,(6).59第3期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