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唯物史观人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物质世界是原始的,而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在物质基础上逐步生成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基于实践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唯物史观中,人的全面发展被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物质需要满足的三个层次。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三个阶段,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第一个阶段是物质需求的满足。
这个阶段强调了人作为动物的物质需求的满足。
人的最基本需求是食物、水和住所等生活必需品。
在这个阶段,人们将精力集中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上,并通过劳动来生产和获取所需的物质财富。
通过劳动,人类逐渐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满足了自身的生存需求。
第二个阶段是精神需求的满足。
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知识、艺术、文化和道德等精神领域。
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
人们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个阶段是自我实现的满足。
在物质满足和精神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这个阶段强调了人类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释放。
人们追求个人意义和价值的发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阶段,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创新和创造力的发挥,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贡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唯物史观人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精神需求的满足是提升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方式,而自我实现的满足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动力源泉。
总结而言,唯物史观人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满足。
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模式。
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追求个人意义和价值的旅程。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
古代唯物主义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所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心灵和精神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
近代唯物主义是指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唯物主义者开始对神学和宗教进行批判,强调物质世界是唯一存在的,所有的思想和精神都是由物质世界的运动产生的。
现代唯物主义是指20世纪以来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现代唯物主义关注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此外,现代唯物主义还探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问题,强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扩展资料: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是基于实践思想主导,倡导用客观实际行动对现实存在和发展进行客观断言,以及认识以实践为根本来源的新的知识主义诸子思想,是实践社会学的核心思想。
唯物主义把实践定义为改变社会的唯一的方法,它在科学发展史上不仅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石,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重要转折。
唯物主义发展阶段可大致分为三个,即初步形式唯物主义、全面唯物主义和最后阶段唯物主义。
初步形式唯物主义开始于17世纪,它试图以实践为基础,处理
有关社会学和实践信仰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唯物主义仅停留在社会学层面,没有建立到深度历史实践层面。
继初步形式唯物主义之后,产生的便是全面唯物主义。
起源于19世纪,主要
特点是坚持实践思想,追求实践历史,以人为基础,以行动力为基础,强调利益决定论。
它突破了传统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将实践思想发挥到它的极致,以此满足实践的需要,从而使人类的历史发展走向健康的发展。
最后阶段唯物主义又称当代唯物主义,它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思想的结晶。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实践False操作、唯物史观以及客观实
践形式上。
这一阶段的唯物主义把实践扩展到更深层次,突破了过去实践形式有限性和束缚性,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是客观断言和实践形式的强有力的推动力,打开了人类社会的大门,这种新的思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比的福报。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唯物主义思想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实践历史,积极实践历史,深刻把握历史,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此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息。
唯物史观人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了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途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唯物史观人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物质生产的自由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一、物质生产的自由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开始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物质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农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人类从漫长的未开发和未利用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掌握自然力量,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这也催生了私有制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在这个阶段,物质生产的自由发展是主要的动力和目标。
通过劳动,人类改变了自然,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与此社会分工也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形成正式的社会组织,例如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物质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展起来,以满足人类对物质财富和福利的需求。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物质生产的自由发展阶段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共有化,消除剥削关系和阶级差别,建立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秩序。
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基础,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国家机构的维持,构建了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这个阶段,人们共同协作,共享生产资料和财富,消除了剥削和压迫。
这个阶段还是人类社会主义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全面的人类发展,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更加注重公正、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这个阶段还需要解决一些矛盾和困难,例如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和人类自由意志的统一等问题。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唯物史观人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是指一种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观点。
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唯物主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他的学派是古代唯物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微小不可分割的物质构成的,物质是永恒的、无限的,思维和感觉只是物质的运动。
2.近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是在欧洲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和法国的笛卡尔、伏尔泰等。
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世界,提倡对客观事物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发展,物质决定意识和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现代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和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1/ 1。
唯物主义的四种基本形态包括: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称为自发唯物主义或朴素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
这种观点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而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这些物质形态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这种观点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它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基于机械因果律运行的。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他们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构成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
4.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其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唯物主义发展演变的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演变的三种历史形态》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唯物主义的故事。
唯物主义呀,有三种历史形态呢。
第一种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时候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觉得世界是由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组成的。
比如说,古希腊的人觉得世界是由水、火、土、气这些东西构成的。
就像我们盖房子需要砖头和木头一样,世界也是由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组成的。
你们想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是不是很神奇呀?作文二: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唯物主义。
今天说说第二种形态,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些科学家特别厉害,他们通过做实验和观察,发现了很多东西。
但是他们觉得世界就像一个大机器,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一些小小的零件组成的。
比如说,他们觉得原子就是最小的东西,世界就是由这些原子拼起来的。
不过呀,他们没有想到,世界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不是像机器那样死板不变的。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世界是一直不变的吗?作文三:亲爱的小朋友们,唯物主义还有第三种形态呢,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种形态可厉害啦!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就像我们种的小花,从种子一点点长大开花,这就是变化呀。
而且,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比如以前大家都走路,后来有了自行车,再后来有了汽车,这就是社会在发展。
小朋友们,你们能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和发展的例子吗?作文四:小朋友们,咱们再回忆一下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先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那时候的人们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有了对世界的理解。
就像我们抬头看天上的星星,虽然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但会好奇地去想。
然后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科学家们努力探索,想要找到世界的秘密,虽然有些想法不太对,但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样子,就像有了一幅特别清晰的地图。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唯物主义的最早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在同原始宗教意识的斗争中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同原始宗教意识把世界万物归因于神灵的观点相反,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的物质的东西。
例如,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主张是火。
中国古代五行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万物,王充则认为万物是由气产生的。
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自发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按照不同方式结合而成的。
自发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形态,具有感性直观和猜测的性质,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它坚持用自然的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则是正确的,这一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自然现象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意志与目的的)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 (天地是包含元气的物质实体,万物乃是由天地所包含的物质性的元气产生的,天地元气生万物是“自然”“自生”的,在天地之外没有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的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精神必依附于形体而存在,随形体灭亡而灭亡。
他还用刀刃与锋利的关系阐发“形质神用”的命题。
认为神用之对于形质,犹如锋利之对于刀刃,锋利依附于刀刃而存在)明朝王夫之(船山):“气者,理之依也。
”(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器是指具体的事物,道是指抽象的一般道理、一般原则。
世界上只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没有物质意识就不能单独存在。
)古代印度顺世学派:世界万物均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剑可以从鞘中拔出,纤维可以从茎中抽出,没有一个人能把灵魂从肉体中拔出来:否定了灵魂的存在和灵魂转世:祭祀杀的牺牲能够升天,为什么祭祀者不立即奉献自己的父亲?坚决反对婆罗门教宣传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说以及杀生祭祖等烦琐礼仪,称所有吠陀作者皆属伪善狡猾的骗子,祭祀礼仪则是贪婪的婆罗门发财致富的手段。
他们更激烈批评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婆罗门与最下层的贱民血管之血都是红的,人的本质绝无高低贵贱之分。
顺世论派的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残酷的迫害,也为婆罗门等宗教派别视为异端邪说,在统治阶级的文化中难以生存。
顺世论派的作品全被毁灭,现在所知的片断也是从佛教文献的反对派作品中作为批斥对象而被援引的,当然不免受到歪曲篡改。
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末年的史伯说:“故先王以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春秋《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古代医家把五行学说用于医学,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
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
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传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防止病邪传入其它脏腑,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 列宁给以赫拉克利特的学说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
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
原子是体积极小,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所谓虚空,就是指空虚的空间。
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运动的原因。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
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分离时,事物就消亡。
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
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
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
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
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
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
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和虚空的学说解释了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
他认为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
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
因为他看来,原子是永恒的,它们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毁灭。
用它们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是属于物质形态的转化。
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列宁称他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代表。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实验科学提供的新知识、新成果为基础,因而摆脱了自发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素朴性。
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在认识史上建立了不可抹煞的功绩。
但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存在着三个严重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刚体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
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就象一架机器,心脏就像上足的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等等。
生于英国威尔特省一牧师家庭,早年就学于牛津大学,后做过贵族家庭教师,游历欧洲大陆。
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他继承了F.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但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的加或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
他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动乱和安宁的根源。
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
他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僧侣比作群鬼,但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
著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
17-18世纪,牛顿经典力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确立了成熟的自然科学的两大原则:重复性原则和精确性原则。
牛顿的科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在18世纪的法国已经享有隆名盛誉,它造就了强烈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情绪,刺激着相当一部分思想家,包括法国唯物主义者把自然规律观念直接带入到社会领域,或者把社会和人还原为自然。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本无意向哲学献媚,但它又往往决定了哲学的面貌。
牛顿经典力学的威力使一大批法国哲学家聚集在科学主义的大旗下,用机械论的观点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形成机械唯物主义派。
机械唯物主义派的哲学来源是本土的笛卡尔哲学。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
笛卡尔正是依靠这种抽象的物质和抽象的运动“构造出整个物理世界”,并一直主张用机械论的术语去解释自然现象。
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规律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应用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构造了一个具有反宗教神学意义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图景。
笛卡尔“借助于机械论的概论”来从事对自然的研究,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使自然哲学焕然一新,他提出一种新的、从独立精神产生出来的、包罗整个自然界的世界观”。
笛卡尔的自然哲学开启了近代反宗教神学的先河,为法国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一直影响到拉美特利的时代。
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法国唯物主义,使其停留在机械论的水平上。
实际上,正是笛卡尔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时代精神。
拉美特利极为推崇笛卡尔和牛顿,认为“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的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
”马克思由此认为,“拉美特利利用了笛卡尔的物理学,甚至利用了它的每一个细节。
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模仿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写成的。
”的确,笛卡尔的“世界是机器”、“动物是机器”观念引导着拉美特利走进了一个唯物的同时又是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之中。
拉美特利沿着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路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同时又深化了笛卡尔的观点,把笛卡尔的动物结构学运用到人体上,并完全是从机械论的观点来考察人和人的本质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错误的哲学观点不但不能使人聪明,反而使人糊涂、愚蠢,甚至犯错误。
事实说明,只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使人产生智慧,增长才干。
我们说哲学是智慧学、聪明学,主要是指正确的、科学的哲学,即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我国古代的孙武、孙膑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军事家,是与他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密切相关的。
古代许多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这也不是偶然的巧合。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因为哲学“能揭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着手的路线中选择一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