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J1S21沉积相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
第17卷第2期2010年4月特种油气藏S p e c i a l O i l a n d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V o l .17N o .2A p r .2010 收稿日期:20091010;改回日期:2009111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低丰度天然气成藏机理”部分成果(2007C B 209503) 作者简介:李国永(1979-),男,工程师,200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地质学。
文章编号:1006-6535(2010)02-0015-0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克下组冲积扇沉积微相研究李国永1,徐怀民2,张 兵3,传 平3,薛建兴1(1.中油冀东油田公司,河北 唐山 0632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3.中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克下组油藏属于一套山前陆相盆地边缘冲积扇沉积。
在充分认识克下组冲积扇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将克下组冲积扇划分为扇顶、扇中与扇缘3个亚相和8个微相,详细阐述了各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在克下组各小层的展布规律。
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分析了沉积微相控制下的石油地质储量及剩余油分布关系,为二次开发提供地质基础。
关键词:克下组;冲积扇;沉积微相;剩余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图分类号:T E 122.2 文献标识码:A前 言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空间展布控制着储层的质量和分布,是单井及多井储层评价的基础。
同时,由于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规律,其展布特征也是预测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依据之一[1-4]。
八区克下组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逆掩断裂带南白碱滩断裂下盘,北以南白碱滩断裂为界与七区相邻,西部至202古隆起剥蚀或尖灭,东北与十区接壤,东南向盆地腹部伸展,构造形态单一,为一自西北向东南倾的单斜构造。
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湾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分析摘要:南缘西部第三系的油气勘探由来已久, 而且几经波折。
丰富的地面和井下油气显示以及非常发育的构造圈闭都预示着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但复杂的工程和地质条件一直制约着勘探进展。
沙湾组是该地区重要的勘探层系,其砂体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分析是该地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南缘;准噶尔盆地;沙湾组;沉积环境;沉积相1、前言准噶尔盆地南缘以其丰富的地面油气显示和众多的构造圈闭而著称。
一直是勘探工作者关注和寄予厚望的含油气区带。
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和研究可追溯至本世纪初。
1909年,俄国地质学家B·A·奥布鲁切夫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了地质调查并记叙了独山子油气苗。
1937年发现独山子油田。
50年代在独山子背斜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至50年代未,仅在背斜东部探明含油面积1.18km2,探明原油地质储量239×104t。
俄国学者M·H·沙依道夫及我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宋汉良在五十年代对独山子背斜进行了研究。
1964年,曾繁善对独山子油田的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
同年宋国初等完成了“准噶尔盆地中西部第三系岩相古地理总结报告”,这是第一本也是截止目前论述第三系沉积相发育特征最详尽和系统的论著,为本区第三系岩相古地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年代至70年代,南缘的勘探基本属于停顿状态。
1979年在西湖背斜上钻西参2井。
80年代曾繁善、况军、尤绮妹等及魏景明等对南缘地层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
周经才等在研究南缘侏罗系沉积成岩作用时对沙湾组进行了一些研究。
2、区域地质特征盆地南缘属于乌鲁木齐山前坳陷,该区受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尤其是强烈的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对该区影响巨大。
使山前表层的中新生界发育了成排成带的背斜构造及与之伴生的断裂以及断鼻。
同时还形成了一些大型的重力滑脱构造(如霍玛吐滑片)。
南缘西部地区的局部构造和断裂十分发育,其延伸方向大多与北天山的走向近于平行,呈近东西向。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摘要: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
分析认为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压、断、相、隆"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勘探部署思路为: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
部署探井多口,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准噶尔盆地勘探过程是理论不断创新、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勘探之初,依据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源控论”,提出“立足大坳陷、主攻大构造、寻找大油田”的勘探部署思路,加强综合研究评价,发现了石西等油田;之后,研究认为,洼陷区的油气运聚方式应表征为“油源断裂疏通、沿梁富集”,从而诞生了“梁聚论”新认识,按此部署了新一轮的勘探,发现了石南油气田和莫北油气田,证实了“梁聚论”的正确。
随着洼陷区油气勘探的深入,特征明显的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寻找各类隐蔽型圈闭就成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我国新的矿权登记法出台,中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登记探矿权区块16个,面积5.95×104km2,勘探程度普遍很低。
洼陷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相、隆、断、压”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隐蔽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1 富油气系统富油气系统的形成必须以富生烃凹陷为基础,并且在凹陷及其相邻地带具有形成油气的良好功能单元及适当的时空匹配关系。
准噶尔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加复合型盆地,可划分为4个复合油气系统、16个油气系统(图1)。
盆内已发现的油气田(藏)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主要位于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之内,即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昌吉复合含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含油系统以及乌伦古含油气系统,并主要分布在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昌吉复合含气系中。
352古地理学报图4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及盆地边界分布A一八道湾组;B一三工河组;C一西山窑组;D一头屯河组;E一齐古组;F一喀拉扎组Fig.4SedimentaryfaciesevolutionandbasinboundariesdistributionofsouthernmarginoftheJurassicinJunggarBasin1一三角洲;2一滨浅湖;3一半深湖一深湖;4一冲积扇;5一辫状河;6一曲流河;7一地层尖灭线;8一预测的盆地边界;9一推测的地层尖灭线;10一现今盆地南缘的老山边界;11一不能确定沉积水体是否相连;12一地名;13一井名;14一河流待进一步研究。
后峡地区现今仅残留部分头屯河组紫红色河流相沉积,盆地南缘头屯河剖面的头屯河组向上红色条带逐渐变多,显示头屯河组沉积时期,盆地沉积范围发生一定的萎缩,气候开始逐渐变得干燥。
总之,后峡地区侏罗系地层划分、沉积相特征、沉积序列均可与盆地南缘剖面进行对比,沉积体系分析也显示早~中侏罗世的盆地边界至少位于后峡附近(图4),头屯河组沉积时期及其以后,盆地边界开始向北迁移,气候逐渐变得干燥。
晚侏罗世时期,盆地南缘形成特征的红色喀拉扎组砾岩,分布范围介于乌鲁木齐以西至安集海河以东地区,为一套冲积沉积体系,除在准噶尔盆地东部有部分钻井钻遇外,盆地其他构造单元均未钻遇,表明晚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明显向北迁移,气候变得干燥。
此外,中央低凸起(车排子一莫索湾凸起)侏罗系遭受强烈的剥蚀、博格达山前喀拉扎砾岩的分布(图4)以及广泛分布的白垩系底砾岩(方世虎等,2004)表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盆地边界已发生明显的向北迁移,博格达山已构成盆地南缘重要的物源体系之一。
4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以盆地南缘四条重点露头剖面和后峡剖面的沉354古地理学报图5早、中侏罗世(A)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B)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山格局Fig.5Patternofbasin—orogenyframeworkoftheEarlyandMiddleJurassic(A)andtheLateJurassic—EarlyCretaceous(B)insouthernmarginofJunggarBasin含煤层序,显示相似的沉积环境,表明天山在早、中侏罗世时期不可能是高耸的山脉,对气候的切割作用可能不如Hendrixet口z.(1992)认为的那样显著。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2-0169-16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4年12月10日 改回日期:2005年1月28日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拐19井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相王世瑞1,2 彭苏萍1 凌 云2 王晓平2,3 吴 琳2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00832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凌云研究组,河北涿州07275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摘 要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已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但人们几乎还是用常规的手段来寻找岩性油气藏,没有实质性进展。
本文是以利用宽方位角采集的地震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高保真资料处理和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解释。
利用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和钻井解释成果对侏罗系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精细的描述,确定了拐19井区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出油层段附近的沉积环境由湖泊相)三角洲前缘相)河流相)湖泊相的演化过程。
利用地震属性解释的结果也能较好地反映目标区的沉积环境变迁,并且与区域地质、测井解释结果相吻合,为寻找油气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可以进行沉积环境分析,为寻找岩性圈闭及油气藏做出贡献。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测井 宽方位角采集 参考标准层 层拉平 沉积相 三工河组 下侏罗统 准噶尔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王世瑞,男,1966年生,1990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1999年获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博士研究生,在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凌云研究组从事地震属性方面的研究工作。
电话:(0312)3821844,E -mail:w angsr @bgp 1com 1cnResearch on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angonghe Formationof Lower Jurassic by seismic attributes in Well G19ofnorthwestern margin area in Junggar BasinWang Shirui 1,2 Peng Suping 1 Ling Yun 2 Wang Xiaoping 2,3 Wu Lin 2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 echnology ,Beij ing 1000832Lingyun Resear ch Group ,CNPC BGP,Zhuoz hou 072751,H ebei3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 ,Beij ing 100083A bstract Searching for lithologic re servoi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area in Junggar Basin 1No esse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finding such reservoir using conventional measures 1Ba sed on the seismic data c ollected by wide azimuth acquisition,the authors made high accurac y -preserving data processing and layer flatten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ference layer 1Fine description of sedimentary en -vironments of the Jurassic w as made using the reg ional geolog ical research results and drilling interpreta -第7卷 第2期2005年 5月古地理学报JOU RNAL OF PALA EOG EOG RAPHYVol 17 N o 12M ay 2005tion results by preresearchers1T 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neighbouring the oi-l bearing interv al of Sangong he Formation of Low er Jurassic in Well G19area ex 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lacustrine fa-cies to delta front facies to fluvial facies to lacustrine facies1Interpretation results by seismic attributes also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targ et area and coincide well w ith the re-g ional geologic results and logging interpretation results,thus providing good evide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1Analysis of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can be made by seism ic attributes and a-l so contributions to exploration for litholog ic reservoir in the oilfield can be made based on this1 Key words litholog ic oil reservoir,logg ing,w ide azimuth acquisition,reference layer,layer flat-tening,sedimentary facies,Sangonghe Formation,Low er Jurassic,Jungg ar Basin About the first author Wang Shirui,born in1966,got his bachelor.s degree from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in1990,and a master.s deg ree from PetroChina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in19991Now he is a candidate for Ph1D1degree in 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and is m ainly engaged in analysis of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by seism ic attributes at Ling yun Research Group in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BGP1Tel:86-312-3821844,E-mail:wangsr@bgp1com1cn/地震属性0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地球物理界。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新疆准噶尔盆地矿床地质概况及矿层沉积相特征张 芮1,黄志发2(1.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四川 德阳 618099;2.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研究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本文运用沉积地质学研究方法,结合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钻井、测井等资料,开展对八道湾组矿床类型及各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研究。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共识别出辫状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3种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7个亚相,14个微相,同时揭示出沉积相序列规律。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矿床;沉积相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3-0124-3Geological surve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ore deposits in Junggar basin, XinjiangZHANG Rui 1,HUANG Zhi-fa 2(1. No. 282 brigade of Sichuan Nuclear Industry Geology Bureau,Deyang 618099,China;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Abstract: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Jurassic eight Dao W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Jurassic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good. In this paper, the deposit types and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the sedimentary bodies of the eight Dao Wan formation are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the sedimentary geology, the outcrop section and the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The lower Jurassic eight Dao W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has identified 3 phase types of braided river facies, braided river delta facies and lakes, and further divided into 7 subfacies and 14 microfacies, which also reveal the sequence regularity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Keywords: Junggar basin; deposit; sedimentary facies收稿时间:2018-06作者简介:张芮,生于1991年,女,河北任丘人,工学硕士,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地质矿产调查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沉积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
陆相盆地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其形成与保存条件——以青海湖现代沉积为例王菁; 李相博; 刘化清; 张志杰; 完颜容; 王宏波; 黄军平【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9(037)005【总页数】15页(P1016-1030)【关键词】滩坝砂体; 现代沉积; 形成机理; 保存条件; 青海湖【作者】王菁; 李相博; 刘化清; 张志杰; 完颜容; 王宏波; 黄军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 73002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0 引言滩坝砂体是滩砂和坝砂的总称,在滨浅湖区广泛发育[1]。
由于经历了湖浪作用的搬运淘洗,滩坝砂体物性良好,因而成为近年来中国石油勘探界与沉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2-3]。
国内外学者对滩坝砂体进行了研究,在沉积环境、成因、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主要针对现代海岸或湖岸沉积以及野外滩坝露头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他们在滩坝成因机理研究方面较为深入,强调水动力、地形地貌对现代海岸滩坝形成的控制作用[4-5]。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侧重于古代陆相湖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在对古代湖盆滩坝砂体的分类[6-7]、沉积特征[6,8-11]、地球物理特征[6,12-13]、分布发育规律[8,14-15]及成藏特征[9,15-19]等方面做了全方面的研究。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针对现代沉积中的滩坝砂体进行详细解剖的实例不多,现有文献资料也多以对沉积特征的描述为主[20-23],而水动力及滩坝成因机理方面的研究实例鲜见报道,仅有个别研究学者涉及到该方面的研究内容[24-25]。
“将今论古”是沉积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手段,因此本文通过对青海湖现代沉积的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滨浅湖滩坝砂体的发育与保存条件,以期对我国古代陆相盆地滨浅湖滩坝这一新领域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青海湖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1.1 滩坝砂体沉积特征滩(Beach)与坝(Bar)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在波浪作用(Waves)下形成的与岸线平行、席状展布的沉积体,其向陆一侧与海岸相连;后者是指在沿岸流(Littoral currents)作用下沉积于岸线拐弯处的沉积体,与海岸之间有水体相间,其形成常由沙嘴开始[26-31]。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勘探选区刘得光;吴晓智;赵铮亚;李世宏;龚红燕【摘要】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宏观和微观特征的研究指出,盆地煤层气资源量十分丰富,但有效勘探深度范围内的资源量相对有限.优选出沙南-沙帐、梧桐窝子地区作为煤层气重点勘探区块,主要目的层系均为侏罗系西山窑组,沙南-沙帐区块目的层可加深到八道湾组.其煤层气成藏条件好,含气性较高,且埋深适中,地下构造和地表条件较简单,适宜进行勘探和开发.【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3【总页数】3页(P272-274)【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气;资源量;勘探区【作者】刘得光;吴晓智;赵铮亚;李世宏;龚红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大型含煤盆地,煤层主要发育在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厚度较稳定,煤炭资源量十分丰富,主要为低变质长焰煤,其次有少量的肥煤。
2005年,彩504井西山窑组(2 567~2 583m)煤层射孔压裂后,获得日产7 300 m3左右的煤层气,表明该盆地煤层气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1.1 煤层宏观分布准噶尔盆地煤层集中分布在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图1),其次,在石炭系、三叠系等有零星分布。
侏罗系煤层最发育最稳定的地区在盆地腹部,西山窑组发育两套煤岩,单层厚度一般为5~12m,累计厚度可达10~25m.八道湾组含有层数不等的煤线,一般发育一层主力煤岩,厚度一般不超过10m,大部分为2~5m.盆地东部和博格达山前地区西山窑组煤层的厚度、埋深变化较大。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梁宇生;何登发;甄宇;张磊;田爱军【摘要】研究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不仅对于认识盆地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文章利用井、震结合的思路,精细追踪地震同相轴,结合连井剖面对比,分析石炭纪以来各地层内部的削蚀及超覆尖灭关系,并结合相应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将研究区综合划分出6个大的构造层.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重点分析了沙湾凹陷自晚石炭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研究认为沙湾凹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晚石炭世伸展断陷、早二叠世伸展拗陷、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侏罗纪陆内拗陷及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及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7个阶段,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周缘边界断裂带多期活动的控制.西边界的红车断裂带在晚海西运动中期(P2),印支运动晚期(T3)及燕山运动中晚期(J2-E)的强烈扭压作用对沙湾凹陷的构造演化及相应地层的发育与分布影响最强.【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12页(P943-954)【关键词】不整合面;构造-地层层序;盆地演化;沙湾凹陷;准噶尔盆地【作者】梁宇生;何登发;甄宇;张磊;田爱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构造-地层层序是指在一定的构造作用背景下所形成的,以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具有相同构造特征的一套地层总和[1]。
构造-地层层序的研究将构造与层序演化之间的联系、沉积相展布特征以及油气地质条件等紧密结合,能更好地认识盆地结构与指导油气勘探[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