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的四大弊端(一)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劳动争议仲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一)劳动仲裁机构独立性不够。
劳动仲裁机构在设立上没有行政级别,导致在同一个行政区域类有多个劳动仲裁机构,相互之间不干涉,其性质既具有司法性质,又具有行政色彩,介乎两者之间,然而却没有公司的性质,所以说劳动仲裁机构没有独立的性质。
(二)仲裁中工会和用人单位代表职能不断退化。
【为您推荐】恩平市律师玉山县律师阳东县律师鼎湖区律师资中县律师赣榆县律师惠阳区律师蒲江律师劳动争议仲裁是在劳动者与企业发生劳动纠纷时的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它的目的在于调解矛盾,以避免矛盾进一步的升级而进入司法程序。
但劳动争议仲裁也面临了一些问题,下面,小编将为您整理关于劳动争议仲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相关内容。
▲一、劳动争议仲裁面临的问题现行法律对劳动争议设置了仲裁前置程序,不服仲裁可以申请复议,不服复议还可以提起诉讼,导致劳动争议解决周期长,浪费当事人时间、精力,也影响了劳动仲裁委员会和审判机关的资源整合。
笔者建议对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及仲裁机构应逐步加以改革和完善。
▲二、相关的对策及建议1、取消现行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实行裁审分离、各自终局体制。
取消现有劳动争议必须仲裁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发生了劳动争议后,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可以由当事人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自由选择其一,若申请仲裁,就不得再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若提起诉讼,就不得再申请仲裁,诉讼实行两审终审。
对于当事人一方申请撤销劳动争议裁决,法院则按照仲裁法第五章第58条至61条的规定办理。
2、改革现行劳动仲裁机构的设置及管理模式,提高劳动仲裁的权威性。
针对现有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工会、用人单位组成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成了事实上的劳动主管部门下属办事机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形成的仲裁员素质总体水平不容乐观、法律政策水平不高、与仲裁结果有利害关系、裁决结果不具有终结效力等问题,影响了其公正性与独立性,建议对此予以改革,设置为具有中介性质的劳动仲裁机构,提高劳动仲裁的权威性。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是什么意思我国是个农业⼤国,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劳动者更是⼗分重要,因此有着很多相关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
尽管法律完备,但不是每⼀条⼤家都能很好的明⽩,很多⼈就对劳动仲裁前置感到困惑。
接下来,就由店铺⼩编整理以下内容来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是什么意思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的当事⼈在提起劳动诉讼前需要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不服的,才能提起劳动诉讼。
劳动仲裁前置的作⽤仲裁前置原则的适⽤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作⽤,减轻⼈民法院⼯作压⼒起到了⼀定的作⽤。
《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后,当事⼈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司法实务中,⼈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是以是否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过为前提的,即通⾏的所谓“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
法释(2001)14号《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条在规定劳动争议案件范围的同时,也明确规定了⼈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应以劳动仲裁为前置程序。
即当事⼈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民法院起诉的,⼈民法院才予以受理。
从⽽形成了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法定化。
正确理解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劳动合同法》第七⼗九条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对于这⼀规定的理解有些⼈可能认为所有的当事⼈都必须仲裁程序,如果在诉讼阶段发现有些当事⼈没有经过仲裁程序,即在诉讼阶段追加被诉单位,那么就应当对没有仲裁程序的当事⼈的有关实质性权利义务不予考虑不予裁判。
⾸先,法律所规定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前置,实指劳动争议这⼀事实经过仲裁程序,并⾮要求所有的当事⼈都经过仲裁程序。
如果要求所有的当事⼈都经过仲裁程序,只会增加当事⼈的讼累,不符合⽴法的⽬的和愿意。
劳动仲裁前置的情形规定有哪些当大家在遇到劳动争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进行法律诉讼,其实这样也不是错误的,不过最好还是先进行协商比较好。
现在很多的劳动争议都不能直接进行裁决了,而是要先进行仲裁这一步骤,那么,劳动仲裁前置的情形规定有哪些?我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仲裁前置的情形规定有哪些法律所规定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前置,实指劳动争议这一事实经过仲裁程序,并非要求所有的当事人都经过仲裁程序。
如果要求所有的当事人都经过仲裁程序,只会增加当事人的讼累,不符合立法的目的和愿意。
设定仲裁程序前置,其目的旨在劳动争议尽量在专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以免增加人民法院的负担。
仲裁程序中有不当之处,诉讼中应当予以纠正。
劳动仲裁前置的例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17条的规定,下列情况发生时,劳动者可以不经过劳动仲裁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二)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区别劳动仲裁,或称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请求,对劳动争议的事实和责任依法做出判断和裁决,并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劳动诉讼,或称劳动争议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或决定而起诉的劳动争议案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和判决,并对当事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肯定已经知道了劳动仲裁前置的情形规定相关情况了,就是说在劳动争议诉讼之前要先进行仲裁,仲裁不服的在进行起诉。
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也在线学习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学习。
Le9aJS脚A nd s c豳Vf叁墨』圭塾金至!!!堡呈星坚!:::篮翟翟霎墓试论劳动仲裁程序前置诉讼程序的弊端赖安君摘要本文就目前中国劳动仲裁案件审理的现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尤其是对劳动仲裁程序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亦为规范劳动仲裁案件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劳动仲裁仲裁程序仲裁委员会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23_0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
虽然该法从实体上对劳动者的权益做了很多方面的规定与保护,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法的第77条关于“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条款,并没有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中的不合理规定,依1日没有明确将劳动纠纷案件审理程序突破成“可以依法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劳动纠纷案件还是维持继续必须先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然后才能到人民法院去提起诉讼的现状。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所设计的劳动仲裁的前置程序是否具有法理依据的问题,本文暂且不论。
笔者认为,劳动立法中所设置的这一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存着很多缺陷,在实践中,该劳动仲裁程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劳动者权益的正当合法保护。
现将这种将劳动仲裁程序前置诉讼程序的弊端性阐述如下:一、人为地加大了劳动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成本大家知道,诉讼程序是二审终审,人为地将劳动仲裁程序前置诉讼程序就等于又加了一次审理,也就使得一件劳动纠纷案件往往可能要通过三次庭审才能解决,与其它非劳动争议类的民事案件相比,劳动争议类的民事案件多了一级审理程序。
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在实质上已经篡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民事案件二审终审制的基本原则。
这一规定有无法理依据在劳动立法时未予以说明,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劳动者的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这是不言而喻的。
2011年10月(总第291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0,2011(Cumulatively,NO.291)[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人为增加的仲裁前置程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今庞大而复杂的劳动争议案件。
笔者就劳动仲裁前置程序进行理论、法律以及实践操作上的研究,并对仲裁的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争议处理模式我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而在处理劳动争议的实践中却是必须先劳动仲裁,只有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一个劳动纠纷,因此可能要经过调解、仲裁、起诉、上诉四个程序方能生效。
而一般的民事案件,经过一审及二审程序即发生法律效力。
劳动仲裁程序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特别是作为弱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但实际操作中却造成了比一般的民事纠纷更复杂的程序,更长的期限,使劳动者经不起马拉松的处理方式折腾或者考虑到日益增加的诉讼成本而放弃,还有的因要兼顾新的工作,干脆置之不理。
因此,理论和实务界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争论一直有之,究竟是存还是废,如果仲裁前置不可取,那么仲裁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现有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应该如何改进,是否要引入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文都将对此进行一一探讨。
一、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非正当性分析(一)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破坏了仲裁制度的理论基石仲裁作为一种社会冲突的解决机制,是司法外解决争议的一种最为制度化的形式,它是平等主体间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通过理性的契约关系选择的公正、迅速、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
意思自治不仅是仲裁的立足点和依据,更是仲裁制度产生、运行的重要原则。
可以说,没有意思自治就没有仲裁制度,也就不可能有行使仲裁权解决纠纷的方式。
仲裁法也规定,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且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劳动仲裁工作风险点及对策劳动仲裁工作风险点及对策1. 引言劳动仲裁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权益和解决劳动争议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
然而,在实践中,劳动仲裁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劳动仲裁工作的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
2. 风险点一:信息不对称在劳动仲裁工作中,劳动者和雇主往往情况不对等,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会导致劳动仲裁员在判断案件时难以全面了解双方的情况,从而可能偏袒一方,影响公正性。
对策: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劳动仲裁员应加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案件背景和相关证据。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使劳动者和雇主都能够平等获取和提供信息,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3. 风险点二:时间压力劳动仲裁工作通常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给劳动仲裁员带来了较大的时间压力。
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完成仲裁工作,可能会导致案件拖延,影响当事人的权益。
对策:为解决时间压力问题,劳动仲裁机构应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并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与法院、行政部门等的沟通合作,提高案件处理的协同性和效率。
4. 风险点三:对证据的处理劳动仲裁需要依据证据来做出裁决,但在实践中,对证据的处理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难度,这可能导致判决结果的偏颇。
对策:为解决对证据处理的问题,劳动仲裁员应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和分析能力。
劳动仲裁机构也应加强对仲裁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判断力。
5. 风险点四:执行难题劳动仲裁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当事人的权益,但在执行阶段可能面临一些难题。
雇主可能拒绝履行仲裁决定,导致劳动者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对策:为解决执行难题,劳动仲裁机构应加强对仲裁决定的监督和督促执行。
加强与法院和其他执法机构的合作,形成对拒不执行仲裁决定的制裁机制。
6. 风险点五:公信力问题劳动仲裁的公信力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至关重要。
如果劳动仲裁的公信力不足,可能导致劳动者失去对仲裁制度的信任,影响其积极参与。
关于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司法处理制度的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劳动者维权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劳动纠纷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在劳动争议的司法处理中,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和配套措施的不到位,劳动纠纷的司法处理存在不足。
为此,文章从分析我国劳动纠纷的司法处理现状入手,指出劳动纠纷的司法处理中的不足,提出完善劳动纠纷的司法处理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劳动争议;司法处理;制度完善一、我国劳动争议案司法处理现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司法处理的程序是,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当地政府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主要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和司法解释所规定。
但是,在劳动争议的司法处理中尚有不足。
(一)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具有更多的行政色彩按照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需用人单位单独设立,其成员由单位职工、用人单位行政和用人单位工会代表组成。
在这样的调解委员会中,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均与用人单位存在着劳动隶属关系,往往不得不偏向于用人单位。
(二)劳动争议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导致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于哪些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
现行法律将劳动争议界定为企业与职工之间因四类情形所发生的争议,其范围过窄,不完全科学,从而导致许多劳动争议因缺乏处理途径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仲裁前置于诉讼程序,且仲裁具有强制性,即仲裁无须当事人事先达成仲裁协议。
这种劳动争议司法处理制度明显与劳动纠纷的处理不相适宜。
(四)劳动争议时效问题的规定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规定,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法定期限为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以内。
劳动仲裁前三大忌讳
一、仲裁之前不要旷工!身边旷工同志大多都被认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39条第2款)。
若被认定为无故旷工,劳动仲裁委可能会裁定你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你就减少了获得经济补偿金的机会,甚至某些公司会要求损失旷工赔偿:“申请人无故旷工给本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
”
在仲裁中,企业会提出你没来上班,你违反了公司规定,而你要拿出证据证明你在旷工期间上班的事实(《劳动仲裁法》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风过留声,雁过留痕,你没上过的班是无法证明的(ps:不要做假证据,一旦被查出来,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二、这段时间注意收集证据,证据尽量准备充分。
可以不在仲裁中举证(tips:可在庭上微微使用证据突袭,可能有奇效),但不能没有(收集证据时不要和同事讲明,关系好的同事也不要,见过不少“告密者”)。
仲裁委一旦受理你提交的仲裁申请,公司5日内就知道你要仲裁,可能会对你有些“措施”,再去找有利证据难度就很大。
三、禁劳动仲裁申请填写不规范
劳动仲裁申请错误、事实与理由长篇大论、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慷慨激昂,事实上,多写的东西有可能被对方抓住把柄,被反咬一口。
劳动争议制度完善浅谈【摘要】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直是“一调一裁两审”的模式。
多年来,该制度在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发展,劳动争议不断出现新特点、新情况,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也渐渐暴露出其缺陷与不足,已经不在适应当下劳动关系变化的新形势,完善现行的劳动争议制度意义重大。
本文拟通过以劳动仲裁机制为重点分析我国劳动争议制度的现状、存在弊端等方面,进而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给读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劳动争议;仲裁;诉讼一、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概述劳动争议也叫劳资争议、劳动纠纷,我国著名法学家史尚宽先生的定义是“劳动争议,广义的谓以劳动关系为中心所发生的一切争议。
鉴于这一定义,因劳动合同关系、雇用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事关系所发生的劳动纠纷,或者因劳动者相关的保险关系等引发的纠纷都称之为劳动争议。
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劳动争议,仅仅指狭义的劳动争议,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或者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所发生的争议。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的内容是,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可以自由协商,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协商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双方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可见,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是一个从自治到司法解决的多元化解决机制,具体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方式。
二、现行劳动仲裁机制的弊端我国现行“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中,调解不是必经程序,而仲裁是诉讼前置程序。
也就是说,当事人在维权过程中,只有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才可以向法院提请诉讼。
该套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直接选择诉讼的权利,而且使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繁琐,有违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初衷。
仲裁前置使得程序重复,既不利于仲裁制度发挥作用,又拖延了解决纠纷的时间。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的四大弊端(一)
为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交证据留出了空间
鉴于在仲裁程序中认定的证据和事实,在诉讼程序中需重新认定。
这在客观
上为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留出了空间。
例如,笔者代理的蔺某诉某公司劳动争议案,该公司以蔺某严重违纪为由在其怀孕期间予以辞退。
在劳动争议仲裁阶段,因无公示《员工守则》的证据而被认定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违法,裁决该公司补偿蔺某8000元。
而在一审阶段,该公司不仅补齐了公示《员工守则》的证据、蔺某严重违纪的证据,还提交了制定《员工守则》的会议纪要以证明经过了民主程序。
本来,对这些在举证期满后提交的,既不属于新出现的,又不是当时无法取得的证据,对方当事人有权拒绝质证。
而现行劳动争议仲裁与人民法院各自独立审理的体制,使证据不足的当事人有隙可乘,他们有机会堂而皇之地予以补充。
在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经常在不经意间提醒当事人应当在诉讼阶段补充的证据清单。
在多数国民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度,对于诚信缺乏内心自律,肆无忌惮地造假现象比较普遍,而并非所有伪造的证据均可通过鉴定予以揭穿。
例如,文字的形成时间与落款日期相距较近的假证据便难以通过鉴定得出二者不一致的结论。
况且劳动者一方或者缺乏关于鉴定的指引,或者不愿意承受鉴定费用自负的风险,提交鉴定的为数不多。
在此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提醒”的结果会搞得对方十分被动。
蔺某就深受其害,该案历经4年,其提出的撤销辞退决定的请求获得劳动仲裁的支持,但品尝了一审和二审败诉的苦果。
再审调解结案,回避了严重违纪的事实,蔺某获得8000元补偿。
可见,劳动争议仲裁和民事诉讼重叠设置在客观上为部分用人单位规避法律
提供了合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