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 格式:docx
- 大小:16.90 KB
- 文档页数:4
《诗海拾贝》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海的浩瀚,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搜集、整理、诵读、欣赏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回忆积累的诗歌,从中受到启发,选择专题。
3、制定适合实际的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中要安排好搜集和欣赏诗歌、给诗歌分类、举行诗歌朗诵回的活动时间,确定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分工。
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阅读材料中古诗词的意思。
2、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表格。
教学重点: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实践计划。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强烈愿望。
板书设计:内容写景诗、送别诗、爱国诗……发展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地域中国诗外国诗…………诗海拾贝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1、谈话: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我国的古典诗词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历经岁月淘洗,保留下来的语言的精华,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望着从高高的悬崖上直挂下来的瀑布时,就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的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可以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4、揭题: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都在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同学们也积累了不少的诗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课文《轻叩诗歌的大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壳!揭题:诗海拾贝第二板块:浏览材料,初探诗歌门路1、自由浏览“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100—105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里的6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吧。
诗海拾贝教学设计诗海拾贝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海拾贝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海拾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⑴让学生了解诗、词、曲:西江月:词牌名。
(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
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天净沙:曲牌名。
(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材分析:“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
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2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二、初读诗歌三、读中悟意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第一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有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诗海拾贝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一、活动主题:探索古诗词之美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的古诗词资料。
2. 学生带来的古诗词作品。
3. 教学PPT。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古代诗词大家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3.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古诗词作品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互动环节:教师提出与古诗词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5. 总结: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2.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背诵古诗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2. 评估学生在互动环节的思维活跃度和理解能力。
3.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词主题的亲子活动,增进家庭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关注。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辅导。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注重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资源:1. 教师自制的PPT,包含古诗词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古诗词教材、参考书目,供学生深入学习。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选取了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民间诗歌等多种类型,旨在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美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诗歌的分类与特点2.1 诗歌的分类诗歌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民间诗歌等不同类型。
2.2 诗歌的特点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音乐感,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第三章:诗歌的阅读与欣赏3.1 诗歌的阅读阅读诗歌要注重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
3.2 诗歌的欣赏欣赏诗歌要注重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和音乐美。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4.1 诗歌的创作创作诗歌要注重运用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和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 诗歌的表达表达诗歌要注重运用恰当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例分析5.1 古典诗词鉴赏实例分析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意象、情感和主题,领悟其艺术魅力。
5.2 现代诗歌鉴赏实例分析以《春晓》为例,分析其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感受其意境美、节奏美和音乐美。
5.3 民间诗歌鉴赏实例分析以《小池》为例,分析其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领悟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六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6.1 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是指诗歌语言的音节强弱、长短、快慢的排列组合。
通过分析诗歌的节奏,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6.2 诗歌的韵律诗歌的韵律是指诗歌中押韵、对仗等音韵特点。
诗歌的韵律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
第七章:诗歌的意象与修辞7.1 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⑴让学生了解诗、词、曲:西江月:词牌名。
(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
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天净沙:曲牌名。
(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
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⑵解释个别词语: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
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欢阅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作者,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3)通过诗歌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感悟。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主题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诗歌欣赏能力的培养。
(3)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
3. 教学器材:课件、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诗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内容。
(2)播放诗歌对应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查找的资料,增加对诗歌的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2)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魅力。
小学语文《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2. 通过阅读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静夜思》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李白的《静夜思》。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 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第二章:《春晓》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孟浩然的《春晓》。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描绘的自然景色。
3. 进行诗歌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诗歌的意境。
第三章:《登鹳雀楼》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意境。
3. 进行诗歌仿写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四章:《望庐山瀑布》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自然美景。
3. 进行诗歌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传达诗歌的情感。
第五章:《寻隐者不遇》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2. 分析诗歌中的对话和表达的情感。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和分析。
2.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诵、绘画、仿写、表演等方式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朗诵、绘画、仿写、表演等实践能力。
3. 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和相关注释。
2. 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材料。
3. 绘画材料和画纸。
4. 仿写模板和参考资料。
5. 表演道具和服装。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悯农》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李绅的《悯农》。
2. 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劳动场景和表达的同情之情。
3. 进行情景剧创作,让学生通过编写剧本和表演的方式,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
六年级诗海拾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分类、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诵读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和诵读方法。
2、难点(1)启发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创作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诗海拾贝。
(二)诗歌的分类1、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常见分类,如古诗和现代诗,古诗又可分为律诗、绝句等;现代诗则包括抒情诗、叙事诗等。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三)诗歌的特点1、讲解诗歌在语言、节奏、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2、选取几首典型的诗歌,与学生一起分析其特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1、介绍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比等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2、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
(五)诗歌欣赏1、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让学生诵读并欣赏。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诗歌诵读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如语调、重音、停顿等。
2、请学生上台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七)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尝试创作简单的诗歌。
2、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
(八)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诗歌知识,强调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创作诗歌。
(九)作业布置1、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抄写下来并配上插图。
2、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想法。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视频等。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有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诗海拾贝》教学设计(下)
l《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的世界
(1)词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词牌“夜
行黄沙道中”是词的标题。
拓展:你知道哪些词牌名?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称为词谱。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几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
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2)词人。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辛弃疾。
辛弃疾风格多样豪放雄奇,第一次将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中来。
b、苏轼:说道辛弃疾,马上会想到宋代另一个词人苏轼,世人习惯将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作为“豪放词风”的词风定格在了“豪壮”上,而辛弃疾的词风定格在了“悲壮
c、拓展:你知道哪些著名的词人?
(3)小结: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词有词牌,同一词牌的作品也多,同学可选择一两个词牌进行实践活动,:”宋代有爱国词人,他们用行动演绎了精彩的人生,同时也用奇妙的文字,抒写他们的“壮怀激烈”。
同学还可选择爱国词人,进行实践活动。
l《天净沙·秋》
(1)曲名:《天净沙·秋》“天净沙”曲牌名,秋是标题
a、数量:400多。
你知道哪些?
(2)曲人:
a、《天净沙·秋》作者是白朴。
b、元曲四大名家。
(关、郑、白、马)白朴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元曲被称为四大名家。
(3)名曲。
秋景。
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
白朴应被推为“秋意之圣”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
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
(4)小结:诗、词、曲是诗歌发展顶峰。
词、曲可唱。
l《太阳的话》
(1)诗人:艾青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
艾青的太阳诗很多,有《太阳》《黎明》《向太阳》《给太阳》《太阳的话》
拓展:你知道哪些现代诗人?郭沫若……
l《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