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由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一)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读图:P36P37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是产生意识的唯一部位。
大脑受损:无意识,昏迷。
小脑:调节身体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例:喝醉酒走路不稳脑干:延髓(重要生命中枢,参与调节心率、呼吸和血压,又称活命中枢)脑桥、中脑组成。
顺口溜记忆:沿着桥的中间走,记忆延髓、脑桥、中脑。
举例:植物人,虽有呼吸和心跳,但其他活动能力消失,脑中没有损伤的可能是脑干。
要保护脑干所在的部位。
间脑:丘脑:所有感觉信息(嗅觉除外)向大脑传递的最后驿站下丘脑: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联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纽带控制垂体脊髓: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发自脑部脊神经发自于脊髓(二)、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图:P51、结构: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树突轴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3、兴奋传导的方向:树突末稍—细胞体—轴突—轴突末稍—其它神经或肌肉、腺体通过各类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才能对人体、动物体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三)、脑(详见上面的总结)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四)脊髓P381、位置:脊柱的椎管内2、结构:脊髓横断面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位于中央,“H”组成:神经元细胞体(大部分运动神经元细胞体分布在灰质中,以及中间神经元细胞体)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举例:小儿麻痹症,病毒侵蚀了灰质相应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
白质:灰质的周围组成:神经传导束,(时有髓鞘的神经纤维组成)作用:在脊髓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的各部分之间起联系的作用相关定义帮助记忆,但不要求掌握:◆轴突或长的树突,和包裹在外面的髓鞘一起——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神经末稍。
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分◆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形成的膜——神经。
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讲义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细胞 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形态各异, 但基本的结构相同(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P5)组织 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P8-10 四大组织器官 人体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分工合作,构成有一定形态特征、行使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P10-11胃(器官)的组织构成。
黏膜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由内而外)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联系) 分布神经组织 肌层 ——肌组织(收缩:平滑肌,促进胃蠕动) 浆膜 ——上皮组织(保护)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P15 人体实验: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 P7 显微镜的使用2、知道人体器官的位置 书:P11-13 练习册: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一、人体外环境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P20 大气的温度、压力、含氧量、淡水、食物 二、人体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P21 1、 内环境组成——血浆:血细胞的内环境。
组织液: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2、 血液的组成 P21 会读图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料和废物。
血细胞:占血液总量45%红细胞: 举例: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量低于正常值)1) 结构特点血细胞中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红色:含有红色的含铁蛋白质——血红蛋白2)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1) 结构特点:圆球形,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但数量比红细胞少。
2) 分类: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 功能:免疫 举例:伤口化脓血小板1) 结构特点:血细胞中体积较小的细胞碎片。
2) 功能: 止血。
血浆 :占血液总量55% ,淡黄色、半透明、流动的液体 ,包括血清和纤维蛋白原 成分: 91%--92% 水分8%---9% 蛋白质、非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脂类、尿素、尿酸)思考与讨论:P21能看懂验血报告单吗?3、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相对稳定定性(体现在2方面)三、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性 P25八大系统都直接、间接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 读图 P25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1、 血液循环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运输物质和交换物质。
七年级生物第二章知识点讲解在七年级学习生物的第二章知识点,主要涉及到细胞这一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具有自我复制、代谢和遗传等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
一、细胞的种类细胞的种类主要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原核细胞是最早诞生的细胞,它的细胞核没有被包裹在细胞膜内,因此称为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则是在原核细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细胞,它具有更加复杂和完备的生物功能。
二、细胞的结构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保护膜,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让必要物质进入细胞,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细胞;细胞质则是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的区域,它包含了许多生物学反应所需的基本物质;细胞核则是细胞内的命令中心,它含有DNA,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代谢和遗传等功能。
三、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关键性作用。
细胞的分裂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其中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细胞分裂方式,它由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四、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是维持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一环。
物质的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其中主动运输指物质的移动需要消耗能量,比如背对背运输和背对口运输;被动运输则指物质的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比如扩散、渗透和浸透等。
五、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是指细胞不断分裂和更新,同时吸收外界营养物质和产生能量等生物学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的酶活性和代谢途径,其中最重要的代谢途径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细胞作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它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学习细胞的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它的种类、结构、分裂、物质运输和生长代谢等方面的知识点,为深入研究生命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知识点要点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它有、、、等感觉,没有。
2、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等。
3、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类、类、类、类、类。
鱼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用呼吸,用游泳,体表有,体温(“恒定”或“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填“胎生”或“卵生”)。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幼体生活在,用呼吸,有尾无四肢;成体生活在,主要用呼吸,无尾有四肢,体温,生殖方式为。
爬行动物体表有或,一般贴地爬行,用呼吸,体温,生殖方式为。
鸟的共同特征有:体表有,前肢化为,肌发达,体温,生殖方式为。
哺乳动物全身被,体温,生殖方式为,幼体用喂养。
2、无脊椎动物包括:,如(举一代表动物);,如;,如;,如;,如;,如;,如;,如。
3、昆虫属于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其身体结构特点是体内没有,而在体表有一层,身体分为、、、三部分,有对足,对翅。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其中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如;,如。
无种子植物中,有根、茎、叶的是植物,用繁殖,代表植物有、;有茎、叶但无根的是植物,用繁殖,代表植物有、;无根、茎、叶分化的是植物,代表植物有、、、。
2、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中是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
3、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可能的假设有、、、、等因素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四节细胞1、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和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所构成。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
第二章前三节知识点1、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2、蜗牛所具有的结构:壳、眼、触觉、口、足摄食器官:口运动器官:足(可以分泌粘液)蜗牛四处爬行为了寻找食物、求偶等蜗牛具有的感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等感觉,但没有听觉。
3、细胞学说(1):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2):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3):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的细胞来自于细胞;(4):完善的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4、细胞特点:(1)、细胞很小,直径一般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胞的种类很多。
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形态千姿百态。
5、细胞的结构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非常薄;细胞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遗传性状;细胞壁:保护与支持植物细胞;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
6、显微镜的使用(1)、操作步骤A、安放。
左手握镜臂,右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
B、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用左眼通过目镜进行观察,右眼睁开。
同时调节反光镜,观察到一个明亮圆形视野为止。
C、放片。
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央。
D、调距。
眼睛注视着物镜和载玻片之间的距离。
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让物镜靠近载玻片,但不要碰到载玻片。
左眼看着目镜,同时右眼睁开,并慢慢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
当看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
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E、观察。
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眼记录。
(2)、注意事项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B、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原物的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C、目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D、物像的移动时同向移动。
八年级上生物第二章知识点生物是我们身边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命。
而八年级上生物的第二章知识点主要是围绕着遗传和进化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具体内容。
一、遗传1.1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人类身体中最基本的化学物质,由磷酸、糖和四种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氨酸)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在过程中,DNA需要通过核糖体和RNA 来进行翻译,最终形成具体的蛋白质。
1.2 有性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是生物界中两个常见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是指个体通过配子的形式来产生后代,因此每一代的后代都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合。
而无性生殖则是指个体通过自体繁殖的方式来产生后代,由于没有配子的参与,因此后代的基因组合都和产生它的个体相同。
1.3 杂交和纯合的概念杂交是指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之间进行的交配,这样产生的后代中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
而纯合则是指具有相同基因的个体进行交配,这样产生的后代就不会出现任何新的特征。
二、进化2.1 进化的概念和证据进化是指生物种群随着时间而演变的过程,它是通过基因突变、选择和遗传漂变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的。
进化学家通过研究化石、生物地理学、分子进化等多种证据来证明生物的进化过程。
2.2 拟态和拟态的关系拟态是指不同物种或不同个体之间的形态和外貌相似,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而拟态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形态变化。
在很多情况下,拟态和拟态往往都伴随着进化的过程。
2.3 生物的适应和突变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需要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而这种适应往往就是通过基因突变实现的。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适应会促进生物形态和结构的进化,从而使它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生物第二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演化过程,为以后的生物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足、触角、眼、口。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味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即有无新陈代谢。
3、动物与植物(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第二节:细胞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①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②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③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④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⑤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⑥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细胞的结构:(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液泡(内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5、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1)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置于体前略偏左。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的光圈。
七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七年级上科学第二章是《生命体的本质与遗传》。
本章主要讲解了生命体的本质、细胞结构、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因的作用等知识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本章的知识点。
一、细胞的结构
所有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层,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基质。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括遗传物质DNA。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是指基因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学是对遗传现象的深入研究。
本章介绍了遗传现象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指出每个性状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祖先的基因组合也会影响后代的性状。
染色体遗传规律指出染色体是遗传
物质DNA的载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染色体的错误分离或交换,会导致基因发生变异。
三、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遗传物质DNA的一部分,它能够决定生命体的遗传性状。
本章介绍了基因的作用,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组合
规律以及基因突变等。
显性和隐性基因指的是基因的表现形式,显性基因表现在个体
的性状中,隐性基因则表现在个体隐蔽的基因型中。
基因的组合
规律指的是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突变则是指基因序列
发生了改变。
结语: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细胞的结构、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因
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些知识点将为我
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观察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一、蜗牛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有听觉。
二、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1、由严整的结构—细胞构成(病毒除外)2、能生长和发育3、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4、具有应激性5、能繁殖后代6、繁殖时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其中,能进行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三、动物和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营养方式不同(植物一般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常见的动物(约125万)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一、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1、鱼类:终生水生,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
代表动物:鲨鱼、草鱼、泥鳅、海马等2、两栖动物: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和湿润的皮肤呼吸;皮肤裸露,体温不恒定代表动物:青蛙,蝾螈,大鲵(娃娃鱼)3、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是最早的陆生动物。
代表动物:龟、蛇、鳖、扬子鳄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毒牙和毒腺。
4、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体现有: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骨骼愈合且薄、中空,脑比较发达,体温恒定。
代表动物:鸽子、企鹅、鸵鸟、鸡鸭鹅等5、哺乳动物:全身被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最高等动物。
独特的生殖特点胎生和哺乳,使得后代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代表动物:白鳍豚,鲸,蝙蝠,大熊猫脊椎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二、无脊椎动物:1、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最低等):草履虫、变形虫2、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3、腔肠动物:水母、水螅、海蛰、海葵、珊瑚4、线形动物:蛔虫、蛲虫5、环节动物:蚯蚓6、软体动物:蜗牛、乌贼、蛤(gé)、田螺7、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8、节肢动物:所有昆虫、蜘蛛、虾、蟹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是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动物。
第二章生物的主要类群第1节、动物的主要类群1、动物是生物界中的最大类群,150多万种动物占据生物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
在庞大繁杂的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来适应外界环境,争得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地位。
2、生物学家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又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又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3、脊椎动物中五大类群动物之间的比较:4、无脊椎动物中除了原生动物为单细胞动物外,其余均为多细胞动物。
之四以上,比较常见的有甲壳类、蛛形类、多足类和昆虫类。
昆虫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超过其他所有动物的总和,几乎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有它的分布。
第2节、植物的主要类群种子有但它们都是种子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①蕨类植物常常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植株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没有花和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②苔藓植物生活在比蕨类植物更阴湿的地方,它们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根,也没有花和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③藻类植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它们没有根、茎、叶分化,也没有花、果实、种子,大多通过细胞分裂或用孢子进行繁殖。
三、细菌和真菌1、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体内都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有机养料,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
2、细菌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能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个体直径或宽度,多数在1微米左右,通常需用1000倍以上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
它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
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在几十万米的高空有细菌,在地壳的深处有细菌,在北极冰川有细菌,在温泉中有细菌,土壤则是细菌的大本营,每克干土约有108~1010个细菌,所以细菌和人类、自然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大肠杆菌生活在人的胃肠道内,为人类提供维生素K和维生素B。
根瘤菌与某些高等植物共生,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
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脊髓、由它们所发出的神经
(一)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读图:P36
P37
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
是产生意识的唯一部位。
大脑受损:无意识,昏迷。
小脑:调节身体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例:喝醉酒走路不稳
脑干:延髓(重要生命中枢,参与调节心率、呼吸和血压,又称活命中枢)
脑桥、中脑组成。
顺口溜记忆:沿着桥的中间走,记忆延
髓、脑桥、中脑。
举例:植物人,虽有呼吸和心跳,但其他活动能力消
失,脑中没有损伤的可能是脑干。
要保护脑干
所在的部位。
间脑:丘脑:所有感觉信息(嗅觉除外)向大脑传递的最后驿站
下丘脑:联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纽带
脊髓:椎管内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发自脑部
脊神经发自于脊髓
(二)、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图:P5
1、结构:
突起树突只有1根
轴突不止1根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3、兴奋传导的方向:树突—细胞体—轴突—轴突末稍—其它神经元树突
(三)、脑(详见上面的总结)
大脑,小脑,脑干,间脑
(四)脊髓 P38
1、位置:脊柱的椎管内
2、结构:脊髓横断面
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位于中央,“H”
组成:神经元细胞体(大部分运动神经元细胞体分布在灰质中)
举例:小儿麻痹症,病毒侵蚀了灰质相应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
白质:灰质的周围
组成:神经传导束(有髓鞘的神经纤维组成)
相关定义帮助记忆,但不要求掌握:
◆轴突和包裹在外面的髓鞘一起——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神经末稍。
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形成的膜——神经。
(把神经纤维比作电线,在好几根的电线外面
再包裹着一层塑料皮,这样构成的电线束就好比是神经。
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就是总的塑料皮)
3、脊髓的主要功能:反射、传导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实验与实践:观察非条件反射 P39
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
如:排尿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吸吮反射
不需要意识的支配,即该反射不需要通过大脑就能完成反射,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内。
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是能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如:有意识地控制,膝跳反射不会发生;手拿
烫的物
体,为了不打翻食物,会坚持拿着,迅速找桌子才把物体放下。
)所以大脑是最高级的中枢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 P41
膝跳反射过程的解释 P41
——木锤叩击膝盖处髌骨下韧带处,使位于肌肉内的感受器兴奋,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进入脊髓,通过中枢的整合,指令沿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抵达
效应器,使肌肉收缩、舒张,产生伸小腿的动作。
3、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4、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排尿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吸吮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形成的。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小狗做算术,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
第二节、激素调节
一、激素有什么作用
1、
3、激素的定义——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
(知道就好不要求死背)
4、激素的特点——激素的作用是只能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原有的生理活动,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理
活
动。
一种激素只会影响某些特定的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二、激素的调节是怎样控制的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1、如何预防糖尿病?——应节制饮食、加强锻炼。
2、激素公害
第三节、基因与人体性状
一、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
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如:形态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生理特征等。
有些性状是可见的,有些性状是难以观察到的。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双、单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能、不能卷舌
遗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即后代跟前代相似的现象。
)
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植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动物: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注: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DNA)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如:天生皮肤黑与肤色被晒黑
二、染色体与基因
1、染色体——化学组成:DNA、蛋白质。
2、每种生物的细胞里,染色体都有一定的数目和特有的结构。
人体细胞内有23对(46条)染色体女性 22对常染色体+122AA+
男性 22对22AA+
生殖细胞内有:23条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女性:卵子 = 22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22A+X)
男性:精子= 22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22A+X)或(22A+Y)
3、男女性别的决定 P59
男性女性
亲代 22AA+XY 22AA+XX
生殖细胞 22A+X 22A+Y 22A+X
子代 22AA+XX 22AA+XY
女性 50%男性 50%
1 :1
4、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基因是控制、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上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P60
DNA上具有许多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
每一个片断(基因)决定生物的不同性状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每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5、基因的传递
A.人体性状遗传的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
B.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C.遗传和优生:遗传病——由于人体内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异常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优生——减少致病基因组合,增加有利基因的组合。
提高人口质量
实现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有共同祖先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配
婚前检查;提倡女子适龄生育;进行遗传咨询;开展产前诊断(知道即可)
三、生物的变异
1、变异的定义——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性状上的差异。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父亲有耳垂,儿子无耳垂;以及子代的个体
之间,如姐姐双眼皮,妹妹单眼皮;一棵树上的叶子形状并不相同)
2、变异的种类
遗传的变异:生殖细胞基因发生变化,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如:色盲、血友病、白化病
不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如:晒黑的肤色3、变异的原因:遗传物质的原因,导致遗传变异;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不遗传的变异
以下知识知道就好
4、变异的意义——生物的可遗传、有利的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它们适应变化的环境,使生物能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不断进化。
5、变异的应用——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人们不断选育对人有用的变异。
如:在牛群中可能出现肉质较佳或产奶较多
的牛,人们利用这些变异的牛进行大量繁殖,并经过不断的选育,就能获得肉质好、产奶多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