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轨道交通站点市政配套工程功能布局设计——以金山铁路支线亭林站市政配套工程设计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778.47 KB
- 文档页数:3
浅究浦东新区轨交站点周边零星地块利用的合理方式——以轨交13号线成山路站为例【摘要】轨道交通作为解决高密度人流集散和运输的有效手段为现代城市广泛使用,为平衡其建设和运营成本各地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笔者分析了现有较为常见的轨交站点周边土地的使用方式,并着重解析了浦东新区轨交站点周边零星土地利用存在的弊端,结合实际项目案例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轨道交通;土地利用;零星土地【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8-0210-031.轨交站点周边土地综合利用的基本概念“轨交+土地”模式即围绕轨交站点周边一定范围的土地进行综合性利用和开发,其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于通过轨交线路与站点的引入改善周边物业的可达性,带来人流与人气,通过调整物业性质和开发强度促进地块及物业价值的提升。
同时通过土地价值提升,在土地出让中将更多的溢价给到政府,来反哺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成本。
并且通过两者的联动开发,整体化的前期设计和后期统筹的管理运营,提供给城市更多高品质的区块。
2.轨交站点周边土地综合利用的现有经验目前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城市在轨交和土地的综合利用上都获取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笔者选取香港及日本作为主要的案例进行分析。
2.1 香港的“轨交+物业”港铁同时负责线路的规划建设与沿线物业的开发,香港政府给到相当优惠的政策,将包括地铁枢纽站、编组停车场站等全部无偿划拨给港铁,并将地上地下物业收益全部用于补贴地铁日常运营支出。
港铁通过将轨交线路连接至相应区域,在物业升值利润中获取份额,为港铁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其中较为著名的综合开发物业包括圆方、德福广场、青衣城等。
2.2 日本的“站城一体化”日本的站城一体化开发究其根本,是轨道交通和城市相辅相成,实现共同发展结构的开发模式。
分为两种具体模式:(1)以枢纽站为中心的高度复合的集聚型开发以城市中心地带车站及其他客流量较多的车站为核心的集约型城市开发模式,多位于已建设完毕的中心城区,最终形成商务、商业为主导功能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的贯彻上海市第五次规划工作会议和金山区第二次规划工作会议的精神,进而依据2005年完成的亭林镇总体规划,更好的确定土地使用的功能结构,引导开发活动,整合土地资源,控制基本建设,体现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特编制《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区范围为:南至亭枫高速公路,东至亭卫公路,西至规划经二路。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0)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6、《上海城市规划条例》(2003)7、《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8、《上海市控制性详细编制审批办法》(2003)9、《上海市控制性详细编制成果办法》(2003)10、《金山区区域规划发展纲要》(2004)11、《上海金山区亭林镇总体规划》(2004―2020)12、《金山新城和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2004)13、各种相关设计规范第四条规划原则1、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城镇与周边的整体关系,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发挥城镇综合功能。
2、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土地,体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
4、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合理优化土地及建立规划控制手段,营造适合于21世纪生活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新型城镇。
5、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兼顾不同发展阶段,保证发展与实施的分阶段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6、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注重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集中的特点,延续历史文脉,创建崭新的生态城镇。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建筑设计分析摘要: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化的当下,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有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被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出入口关联着城市和地铁,而风亭是地铁地面附属物,虽然两者的建筑体量都不是很大,但是却关乎着乘客出入安全性和便捷性,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需要重视其设计方案。
本文主要分析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和风亭时的难点和原则,有效融合出入口、风亭建设和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引言: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中一个主要交通工具,因其安全准时、通畅便捷、高效、运量大等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城市运行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更适合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交通建设之选,促进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中,要合理设计出入口和风亭,依次提高乘客出入安全性、便捷性和其附近的整体美观性。
一、工程概况某城市地铁3号线工程是连接城市南北发展的主轴,全长为28.5km,共设置20座地下车站。
该工程主要是设计位于十字路口下方地下车站的出入口和风亭,该路段人流和车流较多,属于繁华路段,在上下班高峰期容易出现拥堵现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这一路段的交通紧张状况。
工程三维图如图一所示:图一:某地下车站路面设计图二、设计地下车站风亭和出入口的意义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心的地下穿行,连接起城市旅游景点、集中居住区、文化教育集中区、繁华商业地段、政治中心、重要交通枢纽等等,和其他交通形式一起构建城市立体化交通网络,有效解决了城市客流的换乘、快速集散问题。
地下车站的出入口主要用来联系车站地铁和路面,为乘客集散提供途径。
风亭实质上通风口,保障地下车站的顺畅进排风,为地下空间输送新鲜空气。
出入口和风亭一般设置在城市繁华地区,其建筑体量虽然不大,但是其设计有重要作用,也密切关系着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
金山亭林大型居住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2011-09-201、规划区位金山亭林大型居住社区位于金山区亭林镇,地处松江、奉贤、金山三区交界处,位于亭林镇区的东北角,东临奉贤庄行镇,北接松江叶榭镇,选址主要依托铁路金山支线(轨道交通22号线)。
2、规划范围亭林大型居住社区范围:东至铁路金山支线、南至大亭公路、西至车亭公路、北临金山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09公顷。
3、规划理念总体理念:“关注每个人在城市中生活的需要”。
——开放的住区街道空间——功能混合多样——活力氛围——健康生活4、发展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09.5公顷,规划总建筑量约643.2万平方米(其中现状保留32.08万平方米)。
商办建筑量23.1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量452.5万平方米,其中农民动迁房约2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288万平方米,普通商品房约144.5万平方米。
人口规模约13.3万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4平方米。
5、规划结构规划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双核引领、两轴五区相连。
(1)一心:是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服务中心,是站点的门户区域。
(2)双核:分别为西片区的创新活力核以及东片区的生态休闲核。
(3)两轴:指生态发展轴和功能联系轴。
生态发展轴指的是贯穿东西片区的运港-东风一河生态发展轴功能联系轴是指沿着亭华路的发展轴。
(4)五区:包括一个商贸服务区和四个居住片区。
6、土地使用规划规划总用地面积509.5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79.0公顷。
规划居住用地257.4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3.74%。
其中住宅组团用地216.17公顷,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9.86公顷,基础教育设施用地31.39公顷。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44.3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9.26%。
规划绿地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3.07%。
规划市政设施用地1.0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22%。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113.5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3.71%。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成后,亭林镇的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20万。
April 202156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交通工具,凭借其大运量、快捷舒适、节省空间等优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居民便捷快速出行的首选,有效提升了城市总体可达性,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加快了城市开发与更新。
轨道交通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收益低、赢利周期长的特点,其巨大投资和持续投资是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然而,轨道交通以其难以替代的交通功能优势与人口集聚效应,对于带动沿线及站点周边的土地增值和城市功能更新效果明显,成为城市再开发和土地再利用的重要引擎。
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建立土地开发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机制,缓解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压力,促进城市开发水平提升和轨道交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的类型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是指利用轨道交通的车辆基地、站点上盖空间及场站周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满足轨道交通设施的公共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将开发物业与地铁设施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地铁交通便利的优势和人口聚集效应,强化土地复合利用的集约化水平,提升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
根据轨道交通场站的设施类型以及综合开发的范围,可将其分为车辆段上盖开发、站点上盖开发、场站周边土地综合开发三种类型。
(一)车辆段上盖开发车辆段上盖开发是指在轨道交通车辆段大尺度空间上通过盖板形成物业开发的基础,在盖板上方进行物业和市政配套设施等开发建设。
上盖开发充分考虑车辆段区位设施影响、结构功能限制、分层设计要求,同时加强综合开发规划设计与管理,注重开发功能与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实现在有限空间内的集约开发和功能复合,打造集交通、居住、商业、商务、文娱、景观等功能复合,竖向立体、便捷高效、人气聚集、开放共享的城市空间。
车辆段上盖开发规模较大,建设用地面积可达几十万平方米,典型项目如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吴中路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图1)、17号线徐泾车辆段天空之城项目。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的贯彻上海市第五次规划工作会议和金山区第二次规划工作会议的精神,进而依据2005年完成的亭林镇总体规划,更好的确定土地使用的功能结构,引导开发活动,整合土地资源,控制基本建设,体现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特编制《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区范围为:南至亭枫高速公路,东至亭卫公路,西至规划经二路。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0)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6、《上海城市规划条例》(2003)7、《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8、《上海市控制性详细编制审批办法》(2003)9、《上海市控制性详细编制成果办法》(2003)10、《金山区区域规划发展纲要》(2004)11、《上海金山区亭林镇总体规划》(2004―2020)12、《金山新城和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2004)13、各种相关设计规范第四条规划原则1、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城镇与周边的整体关系,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发挥城镇综合功能。
2、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土地,体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
4、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合理优化土地及建立规划控制手段,营造适合于21世纪生活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新型城镇。
5、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兼顾不同发展阶段,保证发展与实施的分阶段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6、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注重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集中的特点,延续历史文脉,创建崭新的生态城镇。
金山亭林大型居住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2011-09-201、规划区位金山亭林大型居住社区位于金山区亭林镇,地处松江、奉贤、金山三区交界处,位于亭林镇区的东北角,东临奉贤庄行镇,北接松江叶榭镇,选址主要依托铁路金山支线(轨道交通22号线)。
2、规划范围亭林大型居住社区范围:东至铁路金山支线、南至大亭公路、西至车亭公路、北临金山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09公顷。
3、规划理念总体理念:“关注每个人在城市中生活的需要”。
——开放的住区街道空间——功能混合多样——活力氛围——健康生活4、发展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09.5公顷,规划总建筑量约643.2万平方米(其中现状保留32.08万平方米)。
商办建筑量23.1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量452.5万平方米,其中农民动迁房约2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288万平方米,普通商品房约144.5万平方米。
人口规模约13.3万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4平方米。
5、规划结构规划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双核引领、两轴五区相连。
(1)一心:是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服务中心,是站点的门户区域。
(2)双核:分别为西片区的创新活力核以及东片区的生态休闲核。
(3)两轴:指生态发展轴和功能联系轴。
生态发展轴指的是贯穿东西片区的运港-东风一河生态发展轴功能联系轴是指沿着亭华路的发展轴。
(4)五区:包括一个商贸服务区和四个居住片区。
6、土地使用规划规划总用地面积509.5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79.0公顷。
规划居住用地257.4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3.74%。
其中住宅组团用地216.17公顷,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9.86公顷,基础教育设施用地31.39公顷。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44.3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9.26%。
规划绿地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3.07%。
规划市政设施用地1.0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22%。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113.5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3.71%。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成后,亭林镇的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20万。
浅谈轨交项目市政配套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内容摘要:轨道交通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串联起城市的每个角落。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提升了通行效率。
尤其是在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论通行里程,一直保持着国内甚至国际领先。
论建设和开发,上海也以每年一定的里程保持着。
论速度和前进步伐,也一直引领着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
所以,作为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市政配套工程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另外,市政工程建设往往就在人们的身边,对人们的生活、出行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且呈现出开工急、施工周期短的趋势。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政工程建设中的文明施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是保证企业良好形象、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进一步加强对其的落实非常有必要。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施工管理方面上还存在着许多待完善的问题,毕竟轨交项目本身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所以,我们应该提出有效的着力点及解决措施,进而促进轨交事业向前发展的步伐。
基于此结合本人有幸参与的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市政配套工程,简析市政配套项目施工管理的相关方面。
关键词:轨道交通市政配套工程;施工管理;内容特点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城市人口数量有了明显的变化,城市交通所承担的压力也与日倍增,构建在地上的交通形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出行需求,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中,由于经济发展靠前,其内部交通环境在早晚高峰期阶段拥堵情况十分严重。
这也就需要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作来帮助地上交通运输改善拥堵情况,拓展城市的交通运载能力,因此,这项工程的技术要点以及管理工作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城市交通部门人员必须要对其施工质量和进度进行实时跟踪,提升其质量要求和效率,为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1.轨道交通市政配套工程最显著的几个特点一、施工难度高在我国相关部门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质量和技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并且由于我国自身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整体难度相对较大。
金山区金山南站规划
金山支线,起自沪杭铁路新桥站,终到金卫西站,全长50公里。
金山支线分两段建成,并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改造。
1959年,新桥至闵行站,全长15公里的新闵支线建成通车。
1976年,从新闵支线闵行西站接出,经松浦大桥跨黄浦江,延伸至金卫西站,为金山工业园区的配套工程。
至此,金山支线全线通车,为单线非电气化铁路,设有新桥、闵行西、叶榭、亭林、阮巷、山阳、金卫东和金卫西8个车站。
2005年,从金山支线阮巷站至芦潮港站的浦东铁路开通。
2009年,金山支线改造工程启动。
闵行西站改名“车墩站”,阮巷站改名“金山园区站”,山阳站改名“金山卫”站。
新桥至金山卫区段的40公里区段改建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最高时速160公里。
说是改造,工程量其实完全相当于新造一条铁路。
改造后的金山支线定位为市域铁路,也称“城际铁路”,开行“城际列车”。
起初,还有个说法是金山支线改造后会被称作“上海轨道交通22号线”,但显然没人真的把金山城际铁路当成“地铁”,后来也未用此名称。
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城际铁路归属负责货运列车编组、装卸却不办理客运的南翔站管理运营。
2012年9月29日,金山支线改造工程竣工,并开通试运营。
那天虽是星期六,却因中秋假期调休,仍为工作日。
但上海大批车迷调班的调班、逃课的逃课,云集上海南站,体验金山城际铁路开通的历史时刻。
金山城际铁路首发车是由CRH2A型动车组0166号车担当的C3219次列车,站站停,12:10从上海南站10号站台发车,
13:10准时抵达金山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