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悟空、悟能、悟净的涵义【上师分享】自净其意,悟者之本第六世贡唐仓大师久美·丹贝旺旭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是深受海内外僧俗各界广大群众敬仰和爱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金座(赛赤)法王,西藏甘丹寺第五十色持,拉卜楞寺四大色持的第一位、为第六世贡唐仓大活佛。
大师于2000年3月1日凌晨在甘南夏河拉卜楞寺贡唐拉章的卧室内圆寂。
各位道友,各位同修:大家为弘扬佛法来到这里,殊胜因缘让我们坐在了一起,作为一个藏地僧人,感到十分高兴。
大家如此盛情接待,我深表感谢。
藏族僧人来这里的机会比较少,加上修习宗派的不同,给别人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我们见面了,其实是平平常常的人说平平常常的话,我和大家一见如故。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点。
就现在的世界来看,无论是发达的地方,还是不发达的地方,还没有听说哪一个国家没有宗教,也没有听说那一个民族没有宗教信仰。
如果我们考查一个有史以来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有哪些理论和实践一直没有过时,被人们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下来,大概只有宗教。
千古以来,科学不知道发展了多少倍,几乎把过去人们衣食住行用等一切方面的东西都淘汰了、更新了,前无古人的发明和创造还在不断出现.但是宗教却不然。
佛陀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他的每一句教导我们今天仍然用得着,没有人能够超过。
真是颠扑不破,仰之弥高。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佛陀站的高,看的远。
他是站在出世高度,对人生、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宇宙,进行了居高临下的、等量齐观的研究,得出了《金刚经》上说的那样一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坐如是观”的结论,彻底掌握了宇宙发展规律。
所以他的观点永远不会过时。
宗教的对象是人。
宗教的目的是教人认识自己。
宗教的工作环境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只是它的表现,心灵本身无形无象,谁也不能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示人。
正因为如此,宗教的方法随机应变,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种殊途同归的教育方式,所以称之为“宗教”。
门外看太极:太极拳“悟静、悟能、悟空”三层次我在太极拳社群网名叫“习练悟”,是要提醒自己在习练太极拳的路上要时刻记住“习、练、悟”三字,习是学习,练是练拳,悟是感悟。
悟什么?曾经写过一篇网文,从具体对象讲要“悟拳谱、悟心法、悟招式”三悟,这次从抽象层面再讲一个“三悟”,即“悟静、悟能、悟空”。
作者在湖北省委党校习练太极拳大家听见悟静、悟能、悟空,是不是立马想起吴承恩笔下《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沙悟净、猪悟能、孙悟空?不得不说吴承恩是一个修行过来之人,一是懂得修行三个层次,二是把三个层次修行人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沙悟净性格安静不多言,做事循规蹈矩,名“悟净”,通“悟静”,告诫修行之人首先要让自己静下来,规规矩矩办事。
猪悟能思想最复杂,鬼主意最多,人在修行路上,心还在高老庄,名“悟能”,告诫修行之人第二个层次要戒七情六欲杂念,让主观能动性用在正点上。
孙悟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名悟空,告诫修行之人只要达到第三个层次无我的境界,就能拥有七十二变的无边法术。
太极要悟太极拳修炼一般要经历三个层次,太极拳第一个层次悟静。
人生下来即需要生活、学习、工作,所以劳动是第一技能,动成为人类最显著特点,太极拳修炼第一个层次就是要改变动的习惯,让人体四肢百骸先静下来,所以,有太极拳门派要求入室弟子习拳先站三年桩之说。
太极拳第二个层次悟能。
《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此话告诉我们太极是动静之机,是处于动与静之间的一个“势能”。
现代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势能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力学势能包括引力势能和弹力势能。
太极拳力学势能包括地球对人体的引力势能和身体骨骼与筋络绷弹的弹性势能。
所以太极拳修炼第二个层次要能体悟到重力行拳,体悟根梢对拉拔长的棚劲,这是太极拳懂劲的第二个层次。
太极拳第三个层次要悟空。
太极拳是气功,是导引术,气息、血脉畅通前提是呼吸、循环的管道要空畅,所以太极拳要脑空、胸(腔)空、(腋)窝空、穴(位)空,奇经八脉通,促进气息、血脉流通和循环。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
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
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
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
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
守戒亦是一种能。
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
守戒即是悟能。
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
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
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
“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
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
心生,魔生;心灭,魔灭。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生三境界益中学校刘坤昊佛家有云:人生三境为勘破、放下、自在。
一角阳光,剥落的朱红,竹林中点滴清凉。
独居一隅,你手捧古卷,茶香氤氲。
你忽然悟出了人生的境界。
张横渠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立心,即为第一重境界——“净”。
彭泽令不求功名利禄,只因官饷可以为酒而去为官。
一心自由来去的他,“非矫厉可改”,“质性自然”,即辞官退去,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位内心至纯至净之人归于家中,看到路径边的庄稼荒废,又惊觉松菊依旧。
陶渊明又何尝不是身处混乱世道与污浊官场中一棵任性恣意、经年苍翠的松菊呢?心中纯净,方不为外物所扰,才不畏忧愁。
他勘破了滚滚红尘中的利与欲,临清流而赋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保持内心纯净的同时,人生当充满有志之“劲”。
古人少时曾有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志向之远大为人所叹服。
古有卧薪尝胆、凿壁偷光;今有“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的语训。
志如磅礴之气,无论老少,即为天际之流云,宇宙之星河。
叶嘉莹教授经历一生艰辛,从入狱到失子,晚年时她志向依旧。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她一心传播中华诗词之美,四处讲学,“柔茧老去”,却始终心怀有“劲”,为为万千读书人燃起红烛火光,照亮了年轻人诗词研究之路。
第三重境界为“静”。
在做到内心如水明净,身如青松志行合一之劲后,行到水穷、坐看云起的淡然便是你我一生的求索。
自在——这佛门所言的最高的境界,包含了豁达兼容的意味。
因为自在,东坡在乌台诗案后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因为自在,所以张岱在清兵入主后悟得“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将天地纳于须弥,归于永恒;因为自在,所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不是帆动,不是风动,是心在动。
”“菩提本无树”的禅悟,“一花一世界”的冥思在提醒着我们,在喧哗的世界内,何妨不停下来,静下来,泡一盏茶,寻找内心一隅,一窥佛悟?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身处晴空之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们行走于世间,饮一瓢清水,不忘洗涤心灵,品味点滴清欢。
悟空、悟能、悟净的涵义悟空、悟能、悟净的涵义【上师分享】自净其意,悟者之本第六世贡唐仓大师久美?丹贝旺旭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是深受海内外僧俗各界广大群众敬仰和爱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金座(赛赤)法王,西藏甘丹寺第五十色持,拉卜楞寺四大色持的第一位、为第六世贡唐仓大活佛。
大师于2000年3月1日凌晨在甘南夏河拉卜楞寺贡唐拉章的卧室内圆寂。
各位道友,各位同修:大家为弘扬佛法来到这里,殊胜因缘让我们坐在了一起,作为一个藏地僧人,感到十分高兴。
大家如此盛情接待,我深表感谢。
藏族僧人来这里的机会比较少,加上修习宗派的不同,给别人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我们见面了,其实是平平常常的人说平平常常的话,我和大家一见如故。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点。
就现在的世界来看,无论是发达的地方,还是不发达的地方,还没有听说哪一个国家没有宗教,也没有听说那一个民族没有宗教信仰。
如果我们考查一个有史以来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有哪些理论和实践一直没有过时,被人们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下来,大概只有宗教。
千古以来,科学不知道发展了多少倍,几乎把过去人们衣食住行用等一切方面的东西都淘汰了、更新了,前无古人的发明和创造还在不断出现(但是宗教却不然。
佛陀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他的每一句教导我们今天仍然用得着,没有人能够超过。
真是颠扑不破,仰之弥高。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佛陀站的高,看的远。
他是站在出世高度,对人生、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宇宙,进行了居高临下的、等量齐观的研究,得出了《金刚经》上说的那样一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坐如是观”的结论,彻底掌握了宇宙发展规律。
所以他的观点永远不会过时。
宗教的对象是人。
宗教的目的是教人认识自己。
宗教的工作环境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只是它的表现,心灵本身无形无象,谁也不能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示人。
正因为如此,宗教的方法随机应变,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种殊途同归的教育方式,所以称之为“宗教”。
人生的四重境界——读《西游记》心得札记人生的四重境界——读《西游记》心得札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只要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许多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的保护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里的这师徒四人,每人都象征着一个道理,而这四个道理,也可转换为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戒骄戒躁,方能成大器。
孙悟空虽是石猴化身,但却也只是只野猴。
后来得菩提祖师教导,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功夫,其后又得定海神针,渐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竟大闹天宫,要玉帝让位于他。
结果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又有金箍束缚,取经途中才算忠诚。
而孙悟空的人生也慢慢步入正轨,也懂得了宽容礼让、谦虚坦荡。
第二重境界:克制欲望,方能改掉恶习。
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困醉酒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
他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取经路上没少给师兄师弟们添麻烦。
不过最后,在师徒们的监督和教诲下,猪八戒的贪婪之心才逐渐收敛,开始实事求是。
第三重境界:控制情绪,方能掌握人生。
沙悟净本是灵霄殿下侍奉玉帝的卷帘大将,只困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凡。
他心生怨气,长年在流沙河吃人度日。
被唐僧收为徒后,他放下屠刀,不再杀戮,变得忠厚老实、沉稳淡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他知道,唯有遵从命令,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才能弥补过错。
第四重境界:坚持不解,方能修成正果。
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受菩萨委托,去往西天取经。
一路上,他持之以恒、矢志不移、一心向佛、诚心诚意,最终取得真经,功德圆满,成就佛身。
这师徒四人,最终都封了个名号: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唐僧为旃檀功德佛。
《西游记》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多重境界,剩下的道理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慢慢领悟、渗透。
信息来源:
时间静静的流逝着,剥夺着一些不知是否属于自己的东西,感伤来回的身影,左右摇摆却是怎么也无法摆正自己的脚步…
每天都会习惯性的看看西天的落阳残影,用手机捕捉这快要逝去的一瞬间,把它作为明日的留恋!仰望着西方,透过那缕缕夕光希望可以参透什么。
可是尽管如何的努力,也只是枉然!
因为悟空,
所以让自己静静的凝视着周围繁杂的一切,释放心怀。
不入繁尘,沉而不溺!
因为悟能,
所以让自己淡淡的梳理自己的扭曲尺度,默默地俯视自己,勘测着内心情感,淡入淡出!
因为悟净,
所以让自己冉冉的温化眼前的所谓神马、浮云,缈缈呼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默然的祷告着空空如也!
“空”“能”“净”
世间果真如此“空能净”,空空心中的胸怀,方能清净,眼前的繁杂烟尘…
资料来源:。
《西游记》中的哲学思想《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西游记》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本文重点分析其中的人生哲学思想和教育哲学思想。
《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吴承恩将唐初玄奘只身一人去天竺取经的真人真事结撰为极富文学匠心和艺术品位的小说。
本文将重点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生哲学思想和教育哲学思想。
一、《西游记》中的人生哲学《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极富哲理性的,它启发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
1、本我、自我和超我统一于人的现实生活状态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快乐的本我、现实的自我、理想的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
它依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超我”也称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是从自我中分化的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
它被认为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
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1]我们可以借用这三个概念来分析一下西游记的主要人物。
唐僧师徒四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人的艺术塑造,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统一。
篇幅所限,仅以孙悟空为例说明。
孙悟空的本我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尤其是其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可谓上天入地,无拘无束。
但是,绝对自由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当他的个人自由威胁到社会秩序后,他便失去了个人的自由,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久。
直到他的恩师唐僧将他解救出来,为的是完成他们的共同历史使命——去西天取经。
其实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已使他的放纵的心性被大大的约束拘管起来。
事实上,直到修成了正果,他仍然要求自己的自由。
这体现了悟空的超我。
2、分工协作,各得其所《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师徒四人各有所长,他们是一个互相合作、积极奋斗的团队。
佛曰人生三境界
佛曰人生三境界
佛曰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它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境是指涉世之初,天真烂漫,纯朴无瑕,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富有生意,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没有雕琢,没有粉饰,山水就是存在的山水,行云流水,自在自然。
第二境是说,年龄渐长历事渐多,世事如棋变幻莫测,原来这个世界并不象第一境那么天真而单纯,它是复杂的、混乱的、虚伪的、颠倒的,好人无好报,祸害活千年,有理寸步难行,无理走遍天下。
人一旦走到这个境界,人是忧虑的、愤激的、不平的、疑惑的,人心惟危,人在不断地设防,人不再是轻信和盲从,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
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山水之中融入了人的主观情绪,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攀登,那么执着那么争强好胜那么心高气傲,一心一意想活得比过去更好比别人更好,于是机关算尽还是不能满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吾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一个极为有限的人生,怎么能与永恒的宇宙争奇斗艳呢?悲夫!
然而太多的人只能沉浸在第二境,第二境就成了他们人生的终点。
劳劳碌碌,孜孜以求,执迷不悟,至死无悔,自始至终没能抵达理想的彼岸,他们只能抱憾终生,在人世间销声匿迹。
只有那些少数人,他们用超脱的思想通达的眼光,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
第三重人生境界,清风明月,佛光朗朗,茅塞顿开,心胸豁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从执着而淡泊,从计较而随缘,从世俗而清雅,没有一切不了之事,没有一切不化之缘,此曰复归于自然,此境之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复是水了。
悟空、悟能、悟净---唐僧徒弟名字解析《西游记》讲述的是佛,还是道的故事,⼤概佛道的融合让我们分不太清楚。
这⾥,让我这样说:⽤佛的故事来讲述道的道理。
唐三藏:我可以认为的三藏是悟空,悟能,悟净。
(搜了⼀下,三藏是这样解释的: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们来著书⽴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我的解说,呵呵。
如同⼈体有五藏,⼈的思想境界上有三藏。
悟空,悟能,悟净,⾸先做的需要是悟。
这三个名字⼤概是要告诉⼈们思想上需要做什么。
悟空。
⽼版的《西游记》电视剧⼤家都喜欢看,看了好多遍还喜欢看。
尤其是表现天宫的那些视频,烟雾缭绕,给⼈⼀种虚⽆飘渺的感觉,给⼈⼀种好⽣羡慕的天宫感觉。
正如菜好吃了,你会多吃⼏⼝,那是因为合你的胃⼝;看到飘渺的天宫,你喜欢看,那是合你的感觉。
为什么合你的胃⼝,你的感觉,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潜在的需求。
那么,你的感觉,你的潜在的需求告诉你,你的内⾥有⼀种潜在需求是“虚⽆缥缈”,这种虚⽆缥缈的感觉就是“空”。
⽆论这种“空”是什么,?如何的表现?我们所需求的是这⼀种“空”的概念,⼀种空的感觉,我不探究究竟这种空是什么?⼤概是⼀种态度。
呵呵,⼤概不知道空是什么,所以才要悟,也许重要的是“悟--‘空的历程’”。
“悟‘空’”究竟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我不知道,⼤家⾃⼰悟吧。
我只是悟悟“悟‘空’”的这样的⼀种概念。
空即是没有,先是悟悟⾃⼰没有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再悟悟⾃⼰能做什么?---这就是悟能。
悟能--就是让我们⾃⼰感受感受⾃⼰能够做什么。
---这样的⼀种态度应当是积极地⼈⽣态度,不是消极的⼈⽣态度。
悟能,是要我们积极地进取。
接下来是悟净。
净从我的感觉上来讲是道家经典的⼀个字。
能够达到净者应当是不同⼀般。
⽆论空,能,最终要归结于净。
这样的解释⼤概不⼤被好好的理解,我只是想说出来这样的⼀种想法。
人生三境界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
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
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3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
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
西游记修行与人生境界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孙悟空等众多角色的修行历程。
通过这些角色的奋斗和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修行对于一个人的内心成长和境界提升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西游记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入手,探讨修行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
第一章:孙悟空的修行之路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他的修行之路可谓曲折而艰辛。
从他最初的齐天大圣之位到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再到他师从唐僧往西天取经,孙悟空历经了无数的磨砺和挫折。
他的修行之路不仅是一种修炼武艺的过程,更是对于他个人性格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第二章:精神修行与人生觉悟在西游记中,精神修行是每一个角色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到猪八戒的佛门修行,从沙僧的苦行修炼,到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他们不仅仅是在修炼自己的武艺,更是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性和修为。
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通过战胜内心的魔障,最终达到对人生的觉悟和境界的提升。
第三章:修行对于个人品质的塑造在西游记中,每个角色的修行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个人品质。
比如孙悟空在经历了五百年的囚禁后,变得聪明睿智,心地善良;猪八戒在经历了佛门修行后,变得孝顺诚信,懂得守礼待人;沙僧则在苦行修炼中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通过修行,这些角色从一个普通的妖精逐渐成长为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第四章:修行与行动的关系西游记中的角色们不仅仅是在修行中受益,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他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各种妖魔鬼怪的困扰,救济了一方百姓的苦难。
他们的行动不仅是修行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于他们修行境界的考验。
通过修行和行动的结合,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五章:修行与人生境界的关联通过对西游记中角色的修行历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修行与人生境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修行不仅仅是对自我进行完善,更是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一种认知和思考。
通过修行,一个人的境界得到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困难和诱惑、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悟空、悟能、悟净,原来法号有玄机!唐僧取经,随行的三位徒弟,法号各为“悟空”、“悟能”、“悟净”,皆有其深奥的含意。
大弟子“悟空”于三位弟子中境界最高。
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本归真;再者,人常说“心猿意马”,意指猿心难以管束,瞧那悟空总是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不正是暗喻?若能将猿心收住,悟得空境,实乃难得修行。
二弟子“悟能”,此“能”所指的是一些法术、特异功能等能力。
猪悟能虽然无法达到最高境界的七十二变,也有个三十六变化,可见其道行不浅,只因为欲望太多,没能提升上去。
三弟子“悟净”,意指修行尚浅,只能求得清净心,因此在表现上也不甚起眼,在读者的印象中也只是个老实人。
除了悟空之外,悟能、悟净的法号皆由观音菩萨所取。
法号的用意是希望能够作为修行的目标,却也指出了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
但是,你发现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称呼其实很混乱。
孙悟空,这个名字是孙悟空第一任师父须菩提祖师起的。
猴子又名“猢狲”,菩提祖师取其中一个“狲”字去掉反犬旁,就变成了姓氏。
而悟空在须菩提座下排“悟”字辈,因此得了这个名字。
后来悟空皈依佛门,唐僧又给他取了个混名“行者”。
但《西游记》中,唐僧一般还是叫孙悟空的法名——“悟空”,行文亦如是。
猪八戒,由天蓬元帅掉入凡间后自称“猪刚鬣”,后来菩萨为他摩顶受戒起了法名“悟能”,做了唐僧徒弟后,唐僧又“起个别名,唤为八戒”,可见,“八戒”乃是别名。
取经途上,唐僧对他的称呼和行文一般称之为“八戒”。
沙僧,又叫沙和尚。
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后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
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
见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后,唐僧并未给他起个混名、别名什么的,通篇唐僧都称呼他为“悟净”,而在《西游记》行文中称为沙僧。
为何唐僧称孙悟空、沙僧法名,而唯独称猪八戒别名?沙僧在唐僧和行文中为何称呼不统一?难道这是《西游记》确确实实的bug?还是作者吴承恩另有深意?。
“人生三层境界“有境、空境、悟境”你身处那层”
第一层“有境"——把快乐建立在外在物质上,把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和驱动力!此时,沉迷物欲,乐此不疲。
第二层“空境”——洞悉物质世界的无常,肉身毁灭,万事皆空。
此时,表现出悲观厌世,缺乏动力。
第三层“悟境”悟境分为三层:一悟,所有纷繁复杂的人类活动,最终目标都是追求快乐。
二悟,由于外事外物不牢靠,对于外事外物的追求就由向外转于内向。
最后才发现人活的其实只是一个心“修心”。
三悟,把这颗心修好,就是获得快乐的唯一法门,人生从此变得超级简单。
——悟到之前,心是物质的仆人,跟着物质世界沉浮,不得安宁。
悟到之后,物质世界是心的臣子!为心任意驱使,也是心的修炼场所。
如此,即不执著于物质,又不脱离于物质。
非空非有,才能在这个世界任意逍遥游,因为外事外物都由心掌控,心受不到外事外物干扰诱惑,心归于平静,浮躁烦恼情绪自然就会消失,人一辈子活的就是心境。
金钱物质都是身外之物,只要修炼好了这颗心,烦恼就会减少,快乐自然就多多,意思是:人生本来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浓缩于精简,心越简单,人就活的越轻松快乐...。
西游记的人生智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行四位主要角色的西天取经之旅,以及他们在路上所经历的各种奇遇和难点。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人生智慧的作品。
以下是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一些人生智慧:1. 勇气与顽强: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顽强。
他在面对各种难点和妖魔鬼怪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勇敢的心态,从不退缩。
这种勇气和顽强的品质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难点,只要我们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难点,达到目标。
2. 悟道与修行:唐僧作为取经人,代表着修行者的形象。
他通过西天取经之旅,不仅仅是为了取得经书,更是为了修行自己的心性。
在路上,他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砺,逐渐悟出了不少人生的道理。
这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经历,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达到心灵的升华。
3. 忍耐与宽容:在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往往遇到各种难点和挫折,但他们从不抱怨或者愤怒,而是以宽容和忍耐的态度去面对。
他们宽容他人的过失,忍耐他人的不足,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这种忍耐与宽容的品质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魔难,惟独以宽容和忍耐的心态去面对,才干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4. 信仰与奉献:唐僧一行人的目标是取得经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付出了不少努力和牺牲。
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为了信仰而不断努力。
这种信仰和奉献的精神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一种信仰,有一种追求,惟独这样,我们才干够在难点面前坚持不懈,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5. 友情与团结: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匡助,共同面对各种难点。
这种友情和团结的力量告诉我们,人生中的难点和挫折可以通过团结和合作来克服,惟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干够取得成功。
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人生智慧的作品。
佛家的人生三境界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偈语颇富禅机,虽晦涩难解,却十分恰当地写出了人生随着阅历、年龄的增长而对事物的看法所发生的变化。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自己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一说法也体现了人在参禅过程中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也常由这两种说法化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即: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易在现实里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
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许多人到了这一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既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也是成竹在胸的体现。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反思,我们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思想观点,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了立体感---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生三悟人生三悟人生三道:生存之道,生活之道,生命之道。
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
人生三修练: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稳。
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
人生三大悲哀:遇良师不学,遇良友不交,遇良机不握。
人生三悟:思路悟清,方法悟对,心态悟平。
人生三悟:生活需要感悟,心灵需要领悟,人生需要觉悟。
人生三悟:领悟,醒悟,觉悟。
人生三学:少学如日出之阳,壮学如日中之光,老学如柄烛之明。
人生三大遗憾: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
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人生三忌:孤陋寡闻无知人,糊涂胆大无惧人,寡廉鲜耻无耻人。
人生三立:立志以求远,立行以求功,立德以求尊。
人生三取取长补短取长克短取长容短。
人生三安心安则静人安则宁事安则顺。
人生三机寻找机遇把握机遇创造机遇。
人生三知知人者智知巳者明知正者成。
人生三大主题:学习、思考、实践。
人生三大情感:友情、爱情、亲情。
人生三明:一先见之明,头脑睿智,目光敏锐,洞察世事,明晰事理;二自知之明,从容大度,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不人云亦云;三知人之明,亲君子,远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有三等人: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话教,三等人用棍教。
一等人叫识趣,二等人叫识相,三等人叫识时务。
人生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要力求出色,勇争第一,让别人发现你记住你;做事要敢于创新,方法灵活,不要墨守成规;做学问要学以致用,懂得将知识转化为效益,切忌闭门造车。
人生三知:知理、知足、知趣。
知理就是明理,明理才有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要懂得知趣,对于追求的结果,做到知足常乐。
人生做事三要素:该干,不该干,何时干。
该干时会干是能力;不该干时不干是明智;知道何时该干何时不该干是英明。
人生三奋:一振奋于心,怀激动之心,保蓬勃之气;二勤奋于能,勤能补拙,增长才干;三发奋于志.奋发图强,胸怀大志。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
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
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
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
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
守戒亦是一种能。
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
守戒即是悟能。
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
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
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
“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
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
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
心生,魔生;心灭,魔灭。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心内无惧,身外无敌。
在遇到各类困境中,保持清净心,对待外境要做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看清方向,明确自己从那来,此刻在哪里,要往何处去。
此所谓:悟净(老沙);要耐得住寂寞,抗的住诱惑,时刻持戒,守戒方能升智慧,提能力。
此所谓:悟能(八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抵此境界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脾气所左右,不会为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这时,他懂得“无我”,懂得“道”,才真正修成正果。
这才是求佛问道的最好境界。
洞悉了一切事理,并可以自由自在,建立无我,如入无人之境,——此所谓:悟空。